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8 06:51 编辑

占位,提名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8.22),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

斛律光出身于将门之家,其父斛律金,官至北齐大司马、左丞相、咸阳郡王,因在军中吟唱《敕勒歌》而名扬古今(会唱歌的名门公子!如果说他不通文墨,谁信?!)。其弟斛律羡为都督幽州刺史,负责抵御突厥入侵。

斛律光为长子,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帅哥!)不善言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初为侯景部下,时彭乐谓高敖曹说:“斛律家小儿,不可三度将行,后夺人名”(《北史·斛律光列传》)。北魏末年,斛律光随斛律金西征,擒敌将莫孝晖,时年十七岁,高欢将其擢升为都督。后为高澄引为亲信都督,不久为征虏将军,累升卫将军。

东魏武定四年(546)十一月,高澄至晋阳打猎,见一大鸟在云际飞翔,斛律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大鸟如车轮般盘旋而下,落地后方知是一只大雕。高澄取而视之,对斛律光大加赞赏。丞相属邢子高见后慨叹道:“此射雕手也”(《北齐书·斛律光列传》),所以当时号称为“落雕都督”。

斛律光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平生为高家打过无数恶仗,又帮助高纬坐稳帝座。但不贪权势,不懂交结高纬的宠臣穆提婆和祖珽。两个人于是同上谗言劝高纬杀掉他。高纬性怯,不敢诛杀如此重臣。祖珽给他出主意:“赏赐斛律光一匹马,说明天一起游猎东山,他一定来谢恩。” 斛律光来到凉风堂,高纬卫士刘桃枝从后击其后脑,斛律光不倒,回头说:“你们常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干对不起国家和皇帝的事。”刘桃枝和三个大力士用弓弦勒在不做丝毫抵抗的斛律光脖子上,勒死了一代名将。 周国周武帝听说斛律光死了,齐国自毁长城,高兴得全国大赦。

 点评:“光以上将之子,有沉毅姿(一个字,帅!),战将兵权,暗同韬略,临敌制胜,变化无方。自关、河分隔,年将四纪,以高氏霸王之期,属宇文草创之日,出军薄伐,屡挫兵威。而大宁已还,东邻浸弱,关西前收巴蜀,又殄江陵,叶建瓴而用武,成并吞之壮志。光每临戎誓众,式遏边鄙,战则前无完阵,攻则罕有全城;齐氏必致拘原之师,秦人无复启关之策。而世乱谗胜,诈以震主之威;主暗时艰,自毁籓篱之固。昔李牧之为赵将也,北翦胡冠,西却秦军,郭开谮之,牧死赵灭。其议诛光者,岂秦之反间欤?何同术而同亡也!内令诸将解体,外为强邻灭仇。呜呼!后之君子,可为深戒者欤”(《北史·斛律光列传》)

总结陈词:斛律光是个文武双全的悲情帅哥!
1

评分人数


占位,提名庾翼
庾翼(305-345) 东晋大臣。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弟。风仪秀伟(帅哥!).少有经纶大略,时与杜乂、殷浩等才名冠世(油菜花的帅哥!)。初为陶侃太尉府参军,累迁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亮死后,代镇武昌,任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武也不弱吧,当了都督,一口气兼了六个州的军事!)他胸有大志,戍政严明,以收复北方为己任。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不顾朝中大臣阻挠,移屯襄阳,准备进攻后赵。因征发地主豪强壮的车牛驴马和奴仆当兵,遭豪强反对。不久病死。

  原文:庾翼,颍川鄢陵人。东晋书法家,字稚恭,官征西将军荆州刺史,谥曰肃。 书法初与王羲之齐名。王僧虔称:“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平,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 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后,其兄庾亮得王羲之书,翼见后乃大服。”唐代窦臮《述书赋》称:“积薪之美,更览稚恭。名齐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愧时誉这未尽,觉知音之罕逢。”
1

