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时候,系里有位教授教课很有创意。为了让美国学生了解道家思想,他的课上要求阅读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 的《维尼熊的道》(The Tao of Pooh) 和《小猪的德》(The Te of Piglet)。霍夫引用来诠释道教思想的是美国孩子热爱的卡通人物:维尼熊( Winnie the Pooh,简称Pooh)。
维尼熊是由英国人米恩( Alan Alexander Milne, 1882-1956 )塑造的童话人物。 关于维尼的第一本书于1926年面世,就叫做《维尼熊》( Winnie-the-Pooh), 由谢普德(E. H. Shepard)插图。后来又有《小熊的房子》(The House at Pooh Corner,1928)出版。作者的灵感来源于他儿子的一只玩具熊(他儿子的其他长毛绒玩具也成为书中其他动物名字的来源)。这只玩具熊原来叫爱德华(Edward) ,可是当时伦敦动物园里有一只叫维尼、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黑熊,所以他的儿子据此为玩具改了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加拿大上尉偷偷把一只熊崽带到英国作为他们部队的吉祥物,并且以家乡加拿大的维尼匹格(Winnipeg)的昵称“维尼”为黑熊命名,后来他就把这只熊留在了伦敦动物园。“朴”(Pooh)则原本是米恩的儿子度假时为一只天鹅取的名字。作者在维尼熊的第一个故事中说,因为维尼熊驾着氢气球去偷树上的蜂蜜,弄得双臂僵直,结果一只苍蝇停在他鼻子上的时候,他没法挥动手臂,只好吹气“噗”把苍蝇轰走,所以维尼的全名是“维尼朴”。
维尼熊在故事中是一个贪吃、头脑简单的人物,经常有可笑的举动和想法:比方说,自己在雪地上留下足迹,却怀疑是某种神秘的动物在跟踪他,他的口头禅是“你永远说不准。。。。。。”(“You can never tell 。。。。”)。 可是,他也真誠坦率,虚心热忱,从不裝模做樣。貓頭鷹說一些高深的言辭時,他會打斷對方,要求對方用簡單的話語解釋,因為“長的詞讓我困惑”。 他热爱蜂蜜和其他点心,能自得其乐,常常给自己编点歌,边走边唱。他的伙伴们也各有特色:小猪胆小自卑可是樂於助人, 驴子长吁短叹、脾气不佳, 兔子喜欢出馊主意,猫头鹰爱卖弄自己的学问,小老虎充滿活力、喜欢跳跃等等。然而無論個性如何不同,不管彼此之间是否會有小矛盾,這些小動物都能友好相处,互相照顧。而维尼又在其中起到了協調和領頭的作用,雖然他自稱是“沒頭腦的熊”(“a bear with very little brain”)。也許正因為如此,後來美國作家霍夫才會以他作為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象徵,寫了那本《维尼熊的道》吧。
“If ever there is tomorrow when we're not together...there is something you must always remember. You are braver than you believe, stronger than you seem, and smarter than you think.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even if we're apart... I'll always be with you.”
“你不能老呆在树林的一角等别人来找你。有时候你得出去找他们。”
“You can't stay in your corner of the Forest waiting for others to come to you. You have to go to them som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