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恐慌小猪    时间: 2010-3-1 11:11     标题: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本帖最后由 恐慌小猪 于 2010-3-1 10:29 编辑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A面

  今天我们开始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平常我们前面先要提一个重点,通常我们称为玄义,也就是把我们所要学这个的内容,它主要的纲领、特质,简单的、扼要的把这个重点说明。不过对我们现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来说是初机,刚刚进入佛门,所以用平常正规的这种状态来说的话,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领会到他的深入的正确的意义。结果呢?花了很多的时间,而得到很小的受益,这个其次。进一步因为他不了解,刚开始听了这个不懂的东西,没有兴趣,把他的热忱会减少,这是一种损失。所以我改变一个方法讲,我头上只是非常简明的来说,而把这个简明的理由,就马上能够运用在我们身心上头的,那么提起我们对本论的一个兴趣、好乐,了解了本论的殊胜,产生一个善法欲。换句话说,一种强有力的欲望;本来这个欲望通于世间的,现在我们这个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这个善法欲是策发我们精进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个,那么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处。换句话说,真正讲修行上去的步骤是这样的。等到我们把本论顺著次第一步一步学下去,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提纲挈领把这样的一部大论,作一个综合的结论,那个结论,以后作为我们行持的准则。实际上这个最后的结论,本来就是在最先应该讲的玄义,这个首先来说明,所以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些什么呢?简单的说一下。
  菩提,翻成功我们中文叫做觉,大家晓得觉悟;觉悟些什么?平常我们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我们也不必一个一个解释,拿我们最现实的也最具体的说明,我们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么?快乐。昨天说过了,简单的说这样。更深一层的、或者是仔细一点讲的话,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乐得到。当你把痛苦彻底解除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是圆满的,不会有毛病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呢?我们这么努力去做,为什么得不到呢?原因是说,我们虽然认真去做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你虽然辛苦忙了半天,却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说我们生了病,要去找医生,你去找医生,假定你对这个医生有没有本事,这个药对不对,你都不知道,随便找一个蒙古大夫,随便弄一点药吃吃的话,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于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样的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虽然要求这个好的目的,但是因为并不了解怎么去做。
  那么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彻底完全觉悟了,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叫做觉,觉悟什么呢?任何一件事情对错,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觉的意思。那么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结果的话,不但听到那个道理就算了,还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这个方法走上去的步骤,叫做“道”,这么简单。
  那么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这个路,一定有它的次第。比如说,我们爬楼梯,一定是下面一级一级上来,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这个,不要小看它,实际上那个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几样东西。平常我们说:质、量;质是讲这个东西对不对,量是讲这个够不够。我现在说前面这杯水,我要喝水,那么,不仅仅是水对不对,当然不但对不对,还脏不脏,这个是它的质,纯净与否。单单这个质够不够?不够,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决你的渴,还要什么?量。所以,质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这个对不对?还要一样东西--次第。小事情,我们往往不大注意忽视掉了,实际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举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我们烧饭,我们大家晓得要米,要水,然后要火,把几样东西要洗;这个我们不能说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块儿来,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个米拿来先洗干净了,加了水,放下去烧。你不能说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烧完了以后再洗,那个没有用。烧焦了,你怎么可以?就算不烧焦,烧出来,脏的怎么可以?譬如说烧菜,那是米的话已经弄干净了,烧菜的话你不能说菜从田里拔出来,我烧完了再洗,这里边都是泥巴,然后呢,乃至于有农药,你吃下去,本来给你营养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现在我们说,我们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个路过程当中还有必然的这个次第。
  那么下面讲“广”,“广”是详细的来说明这件事情。我这地方再特别说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来讲。下面大家也许说,那平常我们这样,好像听了书本上面,也许你有可能两种反应,大家注意:一种呢?大家如果习惯于平常我们这里教学方式的话,也许觉得这个好像不够书卷气。还有一种呢?也许习惯了,听完了这个,很欢喜的话,就不再欢喜平常我们一般的正规状态。那么这两点我们这地方都要说明改善的。第一种情况,他习惯了文绉绉的这种语言以后,骤然听了以后,觉得不大习惯,那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了解,你今天跑来听这个东西,你目的干什么?假定说你是学文的,学什么的,那对,用不著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学院里面去,哪一个学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国文学,然后研究西藏文学,写出最好的文字来,根本用不著到这里来。我们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讲修持,然后照著去修持的话,证得这个觉悟的、圆满的果。所以真正的重点摆在这里,你不要忘记掉了。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为了适应我们的条件,这样,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里面,就不会受以前习惯的影响。还有一种呢?有一种在这里听得满欢喜,这个讲的道理的的确确听完了,马上可以用上,很高兴!于是不知不觉又会产生这种心理,在别的地方听见这种照著次第去讲的很多文字,你会排斥他,说:“你看,那些讲了个半天没用。”这种心理也绝不可以,要晓得,他语言文字,是绝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必定要透过这一个东西,来说明次第的深入,我们才能够懂得。这是我们目前状态,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这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两种情况,我就事先先说明,避免越到后来,我越是会用比较像学校里念书这样,用各式各样的成语文字来表达,这个首先说明一下。说广论的“论”最后一个,平常我们就说详细的来讨论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题目上面,我们可以晓得,说我们现在学这个东西,就是怎么样从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开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圆满成佛的这条路。而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不管就他内容的正确与否来说,就他应该完成的数量来说,以及走上去的次第来说,他都有一个完整详细的说明。我们从这个上面,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你照著一步一步实践的话,就可以达到最高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本论的我们要学的,那么这个作者是宗喀巴大师。
  这个地方,请翻开书本前面有一个彩色的照片,这张照片非常庄严。那么我简单的把宗喀巴大师的历史,介绍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宁附近的人,西宁就是青海省的省会。他生在元朝--元顺帝,顺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顺帝二十五年,相当于西历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从小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后到十六岁,就进西藏。因为青海一带,在我们中国靠那个角,包括青海,然后西康,然后四川的一部份,都是藏族的区域,他们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属于佛教当中的密教一支。在这一个藏语的佛法系统当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十六岁的时候,也受了他师长的影响,进拉萨去求学,以后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个复兴。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这个藏传一系的佛法简单的介绍一下。因为在我们国内平常是少传闻,所以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时候,是松赞冈波王,那个人,相当于我们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那么那个松赞冈波王就是隋、唐那个时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当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碰见我们所谓唐初,那是中国最盛的时候,唐太宗,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给那个松赞冈波王。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佛经进去;那个松赞冈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个尼泊尔的夫人。同样的,那时候尼泊尔也是佛教的国家,所以从这两个地方传进去了大量的佛法。这个松赞冈波王不但振兴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个松赞冈波王时候建立起来的,他特别派一个大臣,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学好了带回来,最后呢?学的是印度,把印度那个母语,经过了他自已的认识以后,适应西藏,造了那个藏文。所以这个藏文虽然跟梵文是不一样,但是脱胎于梵文。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它翻译过去,有种种的方便。譬如说,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你说英文翻译成中文,跟英文翻成功德文、法文不太一样,他们西方语言转变较容易,因为他们语言相似,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顺便一提。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个时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后经过了三传,他传到了第三传,一个皇帝叫赤松德贞,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兴佛法,从印度请了一位大成就者--静命大论师,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真实有三宝,所谓僧伽等等,从那位大师开始的。不过当时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种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时候称它为黑苯教,那个势力很强,民间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间反对势力很强,而且黑苯教的那个鬼神,还是很有力量的。其实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你看什么十八王公,或者什么,那种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里边,他们还有他们的咒术,各式各样的这种怪招;所以这个佛法刚进去的时候遭到了种种魔难。这个静命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说:“像这种魔难,我没有力量克服它,现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如果请到他的话,那一定没有问题。”这个藏王就努力去请。这也是因缘成熟,那个时候那位大师也正好从印度向东方走,那么正好到尼泊尔,于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了以后,这个莲花生大士是显密圆融的成就者,他有种种的殊胜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样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不过因为刚开始,初初建立,虽然刚开始建立了,等到莲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个基础没有稳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来了。再加上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就发生了一个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个赤松德贞又传了几代以后,我一下子记不住几代,有一个皇帝叫朗达玛,他反对佛法,所以皇家听了那个黑苯教的影响,整个把佛法摧毁。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的唐朝唐武宗,我们中国历史上面曾经说三武一宗之难,那几个皇帝都是反对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庙拆掉,叫和尚还俗。那个时候朗达玛也是这个样,所以把它彻底的摧毁掉。摧毁掉了以后,那简直是一蹶不振。在我们中国来说佛法已经很普遍了,所以这个三武虽然摧了以后,还可以恢复一点,西藏简直是恢复以后,就不成样子。就这样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候,那个教法是非常的乱。平常的时候,大家都是凭个人的想像,这个凌乱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见。那时候到朗达玛再传的下面另外有一个藏王,朗达玛下面那个西藏的政治,这个政治方面发生过一个政变,那我们不去谈它。所以那个皇室也就分了几支,其中有一支靠西边的一个国王信佛,那么一方面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这种拥护辉煌,所以他心里面非常痛心,他就发心再去求法。结果他们祖孙两代聚全国的精华,花了很长的一段时候,到印度去请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年的一个最高成就者,关于阿底峡尊者的内容,我们讲到本论的传承、师承的时候,它有一个说明,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把佛法振兴起来;从阿底峡尊者振兴以后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这个之前叫旧教,如我们现在听见我们这里国内也有,藏密,属于宁玛,是叫旧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黄教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峡尊者以后,经过革新以后的新兴的这种;当然佛法的中心没变,不过它的作法是比较改善了。经过了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努力以后,它就复兴,复兴了以后,但是毕竟前面那个基础并不稳固,所以阿底峡尊者复兴了以后,慢慢慢慢的,过了一些时候,又开始有点衰退现象,后来经过宗喀巴大师又起来。宗喀巴大师距离阿底峡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峡尊者相当于我们宋朝初年,那么这个宗喀巴大师是元朝末年。经过了宗喀巴大师这样的一次彻底的改革以后,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改革以前,已经是很衰,一下达到那个顶峰,而且能够维持这个局面。经过很长一段时候,现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虽然向下,但是它还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内容在;这一点是我们以前都不知道的。那么幸好民国初年有几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虚大师,这个人真是个大菩萨,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个口号:“八宗并弘”。这个我们换成现代最简单的话我要来说一下。平常我们个人修,譬如说他学禅、他学净;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没有错,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们个人修也必须要走个人特别的路子,一定是一门深入,但是对整个佛法的弘传来说的话,这个不够,一定要各方面的圆满配合。个譬如说我们现在来造一个房子,或造一个寺院,假定说,我今天在这地方要讲修行,你说我造个小茅蓬,反正是一间,那么拜佛也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说,你要把那个三宝的形相撑持起来的一间大庙,这个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样的配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像虚大师这种菩萨再来人,他有这样的愿心,结果他门下的弟子,除了我们本来有的台、贤、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谓禅、净等等,关于密教部分,在我们中国内地,已经失传很久,以前有偏于宫廷方面,元、明以来,一直都是这个样,后来虚大师就为了学这个,派了几个弟子,一部分向东去学东密,当年的时候是大勇法师什么的,还有呢,后来大勇法师也到西藏去,那么另外呢,就是现在本论的作者--法尊法师。实际上真正到西藏去学藏密的还是有一堆人,这个里边,结果对目前介绍这个藏密过来的,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功臣,就是--尊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B面

  那么,这个是顺便说一下。刚刚说到宗喀巴大师,把那个完整的教法提起来了,现在呢?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虽然它现在已经向下了,但是的的确确把我们中国古有的东西以及现在这个配合起来,我的感觉,不管我们自修也好,对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无量。关于这个宗喀巴大师,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简单的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刚开始学的时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础上面--教理。所以他头上多少年广学各家各派的东西。他只有二十刚出头一点,进到西藏,没有几年就全藏闻名。换句话说,他这个教理的通达,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以他这样的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到处去参访当时的善知识,没有一个善知识不参访的。然后跟他们广学,那些善知识所通达的东西。而学的内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后自己有圆满彻底的认识。
  说到他这个人的聪明,我讲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就是发生在他身上。他那时候刚进西藏没多久,有一次生了病,去看医生。当地都是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看完了以后,把完了脉就用药,这用药大家要讨论一下他的病情什么等等,结果呀,有意思,这个病人,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他也在这个里边参加他的意见,觉得这个脉相是怎么样,应该下什么样的药等等,结果所有代他看病的医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非常惊讶地说:“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不是我在这里给他看病,而是我遇见了一个最好的医学教授,上了一课,平常我不懂的东西,被这个病人一讲都懂了。”我们无法想像的这种事情,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想像。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想一想呢?就是说,我们经常拿我们的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一下,那么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要讲的特质、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不妨想,我们现在看病,跑到医院里去,那个医生不要说不讲,就是跟你细细地讲,再详细讲,讲了半天,你会不会有什么印象啊?我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医学这个东西非常复杂。我们现在的这个病,他譬如说要看你的胸部,这用x光照,一看,就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实验报告,说你这个红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没有哦,就把那地方,脉这么一把,要我们自己就把那个脉,根本不晓得他到底是什么一个,只觉得扑通扑通跳几下。就这么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能够了解这个,而把当时的名医,都这样说服,这是实在绝顶聪明,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了解,这样的聪明人。然后广学从小乘开始到性、相各宗各派,我为什么要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大家停一下,让我们自己做个警惕,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来干什么?修学佛法,你为什么要修学佛法?说目的,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为了达到我们去苦得乐的目的,我们有一个认识,说我们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为对于很多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一个专门名词叫“无明”。换句话说,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执著,我!我!我!这个东西都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这里,唯有一个有正确认识的人,指导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错误,那个时候心里面想排斥这个错误。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的认识,怎么样才是正确的,然后照著正确的去做,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转化得过来,这个道理很清楚,这个道理才是我们真正第一步应该摆在心里想一想的,所以我们记住,我们现在跑到这地方来学佛,我想没有一个人不同意,大家都会这样想。不过这地方呢,我们进一步的检查一下,实质上的内容,我们跑到这里来,是不是真的学了佛了?这是一个大问题,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佛,我们也这么说,可是实际上我们学的是“我”,你们会讲,为什么讲学的是“我”?我现在仔细分析一下,你们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来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学佛来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学佛来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听作道理来听,那我也在这儿浪费,你也在这儿浪费。我们往往跑到这地方来,我觉得,我觉得我要这个样子,我要这个样学,是不是大家都有这样想法?我想有。本质上面,应该就是我有这样意志,要学到什么,可是不幸的是,我们所以来,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根本问题--我自己不认识我是谁?所以叫做无明,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以及我们的知见,无非都在错误的认识当中。今天我们看了一本书,佛告诉我们这样,啊!懂了!我真的懂了吗?没有!然后我们是懂了一些什么,就是懂了我们对这一个文字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给我们看的,这个内容很重要。我现在随便来讲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们常常说这个佛法里面讲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点都没错,你只要能够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对!对!一点都没错。结果你真的看破了吗?你真的放下了吗?你真的自在了吗?我想仔细的检查,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没有真的做到。我们文字说懂了,但是我们懂的这个文字,就是我们以前在世间上面所认识的这个意义,于是你认识的是这一点,真正派上用场的,也是这一点,你所看破的,世间的一个标准是看破了一点,所以比起没有听见这两个字,或者没有经过这两个字提醒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吗?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当然,看,也没有看见,你放得下吗?根本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们偏偏自己说:懂了!懂了!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于是我们自己觉得学到了,所以这个学到的真正说起来不是佛法,想想看,对不对?我以后经常会运用这个例子,所以一开头我特别强调。假定说在这个地方,大家没有办法真正的体会到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深入,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还是我们平常因为有这个概念,所以往往自以为认识,就停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办法深入。在这种情况之下,始终还是绕著两样东西,一个我的见解,我觉得对,你这个“对”,是什么?就是世间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现在你懂得了文字相,这个文字是以世间的标准来说,由深刻一层的认识,这个是没有错,所以可以说你是一个知识份子,但是学佛差得十万八千里,门都没摸到,种下一个因,第一点。然后呢,你的感受,对不起,那了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还是普通的习性,世间的来说人家问文人,文人的习性是什么?讲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是一无是处,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妇一样,那我们现在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大家喊这个民主,大家喊这个喊那个,看别人的时候,喊得清清楚楚,轮到他身上的时候,做起来是一样的莫名其妙,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第一个难关就是这里,想想看。所以这个地方提示了我们什么?我们不要自己觉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处的话,应该要深一层的,好好的广学!不必说我们现在想要样样都学,就是简单地学念佛吧!参禅吧!说实在的,还是不够,这个以后再说。
  那么在这一个地方,我顺便也提佛经上面的一个公案来说明一下。这个法华经,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的,佛出世了以后说了很多经典,在这经典当中,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部经典,通常说圆教经典,换句话说,最圆满的,一部是最初说的华严,一部是最后说的法华。这法华很有意思,它最后告诉所有的弟子,你们每一个人到最后都成佛。先开始说那些小乘的阿罗汉们,平常已经证了罗汉果了,他以为就到此为止,佛告诉他,不!这是方便法门,最后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记。最后呢,乃至于说任何一个人,你只要随便的念一声佛,跑到庙里边,合一个掌,鞠一个躬,乃至于小孩子玩,拿了这个泥沙造一个塔,塔就是寺庙了,就是这个样,都会成佛。当然这个成佛的时间很遥远,不过这里我现在要提示给大家的,是说他授记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后你要成佛的,你还要供养两百万恒河沙多少诸佛,多少时间以后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们看那经论上面,已经无量劫来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这样的因缘,这一世证了罗汉果了,到最后成佛还要转了个大圈子,这个是圆教经典。可是另外一部圆教经典有意思呢!华严,这善财童子,他是十信满心,结果他最后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时间上面是一生取办,说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两个之间,虽然同样成佛,这个时间,那完全无法想像,那是个天文数字,天文数字都无法形容。假定说这个成佛这么差别当中,我说没有关系,反正你到那时候,升了天上人间,舒舒服服,到那时候,突然之间,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还是愿意等一下,因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时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实际上,这个无量阿僧祇劫在这里面,大部份时间是在受苦,受无量无边的苦,那罗汉将来走到佛还要苦,凡夫的话那更不谈,大部份时间都在三恶道当中轮转,痛苦得不得了,这第一个事情。第二个事情呢?转了大半天你最后成佛,不是到那时候说那个佛,自然地掉在你头上,你还是要经过这样的努力,一点都不能少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有这样的因,有这样的果,你到最后成佛还是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真正成佛,要做两件事情。那两件,一个要所知障彻底地净除,烦恼障彻底净除,两样东西,那个东西你没有净除之前,不行!换句话说,那个债在那里,你没有还清之前,就是负债的,还清了,什么时候还清了,就对的。还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么多,什么时候做圆满,什么时候就是对的。这样结果呢,前者走这么长的路,完了以后,同样还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去完成,后者一下就达到,他也达到了。这两个比较,对我们有极重要的一个概念,大家记住!为什么?我想如果说我们自己肯努力在这个方面追述一下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定愿意走善财童子这一条路。这个太冤枉了,走这么长时间太冤枉,因为这个吃了冤枉苦头,对不对?这个概念在那里呢?看下面,这个就在这两部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说你们将来真正的要学本论的话,我之所以把课排得比较少的原因,你们要肯学,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样的经论,自己证明。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我啊,无量劫以来,就把那圆满的教法告诉你,告诉你了以后,对不起,你就听不进我的话,总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结果就因为这样,你以为得到了,没有,没有得到。所以它中间说了一个什么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还有印象吧?这个化城喻品,我现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来说明,最重要的意义。就像说,我们现在要去到某一个地方求宝一样,这一条路是蛮长远的,大家一直跟著那个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们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个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晓得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这个地方,现一个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觉得好欢喜,结果进了城,喝了一点水,吃饱了觉得很高兴,佛陀就说大家精神振作了,啊!还没有到,下面还有路!那个时候,他就跑起来,那就对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念过法华,晓得这个公案,没有念过好好的去看一看。这个地方,我不强调后面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真正要想学这个佛,应该一开头的时候,先心平气和,耐下心来,把佛要告诉我们的,正确圆满的教法认识了,然后你开始去一口气走的话,这个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你急急忙忙去做,这条是远路。就实说来,在我们没有正确了解之前,因为我们毕竟是个凡夫,自己我也一样的感觉,叫我去一听见那个佛法,这么难走,这么长远,谁都会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了解以后,谁都会取后者,因为你害怕的结果,并没有因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让你吃尽千辛万苦!这是个真实的内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说我们能够如法的去了解,这个完整的内容,然后去走的话,倒反而来的省事。在这个地方,我来说一个比喻,说明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来造房子吧,这么说,我们觉得要造个房子,夏天太热,受不了,冬天太冷,台风的时候,造个房子。急急忙忙造一个房子,简单一点,只要可以住得进来,只要弄个铁皮钉一钉,是什么都不要。到了那个时候发现,不是的,这个房子不够呀!你要真正的要想达到圆满,不是这样。那么,这个比喻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觉得很苦恼,那么我们赶快要找一个安乐的地方,躲起来。结果我们发现,真正彻底圆满地躲掉这个痛苦,得到这个安乐的地方要佛,像造个房子,要造一个摩天大厦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你要重新改建。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时候,这个老房子拆掉重来,拆掉重来一趟还可以,我们往往有这个毛病,说现在这个一间不够,因为我们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东加一间,西加一间,往东面加一间,往上面加一间,往那面加一间,加得非常凌乱,到后来,你简直不晓得它怎么办是好!不过好在我们现在这个架子向两边还宽,实际上它不是,这是个高楼大厦,我说一层,然后呢,二层,对不起,你造三层的话,这地基不稳,不行的,怎么办呢?把它拆掉重来,所以我们往往说造了三层,造一层的时候,觉得马马虎虎,造了再说,要造二层,还可以,造到三层的话,把三层全部拆光,地基重来。然后呢,造了四层、五层,到了那时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来,我们常常做这种事情。我想我们眼前这种感受很多,我们跑到马路上,那是刚造好,过两天又挖一个洞,原来这个还没弄好,过两天又挖一个,原来那个东西没弄好,我们总觉得不方便,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是,我们一开头时候,先把那个基础稳固,说我们要造一个摩天大厦,虽然现在没有这个力量,但是没有关系,一步一步来,我一定要从那个基础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开始有这个规划的时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础造得非常稳固,到了那个时候,一层楼一层楼,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厦。当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说非常辛苦,当你造了一步的时候,你可以说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楼,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楼,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楼,你这样的层层上去,到最后圆满的时候,整个的金碧辉煌,那个大小都起来了,这个里边的差别,差得天差地远。刚才那个比喻,虽然好像是很可笑,实际上,我想我们人人感受得到,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地方示现给我们看,他们很多当年印度的大德,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目前,我在这地方特别要说明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这样。在我们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对这个教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这个地方并不是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学宗喀巴大师这样,他是一个密的,我们也是要密的,不!这个意思是说,你对整个的教法有了圆满的认识,把你的目标确定好了以后,那时候你进一步选你现在相应,应该走的路,比如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走的净土,那时候,你才是走的净土,一门深入。那么你会说,同样是净土,你这个净土,跟我这个净土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差得很大。平常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听见了念佛,赶快,往往就是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个下品下生!结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这是一个事实,现在这里我们说,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对不对?对!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在,一万个人修,有几个人去啊?找不到几个,这是个事实。那么现在照这个法门做,有什么好处呢?你有圆满的认识了以后,第一个是万修万去,第二个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样。我本来说,我只要去就行了,现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决,而且帮助一切人解决,可是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起见,选我现在最相应的念佛的路子,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刚开始去的时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于有一个人就要无上乘,说我现在去念的是要求什么?要求这个寂光净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还分四土九品的。那个时候,当然,我们现在的条件,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于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没有关系,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稳。还有一点,因为你的愿心这样,将来一去见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圆满的东西很快,这条直路,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在这个本论我一开头说明,我并不说建议大家要学那一个宗派或者那一个法门,完全不是。这个宗派法门是你们自己选你们个人自己相应的,而是一开头的时候,我们要了解佛法的整个圆满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了正确的了解了以后,然后把你的目标一开始的时候,规划出来,从这一个认识当中,选取找到你自己相应的路,然后你走上去的话,千稳百当,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圆满,念佛照样的念,参禅照样的参。所以这个后面,它会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修行一定是一门深入,这个根本的道理,在这里。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假如你真的一门深入,找到了门还好,不幸的我们往往是什么?在门外空转。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闭门造车”,现在不是,门都没摸到,乃至于在原地踏步,我们自己觉得在修学佛法,就像刚才说,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实际上,在修学的我,弄到后来,“我”是越弄越大。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仔细检查一下看看。平常我们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最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就是净土。这个印光大师,是净土的大德,他特别说明,有很多人,弄了个半天,是念佛也好,什么也好,越念是烦恼越重,对不起,弄错了,怎么会呢?就是刚才这个道理,我觉得对了,实际上呢,没有真的对。所以前天说的,未会先会,千万不要!我们修了个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个我是愈弄愈大,那个冤枉苦头吃得太多!太多!不过这个详细的内容在下面,所以我谈到宗喀巴大师,当年修行的状态。他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所以能够帮这么多人的忙,乃至于把整个的教法这样的振兴,到今天我们还有这个受用的原因,就指出这一条路来。这个也就是,我所以选取本论,在这个地方跟大家共同研习的原因。同样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我把那个讲法本身,也完全改变。以后*原则上面都是遵循这一条路,讲到每个地方,总要使我们对它产生一个认识。然后这个认识当中,慢慢的去推展扩大,而不忽视整个的内容。等到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慢慢地到每一个程度,然后把整个的全貌安进去,使得我们对于整个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这里是简单地说明一下,宗喀巴大师他当初是这样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所以当年,在他那一个时代,他在整个西藏,可以达到独一无二的,最高的这样的一个地步。现在教法上面,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一下,他曾经同一天讲法讲二十一部论,换句话说,我们在平常讲法,一座一座?他讲二十一座?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卷A面

