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鸡肉丝菇



    带侄儿到乡间的游乐场去玩,无意间在龙眼树下看到鸡肉丝菇的踪迹。
    我对孩子们说:“这是鸡肉丝菇,我们采回去给阿妈,阿妈一定会很高兴的。”
    大侄儿说:“叔叔,你不要乱采,我们自然课本里说,有许多菇类是有毒的。”
    “不会的,叔叔认得鸡肉丝菇。”我一边采撷那些线条十分优美的菇,一边向侄儿
传授爸爸教我分辨菇类有毒的方法。
    从前乡村生活清苦,春夏的雨后我们常到野外去采菇。大部分菇类是认识的,当然
不会有毒,也有许多菇类是从未见过的,又如何未知道有无毒性呢?
    爸爸教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烧开,丢一朵菇进去,滚一滚,如果汤水依然清
净,就是可吃的菇;如果汤水变色,就是有毒的菇;如果汤水墨黑,就是可能致命的菇。
    我们用这个最简易有效的方法来检验菇类,可以说是万无一失,我在乡下吃了十几
年的菇,从未中毒。
    侄儿听了,非常开心,说:“我们自然老师从来没有教过这个呢!”
    我说:“是呀!你们自然老师的知识是来自课本,阿公的知识却是来自土地和真正
的自然,叔叔也只是学到一些皮毛而已。”
    我们总共采了两大袋鸡肉丝菇,才踩着夕阳的光彩回家。
    在路上,我想到所有的菇类里最令人怀念的就是鸡肉丝菇的滋味,不论清炖。爆炒、
煮汤、油炸,都是鲜美无比,特别是妈妈的厨艺很好,每次看到一大盘鸡肉丝菇从灶间
端出来,都使我们因为雀跃而心神震动。
    为了形容这种菇的美味,从前难得吃肉的人以鸡肉来比拟它,但是真正的鸡肉,滋
味也比不上鸡肉丝菇的万分之一呀!
    当我们把两大袋鸡肉丝菇放在桌上时,妈妈欢喜得差一点说不出话来,隔了几秒钟
才庄严无比的拈起一朵,放在鼻子深深的嗅闻,说:“很多年没有吃到鸡肉丝菇,自从
你爸爸过世之后,再也没有人上山去采过。”
    妈妈只留下炒一盘的分量,其他的分成几份,叫我们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妈
妈说:“这么多年,只要能吃到一朵鸡肉丝菇,也会很感动呀!”
    侄儿说:“更正,只要能看见或者闻到,就会很感动了。”
    我们都忍不住大笑,我想到妈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送入的那种心怀,感动得心内
一阵温热,不愧是我的妈妈。
    夜里,一家人围着吃饭,不像童年时代,一大筷子的吃鸡肉丝菇,每个人都是一朵
一朵细细的咀嚼,仿佛要吃出那已失去许久的时光的滋味。
    在静默中,我好像听见爸爸骑着铁马的声音,爸爸习惯到家时在门口按车铃,滴铃
——滴铃——他的车把上总会挂着竹笋、野菜或山果,有时候,他会对在灶问忙着的妈
妈大叫:“阿秀,今天有鸡肉丝菇。”
    然后,妈妈转过头来,脸上有非常灿烂的微笑。

      
  
