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尼马棒子要不要脸啊!啊!!!!证据呢?!!要不就是这棒子学者想红想疯了吧!
他这样搞的以后新一代棒子都会觉得汉字是他们的我靠!
流言: 据报导,日前韩国语言学权威陈泰夏教授在媒体发表文章指出,汉字根本不是中国汉族所创,汉朝时也没有“汉字”一词,真正的汉字其实是韩人祖先东夷族以甲骨文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字,是东夷人的文化遗产,这点连中国学者林语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认为,只有韩国人自己不知道,同时也强调,就连孔子也是东夷族的后裔。[1]

真相: 《环球时报》报道了韩国学者陈泰夏在媒体发表文章,称“汉字是韩国人的祖先创造”。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只是无稽之谈。汉字的起源问题,陈泰夏观点的谬误是什么,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
在韩国网络媒体newdaily发表的长篇报道里,援引陈泰夏的话称,“‘汉字’这个说法并非因为是中国汉族创造的文字,汉族没有创造汉字,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客观地来讲,这个表述有一定的道理——现代汉字的起源发展确实和特定的“汉族”、“汉朝”没关系。也因此近来有人倡议,把汉语改称“华语”,如此汉字也顺理成章可以称为“华字”。这一倡议不无道理,中华文明不始于汉,而且随着中原朝代的更迭,周边民族也随之称呼炎黄子孙“晋人”、“唐人”、“明人”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作为我们身份标识,语称“汉语”、字称“汉字”、族称“汉族”,就显得与历史的真实“卯不对榫”。不过,韩国学者陈泰夏也把这一历史上“积非成是”的习惯作为汉字起源与韩国有关的反证,则完全是一种曲解。
目前,公认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即“殷虚文字”。其与现代汉字之间的流变渊源,在学术界不存在异议。强调“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因为确定一种刻划符号为文字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字与语言片断之间的固定联系。释读甲骨文所记录的语言,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与后来所谓的“古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这不仅仅体现它所记录的句子可以用古汉语语法进行分析,比如“贞今十一月帝不其令雨”(殷虚文字丙编149-12),有基本古汉语知识者都能知道这是在占问在十一月时上帝主宰降雨的事;另一方面,甲骨文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其中已经存在假借、形声等以记音为主的文字形式,比如,用表示“簸箕”的“其”字代表虚词,这种同音假借直至今天的汉语中仍能被忠实体现。如果用朝鲜语来释读甲骨文会出现怎样一番景象呢?大家不妨试着以汉语来解读一下埃及神庙中刻写的圣书字,大概就能有直接的感受了。谓予不信,请试以汉语知识解读下图,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在朝鲜历史上也有使用汉语汉字作为记录朝鲜语“乡札”“吏读”的时代[2],这与日本的所谓万叶假名和汉语借用是基本一致的[3],而日本学者却无人宣称汉字与日本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什么发生关系。陈泰夏称“汉字与最科学的韩文是一心同体”是贻笑大方的事。

原文地址:http://www.guokr.com/article/312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网。

就是这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