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芬
清朝重臣曾国藩幼女,生于清咸丰二年春天,曾国藩时任礼部侍郎,生活十分清苦,有限的俸银除了养活全家外还得不时寄些银钱回乡,或捎些东西回家孝敬父母。曾纪芬从小住在北京贾家胡同,穿的都是姐姐们留下来的衣服,曾国藩对她从不给予特别宠爱,从小就培养她艰苦朴素的品性。 曾国藩去世时她还未出嫁,一直拖到光绪元年九月,她已经24岁,方嫁入湖南衡山聂家,带去的嫁妆中就有曾国藩发给她的“功课单”。聂家老太爷不过是个知县,与曾国藩一等侯爵、总督、门生部属故旧半天下相比,自然有天壤之别。对这出身高贵的媳妇自是小心侍候,不敢怠慢。曾纪芬秉承父亲的勤俭美德,丝毫不敢展示大家千金小姐的娇纵,相夫教子,侍奉翁姑,和睦亲邻,作得中规中矩。她的丈夫聂仲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再加上曾国藩的影响,追随过曾国荃,左宗棠和李翰章(李鸿章弟),一直埋头苦干,勇于任事,经过多方保荐,从江苏省苏松太道的小官直升至二品浙江巡抚。由于江浙一带富庶,便有人在朝中诬告聂仲方贪污受贿。曾纪芬立即用父亲的事情劝说丈夫,聂仲方辞官回乡,保全自身。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的训诫:“予自30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老,每届大寿,子女想送重礼亦会被她阻止。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即使对成年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她的儿子聂云台长大成人后不为官,而是经营工商业,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凭着出众的经营之才,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大财团。
进入民国以后,聂家移居上海,在威赛路筑园建屋,聂仲方已经去世,曾纪芬也已60岁,自号“崇德老人”。她把曾国藩的那套修身养性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居定时,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不饱不饿。饭后走1000步,每天睡前用温水洗脚,即使是数九寒冬,也把双脚露出被外,不大喜大悲,享年91岁,死时还耳聪目明,神智清楚。
曾纪芬一直到临死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从一笔一画中,仔细涵濡父亲的德行恩泽,也反映出她为什么叫“崇德老人”的原因。曾纪芬的书法得自父亲的真传,颇见功底,当年北京、上海一带,像样的家庭都挂有她的墨宝。她的书法笔正谨严,骨肉停匀,反映出她居心仁厚,是世上少见的有福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