长途跋涉的肉羹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
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
    他一面走,一面召集我们:“来,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最好吃的肉羹。”
    他边解开草绳,边说起那一锅肉羹的来历。
    爸爸到遥远的凤山去办农会的事,中午到市场吃肉羹,发现那摊肉羹非常的美味,
他心里想着:“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
    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塑胶袋,要外带肉羹真是困难的事。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
了一个铁锅,并向头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
好,提着回家。
    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踬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
昏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
    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虽然他是这么小心翼翼,肉羹还是溢出不少,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
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
    锅子在我们的围观下打开,肉羹只剩下半锅。
    妈妈为我们每个孩子添了半碗肉羹,也为自己添了半碗。
    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
喜、期待的心情,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尝那长途跋涉,饱
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爸爸开心的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吃相,露出他惯有的开朗的笑容。
    妈妈边吃肉羹边说:“这凤山提回来的肉羹确实真好吃!”
    爸爸说:“就是真好吃,我才会费尽心机提这么远回来呀!这铁锅的价钱是肉羹的
十倍呀!”
    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与香菜的味道,充塞了整个饭厅。
    不,那时我们不叫饭厅,而是灶间。
    那一年,在黝暗的灶间,在昏黄的烛光灯火下吃的肉羹是那么美味,经过三十几年
了,我还没有吃过比那更好吃的肉羹。
    因为那肉羹加了一种特别的作料,是爸爸充沛的爱以及长途跋涉的表达呀!这使我
真实的体验到,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
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我想,这是爸爸妈妈那一代人,他们的
爱那样丰盈真实,却从来不说“我爱你”,甚至终其一生没有说过一个“爱”字的理由
吧!
    爱是作料,要加在肉羹里,才会更美味。
    自从吃了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每次我路过凤山,都有一种亲切之感。这凤山,
是爸爸从前买肉羹的地方呢!
    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
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
    幸福,常常是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点用心,平常事物就会变得非凡、美
好、庄严了。只要加一点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
    就像不管我的年岁如何增长、不论我在天涯海角,只要一想到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
那一锅肉羹,心中依然有三十年前的汹涌热潮在滚动。肉羹可能会冷,生命中的爱与祝
愿,永远是热腾腾;肉羹可能在动荡中会满溢出来,生活里被宝藏的真情蜜意,则永不
逝去。

      
  
活的钻石



    一个孩子问我:“叔叔,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钻石更有价值的东西?”
    我问他:“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他说:“因为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模特儿穿着一件镶满钻石的礼服,听说价值是一亿
呢!”
    我说:“有呀!这个世界上所有活着的钻石都比钻石珍贵而有价值。”
    “钻石不是矿物吗?怎么会有活的钻石呢?”
    我告诉孩子,凡是有价值的、生长着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叫它是活的钻石。像我们
可以说花是活的钻石、爱是活的钻石、智慧是活的钻石、一个孩子是活的钻石,我摸摸
孩子的头说:“你也是活的钻石呀,如果用克拉来算,你的价值也超过一亿呢!”
    孩子不可置信的看着我,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价值的混乱。但是价值确是如此
被混乱的,许多人误以为钻石的价值是真实的,反而不能相信世间有许多事物,其价值
犹在钻石之上。
    就像毒品好了,每次当警方查获大批的海洛因或安非他命,新闻报导常说:“此次
查获的毒品,价值五亿四千万元。”这使我们读了感到混乱,因为毒品在不吸毒的人眼
中根本是一文不值的,甚至会伤身害命,怎么可以有那么高的“价值”?
    钻石虽然不是毒品,它的价值与价钱是值得思考的。钻石作为一种石头,它的价值
是中立的,它的光芒,是因为附加的价值而显现。
    如果是以钻石来表达爱情的永恒坚贞,钻石就变得有价值。
    如果是以钻石来炫耀自己的虚荣,则钻石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是以钻石参加慈善的义卖,去救助那些贫苦的众生,钻石就变得有价值。
    如果把钻石收藏于柜中,甚至无缘见天日,则钻石是一文不值的。
    有了好的附加价值,使钻石活了起来。
    变成虚荣与炫耀的工具,钻石就死去了。
    不只是钻石,所有无生命的、被认为珍宝的事物皆是如此,玉石、翡翠、珍珠、琥
珀、琉璃。黄金、珊瑚等等,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
    如果我们真能确立以心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会显现生
命的诚意,使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宝爱与珍惜。每一朵花。每一个观点、每一段历程都变
成“活的钻石”,每一分爱、每一次思维、每一次成长都以“克拉”来计算。
    在这无常的世界、每一步都迈向空无的人间,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钻石”。
    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
    每一个刹那都淳珍宝爱、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
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
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
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
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
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
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
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
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
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
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
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
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
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
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
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
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
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
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呋有离别,人间就再
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
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
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
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
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丐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
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
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成有成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
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
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有风格的小偷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的叫住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正要
继续往前走。
    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我尴尬的说:“很对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中年人说起二十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
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
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
    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也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
    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起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
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当时,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
夫敢做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正是
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
这么粗。”
    二十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面对了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
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
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作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
    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老板。
    他很诚挚的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眼:为什么除
了作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
已经有几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来给我请客吃羊肉呀!”
    我们在人群熙攘的衔头握手道别,连我自己都感动了起来,没想到二十年前无心写
的一篇报导,竟使一个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这使我对记者和作家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层
的思考,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人格与风格的延伸,正如一个小偷偷东西的手法,也是
他人格与风格的延伸,因此,每一次面对稿纸怎么能不庄严戒慎呢?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
    “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
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早觉