  好,我们现在继续下去。菩提道次第广论,昨天说到那个宗喀巴大师,他一天能够讲二十一座,最多的时候讲二十九部大论,一个法会当中。他曾经有一次在一个法会上面,他这么说:他说现在末法,我们不管大家都条件差,他想起世尊正法时候的盛况。他就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是指西藏曾经有过一个很辉煌的法会,在同一个法会里边,有一位大善知识,能够讲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这样讲经的法会讲十一座,每座讲一部论,每一部论他有一个主要的一个内容,然后要旁征博引全部的经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平常讲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讲十一部;所以很多弟子就都赞叹,所以劝请,请那个大师─宗喀巴大师;他就说假定我稍为用功一点的,也许可能做得到,所以很多弟子们,周围很多的善知识都来劝请;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的劝请;那么大师就说好那我试试看,所以他就事先马上闭关,一心一意的准备。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本来大师已经是当地出了名的,所以有许多人听见这个消息,大家就来请求,说要参加这个法会,这样殊胜难得末法的时候,希望稍微减缓几天,大家要赶来听,所以大师刚开始的时候稍稍讲,经过了又缓了几天以后,结果一天同时开讲十五部大论,实际上讲完了十七部大论,大家是赞叹不巳,以后曾经最高的时候讲二十一部大论,我们单单听见这个数字,只是赞叹赞叹,如果我们将来真的有机会,能够参加这种大善知识的修行道场,那时候才了解殊胜不可思议;他不但如此,于他自己本身的修行还一点都并没有差脱,就这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大师本身的成就;关于这一点,我鼓励你们看一看宗喀巴大师的应化因缘集,佛教书局有,同样的我们手上已经发的阿底峡尊者传,他不仅仅是他的传记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有很大的启示,那个就是本论的作者,而大师本身的成就之高,我这里不进一步解释,那个是造者。那么下面就是翻译的法尊法师,他是民国以后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师,他是走了没有几年,大概在四、五年吧,我想这是非常简单的说明。现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页,第一页那个论也主要的分成三部分,第一个叫序分,其次正分,最后结分,相当于我们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么这个最前面的那个,现在我们开始的是序分,序分当中又分三部分。第一个是论前归敬,归依跟礼敬,第二个说明造论的宗旨,他为什么造这个论的,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劝,一再的劝我们怎么样去听受,怎么样去听受。现在看文。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我们中文的意思。

【“敬礼尊重妙音”】

  敬礼就是我们说归依,一心恭敬的礼拜,实际上这个敬礼是通于三业,而真正的,由于意业而行之于身口的这样。这个尊重呢,这个原来的印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我们现在的话叫上师,所以这个上师,我们平常说上师是密教里专门的名词,实际上不是,印度凡是对一个老师的尊称,就叫姑如,那么这个就是尊重,在这地方,妙音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普通大乘论所归敬的都是文殊师利菩萨,论代表智慧,那么论前归敬,这个也是啊传统的一种,一个传统,一个传承。他的意思有好几点,最简单的就是求加庇,除障碍,使得造论能够圆满,对我们学者来说,使得我们了解我们的归趣,也就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宗旨,我们归投,我们趣向,也同样的净除我们的障碍,达到我们得到究竟圆满,这个是归敬的意思。那么里面归敬的内容呢?第一个是说明这个论,造论,那么造论的时候为什么是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呢?我们晓得我们的三藏分成经律论,那么论特别是讲智慧的,能够所谓深别名相,了解了以后,然后呢能够启发智慧,而这个在佛法里面,是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代表的,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可以看他的特质而来这个归敬,第一个。下面就是三宝顺著次序来,第一个,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语意,总括起来就是这个,实际上他这样的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义的,关于这个部分的意义,等到后面讲皈依的时候再说,为什么要摆在后头讲呢?当我们了解这个皈依的意义以后,然后你去皈依的话,我们就可以马上得到殊胜的好处。这样所以在这里对于这个造者,造论的来说,他为了祈求加庇,净除一切障碍,使得造论圆满,所以他这个头上面有这样的圆满的皈依。那么对我们学的人来说的话,一方面我们了解这个造论者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学的人得到的内容,所以假定说我们能够了解了这皈依的意义而去皈依的话,你当下就会得到殊胜的好处。所以这一部分真实的内容,留待后头讲,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释迦世尊的身跟我们的身有一个不一样,这是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他的,否则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说我好好的,我为什么要皈依他?我这个身体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么佛陀不是,为什么他不是而我是呢?我是无始以来造了种种的染污之业,佛陀却恰恰相反,无量无边劫以来,造种种的善净之业,己经达到圆满的程度,所以以这一种善法,善法是通于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的,现在他是无漏的,所以说妙善,以这样的业,善净之业,所感得的圆满的这个身体,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要皈敬的,我们皈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好处,最后们也可以达到佛这个程度,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开头第一步就提出来,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论,不是在这里了解一点意思,只是使得我们口头谈话的时候觉得好像有什么好讲的,不是,让我们有这个认识,了解照著去做,使得我们也能够从充满种种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后得到这样圆满的佛陀的这个身体,所以他简单的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同样的,我们开起口来,是,大家不是戏论嘛就是争论,高兴的时候就是戏论,不高兴的时候就是争论,实在没有太多意思,佛陀呢他能够成就,圆满满足地成就一切众生,这无边是包含了一切众生,众生什么?希愿,他们这个愿望,最难能可贵、稀罕的,他们的愿望之处,这个就是佛陀的话。我们众生什么愿望啊?简单极了,就是要得到极乐,这个普通世间的快乐,有漏的,有漏的一点点快乐,带来很大痛苦,只有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所愿之处,我们绝对不是得到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利益这样。而我们平常开口的,不是戏论就是争论,佛陀却能够满足,不但一个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这样,了不起啊!试想他能够圆满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圆满的,所以这个地方把身体有这样好的殊胜的功德,开起口来有这样真实的内容,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他彻底如实的了解了,所以下面说。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他的意业是这样的,他能够如实的,如实在的,简单极了,平常我们看见的都是看见事情的一部份,而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见的。平常我们眼前的东西,譬如说好像空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什么东西,现在科学家告诉这里还有空气在,我们就看不见了,那空气又是什么?我们又看不见,就算科学家也看不见,就像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样。不要说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看不见,就是眼前随便一样东西,譬如眼前这个茶杯,你说你看见了没有?我不能说你看不见,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不能说你看见,你看见了茶杯的这一面,那这一面看见了没有?没有,你可以转过来,四面看见了,里面没有,总是我们是局限的,那么这局限的里面,就有种种的毛病了,所以真正能够如实看见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圆满无余,譬如说小乘的圣者,他也能够见到一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圆满的,好,我们说简单,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一切的对象,他没有一点点余遗,而所有任何一样东西当中,他如理如量这样,如理如量的都能够完全认识;因为能够这样完全认识,所以才能够圆满解决这样,所以才能够不但自己得到这样,而且能够满足一切众生,这个是意业;那么这个三样东西也可以说他是身口意三业,也可以说他是法报化三身;这个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语是代表了他的报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来说,因为意业本身的的确确他跟法是彻底圆满相应,那个就是法,那么他所现的身呢?那个现的身的话,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们看不见,现在妙善所生我们看得见的,那的的确确应个人不同的机所看见不同的,菩萨看见他的是报身,众生还没有登地之前,还没有破无明之前,看见他的是化身,而这个化身有在四生六道当中的,所以这个也同时可以说法报化三身;那么总结起来,这就是我们释迦世尊,这个是我们的尊主,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导师,第一个。那么这个佛的圆满的教法,留传下来的时候,分成功两个大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方便,或者我们说一个是大悲,一个是大智;当他彻底圆满的时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么等到慢慢的向下的话他一定分成功,这个时候用两个菩萨来代表,实际上就是这两个菩萨,能够圆满传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两位?一个是弥勒菩萨代表方便,一个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个偈子。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说现在这个是无等师就是佛,无与相等的,是无等等师,那个佛最殊胜的法王子,这个法王子他能够圆满的把佛一切的事业担子担得起来的,而担起来了以后他做些什么啊?眼前化现无量无边的身体,在十方一切世界当中游化教导众生,这是谁啊?这是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菩提心就是发救一切众生心这个愿力,然后在这个方面用种种方式,种种方便去帮助别人,所以称为广行。但是你单单发了这个心要去救别人,如果说没有正确的方法的话,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就是智慧。就像我们普通世间来说,每一个家庭当中母亲都是无限的慈悲,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这个母亲爱心是够了,教导的方式不足,结果呢?溺爱,溺爱这个溺爱三点水一个弱,强弱的弱,宠爱反而把那个子女弄坏了,所以一定还要正确的指导,那么这个正确的指导是智慧,我们现在佛法也是如此。前面所说的游戏,这个地方游戏不是我们现在的没有什么事情,玩玩。这个不是。所以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他这个菩萨有无边的智慧的光明,为什么说像月亮一样呢?这个太阳晒在身上让人家热得有点受不了,这个月亮光明,照在身上就给人家有个清凉之感。他不是像声闻一样的停止在那里不动的,而他是有种种方便,所以游化这个世间,所以游于毕竟空,智慧扶持,所以尽管他有种种事业,是不受染污,这个游戏是这个意思,就教化众生的意思来说。那么再继续下去,也是另外两位菩萨,那个两位菩萨一个是龙树菩萨,一个是无著菩萨,也同样代表智慧跟方便,一个是深见,一个是广行,一个是大智,一个大悲。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这个说那么佛,为什么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圆满吗?为什么还要他的这两个人来教导呢?这地方我们有一个疑问,可能,或者你们根本提不出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说教化不是佛最好,为什么还要菩萨?就算菩萨嘛,十地菩萨最好,为什么还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龙树、无著,因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他们都是等觉菩萨,而他们下面龙树、无著两位菩萨是初地菩萨,为什么一个一个要这样的下来呢?这里是一个问题,那么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佛法本身,他除了如理如量以外,还要一个条件,所谓次第,对我们来说,应我们的机,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的机如果说已经到了佛地了,他就现佛身来救我们,如果说我们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后大乘当中又有种种的差别,小乘以小乘的,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的次第。那么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圆满的方法来接引他,在佛出世的时候第一部说的华严,那是最圆满的,可是这个时候不要说我们根本完全不在那个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时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佛坐在这个华严会上,听华严经是如聋如哑,听得不知道他是说些什么东西,我想这个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我们虽然信得过佛,可是不一定体会得到这个心情,我们现在不妨用一个眼前非常简单的例子一说,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譬如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大家研究这部广论,不一定,不妨说最起劲最高兴的一部论,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听的也好讲的也好,欢喜的不得了,假定说现在带一个其他的不相干的人来,他跟佛法不相应,坐在那个地方,他听得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不晓得你说些什么东西,这是一种例子。那么更另外一个例子,譬如说今天是有一个很大的宴会场合,这个宴会场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现,各式各样的大人物出现,我们有机会去参加,结果我们随便说带一个小弟弟,或者带一个小孩子去,那个小孩子去了以后如果回来的时候你问他,说今天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宴会看见了什么啊?他说不定会说看见巧克力糖,还有没有啊?看不见,不晓得看见什么,那些陌生人不晓得知道什么,可是另外人就看见,当代第一类的大政治家、大学者发表了不起的言论,觉得这不得了,这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那为什么原因?下面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华严上面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在因地当中,是本来没有对这件事情是认真的修行过,为什么不修行?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这个好乐心,你也不往这个里边去深入,我们心目当中不相应,为了说明这个所以我刚才说那个公案,反过来说,譬如说我们现在假定说,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们就今天早上我们讨论吃的问题,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于这方面,可是反过来另外有一种人,他就觉得这个东西都是妄分别是愈简单愈好,有很多人的的确确刚开始的不习惯,总希望多一点,那意见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说,他如果说你非常简单的,你看见的很丰富的内容,他看的觉得头痛,不知道选那一个好,随便有一点算了,这个时候说各人自己喜好习性所使,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就显出不同的次第,拿我们来说,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所以当愈到后来教化那个教法的时候,自然而然演变分化成共这么多的次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华上面讲,不管任何情况你接触到了一点佛法,最后都成佛,可是的确,你进来的有你相应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路,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路。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卷B面