评分人数


继续发力,提名庾亮。

庾亮(289—340),字元规,东晋颍川鄢陵(河南鄢陵西北)人。咸和九年任江、豫、荆三州刺史。 庾亮为北方南迁士族子弟,年16,随父在会稽,巍然自守,风格峻雅,时人惮其方严。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任为西曹椽。及引见,见其风情都雅,甚为器重,由是聘庾亮之妹为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其妹立为明帝皇后。于是庾亮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宁二年(324年),参与讨平王敦之乱,攻灭吴兴豪族沈充,为东晋王朝建功立勋(武功不差吧?!)。三年,受遗诏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晋书》 卷七十三如此记载: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也。父琛,在《外戚传》。亮美姿容(帅哥!)善谈论,性好《庄》《老》(有文才的帅哥!),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见,风情都雅,过于所望,甚器重之,由是聘亮妹为皇太子妃。亮固让,不许。转丞相参军。预讨华轶功,封都亭侯,转参丞相军事,掌书记。中兴初,拜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其所论释,多见称述。与温峤俱为太子布衣之好。时帝方任刑法,以《韩子》赐皇太子,亮谏以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甚纳焉。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时王敦在芜湖,帝使亮诣敦筹事。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

结论:小亮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帅哥!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7 20:56 编辑

占位,提名宇文泰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

史书记载:帝生而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及长,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面色紫光,人望而敬畏之。(这就是个帅哥!)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为务。随德皇帝在鲜于修礼军。及葛荣杀修礼,帝时年十八。荣下任将帅,察其无成,谋与诸兄去之。计未行,会荣灭,因随尔朱荣迁晋阳。荣忌帝兄弟雄杰,遂讬以他罪诛帝第三兄洛生。帝以家冤自理,辞旨慷慨。荣感而免之,益加敬待。始以统军从荣征讨,后以别将从贺拔岳讨北海王颢于洛阳。孝庄反正,以功封宁都子。后从岳入关,平万俟丑奴,行原州事。时关、陇寇乱,帝抚以恩信,百姓皆喜,曰:“早遇宇文使君,吾等岂从逆乱。”帝尝从数骑于野,忽闻箫鼓之音,以问从者,皆莫之闻,意独异之。

 帝知人善任使,从谏如顺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文治!)(能驾驭英豪,一见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武功!)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云。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8 07:13 编辑

提名王猛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早已被八王之乱弄得焦头烂额的西晋王朝,在人民大起义和内迁各族上层分子割据争雄的连天烽火之中寿终正寝了。在此前后,中国北方开始陷入十六国纷争的泥淖,而南方立足未稳的东晋政权也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就是在这幅杂乱无章、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上,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两人分别留下了各自的精彩。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也是后世公认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宁三年(325年)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乐西)。

王猛辅佐苻坚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不能“独当一面”的张良还要略胜一筹,苻坚比之于“文武足备”的姜尚,并不过分。他既是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武勇的战将。

《晋书》记载: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不用咱多说神马了吧?!),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人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就是说王猛不仅长得身材高大、面目英俊,而且博学多才,喜欢读兵书。性格谨慎稳重,而志向远大。生活中细微小事从不放在心上,凡是不能和他心灵有所沟通的人,他理都不理。一副傲世绝俗的形象。
1

评分人数


提名:杨华

杨华为北魏名将之子,年轻时就有勇力,容貌瑰伟。被北魏胡太后看中,逼与之通。杨华不愿吃软饭,率领其部曲投降了南边的梁朝,有点男子汉气,和张昌宗之流有天渊之别。杨华在梁征伐有战功,任高级官员,足证其勇力和智力不差。太清年间,侯景作乱,杨华反对,但妻子为侯景所擒,杨华不得已就投降了,可见真有些人情味。好像没有为侯景出力,不久就死了。

  俊男杨华南逃后,胡太后追想思不已,为作《杨白华歌辞》,其词为“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阁,杨花飘荡入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来秋去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令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甚凄惋。不论胡太后是否淫乱,杨华是当时北国第一俊男,则应无疑义。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7 08:56 编辑

占位,提名:慕容廆

慕容廆,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人,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浑第一代首领慕容吐谷浑是其庶兄。五胡乱始时期,慕容廆遂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廆政事修明,爱护人才,故士大夫和民众多归附之。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受晋政府命为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公。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谥襄公,后其孙慕容俊称帝时,追尊慕容廆为武宣皇帝。