    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参加了早觉会。
    在住家附近有台北的四兽山,近几个月时常清晨去攀爬,认识一些早觉会的人,他
们说:“林先生这么早起,也算是我们早觉会的人了。”
    我就这样参加了早觉会。
    像我这样的年纪参加早觉会是有一点尴尬,因为“早觉会”的成员大多数是老人和
妇女,不是早已退休,就是在家中无事,才有时间把一天最好的时光花在山上。
    我既不老不少,又是个忙人,在“早觉会”中是个异数。
    不知道“早觉”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意思可能是“早睡早醒”的人。那么,是不
是所有早睡早醒的人都可以说是“早觉”呢?
    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早睡早起,但是他们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独揽更大
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名声,他们虽然也早睡早起,但睡觉时千般计较,醒来时百般需索,
这种人,算不算是“早觉”呢?
    早觉,应该不只是早睡早起。
    早觉,应该是“及早觉悟”。
    由于看清了权位名利终必成空,及早开启自已的性灵之门,这是早觉。
    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到最后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及早去探索自己的神明之钥,这是
早觉。
    体会了现在乃是生命惟一可掌握的时刻,进入一种清明欢喜的境界,这也是早觉。
    因此,早觉不只是早睡早起这么简单的事,早觉是放下、拾得、无所牵绊的大丈夫
事。
    有时起得更早,唱着许多年未唱的歌,内心就随着早晨的微风与鸟鸣飞扬起来。
    感觉那些早觉的人,个个像赤子一样。
    俯望着台北东区过分拥挤的楼房,我就祈愿:希望这城市多一些早觉的人呀!

      
  
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
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
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
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
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
“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
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
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
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
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
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
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
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
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
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
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
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
们:“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
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
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
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
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
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
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
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
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生活中美好的鱼



    在金门的古董店里,我买到了一个精美的大铜环和一些朴素的陶制的坠子。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东西,使我感到疑惑。
    古董店的老板告诉我,那是从前渔民网鱼的用具,陶制的坠子一粒一粒绑在渔网底
部,以便下网的时候,渔网可以迅速垂入海中。
    大铜环则是网眼,就像衣服的领子一样,只要抓住铜环提起来,整个渔网就提起来
了,一条鱼也跑不掉。
    夜里我住在梧江招待所,听见庭院里饱满的松果落下来的声音,就走到院子里去捡
松果。秋天的金门,夜凉如水,空气清凉有薄荷的味道,星星月亮一如水晶,我突然想
起韦应物的一首诗《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
    静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想到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散步于薄荷一样凉的院子里,听见空山里松子落下的声音,
想到那幽静的人应该与我一样在夜色中散步,还没有睡着吧!忽然感觉韦应物的这首诗
不是寄给邱员外,而是飞过千里、穿越时间,寄来给我的吧!
    回到房中,我把拾来的松果放在那铜环与陶坠旁边,觉得诗人的心与我的心十分接
近。诗人、文学家、艺术家,乃至一切美的创造者,正是心里有铜环和陶坠的人。在茫
茫的生命大海中,心灵的鱼在其中游来游去,一般人由于水深海阔看不见美好的鱼,或
者由于粗心轻忽,鱼就游走了。
    有美好心灵、细腻生活的人,则是把陶坠于深深沉人海中,由于铜环在手,波浪的
涌动和鱼的游动都能了然于心,垂丝千尺,意在深潭,捕捉到那飘忽不定的思想的鱼,
观点的鱼。
    作为平凡人的喜乐,就是每天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一些智慧的鱼,时时在凡俗的日
子捞起一些美好的鱼。
    让那些充满欲望与企图的人,倾其一生去追求伟大与成功吧!
    让我们擦亮生命的铜环和生活的陶坠于,每天有一点甜美、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
好了。
    夜里散散步,捡拾落下的松果,思念远方的朋友,回想生命的种种美好经验,这平
淡无奇的生活,自有一种清明、深刻和远大呀!