  这个地方的一步一步归敬有个原因,说明本论的这个师承,他是这么样的下来的,这个地方说明本论不偏重于智慧,不偏重于方便,所以他归敬当中方便智慧,同样的归敬,还要说明我现在这个论,是不是针对教那些大菩萨的,而是这么一步一步的下来,你就从这归敬上面可以看得出来,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晓得,对论的来源是这样,而现在教化的对象不是大菩萨,而是一步一步的下来,我们看最后下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个说龙树,无著菩萨,他们两个呢,怎么样的特征?“如极难量胜者教”,这个佛下来降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但是不管那些经也好,论也好,还是非常地深、广,广是无所不包,深是彻见本源,这个东西是很无可思议,我们不是普通人,乃至于小乘圣者所能了解的,这个地方圣者教,这个很难思量思议的殊胜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别这个地方指大般若,为什么?大般若是圆满的成佛的次第,从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说的非常清楚。而这个虽然说的很圆满,但是以我们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话我们不懂的,我们不懂的,文字会懂啊内容不懂,而且往往由于我们的偏见,我们往往执著自以为懂了,结果害了,所以楞严上面说,著指为月,有一个善知识指给你看月亮,结果你看不见月亮,拿他的手指做月亮,就是没有人深刻的说明的话内涵,我们不知道,所以殊胜的教授,要经过一些解释,那个解释的人,也必须具足他相应的条件,那么这二位能够把殊胜的教授,造种种的解释,把里面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来教化我们这个众生,因为得到这个佛法的教化,然后这个世间才能转染为净,这个才是真的庄严,庄严本来是颜色,这样我们房子里面都是脏的,拿好的东西,现在世间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来庄严,因为他这样,所以他“名称遍扬于三地”,这个三地是指天上、人间或者地上跟地下,这样,那么这个是谁呢?就是代表弥勒菩萨一系广行的无著菩萨,以及文殊大士深观的龙树菩萨,这是表示了它的传承,这个印度非常的重视,其实到了我们中国也是一样,那个师承非常的重视,不要说佛法,世间学问也是如此,可惜很遗憾的,我们现在末法了,这个师承没有,自己看看书觉得懂了,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所以谈到这一点,我自己内心上面有一个感受,最早以前我那个时候看书曾经看过几个公案,那个紫柏大师是明末四大师,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个时候人家称他为紫柏尊者,因为他的成就,他大彻大悟了,那么他大彻大悟了以后,他自己就好辛苦也参了个话头,祈请,传记上面描写他用功的情况,以至头面俱肿,这个头面身体都肿起来,这样后来就开悟了,开悟后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假定我在大善知识如临济德山会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这般?那我们单单看那个传记就好像轻轻松松的几句,现在我这个简单的跟你们说一下,先看头面俱肿是什么情况?我们无法想像这头面俱肿是怎么一回事,不大晓得,那么这个地方,我提一个,这也是现代的人,这个人将来你们有机会见到他的,今年还不到四十岁恐怕我忘记掉了,有一个时候他自己一个人用功,干什么啊?闭般舟三昧。那个事情也不知十几年了,那时候我刚去从美国回来,回来了以后,他一见我回来,就来找我跟我谈,说他也在一个佛学院念书,我说你去念佛学院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说,我实在在这个地方念不进去,我也晓得他是个修行人,现在一般的佛学院里面多弄课程排了一大堆,还要什么英文还要什么日文,他尤其是没有兴趣,后来我就说你这个既然念了,好好的把剩下的三年念下去,他说法师你回来干什么?我说我回来要闭关,我就跟他简单的说,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后来他就回去又开始,然后做那个般舟三昧,没有人知道他,我说这般舟三昧,不这么容易,你不要冒冒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这样做,告诉他这个办法,其实我也是外行说实在的,不过因为学过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点,我就告诉他,所以他回去了以后他就写信跟我说,我现在怎么开始,当然这个跑,绝对不是说我订一个功夫一口气,晚上这样那么先慢慢的次第,照著那几样重要的东西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外缘,这个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二断,那么然后自己准备的功课,一方面准备功课把那个身心调治然后,后面开始就每天开始走,刚开始的时候试试走二小时,走总觉得很辛苦,走了以后慢慢觉得就好了,开始变成三小时变四小时,到后来慢慢的可以每天走到二十小时,就这样。这不容易,你们没走过,觉得二十个小时轻轻松松,你们走走看,不要叫你们走二十小时,就叫你一口气走二小时,就受不了。我另外一个经验也是,那就是在纽约乡下,有二个学生,一个是外国人,我们刚去的时候他们就修行,我说你们不要急,他们急的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没办法了,反正你上面这个大殿很空,你就去试试看,他也是弄个功课表摆在一天,一天不知道怎么苦熬过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说这个不行,“为什么?”在那里觉得上半天还可以,到下半天,坐立不安,自己说了的不出来,不出来又不行,到后来熬到晚上实在不行,所以这是包括我自己的经验,我周围的人,我刚才说那个人熬下去,走走……他第一次三个月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后来,他就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发生了水肿,那个腿都肿了,要我们那稍微受点苦就受不了,他那个开始一点肿,他已经听说过,古人的经验,没有这个意志克服是绝不可能,他那个手按下去的话,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个洞就不回来了,就这样,然后呢要半天,他慢慢有这样,这样的厉害法,刚开始脚,到后来那个大腿,到后来到那个下半身整个都肿了,他还是咬紧牙关做下去,到了三个月没什么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来。第二次又来。第二次来了情况就不一样,就这样,他那个时候描述到后来到二十小时以上,他说他四边中间都不靠的那个佛堂那个佛像摆在中间,走过去,他有的时候实在累了,累了跑到墙壁上这么轻轻一靠,一靠就睡著了,一靠马上睡著了,睡著了马上咚跌下来,再爬起来,有的时候坐地上想不爬起来,又不可以,那撑了半天又撑了又直在那里,又不能靠到墙,一靠到墙他马上就睡著了,这么严重法,这个意志力,意志力这种情况之下,但是他慢慢的慢慢的继续下去的话,有意思,来了,境界来了,然后产生轻安,然后呢慢慢的消掉了,后来他那个轻安的心理的无比的清凉,实际你心理上如果没有的话,绝对没这个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二个条件,一个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还有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照这个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指导的话,得不到正式相应的这种境界,正式相应的境界得不到,白吃苦没有用,没有用,所以他二样总算都得到了,后来身心上慢慢的消了,他感到无比的清凉,那个所有世间烦恼,这个清凉,无法形容的,你们真正用功,你们一定体会到,那是种无比的欢喜,那么清凉到什么情况呢?我普通可以说的就简单说一下,他这么辛苦法,平常他的食量也很大,因为我们刚出家的都是大家持午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等到你开始持午没有多久刚开始不习惯,等到你晚上多久不吃的话,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们平常有那个钵满满的一钵,有的时候还不够,还要吃二餐,到后来他慢慢的饮食减少,他每天我们这个小碗,稀饭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而一天最难过的时候,就是吃过饭那个半个钟头,吃过饭那个清凉的感觉就没有了,就这样,身心都会沉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好处慢慢的……慢慢的相应了以后,夏天像蒸笼一样,他还戴著个毛线帽子,像会冷一样,他也不觉得,不觉得热,今天倒拿掉了,因为他在那前两天才感冒。然后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们晓得这里的天气还是蛮冷,他还是那个帽子,还是那件衣服不觉得冷,所以他真正的来的时候,不是我们说硬作的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这地方我倒顺便的提起来他那个公案,他做的过程当中非常的辛苦,他一共试了三次。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离开那个开悟还远的很,还一大截,这样所以我们平常听别人家说很容易,头面俱肿,好像一个故事,如果你们自己试一试就晓得头面俱肿辛苦的状态。还有真正疑情现起的时候,那个参禅疑情现起也蛮有意思的,到那个时候你的脑筋里面,没别的东西就是这个疑,假使你是念阿弥陀佛,说念佛的是谁,就是人家形容如人欠万贯,欠了人万贯钱一样。债主逼在那里不晓得怎么解决,或者是说你被人家被倒了万贯钱一样,你不晓得用什么方式,心里老是放不下要回来的那个味道,他什么东西说打不散搓不开这样啊,你们反正这种东西,所以说你只有正确的体会,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经年累月的这样来,结果他说如果在临济德山会下有大善知识的话一棒醒了,一点都没错,这个善知识这地方特别说明这个善知识的摄受的重要,那么像这种事情,也就是说平平常常我们自己单单凭自己的这个,不管用功也好,认识也好,都需要经过这种过来人的指点。那么现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那他们两位,把佛最殊胜的东西解释说明了,让我们深入体会到,结果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我们人间,是天上,天下,无所不及。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悬记他将来末法当中能够振兴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的恢复的就是他们两位。那么再下面呢,看下面一个偈子。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这个传承继续的下来,现在又有一位大善知识,那个大善知识,就叫做阿底峡,阿底峡西藏人对于这位尊者的尊称,他是印度人,对于印度人,相当于我们中国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间,相当于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么这个大尊者,他是东印度的一个王子,从小的时候,就一心想出家,绝顶聪明,我给你们那一本书,你们好好的看一看,他只有十几岁,就随便学了一点世间的学问─因明,这个因明对我们来说很难学的东西,十几岁他也听人家讲了一遍,就运用这个因明的理论去跟人家辩论,把当年印度最负盛名的那个大学者辩倒了,好不得了,将来如果你们真正的深入,你们都有机会学因明,你晓得因明这个东西非常难学,这个地方说明,这个阿底峡尊者是何等的聪明,他的出生这么的好,后来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他从小乘,大乘,性宗,相宗,无所不精,无所不通,到最后是在印度算起来,印度佛教界的顶尖。他的传记后面有简单的介绍我在这里不说了,他这位大德把上面所说的两个传承,两个师承,一个代表深见,一个代表广行的大乘的教法,这个教法、这个传承善巧无误的这个传承,他又把它统摄起来,不但统摄到身上而且圆满没有错误,把这个东西归并起来,这个是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么这位尊者,现在来敬礼他。这个地方我们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佛陀这个是圆满教法的根源,那么他这个圆满的教法是主要的内容是分成共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点,对我们来说,悲是圆满我们的功德,是福德智是,所以功德能够得到圆满进步,而不是有漏的话那就是靠那个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报身因,一个是法身因,那个化身就包括在报身当中的,就这样。那么这个东西,他演译成教法时候这样的下来,下来然后当机慢慢慢慢的低下的时候,所以留在世间的教法,他也同样的慢慢慢慢的层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一个是有二位等觉菩萨,最高的人,在下面的话,次一层就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教书一样,现在是大学教授,可是现在我们只有中学,小学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学教员或小学教员来教我们,这个是为什么到后来又传到一个人,他下面这个人又不分成二部份呢,而是说并到一人身上呢?这个有他很特殊的道理。因为当一个教法流传下来了以后,他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偏向,特别讲智慧的人,偏向到后来往往把这个方便这部份会忽视,反过来讲大悲这样的话呢,他会把智慧忽视,譬如说我们世间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讲那个事业的,佛法事业讲佛法事业,事业推展的很广,但是他跟法慢慢的往往有点脱节的现象。另外一种呢,他就讲如法,讲如法但是他那个事业慢慢的就慢慢的缩小,这个我们就不大容易产生圆满的这种答案。那么假定自己修行来说那个没有关系,如果你想把那教法圆满的传开的话,这个就不足。所以在任何一个时候,总要把这二样东西能够配合调合的恰当,那这个教法才圆满。同样的我们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是我们每个人有我们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说你在这个地方你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你这么走上去的话,最省事最圆满,偏重智慧的人呢,不要忽视这个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视智慧,要不然我们很容易的了解,你讲处处方便,现在的话,方便出下流,完了,等外面看出下流的话,看成一团糟,实际上对我们来说的话,这结果是堕落。尽管你一番好心,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狱里去了,不修还好,所以,任何时候要把这二样东西圆满的配合,这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这个尊者,就在这地方示现,他就是这样,他能够把这个圆满的教授,一点没有错的配合起来,这样,所以他本身示现的位次我们不知道,根据他的传记,他刚出家的时候,刚出家就证得那个量是什么,加行位上的位次,加行位相当于中国的大师当中选一位的话,是天台的二位祖师,天台智者大师及他的老师慧思禅师,那高不可攀,这个有一个祖师就是憨山大师,就是明末四大师也是,一般人把他推崇为明末四大师之首,就说四个人当中最高的,人家问他说“大师你这么了不起,比之于古人啊”,他要找几个古人跟他比一比,他那就随便谈几个,天台智者大师,憨山大师怎么说?“我怎么可以跟智者大师相比,那我只是开悟了得佛性,大师的位次高的不得了”,我为什么要特别举这个例子呢?我们因为你没有真实的认识我们种种,增上慢心很容易生,往往人家听见大彻大悟,好像那个大彻大悟成了佛一样,不是,大彻大悟有层次不同的,凡夫也是个大彻大悟,也可以就这样,然后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师也是,那我就特别说明一下,像憨山大师这么了不起的人,看那个天台智者大师这么高,然后呢,天台智者大师,他最后走的时候,人家弟子问他说大师你证得什么品位啊?我只登五品,那还是在观行位当中的人,他的老师才是在相似位当中的人,我们这位阿底峡尊者,他不是最后,他刚出家的时后,还没有出家,他去参访善知识,有几位他那个善知识,最起码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萨,就告欣他他自己的经验,然后他照著修持,当时就证得他老师相应的位次,这样高的一个人出家,然后几十年。那个时候他参访善知识十几岁到七十几岁死,你可想而知道他多高,但他没有说明,至少从我们现在有的传记当中他没有说出来,我自己到了什么位次,这个没说,但他至少说明了他这个大师有把佛陀的这个教授圆满的摆在这里,这所以为什么当年在印度他的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念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参禅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禅,净,律,密,教,因为他得到圆满,所以这个地方他这个的表示这个传承有他的殊胜的意义,那么在下面这个除了正知以外,其他的相关的,旁边的一些什么人,下面那个偈。

【“遍视无央彿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这个除了这正统的一脉相传的我这个师承以外,其他的相关周围的这些大善知识都在里头,而大善知识每一个条件都是遍视,这个遍是普遍,他没有执著的,而是无央一切诸佛的这个经教,他了解这个道理而且都是贤种,种,就是种性族,平常我们说三贤四圣,真正具足善根已经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这个行者的,最胜阶,表示大乘的这样的那个祖师们,由于他这个悲心的关系,所以用种种的善巧来说明这个佛菩萨殊胜的意义,教导我们的那些诸大善知识,这个是归敬,也是一方面归敬求加持、消业障,另外一方面表示这个传承,也让我们知所归趣,所以我们真正要学佛法的话,最重要刚才说的你要得到善知识,那么什么叫善知识呢?后面会详细说明,可是这个里边,真正要了解这个善知识你没有智慧辨别不清楚,有一点容易的,那换句话说他的师系如何?他的传承如何?这个东西大家不能乱的,这一点我们不必用智慧去辨别,你能够找到这个话,确定都是圆满无缺的善知识,所以,他这个地方也简单的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本论真正殊胜之处这样,那么再下面那个呢?第二个造论的宗旨,有了这个归敬以后,那么他要开始造论,说我造这个论,是为什么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那我们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说这个,现在很多修行的人,瑜伽翻成中文叫做相应,真正讲修行的不单单是嘴巴上空讲的,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他行持相应,所以统统瑜伽分成境,行,理,果,说什么境界我们所对的,那么你怎么去行持?根据什么道理?产生什么结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结果,一步一步的,不是单单讲一个空话,现在那些修行人,他要讲修行,但是不懂道理,请问你,不懂道理,这道理是告诉你怎么修行的,你怎么修法?现在变成闭门造车,实际上闭门造车,多多少少造了一点,但是他在门外空转,转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仅仅是忙了一生,多生多劫这么空忙,这个很可惜,这个很可惜,那么说好好既然要修行,多了解,多闻,多闻的话呢?广闻不善于修要,听了很多道理以后,他要在文字上去摸索去了,不善巧这个修行,这是一种。还有一个毛病,他听了很多以后自己不修还专门管别人闲事,这个事情的的确确是很容易,因为我们众生的常态,平常我们这个任何一个人无始以来我的习气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别人很容易,那么,世间的人来说,他那个标准本来世间的标准,大家马马虎虎,现在你修学佛法了以后,了解那标准提高了,结果你提得很高那个标准,拿那个标准去照别人的话,那害了,像个照妖镜一样,一看世间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没有一个像样的,只有一个人没看见─自己,就是这样,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A面

