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前,學校學習的主要外語是俄語,而在新疆的一些學校,漢族學生從第3年開始教維吾爾語。但是在「開放」之後,英語成為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外語。2006年,一名在阿克蘇(塔里木盆地北緣的一個城市)的老師回憶道:在1980年代之前,漢族學校從三年級開始給漢族學生上維吾爾語課程,所以漢族學生會說維吾爾語,而漢族和維吾爾族的孩子們會玩在一塊兒,這樣的語言交流和相互理解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在開放及改革政策後,漢族父母只想讓他們的孩子學英語,而學校裡面的維吾爾語課程已經被英語課程所取代。
新疆最不認真執行的規定之一就是「漢族的政治幹部應當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官方很少鼓勵這種表面上的善意,除非你把一些可笑的方式也算進去,像是2004年在電視上播放名為《一週一句》的10分鐘節目,將一句話以漢語和維吾爾語重複10分鐘。但我還是得提提馬戎做的某件事,他確實提議過,如果部分漢族不打算在職業生涯中使用英語,那他們在學校應該用維吾爾語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課程取代英語課程。
整個2000年代,新疆當局積極力求推動少數民族學校雙語教學,其中的含義之一是維吾爾老師要不是再次接受以漢語教學的訓練,不然就得退休。對許多老一輩維吾爾教師來說,他們不太可能接受再次培訓。在課堂上用漢語授課的規定特別嚴格──任何被發現以維吾爾語來補充其漢語解釋的老師都可能被罰款。非漢族老師也必須通過考試來證明其語言的流利程度──這些考試的偽造證書很快就以2,000到3,000人民幣不等的價格出現在市場上。
到了2010年結束時,烏魯木齊所有的高中班級都已經以漢語授課;當局的目標是在2012年時能讓85%的幼稚園課程幾乎以漢語教學,唯一指定用維吾爾語上課的課程是維吾爾語課程本身──因此這些老師唯一能說維吾爾語的就是這門課程,彷彿把學生的母語當成一門外語或是某種古老的語言。這樣的規定保證少數民族學生每星期可以在學校聽到兩個小時的母語,這使當局得以繼續延續「雙語教學」的謬稱。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