返回列表 发帖

【读书报告】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的作者是Bill Bryson。他比较出名的是游记和讲英文文学的书。这本书,他变换内容,开始讲自然科学。内容是十足的大杂烩:远至大爆炸以及宇宙起源,外星生物的存在概率,近至太阳系诞生,地球生物进化。涵盖的学科包括:牛顿力学,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地质地理,进化起源,植物分类,等等,等等。讲了这么多方方面面的东西,又都是自然科学的,照理说,应该很无聊,很杂乱吧?但是不。Bill Bryson就是有办法把这些讲得引人入胜,而且依我这样的普通科学工作者分析,竟然没有什么错误。本书纸版长达560页,audio book则是19小时,共15张CD。我经常一路听到公司,在趴车场里停下之后,还久久不舍得离开。

听的时候感慨很多,但是全部听完之后,好几个礼拜过去,当中的感慨已忘得七七八八。大的感慨有两个:

1. 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同样的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讲述,效果差别很大。能够把一大堆事情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清晰的阐述,同时伴有隐隐的幽默,实在是一个大本事。

2. 科普作品的重要性。对普罗大众的科学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科普作品的作用,如果全部发挥出来,不比课堂的作用小。一个好的科普作品,需要有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一切素养;同时,还要保证科学上的正确 —— 这个科学上,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方法论的遵守和强调。

读后感:

从小听得比较多的一个说法就是,“这个理论/原因/知识太复杂,说了你也听不懂。”当然有时可能不是这么直白,但本质内容是一样的。说出这个话的,不仅仅有我的父母长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更有很多书籍。直到后来我自己开始写论文,才发现,写论文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self contained,而且要让稍微具有一定科学常识的人可以明白。就是说,在一篇短短几页纸的论文当中,要阐述研究的背景,总结当前这个方向的成果,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法、数据。尤其是论文的摘要部分,要求是不是具体做这个方向的人,也能知道本文在说什么。写论文如此,写申请基金的 proposal更是如此。因为很多政府的基金,审核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士。所以proposal当中有很大一些章节,就是要用不含专业词汇的语言(lay language)写,而且要写得特别出色,务必让人觉得这个基金不给我简直就是对不起人类。由此可见,如果有人写的东西我看不懂,那不是我的错,而是他没有写明白。

但 是中国的传统却并非如此,讲究的是“话留三分”,这三分,就是让听的人自己琢磨去的。从以微言大义著称的《春秋》开始。—— 以前估计也这样,但《春秋》是《古文观止》引用的最早的文章,也是我接触的最古的文章。—— 每个字后面都有隐含的意义,每段话都需要入木三分的分析。这种分析,时常让我觉得很笨,因为我不仅自己一般看不出作者在字面的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看过别人指出的含义后还是经常似懂非懂,为应付考试只得囫囵背下。

语言的产生,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的一方竭尽全力的阐述,尚且未必可以使对方明白,更何况这样藏着掖着?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发掘那些有的没有的所谓含义上,实在浪费。
海阔天空 —— Beyond
我过来找以前的帖子转贴,才看到天意蝴蝶的评论。说起来这是我的文里最长的一个评论了!不论如何,谢谢。

镜花 ~~~ 啥也不说了,你知道就好。
海阔天空 —— Beyond
哪儿就法官的口气了?楼上太敏感了吧。就是从小被绕的云里雾里太多了发句牢骚罢了。这楼主给谁当法官啊?谁会因为她说了这句就诚惶诚恐地完全同意她的看法?不过是交流,并没有强加的意思,楼上为什么一定认为别人说了什么就是强迫你也认同?

文学作品当然很多含蓄美,但是如果讲道理的文章说得清楚明白岂不是大好事一件?当然如果有人喜欢自己体会也没什么不对。个人偏好罢了。

歌德巴赫猜想跟幼儿园的“1+1=?“能是一个意思吗?都如同楼上这样自己想象体会,岂不是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么。
请不要用一种法官的口气说“表达的一方竭尽全力的阐述,尚且未必可以使对方明白,更何况这样藏着掖着?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发掘那些有的没有的所谓含义上,实在浪费。”何为浪费,花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才叫浪费,更不要提花在《春秋》这些大作身上的研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呢,1+1=?这种幼儿园小朋友都算得出来的,无数的人花无数的时间,到现在都还在证明岂不是无聊和可笑?
可以理解有人不喜欢自己想,喜欢什么都要别人讲清楚,但有句话讲“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虽然是广告词,但是什么都要别人跟你讲得清楚明白,到时候又有人要讲,长个脑袋里边装草啊,不会自己想。
科学非常严谨的,需要精准的数据,否则“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如果原来计划飞向月球的飞船却飞向了太阳,浪费了时间、金钱,以及无数的人力物力,当然是损失巨大;做医生的给病人开错药的剂量,结果也许就会是一条人命的消失。科学不允许“也许”、“可能”、“大概”这些字眼出现,理科的人追求清楚明白,那是非常正确的。
中国文学还就讲究含蓄婉转,一句带过,其中意境自己想,什么叫“妙不可言”?对不起,也许楼主不知道,但是一定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想法都会不一样。直白有直白的简洁,含蓄有含蓄的好处,很多时候,隐晦地暗示比直白更能直入人心,也避免尴尬。美国的赞美教育是怎样的?只懂直来直去的,最后才是最被讨厌的那个。
《红楼梦》贾宝玉第一次见林妹妹时看她“体态风流”,“好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每个人都会对她的美有不同看法,如果写成:她走路一步迈出N厘米,腰扭了几度角,头俯低了几度,又以怎样的角度倒映在视网膜上通过什么神经以怎样的速度传导到脑中的哪块区域形成怎样的脑电波产生了什么激素所以贾宝玉看她是这个样子。这样的书,反正我是不看的。
生活就要人们自己琢磨,从来不曾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该往何处去,难道谁还能揪着命运之神或上帝或玉帝(如果有的话)的领子吼:“告诉我你到底想要对我做什么!”?!这样看来,生活也是在“浪费时间”。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规则和方式,你喜欢直白就认为含蓄的都是“浪费时间”,人家喜欢含蓄的还认为你没有内涵呢,不要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裁判,会让人嘲笑。
我听了这个作者的“the journal of English",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的,结果里面一个黄色笑话居然还听懂了,而且一下子让我脑子清醒过来,哈哈大笑。
说起来我好像有这本书的中文版本,看了几页没看下去,看来要去找英文的来看。
多谢jasm,总算有人回复了!我也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知识准确,逻辑清晰。写这个书的人,说起来也是个文科生,但是条理很好。
海阔天空 —— Beyond
很有內容的一本書, 我是文科出身, 科學白痴, 讀後能對科學有一個很廣的概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