  上面我们讲到造论的宗旨。为什么要造本论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么呢?那么我们已经简单的说明了一下。今天继续下去。说现在,这个现在不是单单我们目前,在宗喀巴大师时代,离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实说起来,这佛法实际上的传承的情况要比我们现在好太多太多,可是那时候的局面如何呢?讲修行的人多听闻,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须了解了为什么要修行,这个力量会推动你去修行,更进一步告诉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过程当中,对、错、结果的验证等等……。这个都是要事先理论上了解了,你才能够去做。现在你都没有这个条件,你请问怎么修得好?结果就产生了讲修的人虽然想修,却不一定得到正确的结果,通常我们说盲修瞎练,弄了半天浪费了一生时间,实际上这种恶习养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那么另外一种呢?说原来修行必须要从听闻佛法开始,所以他就依照著次第说听闻,本来听闻了以后,应该进一步把所了解的,紧跟著去如何验证,这个才是真正听闻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错误,说听闻的人,他又不好好的去修行。所以广闻的人又不能认真善巧了解这个道理。结果这么一来的话,广闻的人就变成功空口说白话,修行的人就变成功盲修瞎练,这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这种状态,譬如像六祖大师,他自己本身可并没有广博的认识,他为什么这样好呢?这个我们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经积累了前面这个基本,基础已经有了。对世间来说,我们所看得见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个佛法来说,那是从前面无限到后面无限。那么修行这个阶段来说,就是从最开始一点不认识,接触佛法以后步步上升,到彻底究竟圆满,这个里边一定是经过:怎么样触发那个动机,然后亲近善知识,如理的听闻圆满的教法,听闻了以后,如理思惟,然后认真去修行,这是必然过程。
  而这个要经过多生多劫,所以有一类人,他前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了,所以这一生出来,他不要做这个基础,正规一般状态大部分人来说的话,这个我们应该有的认识。如果你不认识这个,然后断章取义的来说、来看的话,这个不合适,是教法的错误。假定这样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不必仿效六祖大师,仿效六祖大师已经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师是听了一偈开悟,也只是开悟而已。佛乃至一偈也没听见,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最后坐在这个尼莲禅河边上面,到了晚上抬头一看,看见月亮,就大彻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说我们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仿效六祖大师也太没有出息了。为什么要仿效六祖大师?要我的话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个上面,抬起头一看成了佛了。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
  所以因为前面这种情况,不是偏于这个,就是偏于那个,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产生了种种的缺陷。所以说:“观视佛语多片眼”,对于佛的道理都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认识,都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指示。平常我们像瞎子摸象一样,是的,我们是摸到了象,那是我们应该有的认识,是摸到了象,可是我们毕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万要想办法多体会、多听闻、了解全貌,不要执著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自己对认识方面是这样,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没有力量能够善巧的辨别完整的这个佛法的道理。本来这个理解辨别,应该是说两点,就是理智的辨别,这个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简单的说一下。通常我们作学问常常有一句话叫真理愈辩愈明。
  是!你一个人也可以思惟观察辨别,可是的的确确不如在学者彼此之间共同论辩往覆推敲这样好。譬如我们世间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也许你觉得没劲,但是两个人碰在一块儿如果谈什么问题,大家辩起来,平常我们常常说抬杠子,或者佛门当中叫冲壳子,这个抬起杠子来,冲起壳子来,是越冲越起劲,越抬越起劲,这劲就提起来了。
  那么修学佛法的人亦复如是,我们能够善巧利用这个特长的话,我们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功效。不过这个辩论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经过陈那、法称二位菩萨净化以后的所谓因明之学,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个辩论的方法,这个是在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这个地方说,我们理智上面的辨别能力也没有,修学上面的这样的学辩的力量也缺乏。自己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样,又不能善巧的去辨别这个完整的教义,所以总归走偏走错,因此对这个圆满的道路,这个佛指示我们正确的这个我们就走错了,所以下面说离开了智者欢喜的道路。
  那么要晓得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它须要很多条件。圆满的佛法,通常我们来说,说悲、智。然后说性宗、相宗,次第上面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话说闻、思、修、慧,戒、定、慧三学,每一个方面,都层层构架,因果相循,这样的上去,这绝对不是片面、局部的,要想得到圆满的引导的话,一定要有殊胜的教授。这个“教授”这地方要说明一下。教授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经过善知识把这个经论里边,换句话说经论就是诸佛引导我们凡夫,从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圆满的这个内涵,这个里边重要的关键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后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关键的地方,这个就是教授。譬如说我们常常看一本书,看过了以后,并不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里边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间,怎么样互相配合,那么小乘,然后怎么样的层层上去,这里边都有它必然相互的关系,你能够了解了,这个时候它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往往会产生种种流弊。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常常听见一句话说:性相绝裂,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二只角一样,各是各的,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须是互相相辅相成,这就像钢筋水泥一样,两个钢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钢筋,那个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结构,现在你把它拆开来了,骨头是骨头,肉是肉,乃至于说这两个你不能配合的,这岂不是很糟糕吗?这个差在那里呢?就是没有得到这个正确的教授,现在要殊胜的教授,你能够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才能够把佛所说的圆满的道理能够认识。
  那么说到这里我顺便提一下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这么说,大家也了解,目前佛所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有两部圆教经典。所谓圆教经典就是最彻底圆满的把佛自己要深证、内证的经验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从我们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圆满的这个程度,所有的内容都告诉我们的那个经典,叫做圆教的经典。一部是法华,一部是华严。是求它的总相来说,换句话说就最后的结果来说,法华跟华严说的都是最后究竟决定成佛。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去看的话,这两个之间就有绝大的差异。法华一开头的时候是授记,乃至于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个人都成佛。最后不要说证罗汉果,随便一个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触到了佛法,留下那个种子的话,他最后也成佛。所以法华里面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个普通的人以散乱心,就像我们普普通通跑到那个庙当中看见了佛像很欢喜,南无佛念了一声佛,他最后这个种子也成佛,说明这个,他究竟一定成佛。但是这个成佛的时间上来说,却是从种下这个种子到最后圆满,不晓得要经过多长多远的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那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不要说是个凡夫,就是一个证了果的小乘圣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们都还要经过很长的天文数字的一个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时间这么远。
  而另外同样的是圆教的华严呢?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一生取办。这差的天差地远,这差的太远太远了。假定说这个两者时间当中,反正说慢一点成佛没关系,那个时候我们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点,要晓得这样的天文数字那段时候的话,极大部分都在恶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叫我们受一点点都受不了,何况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里边两者同样成佛,而真正决定的关键,如果我们有机会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择的话,是决定会找那个快速的,绝不可能说慢慢的来。
  现在这问题说,那二者当中,为什么一个这么快一个这么慢呢?那就是这样─你有没有得到圆满的教授教诫?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对不起你就是转这么大圈子。这个关键是没错,哪来得到那个圆满的教呢?要有殊胜教授。所以大师看见了这个内涵,又鉴于眼前这个状态,所以他说我见已来解释这大车道,告诉我们这个才是走这一条大乘的圆满的道路。
  平常我们常常说大乘而不用大车,那个地方大车是有个原因的。法华经上面这个羊、鹿、牛车那个譬喻,佛就告诉我们,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东西给一切众生,所以比喻当中说不同的根性引诱他,但是最后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车。所以这个大车道就是表示这个才是真正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现在大师就见到了前面的这种不理想的情况来解释,原来这个才是最殊胜、究竟、圆满的道路。从这地方我们就了解本论真正的内涵实在是无比的精采,无比的圆满。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话,我当初修学佛法以后,也是遭遇到种种困难。那个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间有种种诤论,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对我们毕竟比较更隔阂一点。
  南传是小乘的,我们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同样是大乘的,对不起这里边又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有说性宗,有说相宗,然后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讲修行的,有人讲这个,乃至于同样的宗下,对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样的念佛,它又有这样的不同的法门,大家互相彼此间不能相容,实在是觉得不晓得怎么办是好!
  一直等到接触了本论,乃至了解了本论了以后,不但把这个问题整个解决,彼此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间都是互相呼应。所以真正的关键就是我们没有了解圆满的教法。这地方我要随便一提,譬如说我们现在修行,那么大家也许误会了,要我们样样学会了以后然后再来,不是这个意思,照样的你念佛的是念佛,参禅的是参禅,可是假定你善巧的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结果是大不一样。
  我现在随便说一个例子。譬如我们目前来说,这个念佛是最多,实际上也的的确确适应我们目前的机,是最善巧的一个法门。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要想解脱这个苦恼的最善巧的法门,莫过于念佛是千真万确,但是祖师告诉我们说这是万修万人去,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修了半天修不去?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吗?当然这个原因很多,这个地方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说我们所以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业障很重,而我们的智慧资粮不够,所以我们要把业障尽除,然后资粮积聚了,然后你拿这个功德回向,如果够的话,你就能够往生,这是很明白的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其他的不谈,说现在为了要求念佛,然后我就单单念佛,这个好。可是我们往往产生一个问题,因为刚才说的,眼前事实上面大家没有圆满的教授,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这个一门以外,往往彼此间不能互相认识,乃至于排斥。“排斥”这事情是有非常严重的障碍的。
  佛说的清清楚楚,他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求各式各样的法门,所有的法门无非是解决一切众生的种种方便。法无大小,本身最主要的应机。而每一个法都经过佛无量劫舍头目脑髓,这样积聚起来的,所以它有它的无比的价值在。我们现在随便轻轻易易的否定它,毁谤它了,不知不觉当中造成功这个谤法的障碍。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有办法帮忙你忏悔解除,你谤了法,对不起,没有办法。结果我们现在修行的人自己谤了法了,请问这个是什么?增加无比的障碍。你说辛辛苦苦的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随随便便排斥别人,产生了绝大的障碍,你这样的一点点你就能去了吗?不但不能去,而且是积累了很多罪过,所以在这一点我只随举一例。
  那就是说,假定我们了解这个大概的,也不要说最彻底圆满的,有一个稍微深一层的认识,那时候我们晓得是没错,修学佛法须要这样的圆满的。眼前只是限于目前的状态,没办法真正的深学广学,将来我决定要深学广学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种下一个要深学广学的因。所以怀著这个非常惭愧的心情,现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这个大善知识,念阿弥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旁边的人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学他的禅也好,如果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我想我们就会这样想:对啊!这佛法在这世间真不容易!佛陀经过无量阿僧祇劫舍头目脑髓,积累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流传在世间,我们诸位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应该努力去把它弘扬传持,而我现在力量不够,只能念佛已经感到惭愧,现在看见他却是能够弘扬教,他能够弘扬禅,我赞叹欢喜的不得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必然结果。是的,将来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够,所以我现在念佛。眼前单单如果是每个人像我念佛,那个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这个,别的没有了。幸好他在这样努力,我就非常赞叹,非常欢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结果一方面你赞叹别人增长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我也赞叹你,你也赞叹我,佛教彼此互相赞叹,于是这个教法也旺,我们也增长功德,不影响你的念佛,你在这种状态当中,有什么样不同呢?
  前者尽管你念佛可是因为你谤法造下了绝大的恶业,念得的一点功德被这个恶业抵消,还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明明是万修万人去的最好法门,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现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变,却是产生这么大的功效,第一个。第二个因为你因地当中已经这样想:我将来一定要求圆满的佛法,我现在先走这个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以后,那个时候你心里想一想,现在到了,现在我要广学深学,你很快的这个因又启发,所以这条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话你尽管到了那个地方去,你种下去的因,到那时候发出来的芽,你还是会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时候,你重新要去忏悔等等,岂不浪费很多时间吗?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认识的。不管你是准备走圆满的路子,不管你目前走那一门,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认识,所以这个圆满的教法,对我们实在太好太好了!
  那么现在大师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诉我们,主要的是能够把圆满的教法留在世间,你们能够圆满的学固然好,其他的人只要你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后,自己用在那里,那一部份都得到好处。所以他把这个圆满的教法解释,他自己本身也看见了这个事实,了解了这个道理,他心里面是非常欢喜。有这个圆满的教法,整个的弊端可以救,整个的佛法可以兴,而这个正是佛菩萨一向的志愿,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说,故我心意遍勇喜,真欢喜!这欢喜的情况是遍而勇,不是说浅浅的,小小的,因为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B面

  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这个是他造论的宗旨。他是这样,对于最后有一点说:登座听受,听完了以后,又一再的谆谆善诱告欣我们:“你们好好的要听,要照著这个去做!”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现在上面是有了这个圆满的殊胜的教授了,这个教授对我们来说,是引导我们走上最圆满知见的大路的。但是并不是人人能学的,要什么条件呢?下面这个就是;凡是具有这种条件的人,那一个偏执暗未覆,这个偏执暗可以总别两方面来说: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愚痴无明的种种障碍,分别的来说的话,偏就是不偏于断也不偏于常,佛是中道说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属于一切,不是偏于断边就是偏于常边,这个偏。执就是执著,这个执著是无量无边的,归纳总说起来,人我执、法我执。暗,就是无明暗,这是根本。凡是没有为这个所覆盖的那些人,单单够不够?不够!还要什么?还要具足辨别善恶的这个能力。这是什么能力?妙慧力,这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胜妙的智慧的力量,他还要具足这个力量。所以不被上面这种偏执暗所覆盖,又有辨别善恶殊胜智慧力量的人,够不够?还不够!他虽然有这个辨别的力量,但是他心里没有好乐之心,没有用,还要有一种好乐、欢喜,说我要求这个,它有什么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别善恶的力量,而又没有被种种愚痴黑暗所障碍这些人,那为什么说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就实说来,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条件就不是人人具足,这话怎么讲?我们也许会怀疑,怎么会人人想修行?对,依我们现在佛法来说,的的确确不是人人想修行,现在不要说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难之又难,怎么会说是人人要修行呢?这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我们这地方要来找一找。平常我们说佛法,什么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就头痛,这么多的书,然后看起来是一窍不通,讲起来是大小性相显密,又叫你莫衷一是,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很深入仔细地去探索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单纯极了,什么目的?两个字:“苦乐”。去掉苦,圆满得到乐,就这样,以这两个标准来说,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无非为这个,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么,你就他的最深入的这个中心,你去问:干什么?他还是找这个。或者有很多感情的糊里糊涂的,他虽然糊里糊涂,可是他为什么?如果说你仔细的让他探索一下的话还是这个。所以,普通世间所以得不到,因为并不了解“苦乐”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乐的原因。那个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怎么弄就怎么错,而只是佛才把那个内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就实了解了佛法,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例外,不但是人,乃至于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随便一个小虫,你跑过去他马上躲掉了,为什么?怕受伤害!他也怕苦的,换句话说,他也要去掉苦,随便一个小虫有好吃的东西,它马上来了,那怕冒生命的危险,像蚊虫明明叮著你,一巴掌打死了,他还要吃你,它要求快乐,没有一个例外的。但是尽管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能修行的条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人身,他还是不行,还要种种条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这个,叫做暇满的人身,这个好难得好难得,非常难得!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法里面说人身难得,这是讲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以后要赶快,要想趁这个机会得到真正快乐,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所以具足上面这种条件的人,他那个时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圆满的修行的教授,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应该好好的听。像上面这种人,这是具足善根的人,这好不容易!所以真正具足上面这种善根的人,你要想修行,你又能够辨别是非,又没有障碍,那么那个时候要好好的听闻这个最殊胜圆满的教授。听闻这东西的话,还要一个条件,要怎么办?专励,要专心要努力。平常的时候我们听,浮浮泛泛的,这个听,没有用,种一个善根。就种善根来说,有用的,用在什么时候呢?等到无量阿僧祇劫以后转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还是要等到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成就,所以真正的听到了要马上紧跟著一步上去的话,这个浮浮泛泛不行,要专心,专心听完了以后,还要什么?努力。一定要这两个条件。这个地方要说一下。最后还是成熟,那我就慢慢的好了。记住!始终记住这个话,慢慢的不是说你等它慢慢的种了个种子,到那时候它自己天上掉下来,一口气让你成佛了,没有这件事情,到那时候还是要经过如此这般修行,然后成就。而在你没有经过这个修行成就之间转个大圈子,在那里?都在三恶道当中,记住!既然到最后你还是要这样的修行了再成就,请问你为什么要让它受尽了千辛万苦才成就?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自然而然必定会专心努力。反过来说,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善根!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听到这个真不容易。你们现在有幸听见了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现在因为宿生积了这么多善根,现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万要努力。现在怎么样努力法?专心!努力!这是他最后又特别的谆谆叮嘱告诉我们。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那么下面讲些什么呢?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偏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

  现在这个里边所讲的,这是本论所讲的,把佛所说的圆满的教法的纲要通通包含在里头了。而这个圆满的纲要,下来又分性相二支,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福德资粮,经过弥勒菩萨以及文殊菩萨向下传到无著、世亲菩萨,龙树、圣天菩萨,又分成功这两个大轨,现在这里有圆满的包容。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把你引导到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这是引导我们到佛地,一切种智那就是佛的智慧。里边这个道理是引导我们圆满达到佛地,这就是说解决一切痛苦、一切问题,圆满一切福德,这个最高的目标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个大的段落,每一个段落称他为一种士夫,所谓下士、中士、上士,这个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这个内容讲所谓教理行果,圆满一点都不少。在圆满的教授当中,如果我们把它的内涵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的话,可以分成三个项目:第一个“质”它的质本身要纯正,纯正─一点不错,这量呢?要圆满─一点无缺,还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乱。平常我们对于这个质跟量是容易了解,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却是往往忽视,我现在这个地方说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烧饭,你要菜饭米样样东西,是的,说这个米就是米,平常我们说蒸沙作饭,如果你用沙来那不行,那时候米、菜这是没错。然后呢?量,说几个人要吃多少,也没有错,可是次第同样的重要。假定你弄错了次第的话,那个不行。譬如说:你拿了菜来,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切好,然后放到锅子里烧。假定说:你这个次第弄不清楚,先把那个菜拿过来,烧完了再洗,这个行不行?绝对不行!因为菜上面种种的泥巴,种种的农药,你烧完了能洗吗?根本不能洗!本来这个菜吃了以后让你增加营养的,结果你吃进去还有泥巴,你怎么可能吃?这个毒药不但不增加营养,还把你毒死。所以这个里边一定要有它的质、量、次第,现在本论这三样东西一点都不缺少,所以这才圆满。这个就是引导我们走上这一条圆满的觉道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

  这个门引导我们走上菩提大道的。

【“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是引导具足善根的人达到圆满佛地,这个道理就是我们里边所说的。下面又告诉我们一个特质,为什么说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

  说解释的时候有两种传承。他为什么要讲这个?平常在我们一般的概念当中,我们不太了解,也不大注意这个传承的重要,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现在来说,我们随便做任何一样东西,买东西也好,我们常常说这个哪来?这个是美国货,然后这个是福特的,这个是通用的,然后这个是德国货。譬如说汽车,刚才说美国的是福特、通用,德国的是宾士,譬如说日本的什么,它每一个都有它的来源,实际上这个来源里面包含了什么?就是那些工程师杰出的人才,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它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来源,何况是佛法。所以我们晓得学任何东西,假定你没有这个正确圆满的来源的话,学不好,佛法亦复如是。所以它一方面教内容,一方面要告诉我们说我这个牌子哪来的?我这个牌子一点都不错的。在宗喀巴大师那时候,这个里边他有二派的传承,这个二派的传
承就说明了这个师承。实际上这个师承的内容,刚才说的这个殊胜的教授,都是靠这个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从佛传下来,经过诸大祖师圆满的教理、正确的修持,都从这个圆满的师承这样的传下来,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是特别的一点我们应该了解到的。哪么那两派?下面一个是那兰陀寺,一个迦室密罗传的,我们看一看。