《晋书》 载记第八: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万,风俗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北,于是渐慕诸夏之风矣。

  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安北将军张华雅有知人之鉴,廆童冠时往谒之,华甚叹异,谓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因以所服簪帻遗廆,结殷勤而别。涉归死,其弟耐篡位,将谋杀廆,廆亡潜以避祸。后国人杀耐,迎廆立之。

结论:慕容廆是个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帅哥!
1

评分人数


提名:谢晦

谢晦(390-426年),字宣明,陈郡阳夏人,谢朗之孙,谢重之子,谢瞻之弟,南朝刘宋大臣。仕晋为孟昶建威中兵参军,又为刘裕太尉参军,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入为太尉主簿,转从事中郎。宋国建立,为右卫将军,加侍中。刘裕受禅,迁中领军,以佐命功封武昌县公。宋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不久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出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加使持节,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元嘉三年(426年),因前废杀少帝事不自安,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时年三十七岁。

谢晦出身名门望族,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帅哥!!),涉猎文义,博赡多通(文采出众!!)。曾经与谢混一起立于刘裕身前,刘裕称赞说:“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谢晦的功勋:南朝刘宋开国之臣,仕晋为太尉参军、从事中郎,宋受禅,历右将军、待中、中书令、卫将军、中领军、领军将军、散骑常待、荆州刺史等职,都督七州军事,独揽禁军。东晋末年,曾随刘裕北伐收复中原,十策有九策出于他,成为刘裕第一谋臣。

怎样,是个文武双全的帅哥吧?!!
1

评分人数


刘琨,成语“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二。

刘琨,字越石,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 ...
qyangroo 发表于 2011-4-17 08:57

亲,又见到乃搂银子的身影鸟
这个刘琨好像前面有人提名鸟。。。。
乃提名之前最好先看看马丁第一页第一楼的汇总啊,免得做了无用功。。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8 07:17 编辑

占位!!提名:陆游(唉,这个居然被人抢先提名鸟,大家权当补充说明好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文:不用咱多说了吧?!

武: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多次提出正确的作战方针,可惜不被投降集团采纳。《宋史·陆游传》:[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

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帅:能和唐婉这样才貌兼备的女子演绎出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的男人,并且后来唐还为了这段感情郁郁而终,如果说他不是个帅哥,你能同意吗?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8 07:43 编辑

占位,提名谢安!!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却比他的兄长们更有名气。他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有一天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啻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出落得聪慧敏悟,气宇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谢安这个人——他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把“风流”两字写到极致的宰相。他是倾倒了李白、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无数文人的完美仪型。一千七百年,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被文化人推崇,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谢安。不知谢安,不懂中国文人风流,不读谢安,不知传统士文化渊源。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4-17 22:26 编辑

占位,提名:王导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史书记载: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小时候就是个帅哥!)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文: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群从弟子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属,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极为倚重。长江流域建立汉族政权以后,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经济和文化也逐渐发展。曾有晋墓砖铭赞道:“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

王导还是个书法家,『王导曾向魏晋大书法家钟繇学习书法,于丧乱之际,携带钟繇手书《宣示帖》过江,作为不断演习的法帖,终于摹仿得惟妙惟肖。他的行书、草书都写得很出色,晋元帝、明帝都很叹服,并以他的字作为标准字体。』(转自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d73963258.htm

武:王敦之乱中王导的从兄王敦图谋篡夺王位,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这时王敦病重,不能自将,其兄王含为元帅,以水陆军五万陈于江宁南岸。王导致信王含说:“你今天这番举动,恰似王敦当年所为。但形势已完全不同:那年是因为有佞臣乱朝,人心不定,就是我自己也想外离以求自济;可是今天,先帝虽然去世,还有遗爱在民,当今圣主聪明,并无失德之处。如果你们竟妄萌逆念,反叛朝廷,作为人臣,谁不愤慨?”并坚决表示“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同时具体部署兵力坚决抵抗。先是王导听说王敦病重,就率子弟为敦发丧,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大大鼓舞了士气。在一个夜晚,王导命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千余人渡江偷袭,王含无备,被杀得大败。王敦得报以后,气急败坏地大骂王含:“这个老婢,坏了我的大事!”不久就死了。王敦无子,以含子王应为嗣。军败,含父子西奔荆州,为含从弟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王敦虽因谋反而死,但王导却以保卫帝室有功,以司徒进位太保,从弟王彬为度支尚书,王彬之子王彪官至尚书令,位任不衰,琅砑王氏仍然是当时最大的望族。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5-7 11:18 编辑

