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回忆一下童年的故事(至少100字以上)

  我一直不是一个对生活特别有感悟的人,看到很多人写的关于自己父母、童年的文章,我都很奇怪,他们怎么能记住那么早以前的事情呢。我的记忆不太发达,最早最早也是幼儿园之类的了。很多已经分不清,是我自己记住的,还是长大后人们告诉我的点点滴滴,被我自己在脑海里画成了影像。

  据说,我刚出生时,我们住在曹家渡附近的老弄堂里。老爹(爷爷)是储运公司的职员,姆奶(奶奶)是纺织厂的女工,老爸老妈也都有工作,典型的双职工家庭,家里没有人照顾我。我出生不久,老房子就因为造大桥而被拆迁了。

  至今大家还经常念念不忘说起当时,我被放在床上睡觉,其他人忙里忙外的没人管我,我的太太(曾祖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光会读)从无锡乡下来帮忙,不知怎的,把在床上痴睡的我抱了起来。然后几分钟后,一个木条从房顶掉下来,正摔在我刚才睡觉的地方。估计当时还在那里的话,我现在不是另一条好汉、就是一坐在弄堂门口一边流口水一边卖卖报纸的主了。从此,大家一讲起这件事,就啧啧称奇,说我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拆迁后,我们搬到了天山新村。那时的天山新村还是处于新开发的居民区、下只角,和淮海路、南京路、徐汇等地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住的地方除了一小片居民区外,其它都是农田,就有点像都市里的村庄吧。

  住的是当时的公房,一共有三间。老爹姆奶自然是住在最大的那件,不过那时没什么客厅的概念,一间房,中间放个四方桌,一家人吃饭就在那。墙角处放一张床,两老晚上在那里休息。我们一家三个人住在另一间独立的房间,也有15、6个平方吧。另外一个小间则是小小的我心目中的神秘禁地。

  我爸爸是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妹妹年轻时去黑龙江兵团,结婚后办到了南昌、最后定居在南京。大弟弟那时在崇民岛,几年后回来结婚自己住。而小弟弟则一直在上海,那间小间就是他的天地。

  我的小叔叔是个特别有规律的人,年纪大后,他的规律性渐渐演变成了一定的“神经过敏”,是我们家造原子弹的(他去买电饭锅,横看竖看,调了半天,拿回去一看,底下有一个小小的凹陷,立马冲到商店跟人换,被戏称为造原子弹的)。我小的时候,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要到公园里面去打拳。打拳回来后早饭一定要吃牛奶水浦蛋(就是在牛奶里面打一个蛋烧熟)。他的房间永远都是房门紧闭,不许我进去玩,偏偏我是越不许,越要去。经常两个人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我的相册里现在还保留着当时在幼儿园里做文艺积极分子的照片。那个时候的幼儿园,有外宾来参观的话,都要组织小朋友表演一下唱歌、跳舞,展示一下在社会主义阳光照耀下的孩子,多么的聪明可爱。我那时特别喜欢跳舞,什么蚂蚁舞、孔雀舞,都不在话下,所以每次有活动,我都属于第一梯队的。现在想起来,跟老公讲,你当时来中国参观的话,俺就属于那给你娱乐的小白鼠了。

  每天幼儿园下课了,老爸或老妈来接我,我就会要求在门口买5分钱的棉花糖。推着自行车来的卖棉花糖的摊贩,把一勺糖倒进中间的芯子里,然后用脚踩啊踩,整个桶就旋转起来了,然后用一根木棒,把从芯里飞出的像棉絮一样的糖接住,不用2分钟就变成一大堆了。那个软软甜甜的味道啊。。。和现在超市里买的那种压扁的一个个棉花糖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幼儿园老师为了让我们知道农民伯伯的生活,经常就地取材,带我们到附近的农地参观。从幼儿园走出去不用10分钟,就到了农地。不仅种菜、还养着鸡鸭猪等等。我们曾经去那里参观猪圈,现在每当我走过那里时,就感叹,当年的猪圈现在成了5星级的喜来登酒店了。

  临上小学了,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我应该去幼儿园隔壁的那家小学。可当时楼下住的邻居是另一家稍远小学教导主任,说让我上那家,那家的教育质量好。于是家人同意了,我就要去远500米的另一个小学了。这个决定最大的坏处是,我和大多数幼儿园的小朋友从此失去了联系,因为他们都就近了。

回忆了一下,呼啦啦写了很多。。。虽然没啥故事,看在我码字的份上吧。

2、写出小时候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童话故事名字。
外婆总给我讲“狼外婆”的故事,现在想想,是对小朋友身心的不利影响啊。

3、到丫丫游戏区,玩一项游戏,在游戏结束时做一个截图,贴在这里。(3张图片)
3无(上班中,玩游戏太危险了)

4、努力回忆一下,还记得几个儿歌?至少要写一个。(完整一段)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叫外婆电灯泡(全篇用上海话)
2

评分人数

    • daaaa: 很感谢亲写了这么多,真好鲜花 + 5
    • xiaohuayuan: 感谢参加~鉴于亲故事很多,所以给全奖励~金钱 + 20 鲜花 + 1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