【“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

  第一个就是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是当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修学佛法的。佛涅槃没多久就开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个回教势力入侵的时候,由政治势力把佛教摧毁为止,始终是执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顶端的一个佛法的中心。那个地方的很多这种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他说在解说佛法的时候,造论的时候,要有三个条件。这个那兰陀寺顺便提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的时候,学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那兰陀寺,那个时候是这样,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为什么要说那兰陀寺呢?换句话说,印度的整个佛法的最高的,经过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择以后剩下来的精华都这样的。他们解释这个经论不是随便的,他要几个条件?三个:就是三门清净,三方面都要清净了。这清净两个字很重要,就是说清净的话,这个法本身绝对正确没有一点点问题,假定说有一点问题的话,我们学的人就出问题了。像吃东西一样,你稍微弄的不干净,对不起,细菌乃至于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间只是教你受一点小小伤害,佛法的话你如果说有一点点不干净摆在这里,这留下来的问题重重。那么哪三样东西?第一个老师,轨范语净,这个里边包含了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轨范,就是尊长,譬如我们说轨范师、亲教师,换句话说解释说法的尊长,他自己本身清净,还要他所讲的清净。为什么要分两方面来说,难道说这个人清净了以后,讲的还不清净吗?对!为什么?当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没有修持的话,讲出来一定不清净,自己有了修持以后,他那个清净还有问题,这个就解释一下。平常我们也晓得的,说自己没有解决问题帮忙别人解决是不可能的,那么自己要解决了,那算是清净了。这个清净须要两个条件,等一个教理上面要有圆满的认识,然后这个教理还有验证上面的确定不疑的悟证的境界。他虽然有了这个,可是因为说的时候,也许他平常一般的说,也许对机不相应。譬如说:我们现在拿世间来说,现在有一个大学者,我们请他来给我们演讲,那么这个大学者来演讲有两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他自己学的圆满的内容告诉我们,还有一种也许他是应机,说今天有一个地方,一些小朋友大家他仰望这个大学者,所以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当中有一个仰望起见,请他去讲,请问那个大学者能跟那些小朋友讲说圆满的道理吗?不行,所以这个里边是两样东西都圆满,这是轨范语净。那么还有学者相续净,所有的一切法流传在世间,不仅仅说有老师就行,还要一定有学的人,这很明白。不但是菩萨住世,我们佛也是一样,佛出世的时候,同时弟子也来,因为一定有这样想学的人,所以应这样的机,然后说这样圆满的教法。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相应的机的话,他虽然自已有正确的内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机会说出来,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所了解的法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说的法如爪上土,这通常都是有因缘,那个时候佛才说。所以如果说一个法流传的话,除了老师这个条件以外,学者这个条件也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刚才那个故事也是一样,这个大学者跑到幼稚园,跑到小孩子那里去,对不起,学者的相续不净,他就没办法把圆满的教法拿给我们,这里我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下,所谓比喻是个故事。相传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丰干禅师,他们三位,一个是阿弥陀佛,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结果寒山、拾得二位大士所现的是什么?一个破和尚,穷叫化子一个,什么都不认识的。他为什么这样现呢?就是那个时候现出来的相,禅宗传的时候,禅宗的特质是什么?要主要的见到那个本来面目,换句话说空性,他少一切法的,实际理地是一尘不染,所以他自己现这个相,就是什么?穷得身无立锥之地!通常我们叫化子穷得连他站的地方像一个锥子那么一点点都没有,就这样他所现那个相。他所以现那个相,是跟那学者相应的,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如果这个地方教法盛传的时候,除了这个老师以外,这个学者还要有这样的条件,然后有了这个条件以后,第三个,所说的法,要清净。为什么法要清净呢?这个法也说:应机是一种,还有一种呢?他那个法当中有一种应机应小的,有一种应大的,有一种性宗,有一种相宗,尽管他是大的,应他的局部的。我现在拿佛经来说个比喻。佛经说了这么多三藏十二部,譬如金刚经,他也是说:最上乘最上乘,楞严经,通常我们说这种都是好的不得了,为什么他不是圆教呢?因为他就是针对著这一类根性的,是!这是大乘,可是大乘是大乘,对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后对这个人天五乘的又不相应,如果说性宗的话,相宗的又不相应,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应,这就不圆满了。所以第三个这个圆满的内容,还要有他特殊的内容,他三样东西有他特别的条件,那个是那兰陀寺。到后来迦室密罗,止迦摩罗就是迦室密罗,我们晓得的。在西北印度到后来这个地方佛法非常盛,那么

【“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

  那个地方那些大菩萨、大祖师们,就说上面那个东西,这是个基本,除了这个以外还要其他的。那么他又怎么说呢?他说的是下面的,也许在这个地方我们会想,那到后来的时候,岂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这个概念我们要了解,并不是说后面比前面更精彩,而是说后面的对适应后面的人来说更适应,这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点,是应机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样的,当初那兰陀寺的三种法门,是应他们的三种法门的条件,是这个样。后来的人由于机不太一样了,慢慢的每况愈下,所以说:就正法而像法、末法、这个机比较差,所以要求的条件更多更严密,这是他的不同,否则的话,我们又说:后面的好,妄判是非,不知不觉当中就会造成功不应理的取舍。那么他下面怎么说呢?

【“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这个分成功:第一个作者殊胜,那就是前面的轨范语净,第二个正法殊胜,这个法本身正确,还有这个造者,这个造者当中包含了一定有什么?教者、学者这两样东西在这里面,没有这两样东西的话,他这个造不可能,这第一点。所以这两个含摄了,那么说的又殊胜,所以这个地方多的有什么?怎么讲怎么听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重要!等一下讲到那四个题目的时候说他,现在我在这里就用后者那个办法。
  现在这个地方本论所采用的是后者。这个后者分四大段,分四部份,说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卷A面

  现在我根据后者这个师承,来说明这个菩提大道修证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么为什么要分这个四部分?这里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道理,详细的内涵每一部份那他就是说这个,我们只要把下面认真的学,那个细部都了解,一开头原则说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我们了解,说学一切任何一样东西,你一定要跟一个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学,这样才学得好,不管做世出世间任何一样东西,你要学会一定要跟一个会的人学才行;同样会的人,他越是内容精彩越是圆满是越好。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世间法出一点毛病,那么最多作生意少赚一点钱、亏一点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话就流落在生死轮回,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恶道中,不得了的严重!尤其是修学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点会产生很大负效果,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所以真正对这个佛法本身是否清净,是绝端的重要,那么要想得到清净圆满的教法的话,这个引导我们本身它的条件,是决定因素。不过这个地方大家会说:“那么引导我们的佛最圆满,何必还要你来造它因?难道你还比佛强吗?”现在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个话听起来是呀,我们想对呀!现在有太多的人说:“你不要去看那个论,难道造论的菩萨还强得过佛吗?”我们一听觉的对,然后你就不去看论了。这里边确是有个大问题,这个我们在这里解释一下:佛,说的法跟它内证的内容有两个绝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它内证的是完全圆满的,千真万确的,所以就内证这一点来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佛,菩萨当然不如,祖师更不如!但是它讲的法却有一个特质,对不同的根性说的。对小孩子,就讲小孩子的法,对大人,对大人的法,然后对两千多年以前,对两千多年以前的人讲的法,对我们现在是另外一种法,佛自己是最圆满的,可是他讲出来的法是对的根性,跟你相应不相应,不一定相应,这第一点。不但在时间、空间都有一大段的距离,在这种状态当中,这个里边就有问题了。理论上面我们应该了解,实际上呢?我们也看一下,是佛说的法是绝对圆满千真万确,因为说的圆满,所以他对机也圆满,所以凡是讲到那里,每一部经典上面,那个当机众听完了以后,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证无生法忍,最起码的发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净证阿罗汉,这个是佛真正圆满的结果。表示什么?那当机就有这样的功效。假定不当机的话呢?对不起!所以佛法不应机,等同闲言语,如果不应机的话,那就是说空话一样。现在,我们不幸的是不应机,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尽管你说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请问你得了无生法忍吗?你发了菩提心?小乘的,不要说罗汉果,你得了法眼净吗?没有,那么表示什么?这个问题就在这个地方。这事实也是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再说,他因为是当不同根性的机,所以这部经典里面说这样的一个法门,那部经典里面说这样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关键所在,譬如说,金刚经那是破空,就是对著有的人,怎么样教你破这个,这样的观点。不同的经典有它不同的说法,拿我们如果学不好的话,学了这个呢?变成了功什么?断章取义,这个断章取义是修学过程当中是最严重的是一个大缺失,所以你不认识这一点,你也以为如此,好,那么,必定要经过这个圆满的教授传承,说明这个内容,那时候你才晓得原来这样的。叫你自己去学是断章取义,等到这个善巧的解释明白了以后,然后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份!这个所以能够把断章取义变成为恰如其份要靠什么?要靠这个引导的人,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所以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这个特点,要不然的话我们难免会引起误解,引起了误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现在说,这个造者殊胜,尤其这个圆满的教法你将来看一下,那个才晓得它所讲的这个殊胜,殊胜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它这个法这么好?这个对我们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还有一点,因为我们要想修学的时候,必定有一个特质,我们是个凡夫,假定说我们成了佛的话,我们不是修学,我们是教别人,我们只是凡夫,了解了苦要去学,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虽然学的人是应该有辨别的能力,可是这个辨别能力的确不强,那么这个是根据这个什么?根据真正有成就的世间,或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边,经过了时空考验以后,经过这个如理抉择以后肯定它的价值的,那个是我们认定的一个标准,本来这种认定的方式本身是并不圆满,但对我们来说也只能用这个,我们找人说,大家都说这个人好的,你也好的,那么然后大家说的当中,有两种:有一种坏的人说好的,而这个不一定;有一种是好的人说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当中有智慧的人说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应;有一种福德的人说好的,那这个人跟福德一定相应。这个是我们抉择我们要跟的这个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条件,现在这地方他下面就把这一点的形相指出来,所以我们目前虽然不能认识佛法本身的内涵,没有殊胜辨别善恶的能力,可是我们却有世间上面这种的共识,所以他现在拿这个共识来告诉我们说,对对对,这个才是。于是启发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学,你就学对了,有了这个标准以后的话,那个取舍就取舍对了。那么第一步说这个要去学;这个修学佛法,要一个重要的特点,要什么?恭敬心。平常我们最大的障碍都说我有业障,业的中心是什么?我,我的特质是慢,当你有一个慢的心,这慢总是我执,这最精彩。平常所以我们跟人家聊天也好或什么,自己总是自己的意见总是对的,因为你有自己的意见那个障碍在那里,别人的东西就进不来,假定你是了解对方的高明,他告诉你方法的正确,你那个时候,心里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这个慢心对治它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恭敬。这样,所以他第二部份说这个,不但这个造的人这么殊胜,而且造的法这么殊胜,这么好,于是你一心仰望,于是那恭敬心提起来,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正式修学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讲这个法之前,先把这个法的殊胜说一下,启发我们对这个法的恭敬;我们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当你恭敬的时候,一方面眼前修学佛法是一个最大的推动的力量、障碍减少,同时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够净除,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说有这样的殊胜的造论的成就者,造了这样殊胜的这个解释的法。下面还要一个道理,对于这样的殊胜相应的法怎么样听怎么样讲,你只有这种状态当中才跟他相应,否则的话这个还不相应,这个还不相应,那么这个第三点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个详细的内涵,讲到第三点那部份自然会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这地方我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要到那一个地方去,当然我们现在是要从凡夫地跑到佛地,那么这个都是精力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们现在用一个眼前看得见的事相上的这个比喻,譬如说:“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准备,反正你站起来就走了不就行了,你只要认得这条路,有人告诉你这个路怎么走,就这样,换句话说,有一个过来人告诉你怎么走,然后呢?指示给你的方法那个没有错,这二者够了。”你不要其他准备的,下面脚踏车,对不起!脚踏车就要准备准备了!那个脚踏车过去的时候上面看看那煞车好不好?然后呢?链条很久没有用了,加点油,那一个地方等等,要一点准备;如果汽车的话准备更多,说前面这个冷却引擎的水,然后呢机油,然后呢汽油,然后轮胎里面的气足不足?你准备好了以后才行!如果是飞机的话那更严重了,如果准备不够的话,不动蛮好,一动出起毛病来,到那个时候性命交关,尽管已经有一个人告诉你这么走?然后这个路也告诉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准备好的话,出毛病哦!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好心学佛的人也有圆满的教法,我现在所体会到的就是第三点,所以关于第三点真实内容,你们慢慢的下去自然会了解,为什么这么重要,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最后呢有了前面这个样样准备好了,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正以引导,这个是为什么要分这四个,现在这个里边呢?继续下去,我们看看这个文:

【“今初”】

  第一个造者殊胜,看文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

  整个的来说,现在本论所讲的重要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至尊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要晓得佛涅槃以后,佛把整个的责任就交给我们的弥勒菩萨,所以现在来引导我们的最圆满正确的引导者就是他,就是他,那么他当然这个本身是圆满的,那么内容是讲的这部书,那现观庄严论是什么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里面一共说八样东西,叫做:“第一个三智,什么是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第二个四加行,后面的一果,佛果,换句话说前面那个境,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所对的境,我们凡夫所对的境,依我们的无明妄识所对造种种业,现在呢!我们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对的境是不认识,那么不是外面的境有错误,而是我们能认识这个境的这个识本身有问题,这个实际上还是就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应该把这个东西认识,所以所得智、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总相的,一切法总相,空。然后呢?道种智指一切法的差别相的,然后呢?一切种智,就是把所有的这个通达总别一切的这个智,这个三样圆满就是佛,那么要想得到这个东西,那么内涵等等……修行的四个次第所谓四个加行,经过这样以后,最后圆成一个佛果,所以虽然是说起来这么简单,实际上就是从凡夫地达到究竟圆满成佛的圆满的纲要全在里头,可想而知本论是何等重要!是,我们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学,但是我们必定要全部认识,为什么?因为我们究竟的目的就是这个,你有了这个究竟的目的,认识了这个纲要,然后下脚走的时候,的的确确走你该走的!该走的这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对方向,在整个的道路当中,你走对那么每一步,然后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后圆满,所以开始走这个一步的时候,你就应该把整个的路线认得清清楚楚,这样走下去的这条路最圆满直接,这很清楚明白,我还是举个例,譬如说我们刚才说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刚才说走路、脚踏车、汽车,那用的工具没关系,然后呢用的路走的路线也有几条,但是你一开头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门再说,是,这个不对的,你一定要晓得,从我这里到台南去你走那一条路线?那个才行。你要出了门再去的话,那我们从那门跑出去,然后呢路马路四通八达,你到底怎么走呀?那有这样的事情!现在我们太多人都是犯了这个毛病,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参禅,就是这样!所以像这个里边大有问题了,这个大有问题!因为你的目的,假定说你的目的说你的干什么?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个字,那没关系你只要阿弥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现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话,对不起啊!你要看看了哦?四个字好?六个字好,还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可是我们实际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个的要到台南去,为了达到就我眼前这个目的当中然后走这条路,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对吧!而且这个情况之下我还举个比喻,当然现在我们说到台南,这个方便!成佛没那么简单的!我们不妨这么说吧!到美国去,譬如这么说,那么有人说到美国,美国在那里啊?一想!美国在我们东方,够不够?对不起这个万万不够的!假定说美国在东方,那么我出门向东走,你走得到吗?我保证你走不到!然后你出门,我们这个门口是向西的,你是向东的,你怎么向西走的,你不是走错了吗?你向东走碰壁,到后面你怎么走啊?不行的,所以到那里去一定有他一个完整的方便善巧、转弯抹角怎么怎么走,就算你出了门对了,你向东走跑到花莲,向前跨一步,对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是死路一条,这很明白!所以任何一个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须要先把你的目的认清楚,然后达到这个目的,该走你什么走的路,然后这个路当中眼前你下脚的那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参禅那一个,那是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确,走你相应的,绝对没错!但是千万不要说,我走这个其他的不管了,那刚才这个比喻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要说,这个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它前面也告诉我们了,偏执暗未覆,那种具善根的人,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取办,有的人要转三大阿僧祇劫,证罗汉果尚且如此,同样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边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那里呢?就在这里,这是我们一开头应该有的认识,应该有的认识。还有我曾经遇见过这么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说,法师啊!现在这个时候念佛要紧,你讲这个干什么?我赶快去修行啊!然后呢要打七刻期取证,我听了我非常赞叹,我说好呀,你刻期取证?我请问你念了七天你取证了没有?他想了半天,没有,对吧!然后呢你仔细一想,他说我不但念一个七天,念好了几个七天,到现在为止还毫无名堂,现在太多这种人,然后呢!自己念不对还劝人家,你不要去管了,然后一个七不对、十个七不对、一百个七不对,说实在话,我自己就是受过这样的痛苦过来的,大家拼命关在这个地方去念,以后我了解了一个事实,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学佛,不幸的我们学错了,学什么?学我,我在这个地方说一下。我先举个比喻:当初我看那个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他老人家,提出一个三个字来,三句话,看破!放下!自在!美啊!世间的所以很多缠的是什么?看不破,你看破了,你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觉得好高兴,的的确确这六个字,大部份人一看就懂,然后自己觉得对了,不幸错了,这话怎么讲?我解释一下。现在我们了解的看破,这二个字,你只要念过小学都懂,如果念过中学大学,那懂得更多,那么为什么懂得更多?就是说当你程度越深,你对这两个字的内涵,了解的越深,对不对?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这个内涵,说看得破的什么?看得破我们对世间,人世间这种是是非非,你在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可以减少一点,生死当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没有?你看破了没有?这两个字,可没有告诉你喔!世间用这两个字没告诉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忙这种世间的东西,忙这个东西,女儿要嫁、媳妇要娶、股票要涨,然后这种事情忙得不得了,一天就看破,好,看破了,真正的看破了,你还在世间的量质当中,对前面忙这种事情你看破了,对佛法来说,你还不相应,你自己觉得居然懂了,然后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为放掉一点,儿子女儿的事情,稍为减轻一点,但是心里面还缠在这个地方,相对的前面的这个稍为好一点,你要想拿这个跳出轮回,跳得出吗?我们平常说学,就是学这个,所以这个,仍究在我的这个圈子当中,结果你越学,你越觉得自己是很得意,结果这个我是愈学愈大,弄了半天,请问你怎么能跳出轮回?太多人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总是觉得懂了,赶快去,明明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幸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这个毛病,还是说我七天赶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万确的事实,见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个地方我们要自己仔细检点一下。如果说我们另外一条路,有了圆满的认识,然后你下脚一步,那一步都走对了,你跑一步就对一步,跑一步就对一步,所以祖师都告诉我们,譬如:念佛法门、憨山大师说的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师,其他的很多祖师,现在的念佛人到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其实他眼前他根本不晓得这个念佛的意思是什么?嘴巴里面佛一直在念,而生死的根执一直在长,念到临终的时候,只是生死的业力在这个地方,一点消息都没有,真正念佛的当下都在生死的根执上面斩断,是刀刀见血,用不到到临终,当时念的时候你就很清楚,这句佛号是派上用场的,结了净业,当然你只要结够了,到那时候临终的时候自然去嘛!那你怎么样才能够认识这呢?就是这个圆满教法,非常简单,你们只要认真的从本论学下去,要不了多少它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念是念得去的,怎么样念是念错了,你了解了,然后去念,那的的确确是千稳百当,是万修万去,如果你条件够一点,你要更深说我不但是要边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后上品上生也在这个上面,不但是凡圣同居的都是上品,乃至于我要进到实报庄严土的都有份,还是在这个里头,所以我说到这里顺便一提,那么这是个大纲,这个现观庄严论是整个的,至于说个别的什么呢?说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峡尊者造的。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论的这位尊者,就是本论的作者,因为这个纲要整个的造者,换句话说它的蓝图,实际上宗喀巴大师的这个内涵,的的确碓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底峡尊者的圆满的传承,阿底峡尊者的传承经过几方面,最后到宗喀巴大师身上,他有所有的传阿底峡尊者的老师的,一一都传到宗喀巴大师身上,这是事实。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来的,就是就本论的内涵来说,对于我们应机来说,本论还远超过菩提道炬论,前面已经说过了,不是说本论比菩提道炬论好,不是,而是应我们的机,这一点要很清楚很明白,这样,所以对我们现在来学的话,你们不妨把两个论看看,菩提道炬论你看的话,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论的话你一看,所有的修行的问题都解决了,念佛、念佛成功,参禅、参禅成功,学教、学教成功,这一点我顺便一提。那么这个是谁呢?

