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礼仪女王

本帖最后由 yeyeshengge 于 2011-8-30 13:53 编辑

她的名字在北美大陆是礼仪的代称。1950年270多名美国女记者投票,她当选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排名仅次于前第一夫人爱莉诺罗斯福。在她去世三十年后,美国《生活》(Life)杂志在1990年仍把她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名美国人”之一。她所著的《礼仪》(Etiquette)在二十世纪是除了《圣经》以外最常被人从图书馆偷走的书。这位无冕礼仪女王就是美国人爱弥丽坡斯特(Emily Post,1872–1960)。

坡斯特出身名门,父母的婚姻见证了政治家和煤矿金融巨头的联合。她本人从小跻身纽约上流社会,接受淑女教育,起初走的是当年闺秀的必经之路:18岁出席成年舞会,20岁结婚生子,婚后相夫教子,举办各种社交晚宴,也为社会慈善事业做事。可是坡斯特三十多岁时,丈夫出轨,和某位女演员的风流韵事成为纽约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她深感耻辱之余,愤然离婚。这个人生的转变却反而为她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她走出家庭,成为美国二十世纪初的“新女性”之一。

坡斯特年轻时就是位小说作家,发表过言情小说和旅游杂记。因为是家中独女,她又和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关系亲密,在建筑和室内装潢方面也很有天分。可是,她最著名的作品《礼仪》成书于1922年,那年她50岁。从二十年代到她去世的五六十年代,该书一再重版,畅销不衰。每次重版,坡斯特都要根据变迁中的社会现实加以修改,力求反映最新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规范。所以,坡斯特的《礼仪》日后也成为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资料,因为它内容的变化也揭示了美国文化和社会的嬗变。

坡斯特在礼仪方面的教诲,除了本书以外,还包括各种报刊文章和广播讲座。作者虽然与时俱进,但也万变不离其宗。她再三强调的是,礼仪是人们内在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上流人物”的产生不取决于出身或者财产,而在于他们的言行举止。礼仪的标准虽然由传统习俗决定,很少有容忍个人怪癖的空间,可是最关键的准则之外,其他都有弹性,可以因地制宜,相机而动。

那么坡斯特眼中最重要的礼仪标准是什么呢?终其一生,她一再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善意和体谅。主人或者客人犯错,我们首先需要保全他们的面子。对于那些社会地位或者教育水平不及我们的,我们更应该慷慨有礼。相比之下,在社交场合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怎么行事,去别人家吃饭该用什么餐具,坡斯特认为都是细微末节,不足挂齿:“用餐时只要从离你最远的餐具开始用就行了。如果用错了,那是主人摆放有问题,不是你的过错。或者,模仿主人的举动就行了。”

坡斯特虽然去世已经半个世纪了,可是她的著述在当代美国依然影响深远。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全民坚信的“创造神话”就是“英雄不论出身低”。所以,无论是在中产阶级初步形成、羡慕“上流社会”作派的二三十年代,还是在移民大量涌入,需要学习新的文化规范的五六十年代,各类礼仪书籍一直畅销。正如坡斯特所说,“礼仪”的英文etiquette其实来源于法文的“票”一词,礼仪完美就能为你提供一张进入社会上层的通行证。可是,另一方面她也强调自然大方,不要故作文雅,咬文嚼字。

说到底,坡斯特提倡互相尊重、与人为善,崇尚一种简约优雅的礼仪规范,这些论点不光对于转型时期的美国社会,对于今天的中国也适用。
1

评分人数

    • dvork: 精采文章鲜花 + 20
马上从amazon下了本,谢谢推荐。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能忘
看了楼主的东东长见识的说
哎,现在有些人以为有点钱,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学点外语,喝点洋墨水,懂得西式用餐礼仪就以为自己是贵族了,贵族这个词在现在的中国泛滥得都快变成暴发户的代名词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