      
  
在飞机的航道



    一位年轻人说要带我去看飞机。
    “飞机有什么好看呢?”我说。
    他说:“去了就知道。”
    我坐上他的机车后座,在台北的大街小巷穿行,好不容易来到“看飞机的地点”。
    虽然是黄昏了,草地上却有许多青年聚集在一起,远方火红的落日在都市的滚滚红
尘衬托下,显得极为艳丽。
    一架庞大的飞机从东南的方向,逆着太阳呼啸而来,等待着的年轻人全站直身子,
两臂伸直,高呼狂叫起来。
    啸声震大的飞机低头俯冲,一阵狂风袭卷,使须发衣袖都飞荡起来,耳朵里嗡嗡作
响,在尚未回过神的时候,飞机已经在松山机场降落。
    我站在飞机航道上,回想着几秒钟前那惊心动魄的经验,身体里的细胞仿佛还随着
飞机的喷射在震颤着,另一架波音737又从远方呼啸而来了……
    载我来的青年,打开一罐啤酒,咕噜咕噜的灌进肚子里,说:“很过瘾吧!”
    这个心脏纯净、充满热力的青年,和我年轻时代一样,已经连着三次联考落榜,正
在等待兵役的通知。每天黄昏时分把摩托车飘到最高速,到这飞机最近的航道,看飞机
凌空降落。
    他说:“这城市里有许多心情郁卒的人,天天来这里看飞机,就好像患了某种毒痛
一样。”他正在说的时候,夕阳的最后一丝光芒沉人红尘,一架有四个强灯的飞机降落,
在灰暗的天空射出四道强光。
    青年把自己挺成树一样,怪声一口,回过头来再次对我说:“真的很过瘾吧!”
    “是呀!”我抬头看着飞机远去的尾灯,觉得如此迫近的飞行,确是震撼人心的。
    “我每次心情不好,来看了飞机就会好过一点。站在飞机航道的我们是多么渺小,
小得像一株草,那么人生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考试的好坏又有什么好计较呢?”
    一直到天色完全沉黑了,虽然飞机依然从远方来,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狂风飞
扬的跑道。
    我坐在机车后座,随青年奔驰在霓虹闪耀的城市,想着这段话:“我们是多么渺小,
小得像一株草,人生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在夜景的航道



