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讨论] 思考经济问题(I)

本帖最后由 not4weak 于 2011-1-3 23:42 编辑

因此,除了信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外,更完全的价格定义应该包括道德权衡。当然,由于现代社会道德基本丧失殆尽,也可以简化为:价格是交易双方信息、智慧和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如果剔除道德因素,假定交易双方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由于每一笔交易都不平等,都有利于力量和信息的强势方,显而易见,即使有着起点的平等,无数不平等交易的积累结果必将是社会两极分化。加入道德因素后,交易的不平等性有可能削弱,两极分化的速度也可能减缓。中国历朝历代长期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士农工商的社会序列,显然对商人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迫使他们讲道德,讲信誉,标榜“童叟无欺”。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放慢,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减缓了社会矛盾的积累,使王朝得以稳定长达数百年。相反,亚当•斯密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论证成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无道德成为道德,使恶成为善,完全放纵交易双方的个人利益,使强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欺(信息不对称)压(力量不对称)弱者(却以自愿平等为假象)。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同时则加剧了社会的冲突、战争和两极分化。更何况,强者还可以制定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雇用士兵、警察、法官来执行法律,使不平等交易的结果向后代延伸。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斯密时代,由于宗教的存在,普通人的道德感远远强于今天,人们的自利行为常常是受道德约束的。受道德约束的自利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比较小,而其正面作用则比较大。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斯密理论的内在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示。但是,二百多年后,随着道德感的不断崩解——“私恶即公利”论是对道德的最强烈冲击,随着自利可以无所拘束地发挥其能量,自利和公利间的矛盾就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展开,社会成了赤裸裸的生存竞争场所,而价格也就越来越变成纯粹的信息、智慧与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本帖最后由 not4weak 于 2011-1-3 23:13 编辑

究其根源是道德的沦落, 而光有法制是不行的!! 普及宗教, 在中国是必须的. 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当今中国人存在的种种劣迹. 而北京人表现最为明显, 一有个活动(比如亚运什么的), 北京人装得比谁都有礼貌. 没有持续不断的道德约束的社会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社会.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为大公司、大老板支招、抬轿的经济学家媒体出镜率高,收入丰厚,有很多机会成为政策顾问。更有意思的是,冲突的利益集团双方可以分别雇用各自的经济学家搞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却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学术特别是经济学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经济学家已经沦落为摇尾企怜的走狗了.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