【“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阿底峡。”】

  胜然灯智就是它翻译成功的名字,那么别讳他的讳叫阿底峡,阿底峡是西藏人的尊称,翻成我们中国是殊胜、最超胜的,比如我们对最最特别的,我们称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这一类,那么这位阿底峡尊者,西藏人通常称呼这样,就是说表示对他最尊贵的、最尊敬的一种称呼。现在呢这个它的殊胜分几部分来说。

【“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卷B面

  分三部份,第一个就是他自己的出生,说圆满种种,他的家世等等,第一个。第二个自己的获得的功德,换句话说第二个就是自利。这个自利又分两部份:教、证等等。现证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后得到这个,最后所作的事业纯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份当中后二者容易懂,是自利利他。第一点圆满种中受生事理,这个要说一下。我们平常有一句话,叫英雄不论出身低这样这样,所以这个真正的英雄,不讲他的出身,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却有牵涉到他的出生这个家世的圆满,这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因为平常我们说英雄不论出身低,那是就世间的衡量标准,世间的衡量标准只看眼前“果”,换句话说这个人在世间,所产生的世间功效。这个人创造时势是个大英雄;只看这一点,其他的不管;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而这个三世从以前的无限,无量无边以前,一直到圆满成就,这个时间是无量无边。我们要了解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绝对不是短时候可以成功的。虽然华严上面说:“善财童子以十信满信一生取办。”可是从凡夫到十信满信却是要经过很长的时候!那么前面这个修行,因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圆满,那么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圆满。而这个圆满从那里开始?从出生开始;这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佛法里面很多祖师;有很多祖师,虽然是祖师可是祖师的位次的高下,却跟他出生的业因有关系。说凡是越高的,他的出生一定越圆满。下面的那就不一样,看他偏重那一方面,不过有一个要例外,权位菩萨不算。所谓权位菩萨他本身已经成了佛,他只是跑来应你们这些根性,所以他并不限制他自己的,这是偏的,这权现那一部份,在这一点来说这个所现的一定不是圆满的教法,这也不是我们这里谈的。所以圆满的教法它一定有这样的圆满。所以这个圆满的话,从他自己的家属出生开始。他的出生这样,所以呢!福德圆满表示他的。第二个呢?要他智慧圆满,世俗的智慧圆满,然后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圆满,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呢?理论上面是教证,佛法主要的二样东西,教就讲那个道理,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修行些甚么,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现证,所以教证二量。那么这个是属于自利方面,了解了还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圆满的教法必定从这三个方面,这是我们了解的,所以这一方面我解释一下,至于这个文本身比较容易懂,我就不详细的解释了,所以这个文你们自己得好好的看一遍。还有,如果说大家对阿底峡尊者真正的欢喜的话,我介绍你们一本书“阿底峡尊者传”,这佛教书局有,其实真正要看起来的话,还有一本书“宗喀巴大师传”,现在佛教书局已经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那是用白话写的宗喀巴大师的传,因为真正造本论的这个造者,是宗喀巴大师,您能够把阿底峡尊者传跟宗喀巴大师传,二个都看一看,那时你才晓得这个造者的殊胜真是不得了!所以他们二位,一个印度,一个在西藏,都被当时而且后来几百年当中都称他为第二仁人,说啊那是佛再来,实实在在的佛再来,详细的内容我不讲了,不过有一点我可以在这地方说明一下,启发我们对这二位尊者的景仰。这个阿底峡尊者,自己出生他是个国王;而且是一个大国,东印度的大国,东印度相当于我们现在孟加拉,就是东巴基斯坦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印度当年非常大的一个大国,然后呢?他是一个王子,他是个老二,实际上他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别的意义。老二表示位次它有一个特别的关系在,这里不详细的讲它。从小就绝顶的聪明,这说明甚么?说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两样东西都是圆满,不但是绝顶聪明,而且他从小就要出家,这个人好不简单!那么然后呢?出家,还没出家之前,他已经就去广泛的接触,世间出世间,世间的学问在十几岁以前己经通通学遍了,无所不通,就像我们释迦世尊一样,那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通的,这里讲一个典型的故事。那时候他有一次,仅仅这本论上面也说,就十五岁,十五岁喔!然后有一次去听了一趟真理滴论,这是因明上的,这个因明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理哲学,这东西很难学,我想我们接触过佛教、佛法的很多这个同修们大家都了解这个因明是非常难学,叫我们往往学了几年还迷迷糊糊,里面的很多内涵还弄不懂,结果这个尊者跑了去听了一堂,在我们想像,这个听一堂能听些甚么?结果它的效果是甚么呢?不妨啊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印度当年有一个习惯,一个外道跟这个佛法经常要辩,然后它这个辩是有一套正确的方法,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大家抬杠子,大家乱盖一通,它不是的,由于它完整的方法合乎这理哲技巧的辩论,而且有旁边的人评断,这个评断的都是国王、长者都是绝有声望的人,绝对不能乱来的,那么输的一方的话呢?有二个,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后,譬如说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输了,那么我们的那个道士、道冠统统拿下来,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后这个道士庙统统供佛,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个很严重啊!要不然的话,我头给你,这样!结果那个时候,他阿底峡去学的这个老师,他这个佛教当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师,正在跟一个外道辩论,辩了好几场还不分胜负,那么那个时候又有一次大辩论,结果不幸在辩论之前这个老师生病了,那个辩论的时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摆在那里,精神不好的话,稍微一个不小心,对不起这个话柄漏出来了,你就要辩输掉了,所以啊这个老师有点身体不好,就不敢出去,那就要找一个人代替,但是谁也不敢,不敢应这个场,因为万一你辩输了,那所有佛教的庙好好通通搬出去,把外道的像搬进来,那个把和尚的衣服脱下来,要跟人家走这怎么可以呢?结果一般状态当中当然可以说生病,那人家会说你看他辩不过,他就说装病,这个东西对外面来说的话这个很糟糕的。大家觉得非常为难,那么阿底峡尊者听了一趟,他是绝顶的聪明,老师也觉得这个人很行,大家想这个人很精彩,何不妨问问他看呢?既然,他就说问他的时候,你去辩一辩,好,要我们想这怎么可能啊?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辩辩胜了,你可以想到,他是何等聪明,他这样的决定性的大辩论好几次,就把当时的整个的外道一下压服,可想而知这个人的世间,年纪那时候几岁啊?十五岁!我们现在十五岁什么都不懂!这个人绝顶聪明所以你们好好看看,阿底峡尊者传真动人!然后呢?他以后家里这么好,这个条件之好,怎么劝他也劝不住,要我们现在想的话要怎么舍也舍不得,换句话他宿生的善根,以后呢他出了家,亲近的老师,他亲近的老师都是当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二位,第一个是圣敌婆罗门,而然后是阿拉都帝,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明了杜捐论师,这个大明杜捐论师是龙树菩萨的三传不晓得四传弟子,那时候这样的人,譬如说现在对我们来说,真正讲教理方面中观、瑜伽两派,大家说最高的就是中观,那中观的正宗是月称论师,就是月称的弟子,亲传弟子,这么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证得什么,至少都是证得加行位以上的,这个加行位说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们中国的祖师们来说起来,我们晓得的有一个人是天台智者大师的老师,慧思禅师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知这个加行位是何等的高明,现在我们的祖师们都是大彻大悟,对不起大彻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后也是大彻大悟,但是很多大彻大悟的祖师还是凡夫,这我们要了解。不要拿我们的话来说,他憨山大师,他当年大彻大悟,人家就问他:“你比之于祖师怎么样,譬如天台智者?”“我怎么可以跟大师相比,这种人高不可攀。我只是了悟心中!”你看,一个明末四大师之首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彻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备至,这我们不晓得位次,这你真的晓得位次,这加行位上的菩萨是高不可言,阿底峡尊者有几十名大善知识是他的老师喔!他最最起码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后阿底峡尊者还说:他老师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从这个上面上去看的话,他超过了所有的老师,为什么?他具足了一个老师,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师都具足,其他的老师都不一定啊!拿我们中国具足这一个条件的人是谁?佛教当中找不到,世间有一个,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广学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变成功什么,集至圣大成,所以阿底峡尊者当年印度也是一样,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的宗主就是他,印度当年有个习惯,所有的这个大庙,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个每一个庙有他的宗派,譬如说拿我们目前国内来说,这个禅宗这个是净土。禅宗的又是临济又是曹洞,每一个宗派当中,他有一个我们这一派当中最高成就者这派的宗主。那么有一个表示,什么表示呢?就是这个钥匙,这个大庙的钥匙,交给这个头,就这样。阿底峡尊者到最后他身上掌管的钥匙临离开这个印度到西藏去的时候,不晓得是一○八把,还是八○○把,我就弄不清楚了这个翻译上面,总之当年印度大庙的钥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那一部最彻底圆满认识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那一部反正有争论了有问题了,你只要问到他,他都给你解决,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这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的的确确找不到,你可以说哦杜顺和尚很了不起,他贤首中开宗创派的大师。对不起天台不一定啊!就是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现在常常看见,譬如说民国以后几位了不起的大师,我们通常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太虚大师乃至于什么?我就曾经听见过有一个大法师,那个现在这种大法师都是年纪很老的老法师。我们平常说某某大师,他就说,印光这个老和尚,为什么他参禅的,所以他对念佛的人不一定赞成,反过来说,念佛的人说虚云老和尚这个真是了不起,可是现在的人不一定合适,就是我们中国的的确确历史上面没有一个是当代、后代大家崇仰他的,可是阿底峡尊者在整个印度那一宗那一派都是这样,一直到他后来到了西藏去了,居然还有不远万里跑著去要去问他问题的人,这个详细的这个内容,我想我不仔细说,不过这地方我把那个大纲说一下。它下面分几部份:第一个呢?在第三页上面说: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最头一段是自己的出生,这一个出生家世圆满。第二个呢?然后修学佛法,修学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两个步骤,说佛的法教、证。教是因,你有圆满正确的教法认识做为因,照著这个教法去修持结这个果,所以教、证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同样的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师造本论的时候,在前面就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就是这个因果没弄清楚,你没有这个因怎么感得那个果呢?所以他现在这个造者第一点告诉我们。先教,教是广博,那是非常圆满的,然后这个教当中,先是世俗的,后来是出世的。然后呢这个出世的当中的话又分几个部份,戒、定、慧。戒当中又分成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它每一个部份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的上去,我们现在往往有这种毛病说这大乘的这个;小乘的戒不要,这完全错了。没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没有菩萨戒,没有菩萨戒就没有金刚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师,他学戒的时候,学的无所不通,当年小乘四个根本部以及细分廿部派每一个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杂。然后去受了戒以后持的时候,那怕最细微的戒,绝不有犯。由于这个基础上面,然后你再菩萨戒,然后再密乘戒。正因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够如理如量解决每一部份的问题。所以戒是这样,有了这个圆满的戒,得定,然后呢是慧。这个是自利方面。有了这样的自利,才能够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决,说帮别人,那不是荒唐吗?尤其是佛法,更谈不到。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佛法真正说的内涵是没错,要说解决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圆满的快乐,可是同样的是苦乐,跟世间有个绝大的差别。世间所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无明。不能认识这个事情的真正的真象,颠倒所产生的结果。明明是苦的,我们把它看成是乐的。所以佛真的出来的一定指出世间的真象,所以告诉我们世间的真象。现在我们不了解这一个修学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学必然次第,了解世间真象是苦的,一定第一个策发厌离心,有了这个厌离心以后觉得为什么有厌离心啊?因为觉得世间原来这么苦!我以前不了解它,然后被它迷糊住了,被这无明所欺骗了,所以产生了一个大厌恶!所以由于这样的了解厌恶一心跳出来,然后自己有推己及人。不错,我们这个修行人,修行人讲道德。世间普通一般稍微有一点道德概念的人都不会只管自己,何况是个修行人?所以他更进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帮助别人。那么那个时候他想帮助别人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以自己的心晓得这个世间这么错误,大家迷糊了,然后贪著难舍,那时候劝别人你要认得清楚,不要贪著!结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决是因为不认识,那个才是大乘。假定我们不认识这个,自己对这世间的事相不认识,还贪著难舍,你去劝别人,你劝些甚么?这不是很清楚吗?这个世间好的很呀,我自己都舍不得,你叫别人家舍掉它,那不是颠倒吗?所以那大乘从何谈起呢?实际上我们有太多人说这种事情,不过有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要了解这一点而去妄加批评别人,这佛菩萨到世间来一定示现我们世间共同的量质,跟我们同事,他也跟你一样,跟我们混在一块,然后慢慢的接近,引导你。我们应该有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有了正确的认识,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刚才这个道理是用来衡量我们自己,至于修学佛法您能够这个拿标准衡量自己就对了。不要看别人,看别人的话你就错了,所以处处地方佛经上面都告诉我们,你要了解这个,要了解这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修学佛法了以后得不到好处,反而有害处。为什么呀?因为你没有修学佛法,你的标准是世间的标准。世间的标准大家本来是杂染的,马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现在你修学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标准高得很嗳!它是佛的标准,然后你拿这个高的标准,拿著来不自己净化自己,然后呢?拿著来看别人,那是照妖镜,一看!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这不是很简单吗?因为所有大千世界只有一个是佛,佛己经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现在生在世界上面当然没有一个圆满的。所以每一个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个人没照到。谁呀?我。本来要这个东西净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错了,因为你看见别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责备别人,结果害了,自己下地狱了,争论,所以末法的时期叫斗诤坚固,这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刚才这个道理,是了解了以后是要净化自己的,别人都是佛菩萨,所以这个佛菩萨都是用种种不同的境界,我们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各色各样的人都有的,的的确确活菩萨就在示现,他告诉我们,不要随便看别人!活菩萨就示现这种量,他慈悲所以示现这个量,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自然不管别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说我们自己心里面放不下,千万不要说哎哟我这个是大乘,小乘才管出离!这个错误的;那我们要认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厌离心,然后进一步策发菩提心,然后再继续下去,所以大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由于这个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绝对不会说这个出离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就不管,你看,他对小乘戒守的这么严密,那一点都不能错,然后在这个上面才能够建立菩萨戒,然后再密乘更是如此。现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学大乘的,我是个大乘的,小乘的不要了。学密乘的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结婚,说起来是最高的,真正的教法哪里这样的呢?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万一有人弄错了,你认识了这个,你去衡量的话,大概也不会走上错路去。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说明造者殊胜,让我们晓得怎么去找善知识,一方面从这个例子当中也让我们明确的认识,不要被眼前莫明其妙的这种事情所骗,那么这个是自利。下面的在第六页上面是利他。

【“于圣教所作事中”】

  那么换句话说纯粹利他部份。利他部份第一个在印度,第二个在西藏。这个内容我不详细说了,总之,他由于阿底峡尊者出来了以后,把印度以及西藏整个的教法,错的改过,不圆满的圆满,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如日中天维持很久。实际上呢!宗喀巴大师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师改革到现在六百年来,他在西藏的状态很长一段时候如日中天,虽然后来慢慢的下去了,但是始终保持著很好的。反观我们目前,我们国内一塌糊涂,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事实,那么最后我也说一两个简单的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下,用这个事理引发我们对他的认识。当年呢,譬如说以印度这个情况来说,那兰陀寺的大善知识,有
好几十位,像大明杜梋论师,像阿拉都帝等等,还有,对,现在想起来了,现在我们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书,密勒日巴尊者传,我想很多人看过这本书,这个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的老师马尔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后马尔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的老师谛落巴尊者,那个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个谛落巴尊者,就是阿底峡尊者老师之一,喔!不是谛落巴,那落巴尊者,谛落巴是那落巴尊者的老师,那落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个国家的王子!然后呢他不愿意在家,想尽办法出家,最后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绝顶聪明,然后学的东西,也是同样的是在世间的学间上面,出了家以后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说雄霸当时,这样了不起!他最后见到他的老师以后,他证量上面达到最高程度。当年在阿底峡尊者印度的时候,有这样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结果在所有的这些老师当中,他几乎一一都学遍了,他所有的老师的长处,阿底峡尊者都有,最后他却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庙的钥匙宗主,你可以想之这个是自利;利他方面有一点事情,那个西藏这个佛法因为那个菩提光那藏王二代要想振兴佛法,到印度去请,那么说印度真的成就的人很多,譬如像刚才这个那诺巴尊者,但是说真正要想圆满能够把这问题彻底解决振兴佛法的那也只有这个人阿底峡尊者,大家都想去请,但是印度人一听见有人来请的话,那个消息马上封锁,不但是庙里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锁,一晓得这西藏人来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绝不开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请了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峡尊者什么地方,实际上阿底峡尊者就在眼前,碰到了谁都不告诉他,谁是阿底峡尊者,可想而知这个人在印度人心目当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最后终于被他认识,然后要去请的时候,当时不知道那一个庙我忘记了,庙里的那个大上座尸罗寺还是那一个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个大庙,大庙的上座就给那个来请希望邀请阿底峡尊者的那个西藏人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卷A面

  就给那个来请,希望邀请阿底峡尊者的那个西藏人说,他说:“你要晓得,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国”这话怎么讲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圆满的教法都在这里,所以他维持这个宗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峡尊者一走的话,我们那个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个时候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居然说阿底峡尊者一走的话,这个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峡尊者何等了不起。在这一点我们想不通,这怎么可能?譬如说,我们眼前一个广钦老和尚,或者李老师,喔哟!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确不如阿底峡尊者,然后历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师,慧思禅师,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个人,像这样的人留在这里,没有办法把那个教法圆满,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这所以为什么人家尊他为能仁第二,所以这些详细的不谈,有一点我在这地方特别说一下,在第七页上面,请翻到第七页第四行,就是第七页的第二段说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

  造论能够把释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盘托出的,要有三种圆满因,他具足了这个条件,才能够把释迦世尊的这个经论当中的真实的意趣,交待得清清楚楚的,须要这个条件。那三种?

【“谓善所知五种明处”】

  这第一个。什么叫善知五种明处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这世间的,声明……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字音韵等等学问,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换句话说:这个国文、历史这一类,然后因明的话,就是理则学、哲学方面的东西;然后呢工巧明的话,就是技术方面的东西,科技方面的东西;医方明就是医学。这个每样东西学通,这不简单!现在我们不是,学一样东西钻到里边已经了不起了,广学这个,不简单,够不够?不够,还有内明--佛法,说对这五样东西,每一样东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圆满的懂得,具足这个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种圆满因。第二呢?