    在阳明山泡完温泉下山,立刻进人那在假日永远如肠胃炎的仰德大道,随着车阵逸
通前进。
    朋友的孩子建议我们走“秘密通道”,可能比较不会塞车。
    秘密通道是转出仰德大道,进人一条林间完全无灯的小路。当我们的车子绕着文化
大学正要下山的时候,看到台北的万盏华灯亮灿灿的,蔚成一片灯海,宽阔、辉煌、温
暖,令人的心里也好像被点灯,亮滋滋的。
    我每天站在家里的十五楼阳台看台北夜景,虽可以感觉夜景之美,却没想到台北的
夜景美到这种境界。当场就建议朋友下车,专心的来看夜景。
    站在临山的边缘看夜景,使人有张开双臂欢呼的冲动。我对朋友说,我曾经看过许
多以夜景闻名的都市,像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罗马、香港等,“我们台北现在一
点也不逊色呀”!
    觉得台北的夜景美丽,除了真是美以外,也有一点感情与乡土的因素。你看,这是
我们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城市呢!带孩子来看夜景也可以无愧了。
    看到那些辉煌的灯火,想到一盏灯里面就有一户人家,就会感觉生命真的如是渺小,
因于这种渺小,使我有一种谦卑之念;但也因为站在那渺小之外的山顶,使我生起一种
豪情。这也是我喜欢看夜景的复杂情愫。
    一起站在山顶看夜景的情侣,情不自禁的紧紧相拥,像要一起融化于夜色中。是呀,
在那广邈的夜景里,在那无数的灯光里,与相约而再来的人相遇,是在邈绝无情的飘游
里,多么稀有殊胜难得的因缘!正如两只萤火虫在夜色相会,互相点着灯笼。
    于是,在微茫与冷凉的夜色里,以台北的夜景作证,紧紧相拥,渴望日后也可以在
千盏万盏里,点亮自己的一盏灯火。
    我们继续在无灯的森林小路穿行,心里一片光明,因为我们即使渺若萤火,也自有
夜景的航道。
    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

      
  
天地的航道



    妈妈住在台北的时候,隔两天就会打电话回家,除了询问平安,就是吩咐大哥大嫂
关于拜拜的事。
    拜拜的事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除了早晚都要拜菩萨、神明,祖先之外,每隔几天
总会有神明的生日、菩萨的诞辰、祖先的忌日,以及庙会、节庆等等。这些日子我们总
是记不清,对妈妈可是历历如绘的。
    每次看着妈妈讲电话,我就会想起在我小的时候,每隔几天总要随父母拜拜,拜拜
当然是很好的事,因为总会吃到平常不能吃的好菜,家里的气氛也就会显得虔诚和热烈
了。
    可是,为什么要拜那么多呢?我时常问。
    爸爸妈妈回答我:“拜拜是为了感谢,谢天谢地谢神明,感谢他们让我们的作物丰
收,可以过好日子。拜拜也是为了祈求,因为我们人的力量太渺小,连自己的平安健康
也不能作主,祈求神明菩萨保庇我们,可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为农人的爸爸妈妈,他们最能感受到人是如此渺小,在台风时,眼看农作折落、
遍地狼藉;在苦旱时,眼看植物枯死、土地龟裂;在病虫害来袭时,眼看辛苦耕耘的作
物枯黄凋谢、血本无归。
    所以,让我们虔诚合掌、燃香祈祷,顺境时谢天谢土,逆境时祈佛求神,那是因为
深知人的渺小。
    我从很小很小拜神祭祖时就有极谦卑虔诚的心,那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并且
也就深知那些自以为伟大而骄傲的人,只是无知和自我膨胀作祟,其实他们消逝于世间
也只是一道烟尘!
    现在我四十几岁了,依然渺小,依然祈祷求神拜菩萨、谢天谢地谢祖先。我的心中,
还来不及生起一丝骄傲与傲慢,那是由于我已走过人生的许多渺小之旅。

      
  
