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推荐] 我喜欢的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汉族,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而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本帖最后由 十卷 于 2009-5-11 05:43 编辑 ]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就是婉约动人
只能说处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悲哀
活的高兴就是我
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不错,还被写成了歌,喜欢!
她出身清贵,婚姻美满,可惜结局不好.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李清照似乎没有孩子?
偶也喜欢李清照的词。
支持李清照,感谢楼主!:062?
楼主上传时,请编辑整理好贴子以后,再发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完)
楼上的厉害~给一朵花花~

[ 本帖最后由 loversung 于 2009-5-12 21:58 编辑 ]
是不是《声声慢》??

回复回复,LZ请继续往下贴啊~~~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
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
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
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
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
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这天下午,李
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
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李清照当时写得是哪首诗,请大家猜猜。

当有2个帖子回复时我将继续往下贴。

[ 本帖最后由 loversung 于 2009-5-12 21:56 编辑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记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形,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争渡如说怎渡。请看,天色暗下来了,人也沉醉了,当小舟误入荷丛之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阔的水面上,猛然看到一群水鸟惊飞四散,在刹那惊悸之余,又感到欣喜有趣。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首二句风雨残酒依然解不了春愁,中间两句化用唐朝韩渥的《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卷帘人”,一说是侍女,一说是丈夫赵明诚;两皆不是,虚指而已。李清照喜用叠句,“知否”相叠,浑然自成。结句红花凋残,绿叶茁壮,此处借喻含蓄,有无限的凄婉之情。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有云:“‘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词篇一开始便入主题,“一寸”柔肠与“千缕”愁绪相对举,表明女主人内心的寂寞愁苦,深婉情长,而且无法排遣。欧阳修《踏莎行》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此处化用其意。下片进一步抒写离别的愁苦和盼归的心境。“倚遍阑干”的“遍”字,生动地表现了她那种急盼爱人归来的微妙心态。全词写伤春之愁,伤别之愁,到盼归之愁,层层深入,煞尾处达到高潮。《云韶集》盛赞“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决非过誉之词。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撷取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上片把少女蹴罢秋千的一派倦容娇态副真地刻画了出来。第三句巧用双关、比喻等手法,既点明了清晨花园里的环境,又将汗透轻衣的少女暗比沾满露珠的鲜花,更使得形象蕤蕤生光。下片着重刻画少女的天真活泼,首句既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又真切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收一箭双雕之妙。结尾处另起新意,运用曲笔,让少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突出了她天真活泼、略带顽皮的性格。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本词有题作“春闺即事”的。春睡迟迟,欲醒还眠;窗外春色一片,读来清丽婉约。词中提到寒食、海燕、斗草、柳絮等,正是清明前后的情景。晏殊《破阵子》里:“燕子来时新社”、“飞絮”、“今朝斗草”等意象相同,而意景各异。李词主静,晏词主动。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的闺秀词,几无能及者。本词摹写少女情怀,曲尽如画。上片用白描手法写出少女秀丽且娇羞的神态。“绣面芙蓉”,白居易《长恨歌》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第三句最为妙着,少女春情萌动,但又怕别人猜着。似静非静,静中有动,前人评曰:“矜持得妙”、“善于用情”。下片着意写情,对意中人只可用书信寄托相思之情,或可约会于花前月下。元稹《莺莺传》:“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参照。

我最喜欢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大家都喜欢李清照的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一起品品 ……



一代词人李清照

--------------------------------------------------------------------------------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
新人静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
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
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
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
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
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
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
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
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 本帖最后由 loversung 于 2009-5-12 21:53 编辑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