占位,提名裴楷

裴楷,字叔则,生于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岁。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称著当时的名士。

概述
  裴楷祖父裴茂,后汉灵帝时历任郡守、尚书;父裴徽,曹魏时官至冀州刺史。裴楷少时聪悟有识,很早就以善谈《老子》、《易经》而知名于世。(文)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他由大将钟会推荐,做了辅政的大将军司马昭的僚属,后升为尚书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为中抚军大将军,副相国, 选任僚属,裴楷又被选为军事参谋。司马炎即帝位,他先后做过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后入朝为屯骑校尉、右军将军、侍中。(武)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炎身边近臣。从咸熙元年到司马炎泰始四年(268年),他还参与了晋朝法律的制定,其中的科令条文便是由他来制定的。司马炎认为这部法律是晋朝至关重要的典章,亲自讲解,让裴楷在朝臣中宣读。满朝文武都为裴楷的口才而叹服。

“玉人”之名
   裴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即使粗服乱头,亦气宇不凡,时人称他为“玉人”。(帅!)晋人往往喜欢以玉或与之相关的天然宝器来比拟出色的人物,向往的是那份清莹明澈的意象,与庄子的“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有异曲同工之妙。“玉人”之称,当不仅仅止于貌,更重于神。有人曾如此赞他:“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想来,裴楷的美,如玉般温润雍容;他的风采,亦如玉般清修高洁,虽起于容貌,却真正发自他的才华、气度和修养。史书言:裴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老》、《易》。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的父亲——冀州刺史裴徽,素喜结交名士。是以裴家门庭中,文人骚客往来不绝。裴楷天资聪颖,自小又耳濡目染了种种风雅,也难怪才识过人。
1

评分人数


占位,提名:温峤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是温羡的弟弟温襜之子。太原祁县 (今山西祁县)人,东晋政治家。初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举秀才。司徒辟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刘琨请为平北参军,随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录军事,又随府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后作为刘琨信使南渡,南渡后历官显职,参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晋成帝即位,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苏峻平,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卒赠侍中大将军,使持节,谥曰忠武。有集十卷。

文:峤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学识渊博!),少以孝悌称于邦族。

武:永嘉丧乱,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族进逼中原,攻城屠邑,残害生灵,广大汉族人民纷纷自卫反抗。刘琨就是当时北方抗胡斗争的一面旗帜。温峤作为其掾属,在讨击刘、石的一系战斗中屡建战功,为琨倚重。“于时并土荒残,寇盗群起,石勒、刘聪跨带疆场,峤为之谋,琨所凭恃焉。”温峤成为北方抗胡前线的名将之一。及后又相继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二次救晋室于危乱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异行能”,深受民众爱戴,在他死后“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

《晋书》 卷六十七:温峤,字太真,司徒羡弟之子也。父憺,河东太守。峤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学识渊博!),少以孝悌称于邦族。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能言善道的帅哥!)年十七,州郡辟召,皆不就。司隶命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后举秀才、灼然。司徒辟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SHREKCEN 于 2011-5-7 07:06 编辑

占位,提名荀彧。(差点忘了补充这个帅哥的资料鸟。。。)

个人档案
  姓名:荀彧(xún,yù)  
   字:文若
  生卒:163-212(50岁)
  终属:魏国
  籍贯:豫州颍川(今许昌到临颍一带)
  容貌:伟美,有仪容
  官至 :光禄大夫(建安十七年由尚书令、侍中转任,名义上持节参谋丞相府军事。)/太尉 (魏咸熙二年追封)  
   谥号:敬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确山)人,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武双全!)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为当时北方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历史评价
   何颙:“王佐才也。”——《三国志.荀彧传》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彧别传》。
     “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晋书.荀勖传》(表文略)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氏家训》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别传》
     钟繇: 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彧别传》
     东晋.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典略》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