粗海盐



    在朋友家吃炒花生,非常芳香好吃,与平常吃的花生大为不同。
    不禁好奇心大起,问起花生的做法。
    朋友说:“一点也没有特别的技术,只是用粗海盐来炒罢了。”
    朋友说着,从厨房柜里找出她所用的粗海盐,原来是我们小时候在用的那种没有处
理过的盐。粗海盐的结晶很大,像是染了米色的冰糖一样。
    朋友说,粗海盐的味道很好,营养丰富,煮菜的时候,只要加一点粗海盐,根本不
需要加味素,就会齿颊留香了。
    “像粗海盐这么好的东西被现代人舍弃,却用了味道不好、营养稀少的精盐取代,
实在是很可惜。”朋友感慨的说。
    这使我想起,从前许多好东西,因为被看为“粗糙”而舍弃了,不只海盐而已。曾
经有一位朋友带一包“糖蜜”来送我,糖蜜是制造蔗糖第一道手续所熬出来的糖,黑色、
呈蜜状,朋友说:只有这种糖蜜是有益身体的,像“特级砂白”的糖,对身体只有伤害。
    有一些老东西虽粗糙,却有非凡的价值,像我们许多年前穿的粗棉、粗麻布,一直
到现在,还是顶尖时装所追逐的。有一次去看“三宅一生”的最新时装,不仅是最粗的
棉,还弄得绉褶不堪,我心里一叹:我小时候穿的面粉袋不就是这样吗?
    特别是食物,愈粗糙愈有益健康,像糙米胜过白米,黑麦面包胜过白面包、天然食
物胜过加工食品,我们不断的把食物做得精致,事实上是在为自己制造祸害。
    在“过度加工”与“过度精制”的时代,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盲点,并把这些盲点
传给下一代,误以为加工与精制是好的,那些传统的、天然的事物反而被舍弃了。
    我们坐在朋友的三合院里,谈着“粗”与“细”的倒错,朋友突然站起来,走到厨
房,慎重的拿了一包粗海盐出来,她说:“这一包海盐送给你,你拿回去煮,就会发现
食物的味道全不同了。”
    她的话里有庄严的气息,使我忍不住双手捧着那包海盐,内心涌着感动。
    原来,一包海盐也可以当作最好的礼物送人,这世上的一切都如许珍贵呀!

      
  
路上的情书



    我捡过一封诀别的情书。
    情书上有这样看来普通的句子:“当初是我选择了你,心里明知与你不会长久,还
是执著的选择了你。”
    “这些日子以来,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一段路。”
    “你是一个很好的人,你一定会认识比我好上千倍的女孩。”
    “由衷地希望在没有我的日子,你依然过得好。”
    会捡到这封情书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我在路上散步,刮起一阵强风,一个印刷十分
精美的信封落在我的眼前,信封没有署名,也没有缄封,我就打开来看。
    是一封很长的诀别信,看来是十七岁的少女写给十八岁的男朋友的信,显然她是要
离开他了,于是找了许许多多藉口。
    奇怪的是,这封信收信和发信的人都没有名字,写信的少女叫作“March’,她的
男朋友叫作“Decenber”,是三月写给十二月的信呢!可以想见十二月收到这封信,脸
如寒冬的样子。三月的信写得这么苦,心情也不像阳春的季节。
    可是,这么重要的信为什么会掉在路上呢?
    它有几个时间的可能,一是少女写好信不小心遗落的,二是她随手丢弃,三是男朋
友收到后,非常生气,回家的路上就顺手扔了。
    不管如何,这封没有地址与署名的诀别信,一定是亲手递交的,可见这个少女非常
有诚意,又写诀别信、又亲手交托。不像我们年轻时的感情事件,对方离开时的理由到
如今都还是谜一样。
    三月在信里说:“在你十八岁生日时,无论我在不在你身旁,一定会送你一枚银戒
指,传说在十八岁生日时收到银戒指,此后将会一路顺畅平安。如今,这段甜蜜的过去
就要放弃,明知你是真心爱我,December,回头再看一眼,再看一眼就好,珍重!再
见!”
    这结尾写得真不错,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读着路上偶然捡到的情书,想到少年时
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如此纠缠的,因为不能了解一切都只是偶然。
    银戒指何必等到分手之后再送,今天送不是很好吗?明天的事,谁知道呢?
    不知道后来三月找到四月,十二月找到一月没有?
    那信纸也选得很好,是一个背着行李站在铁轨交叉点的少女,不知道走哪一条路好。
    “不管怎么走,都会有路。”我把诀别的情书收好,想起这句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