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菩萨的观照力应如何栽培? [打印本页]

作者: 恐慌小猪    时间: 2010-5-3 09:52     标题: 菩萨的观照力应如何栽培?

菩萨的观照力应如何栽培?
净界法师


我们看《大乘止观》,它整个大乘止观的修学也是这五个次第,所以这五个次第,是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开始没有观照,心中是心随妄转,妄想很多,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控制自己。我们现在想要控制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栽培一个观照力。怎么办呢?刚开始就是「集总修」,「集总修」就是以一个法,来总持一切法。这个「集总修」,在密宗来说,叫作本尊相应法,你设定一个本尊,然后礼拜、称念、心中归依,身口意跟本尊的功德相应,这个密宗叫作本尊功德相应法。在显教叫作一相三昧、或者叫一行三昧,你也是设定一个相貌,然后在这个相状不断地忆念、专注。总而言之,这个「集总修」的意思,就是修习止,止息妄想的意思。刚开始我们在一个散乱的阶段,修行最大的忌讳就是杂乱修,你持观世音菩萨、又持地藏王菩萨、又持〈大悲咒〉、又持〈往生咒〉,你一天持十几个法门,结果你心中还是散散乱乱的,只是跟佛菩萨结缘,这样子你一辈子不可能生起观照力,你只是摄持一些散乱的福德。所以刚开始,你为了要成就三昧,一定要「集总修」,要把精神、体力集中在一个「相」当中,专注、相续地去忆念一个法门。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修止观,譬如掘井,要在一门深入。我们心中渴望有水、法水的滋润,就去掘井,但是你东边掘一个洞、西边掘一个洞,结果你一辈子挖不到水。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精神、体力集中在一个洞当中,不断地去挖,这个水才会出现。所以刚开始,我们一定是要「集总修」,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安住在一个法界上。你持〈往生咒〉,你就整天持〈往生咒〉;持〈大悲咒〉,就三个月当中专持〈大悲咒〉:这样子容易成就三昧。这第一个原则,把心专注起来。



第二个「无相修」,前面的「集总修」是修止,这个是修观。「集总修」是把内心当中很多很多变化的相状,把它调整成一相,一个相状──〈往生咒〉的相状,或者佛号的相状。当然这个地方,既然是有相,就还是对立,有对立就是生灭法;所以这个地方,它是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这个相给消灭掉,这个时候进入到真如三昧,那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的对立、没有相的受用,这是「无相修」,内心当中是无所住的,那这是真实的观照力现前。这个时候,在一念心当中,烦恼障不可得、业障不可得、报障不可得。



第三个「无功用修」。前面的止观,我们刚开始是一个生疏的境界,我们应该不断地去串习、不断地加功用行,使令这个止观的力量,在心中能够任运地现前,所谓的由生转熟,叫作「无功用修」,熟练。



第四个「炽盛修」。古德解释什么叫作「炽盛修」呢?就是「无功用修」虽然是熟练的,但是在熟练当中,有拙劣跟殊胜的差别,有劣、胜之别。什么叫劣呢?我们只是在静中能够熟练;但是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止观就破坏掉了,心随妄转,这个叫作劣。所以我们应该使自己,在静中的止观、在动中历缘对境的时候,那个止观的力量也能够现前,这个时候就是由熟而生巧,巧妙,动静一如,这个「炽盛修」就是能够动静一如,由熟练而转成巧妙。



第五个是「无喜足修」。我们本来是一种散乱颠倒的心识,完全被惑业苦所带动,我们生命本来是没有自主力,起烦恼的时候,烦恼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跟烦恼走;跟烦恼走,就造作很多的罪业,招感很多的痛苦。现在修止观的时候,内心会有功德出现,但是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不要对路旁的小花产生迷惑,要继续地进步,后面有摩尼宝珠,不要得少为足,应该要「无喜足修」,要不断地增上,乃至功德圆满为止。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一个散乱、颠倒的凡夫,应该怎么来培养心中的观照力。这个意思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修。我们理论上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都是仗缘而生,既然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空的。理论上是这样,但是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它在我们内心当中运转太久、太熟练,它那个等流习气的力量太强,所以虽然它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势力,但是我们也要假借事修,假借这个「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来慢慢地消灭它。所以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恐怕菩萨执理废事,所以安立了五种修,来栽培菩萨的观照力。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