【“具教授”】

  什么叫教授?这里解释。

【“谓从正遍知展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

  他说这个圆满佛法的重要的概念,从佛亲自传下来的,而且中间没有断过,不但是这个教法,而且还要修证相应的,这点就不容易喔,这点就很不容易喔,要佛亲口传下来的圆满的教法,以及跟这个教法相应修持验证的,具足这个,他也的的确确能够造论了。那么第三种呢?

【“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

  他修证了以后,还要得到这个本尊开许,什么叫本尊开许?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念佛,平常我们念佛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们观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观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乱,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亲见阿弥陀佛,不但亲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告诉你:“某人呀,你现在学得差不多了,学对了,你现在可以教别人去了。”要有这个,这个在我们来说起来说非常不简单,非常不简单,尤其是修学圆满教法的,通常获得这个本尊开许的话,那个也许加行位上勉强可以,至少通常都是地上菩萨,所以这种人,平常我们可能著魔,你不认识,如果真正有这个圆满教法的话,那魔、佛之间,辨得很清楚,所以你亲自见到,而且验证,得到他的开许,这个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这个条件也可以造论。现在我们阿底峡尊者,三样东西圆满具足,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胜!那么这个就是特别说明一下这个造者殊胜,其它的文字,我不去解释它了,不去解释它。
  那么再翻过来有一段文,这个地方也说一下。第八页第二段第七行,实际上这个就是甲二第二个: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

  法殊胜当中,法有什么好处,那么要晓得这个我们现在本论这个的蓝图,就是菩提道炬论,说阿底峡尊者造了很多论,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圆满的是道炬。根本是什么?圆满是什么?说一下。平常我们谈科学上面有两个叫,一个是充分条件;一个是必要绦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圆满,两样东西,譬如说,一个就是质本身,一个是量圆满,这两样东西这两样都圆满的是道炬论。阿底峡尊者虽然造了很多论,这个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萨也是如此,每一个成就的人,他说的很多法,因为根性不同,所对机不同,他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有一个是特别的,就是说把最彻底圆满的把他所悟证,从下脚第一步到最究竟圆满的整个的佛法,和盘托出的,这个才是其中最殊胜的,那么菩提道炬论就是属于这样的论。所以这地方特别说明,我这个造者固然殊胜,这个法本身也这样好啊,为什么啊?它下面解释一下:

【“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

  第一个,因为这个里面包含了显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说的内容本身是最圆满的,它没有说小乘,因为这个大乘是必定从小乘的基础上面上来的。就好像我们平常说:“你的学历是什么?”,“啊!我是那一个研究所毕业。”,用不著说,我那一个幼稚园,那一个小学,那一个中学,假定你这个研究所毕业的话,那一定是具足这个条件,这个很清楚,很明白。这样,不过这个大乘佛法当中,确确实实是分成功两部分,所以这两部分,它都圆满。这个里边呢,第一个质量圆满,实际上呢那个质量圆满一定包括那个次第的,这个地方又特别强调一下:

【“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

  还有我这个次第也圆满,这个圆满有什么好处呀?“易于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时候,必定要按照那个次第,这个次第一乱,你早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来也是千辛万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这个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时,还有一个特点:

【“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那么,我们传大乘佛法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它现在呢,两大道轨,通通含摄,这个两个,一个是偏重性,一个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说忽视,它绝对圆满的,但是虽然都圆满,却有偏重,它现在把两个都拼起来了,大家可以截长补短。这两个补起来,变成功圆满当中最圆满,所以胜出所有其它的传承当中各式各样的内容,这个就是它的殊胜,至于说殊胜的内涵,分成功下面的几点: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

  这个本论的内容,本论的精要的内容,它好的、特别殊胜的地方,分四部分来说明它:

【“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分成功这个四部分,那么这个四部分,现在我们先大致的来了解说明一下。第一个呢,它这个论,我们现在所要学的这个论,它通达所有的圣教。这第一个,就它的整个内涵来说,包含了一切佛的圆满的教法,不过在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了解的这个教法,往往彼此之间好像有差别,乃至于有抵触,乃至于有抵触,说性宗讲空,相宗讲有,这个不对,小乘讲的跟大乘讲的,往往又是各说各的,互相不能容纳对方,他现在说,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间绝不违背,这个不违背,摆在一块儿的话,产生的却是相辅相成。平常我们学佛法,最感到困扰的一点事情,就是这个。说我们要学圆满的,结果这个法师嘛,这个讲这个,那个讲那个不一样,等到你看经嘛,经上面又是说有各各差别你不知道如何取舍。乃至于再退下来说我们现在看看那个佛教当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这个的那一派修这个,彼此之间又各说各的,你不晓得如何取舍。更进一层,总之我们看,乃至于我们现在这个团体当中,也是大家呀,唉呀这个你没有办法把那些事情摆平,现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间的相辅相成,就是说就它的真正的意义来说是指深远的佛法,这个佛法,我们要了解,这个佛法不是讲这个大道理,现在讲完了以后,我们下了课了做别的事情。不是,这个佛法本身,正是用来调伏我们身心上面种种烦恼,换句话说不调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这样深远的,当然,同样地,深远的地方,尚且调伏,何况是我们现在很粗猛的呢?从这个上面说,佛法也一定是把我们眼前的这种不调伏的事情,也一样的调伏,如果这一点不是的话,那这个就是戏论,佛不会这样说的。我们所以现在没有办法利用的话,因为我们对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来说,它这个通达圣教无违,它能够运用在我们眼前,日常生活当中,就把我们各各不能调和的,就能够调和起来,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然后呢你能够步步上升,要不然我们这么粗猛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没办法调伏,你说我要调伏三界一切众生的烦恼,那不是空话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反过来说,现在这个是很难调伏呀,那么我关起门来一个人去修行了,这个也是一个办法,但是呢对不起,这个情况之下,只有说只有一点点,你只有一点点上面,一点点当然没有什么违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这个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够说,通达一切,包含所有圣教无违的话,不但是有深远的理论,而且一定是从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开始。反过来说,它一定从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开始,才能够一步步上升通达最高深的地方,这个原则,我们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话,你说了半天佛法,那是一个戏论。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懂得这个,学这个理论的时候,这个的的确确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这个实际上眼前随便一个例子,都是这样。譬如说我们去念书,你刚进幼稚园,你说幼稚园学的东西马上用来,那是没有办法用的对吧?我们做任何东西,学任何东西,你刚开始对这东西,你对这个工具或者什么那个都没有认识之前的话,因为你还没有把握住这个中心,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所以本论的真正的好处这样,如果能够认识这一点的话,那个佛法就派上真实用场,就不是戏论,而且不但不是戏论,不但能够派上正式用场,而且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第二个:“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在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说他欢喜这个,就不接受那个,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这个。尤其这种情况最特殊的,在禅宗当中,这个禅宗现在,有它的特殊价值,可是发展到后来的禅宗,他总觉得那个佛经好像没有用的,好像没有用的,那就是祖师的那一句话,给你“一个什么验明”,这个就是对。它有它的特殊的意义,这个特殊的意义先说一下,就是说本来这个佛法的目标,这个佛经的原意是干什么?如“标月指”,那就像指给你这个月亮看那个手指一样,它的的确确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认得这个月亮,还一定要根据他的手指,指给你看。这个佛经的功效。或者我们这么说,譬如说我们现在要到一个什么地方去,他给你看一个地图,这个地图的的确确不是那个地方,譬如说台中市那一条路,当然地图是一张纸,怎么能代表那个路,但是你把那个地图认得了清楚以后,你就可以照著地图上面所告诉你的这个走法跑到那个地方去,所以有他这样,等到你认得了那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以后,是不要这张地图。那么有一些人他不了解这一点,或者由于他的习性,或者有这个特别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这张地图说台中就是这个,就是那个地图,譬如说我现在手上面这个是台中的地图,说它现在本来这一张地图是告诉他怎么到台中去走,他现在说这个就是台中,那碰见这种情况的话,你没有办法,只好把他那个地图拿出来,把它撕掉,什么,你这个什么是个地图,不,这个什么是个台中?这是告诉你那个地图,万一说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这是祖师的一番苦心方便。所以乃至于禅宗的祖师们,用种种的方法说明,必要的时候,他们也用很平常粗俗的这种话来说,什么叫做佛经呀?说这个“黄叶止二啼”,这个祖师的公案,说这个小孩子哇啦哇啦哭,那么这个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检一个树叶子,那个树叶子黄了,掉下来的,表示没有什么用场的,逗一逗那个小孩子,那个小孩子看了欢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说我们想起来这个佛经这么珍贵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树上没用的树叶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这个佛经比成功那个没有用的树叶,这个是一个譬喻,说明了说这个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现在用这么一个办法,使得那个小孩不哭了就这样。这个里边说明我们凡夫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所以一直在无明颠倒当中,受了种种的苦恼,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哇啦哇啦受苦恼了哭,他现在呢佛就引导我们用一个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么就好了嘛。就是这样,所以它用种种方法,对于把握不住佛经这个原则的那些人,他来从根本上面指出问题中心,说明这个,说明这个,这样,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说现在那么这个经教就不要了,这个是一个错误,请问假定经教不要的话,你怎么修学佛法?经教本来告诉你修学佛法。当然你知道了,当然不要,所以金刚经上有个譬喻,说你渡过这个生死的河,像渡过一个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过了,渡过了这个生死之河的以后,你这个船怎么办呀?当然不要了嘛,当然不要,你不能说渡过了岸,守著那个守著那个船,那不是开完笑吗?那这个背这个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这个次第我们要认得很清楚,所以真正说起来,假定你直下,就能够了解这个经典上面所说的话,那经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导,但是因为你不行,没有办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所以像那种特别的方法它本身还是真正的经教,这个要我们了解就这样,真正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原因是什么?正因为我们把握不住重点,现在你把握不住重点,在这种情况之下,最重要的应该认识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的重点,来破除我们内心上面的执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于那些宗派的说明,把佛经不要了,那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它特别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对这种现象,它这个原因何在?那么这地方说明,你如果透过本论的仔细的说明,详细的介绍,我们就认识,原来所有的佛经祖语,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导,根据这个东西能够破除,能够净化我们的烦恼的。说到这里,随便也提一下,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就特别说明现在讲修行的人,不要经教的;讲经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处处地方现在,近年来尤其特别感受到,这个话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毛病也都犯在这里,平常我们常常讲规矩,然后呢,因为规矩,两个不同的规矩,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门当中讲规矩,为什么呀?它本来这个规矩是调伏你的烦恼,使你那个团体和合,结果弄了半天的话,那个规矩是越多,这个团体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烦恼越来越深,还自己不知道,说我这个对,他说我这个对,那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糟糕的现象,在这里本论给我们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这里我鼓励也建议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个大损失,同时凡是真正看成文子它没办法身体力行的话,它暂时不要学这个,先应该退一步,把它的基础建立好,要不然对它是一个浪费,这是我顺便说明。
  那么,再下面呢:“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胜者,就是指佛菩萨,真正的觉者,它这个最重要的内涵所谓密意,为什么讲密意呢?就是说本来这个经论是介绍我们佛法里面深厚内涵,可是因为我们程度不够,所以在文字上面认得了,乃至于这个文字认识了,刚才说讲得一大套规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这个规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干什么?弄不清楚,那个时候他经过这样一个大善知识告诉我们了以后,我们晓得他原来这个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很多麻烦说这个麻烦的话,短则几拾年,长则无量阿僧祗劫,干什么呀?几拾年只是浪费一点生命,长劫的话往往在恶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那么现在呢,经过这样的大善知识,最正确的说明了以后,你很快的就把握得著,原来他这个话这样说的真正的内在是什么,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烦恼就净化,然后你的染污之业,就转化成净业,生死就了。自己也解决,也能够帮助别人。
  那么最后呢:“极大罪行自趣消灭”,这个极大罪行特别指的一样东西,平常我们愚痴凡夫一直在造罪当中,但是呢很少造极大的罪,这个极大的罪特别是讲谤法罪,在所有的罪恶当中,诽谤正法的罪是最严重最严重,我们说,我们修行人何至于谤法?这个谤法这件事情还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造不起来,你们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见。这个很多地方他宗派之争,大乘嘛,说这个小乘不对,小乘嘛说大乘不是佛说。然后呢我说我的对,他的不行,假定说它不行的话,请问佛说它干什么?而你说他不行,这个就是佛说的,那不是佛说错了吗?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点你如果说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自然这种毛病不犯,所以因为你有前面这样的三个层次了解以后,自然我们就不犯这个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灭”,这个太好了!
  现在关于这个正式的内涵,我们一步一步的看下去,还有呢,这个四个内容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一个原则,大家看一看,我们现在真正要想修学佛法,目的干什么?要想圆满无上菩提,拿我们更通俗一点来说,或者使得我们很起劲的马上体会得到,说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彻底解决,把一切圆满的功德要完全地圆成。这样那么要什么呀?那要一切的圣教,现在本论是第一点告诉我们,对,这个你要的目的达到的方法等等,这个里边圆满无缺的通通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呢你怎么下手呢?我们看看这个境不对,那个不对,然后乃至于像刚才说的,有很多宗派说这个经不要的,结果不是有矛盾了吗?说不但全部包涵,而且所有的经正是眼前告诉你怎么修行的最佳指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卷B面

  这些经论是给你最佳指导,不过虽然是最佳指导,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话,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他这样无人说,虽然有智慧,你没有办法了,这个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里面宿生带来的智慧,还是要有人教。其实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飞机轮船等等没人教,我们看天上飞一个东西来,我们看见这个怪,当年这个我们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笑话,说人家在中国造了第一条铁路,造在那里呢?从上海到沪淞口,结果造了个铁路以后,钦天监,那个属于以前那个管天文的,说天上出了一个星宿,所以国家动乱,出的什么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来这条铁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丢到东洋大海。有这种笑话,现在看这个好的很,实际上你第一眼看见的话,你的的确确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没有人告诉你,你不知道,世间简单的东西你都不知道,这很明白对不对?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说个笑话,这个不要说这种科技上的东西你没办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东西,我也听见人家说那个笑话很有意思,说人家北方人到南方来游历,这个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结果水果当中,譬如我随便举两个香蕉然后呢甘蔗,这个北方人怎么说啊?“这个甘蔗是蛮好吃,但是这个肉很难吞。”甘庶的这个肉要你吞下去的吗?甘蔗是蛮好吃,可是甘蔗这个肉的确很难吞,这都不知道,发生这种笑话,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看人家香蕉把那个把那个皮剥开来吃里面的肉,假定你像这样一定是剥开皮,吃里面肉的话,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剥掉了皮吃肉,那就坏了,金柑吃那个皮却不是吃那个肉对不对?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深远的东西,那么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写在书本上叫你去看的话,你还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体会得到,有一个善知识的引导的话,那么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经教是眼前告诉你最好修行的办法,而且透过这个善知识本论的特别的告诉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后,它下面不说你他不说你马上得到功德,它先说什么?把无边的罪行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来了嘛。你要的什么?要的就是这个,我们的目的干什么,要去掉一切苦,要得到一切功德,对不对?所以这个四个项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诉本论的真正殊胜,这是不是你们要的。对,对我来说千真万确就是我要的。
  然后我们看这个内容,进一步的来研究它,学习它,这个又分三部分,刚才呢讲那个题目的时候把那个整个的大纲,然后呢这个大纲的那个中间的概要这地方说一下,说完了这个概要,下面的紧跟著细部去学习,怎么样去受用,现在我们看文,

【“今初”】

  这个本论的殊胜当中的第一条:

【“言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

  圣人的教法,圣人的教法那么什么呢?它运用论上面的话来告诉我们,它为什么处处地方引论呢,因为经上面它这个内涵往往我们不一定能够很清楚明白,所以经过论的解说针对著它要说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所以论叫对法,针对著这个法这个内涵能够净化我们的烦恼,那么这个般若灯论是上面我刚才所写的清辨论师所写的,是解释中观的,解释中观的有好几部书,将来我们学到本论的最后毗钵舍那那一部分,会详细的认得它,平常我们常常说中观中观,就是解释中观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论典之一,那么这个清辨论师是离开现在,就是龙树菩萨以后的人,是在相当于什么就是无著世亲的以后,后一点,他是中观学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论师,它这个里面怎么说呀?说圣教是一点没有错误地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说明这个道理是能够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它下面说:“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胜位就是最殊胜的这个地位,这个那么为什么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种不死之药,是天上的,相传吃到了这个药以后,长生不老百病消除,这样称它这个叫做甘露,那么现在这里说明,我们现在生死当中心身,身固然是种种痛苦,生老病死,实际上的真正的问题是心呀,所以心地上面不解决身也不能解决,那么所以现在佛法就像那个甘露一样能够把这个问题彻底解除,然后呢把生死的完全解脱,解脱了这个生死问题以后,那个才是真正殊胜的地方,凡是希望要达到这个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么他下面为什么说若天若人呢?我们晓得有情是通于六道的,为什么说那些六道的众生不说,而单说人天呢?因为真正修学佛法,菩萨他已经修到相当程度了,所以他的愿力在六道当中,这个我们不谈,我们刚开始真正修行的时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它的这个六道当中的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没有办法,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尽管佛法流传世间对它没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这个能力,所以说这个指这一个,那么它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说明的内容说些什么呢?就是这个,所以说这个东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后,那么彻底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下面说,四样东西:“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这个遍字,实际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说所应遍知,所应遍断,所应遍证,所应遍修。本来这个所应知,然后呢所应断,所应证,所应修,就是佛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见你应断,此是灭你应证,此是道你应修,那么这个四样是什么意思呢?先简单说明一下。说你不是现在在世间觉得很痛苦吗?要去掉吗?然后呢这个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认识之前,你没办法去掉他。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拔草,那个草到底是什么样,你不知道,你怎么拔,至少你要去掉这个东西,你要认得它,所以现在这地方有人害我,那么谁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就这样所以这个真正的苦,你要找到,也许有人说这个苦难道还不知道吗?对不起,我一般来说我们的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应该这么说,就是苦的根本在那里不知道。你总是在那个枝枝叶叶上面去弄,所以是越弄越远,越弄越远,这是它的根本问题,这是他的根本问题。其实我们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乐,可是因为那个苦的真正内涵没有认清楚,所以你总归头痛医头,是脚痛医脚,就弄错了这样,所以我们要认得的清楚,那么这个道理也许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吧。譬如说现在我在这个上面要想做一点事情那么要想托一些人,结果托的那个人本身偏偏是一个大骗子大冤家,你如果说托他,你当他亲信的话,你有没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你必定要晓得,那你现在说刚才我要做好这件事情,我把我的冤家拿掉,结果你却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颠倒了嘛?很明白,所以我们真正说起来这个苦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都是以苦为乐,这所以说越弄越苦,这样,所以说这个,你简单一点的最起码这个苦的根本在那里,你认得了除掉了以后那就是罗汉,如果说要把它圆满的彻底的解决的话这个就是佛。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的什么?是彻底圆满的,所以说所应偏,就是普遍的都应该了解,了解了这个苦以后,那么那个时候你认得了,呀那我现在认得你了,进一步我要去掉这个苦,那个时候,就要看看这个苦,是不是能去得掉,他假如天生来就是如此的话,那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也不必去了,受这个冤枉苦头的,不必,现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说可以的,因为世间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因感得这样的果,假定你把那个因能够拿掉了以后,这个果自然不现,说既然现在你要去掉这个苦的话,那么苦的因是什么?是这个,所以你只要把这个苦的因能够断除掉了,这个苦自然解决。所以啊进一步说既然你要断除苦的话,那么把那个苦因断除,第二个所应断除同样的要遍断,普遍的把那个因拿掉了,自然问题解决。所以我们平常说一个一件事情我们扬汤止沸是没有用,斧底抽薪才是办法。这个怎么讲呢?就是说你打开锅子来那个锅子里面水滚的很,你拿一点开水将它浇进去,没有用你越浇那个水滚得越厉害,你怎么办呢?你跑到不要从那个上面加开水,跑到灶里边把那个锅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后它水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滚水的因是什么?下面的火,你把这个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现在苦的因是什么?就是集谛,在这个苦的原因,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集谛,那么拿这个东西通通净除掉了以后就行了,所以第二个所应断除。断除了以后怎么办呢?那个时后达到的状态是彻底圆满的解决一切痛苦,它没有讲快乐,痛苦解决了,那当然是快乐。为什么佛经里面通常不讲快乐,尤其是小乘初机的时候?因为平常我们世间人的快乐,他正是痛苦,我们不认得它,所以跟你讲了半天的道理,你重点摆在痛苦上面,让你认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说它又提起快乐的话,你不知不觉的又想起快乐,有世间的快乐有贪吃的,玩的,穿的,乐的,那对你永远没得好弄的,所以呢刚才初机的时候它不讲这个乐,一定讲苦。到最后大乘的时候,它才提出来,是有它的内容,所以说我们要晓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讲苦集灭道,后来讲常乐我净,那么这个是什么啊?要你真正最后达到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希望的说这个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达到这个,你要自己修行而现证的。所以说这个同样的说所应遍证,要普遍圆满,不普遍,不圆满,罗汉或者缘觉,普遍圆满佛陀,那么你要想达到这样做些什么呢?修行,这个最后的一个道所以道谛。所以同样地小大的差别在这里,所以天台列这个,譬如说小乘四谛叫做生灭四谛,然后呢进一步说无胜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同样的四谛,就是程度的深广不同,关于这个到后面的广论当中我们一一来解释,总之佛说的整个的内容,不外这几样东西,只是程度深浅,而下面呢就解释:

【“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这就是佛讲的最究竟圆满的圣教,这已经完完全全一点都不遗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说的好的完整的内容,薄伽梵是梵文,这个里边翻成功真正的内涵有六个项目,我写在黑板上面你们看一看,智者、至胜、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在佛地经上面有详细说明,通常我们只用它作一个世尊,是最后那个尊贵那个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们佛的十号当中不是最后一个佛世尊吗?那就是通常我们很尊敬的称呼的话总是称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么这个是圣教,下面看: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

  怎么样说它一切圆满无违呢?你要晓得,所有的这些东西我们通达了解,说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补特伽罗也是梵文,翻成功我们中文的话叫数取趣,是不断的在六趣当中那么轮转,换句话我们通常的有情,人种种的名词,现在我们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一个有情,如果你们要凡是关于这类东西,平常的时候也不必多问,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应该多翻字典,先有个概念,那么在本文本论慢慢的深入的时候碰到重要的时候我会详细说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话,我到那个时一说的话,你马上就深入它的意义,这个会有正确的了解,那么这里我特别说明,不要看它一点文字上面的通达,那是因为平常我们现在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这也是我们自已的业力,所以大家在戏论当中,你真正得到完整了的教授,他这个名词每一个的名词的名相,他针对著这个每一个法的法相,针对著这个法相最好的解释,所以当你说明这个名词的时候,这个法你就认得了很清楚。现在讲的法,就是我们身心的痛苦,就这个你会认得很清楚就是它,所以它学教有这么大的好处呀,基于这个理由所以我鼓励你们好好的自己下一点功夫,到那时候你们会对眼前的很多烦恼修行等等会感觉到真好,不会像以前老样子,把这种毛病慢慢慢慢地会净除掉,继续:

【“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那么这么多东西,说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呢?那道理很简单,有的是它的主干,然后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说一棵树一样,最根本的一个根,根上面然后上面呢主干,主干上面嘛其他次要的几个大干,大干然后呢再分成功中枝,中枝变成功小枝,小枝变成功最细的,然后呢什么树叶花果,行了,整个的圆满起来就对,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样的有他的这样的层次,所以才分得这么多,所以我们同样的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世间一切法上头没有一个例外,一棵树固然是如此,我们念书,我们做任何事情,吃饭等等,样样东西都有它,譬如说我们吃饭,吃饭实际上并不单单是饭,还要有菜,你有了饭有了菜,对不起没有碗还不行,这个很明白嘛,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那一个是主,那一个是从,这个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继续: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认识,说我们现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学佛法的话,不管你愿不愿,他最后的话一定要走上这条路,这个话好像有一点我们刚开始有一点不大习惯,为什么叫不管你愿不愿?应该这么说,你如果正确的了解以后,没有一个人不愿,叫你不做,你也不肯,为什么啊?简单极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诉我们“无苦无出离”,在我们不懂之前的的确确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得那个,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这个概念会改过来,我们现在所以要去忙这些,所以不愿去多忙这些,为什么呢?就是你要求你快乐的,不想麻烦,如果说有一天了解这个结果,不但是没有给你快乐,而且带来大麻烦的话,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我现在说一个简单的譬喻来说一下,譬如说我现在说我要到美国去,然后呢到美国去怎么办?到美国去要坐飞机,要坐飞机这个飞机票要花很多钱,又要这个样又要那个样,我现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这里这个飞机票要几万块钱,我走路不要钱,我就走路吧,当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是嘛这个多省事嘛,然后你就跑,结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万苦的跑到台中那里望洋兴叹,过不去了,到时候你停下来,你不跑不行呀,这个是它根本原因,为什么讲不跑不行?你发现这个地方是三界火宅,这个佛法的真实内涵,所以你正式的了解了这个佛法的真正的内容,自然你会产生最后必然的结果,这里我不详细谈。关于这个问题,在法华上面说得很多,以后它会详细告诉我们的,那么总之呢现在我们先不谈,所以有很多人他现在不愿意学菩萨乘的,那我们也不勉强,好好好不学菩萨乘那你学这个这个声闻缘觉吧,不学声闻缘觉,人天乘也可以,乃至于你不学人天乘的话,也没关系,反正我这个法,就是这个样的引导,不过呢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它的的确确是把最圆满的法摆在这里,它也不忽视其它的,因为不忽视其它的所以它从上到下它有圆满的,那么这个里面告诉我们,做为真正追求圆满的是些什么?修学圆满佛法的那些人叫做菩萨,菩萨要做的内容是什么?他是欲求的事情,是承办世间义利,世间的一切的有意义的这种事情。在这个地方大家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应该一开始建立起来。菩萨们处处地方帮别人忙,为什么啊?我们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策励自己,帮了别人忙,把我自己的净土,建立起来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你不妨拿一个世间的那个眼前的做生意的人来看,做生意的人处处地方给大家帮忙,你要汽车,他就把汽车从台北的裕隆工厂搬到这里来,你要美国货,他从美国的搬得来,你要德国货他从德国搬得来,他为什么辛辛苦苦的弄这些东西弄给你们,赚钱嘛,就这样,对不对?而且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一开头要有这个认识,我们要赚的不是世间义利,要求法财,等到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你会做得非常愉快。这个我们这里不深谈,所以这是我们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圆满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他也从世间的下脚的第一步开始,这样的上去,因为要解决这个,所以这个世间的对象对不起不能说:我这个就是这样,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样的根性,那么各式各样的根性把它统摄起来,归纳成三种类型的人,这个所以叫三种种性,这个要所化的,这个就是下面讲的,下、中、上三类,你要去帮忙他们,你必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么行?所以他要学一切,都要学。

【“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那么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如果说我们或者说我们任何一个人自己一定要想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帮助别人,确定要这样去做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自已一定要对于你所化导的那个众生及化导他的方法要圆满无错的有一个认识,所以这个智者这是指这一个菩萨们,他一直一直,菩萨的真正的行为,菩萨的愿力,没有别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众生,然后呢也可以这么说,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地,是创造这个净土,乃至于成佛。以后永远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没有错误,因为你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尽管你的动机很好,错了以后有没有用?不行,所以他善趣,走的非常正确,一点点没有错误。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六卷A面

  走得非常正确一点点没有错误。那么下面是

【“释量亦云:”】

  释量是释量论,它那个下面有二句话,

【“‘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这个释量论当中,实际上一个偈子四句,四句的一个偈子,“俱彼摧苦果,勤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说真正的菩萨具有悲心的菩萨,为了帮助自、他一切人,摧伏这个烦恼痛苦的关系,他要勤学、勤修种种正确的方法。那么你要学这个方法,为什么呀?因为你必须要学了以后,你才能够帮助别人,才能够启发他们,让他们了解如何学习,就这样。所以这个启发他们认识佛法的这个种种的道理,这个因,这个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话,你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因为这种道理,是很不容易懂的,这个道理不是我们眼前看得见的。那么什么道理呢?譬如告诉你,这个是苦,这个苦还勉强可以,经过了说明,眼前可以体会得到。说这个是集,这个苦的原因,那下我们就看不见了,这个他不是眼前的,所以这个不现彼难宣!这个东西很难体会得到。是业感缘起,大家都在这说,或者因果报应,它这个因怎么感得这个果呀?这个业又怎么样的产生这个果呀?这个不是眼前看得见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帮助别人,你非自己要亲自的体会得到,眼前当下认识。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就没有办法说得清楚。这样所以修学佛法的种种这个说方便,生起修学佛法的种种方便的认识也好,然后呢道理也好,这个就是它的因。这个因很深细,普通看不见,也说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亲自体验现证了,你才能够说得清楚,所以叫不现彼难宣。说的这两个偈子我要特别说一下,因为这个是在释量论上,释量论就是法称论师写的一部论,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是个天书,你们不妨去看看。在我们一般来说,就是以我来说,翻开那个书的话,真是不知所云,你们自己看一看就晓得,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实在是绝顶精采。我们晓得南阎浮提六庄严,就是陈那、法称两位大论师,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它就是把这个世间的理则,这个学问,透过这个佛法,然后把它变成功佛法当中最主要的一门学问,就是用世间的理则,说明世间的错误,说明成立佛法的正确。这个好了不起,好不简单!因为这样,所以他讲的内容一定没有一点点的这个浪费,也不容许一点点错误,所以他那文字简炼到绝顶。简炼两个字我写一下,简是简明、简单,写在这里简;然后呢,炼应该是金字旁还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对吗?应该是金字旁,简炼。简是简单,但是它那个简单,不是马马虎虎的,是金链的,都是最精华的、千锤百炼的东西。所以它这个每一个字,乃至一个句,一个偈,是包含的意义非常深细、非常深细。这个论是难学的,但是你学会了以后,就可以把我们这个思想,变得也这么非常精致,以最简单的方法能够提起含摄很多乃至于深细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短短的一生,升华到绝高的一个层面。不过这个我们不要急,只要我们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将来都会得到的,要不然的话,花了极大部分的时间,摸一点东西都摸不到的话,这个一生浪费过去,你就没有什么成就,这里我随便一点。所以下面的解说,

【“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就是刚才说的这个话。那么好,现在这里,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看第二段。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

  说,菩萨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摄这个各式各样的根机,所以他要学一切。那么这个所学的内容呢?也把他分层次,这个层次所以三乘,这个声、缘根性的等等,声闻、缘觉、菩萨这样的根性的人。那么他每一个不同的根性,有他们相应的道路,这个道路平常我们说道地,这个修道、修道就是这个。那么这个东西正是菩萨所要学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种善巧的方法。这个方便,现在我们把它误解了,开一个方便这是什么?走小路。这个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里边给我们的方便哪,是一条正确的方法,通达到你要达到地方去的一个正确的办法。下面引

【“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

  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这个话是在现观庄严论上的,因为是弥勒菩萨所讲的,所以有的时候引说是论上,有的时候就直接讲菩萨说的。说那个要想利益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由道种智,这个我们菩萨所要求的有三样东西,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那么这个里面每一样东西,每一样东西的内涵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道种智呢?道种智就是用这个智慧,这种正确的认识能够成办、成就完成世间的一切的利益,这个世间一切利益,就他人来说,是救济了一切众生。当你救济一切众生,对你自己来说的话,就成就了你的报身报土。这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比喻说做生意人一样,你得到了这个作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东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场,这个同时他就赚到了他的钱。这不是两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修习佛法也应该从这个地方著眼,同时我之所以用这么通俗的这种事情来比喻,为什么原因?就让我们当下体会到,哦!原来这个佛法是这个样的,这样的话效果更大。否则的话,我们在这里做一点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觉得这个不愿意。你要晓得这真是为你自己呀!这愈为别人是愈为你自己,要和作生意人一样,人人手上用的东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话,你这个老板是最大。现在我们也是如此,否则的话,我们作一点点,自觉得可以,稍微委曲一点就不行。要晓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曲,这是第一个。而且才只有在委曲当中,才能够成办事情,这个是佛法的特质!试想大家对不对?最好睡在那里,一点都不委曲,然后你忙一点事情,忙完了给别人吃,别人吃完他还这个不舒服,还嫌你这个淡了,嫌你这个咸了,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六度当中,他一层比一层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难;持戒还可以,忍就难。忍辱真正的忍是什么?无生法忍。你能够真正忍到那个时候,你才谈得到方便,那个时候才谈得到精进;你有了这个才能够真正成就褝定,才能够成就智慧,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就算那个作生意人也是一样,作生意人作的时候也是一样,那个顾客非常挑剔的!如果你不能满足那个顾客的挑剔,那个顾客跑到你店里店里买了东西,你说: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这个样;那第二次那个保证顾客不上门,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赚不到钱。所以真正修学大乘佛法,这个在本论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诉你,他不是一下把那个大乘怎么好、怎么内容先告诉你,不说这个。他先告诉我们说,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就把那个利害分析的非常清楚。当你体会到这利害以后,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后呢?就告诉你去作的时候,把从简单的地方一步一步的来,增长你的能力,增长你的能力,让你体会到这个好处,也让你体会到去掉了这个坏处以后,能力嘛增长了,体会嘛加深了,慢慢的你走上去,成了!这样。所以这个是本论最殊胜、最殊胜的好处,你们将来学下去,自然会了解不同于其他的地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胜者母中亦云:”】

  胜者母就是般若,他那个般若他到底指那一个般若?那个我不知道,这个上面也没有说明。怎么说?

【“‘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

  实际上呢,这个胜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说不肯定,因为般若分成好几品,第一品是最广的,第二品比较简一点,第三品比较略一点,第四品更略。但他那个内容都是重要部分一个,不过呢最主要的有的开的比较详细一点,最详的就是第一分,这样。那么所以现在这个不管是一、二、三、四那一分当中,精要是共同的,说这个菩萨应该在任何起发,然后呢发这个心去,在任何那一个部分上面要去学、要去行,然后呢?因为发了这个心要去了知。那么哪一些呀?包括总含的,含摄成功三部份,声闻、独觉、佛陀,就是刚才说的三乘。“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上面这个完全都要圆满,完全都要圆满。他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说那个般若是在阿含以后,阿含这是说你是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是这样,到最后告诉你,你自以为解决了,实际上的问题还不是,还要更进一层。慢慢的圆满,你真正要圆满的时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后呢,还要把那个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统统要做圆满。

【“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那么他为什么这地方要引这一段话呢?这个,因为当时有很多人说: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学。不对!不对!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么说,实际上呢理论上也很清楚,你这个大乘之所以为大,要解决一切人的问题。解决一切人的问题,你晓得他问题在那里?你如果不晓得,你怎么解决啊?所以小的、大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大乘人,那个小乘的东西不要学,那错的,是违背的。所以它下面这个就说:有人说是个大乘人,不应该学习这个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对这个大比较差,就指小乘,这个错的,这个是相违因。还有这个地方很奇怪,要我们中国人平常习惯的话,说这个不合理的、相违背的,他为什么说相违因呢?要晓得真正我们说在修学佛法里边,一个是种一点根,就像画一个图一样,起个草稿,反正马马虎虎大概有个笼统概念就行。进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时候非常细致,一点都不能错,所以真正讲修持的时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认识因、果,或者说业感缘起,或者是说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过来说你要得到这样的果,必定要这样的因。现在呢假定说,你说你大乘人不要学习小乘的话,你这个因是做错了,这个就不对,所以它这个地方用那个字相违因。注意!很多处处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这个地方特别一提,因为当时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人家也给他说这本书看起来好难看,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所以我就傻里傻气的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觉得这个文字不顺,改了,我现在一直为这个事情忏悔!所以我说到这个地方特别告诉你们一点。同样对你们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现在我们平常动不动就跟人家讲道理,就是我这个有道理,他这个没有道理。对不起!我们凡夫的道理,你讲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胜,讲佛法的话你会下地狱,原因就在这里。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所以说我这个地方随便一提。那么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现在呢更深一层。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我们修学大乘的行者,所走的这个道路有两条,一条叫共道,一条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别人共同的。跟谁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还有一条呢?就是不下乘人劣乘声闻、缘觉不走的,只有菩萨单独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们现在念书,我们现在念到大学,小学部分跟那些小学生共的,到了大学小学生不上来了,那个就是大学生不共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来说的话,是我们也是世间的人,所以做为世间人是共同的,可是穿这一件衣服比丘,那个也是我们不共的。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呢?修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说诸道,共同的就是这个基础。那个就是声闻、缘觉也要学的,那么这个是共同的,从这个基础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个基础打得更深、更广。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础是必定要。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是,虽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确确大乘跟小乘当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点差别的。这个大乘戒当中有很多小乘戒没有,那个是不共。还有呢?不但没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却却相反的,那这个就麻烦了。所以这小乘是应该取,大乘应该舍;反过来大乘应该取要的,小乘应该舍。那么为什么原因、为什么原因呢?这个地方就指出来,我们对这一点了解了,以后就对于这个大、小两乘之间的差别,以及南传、北传我们的取舍,非常清楚、非常清楚。这个在菩萨戒里边,梵网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梵网经里边的这个瑜伽菩萨戒,它这个戒条层次非常清楚,说我们现在修学大乘的菩萨,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做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那几个戒嘛是布施度,那几个戒嘛是持戒度,这样然后呢再下面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一个该做,那一个不该做,他那个戒经上面就告诉我们,说这个声闻乘人是急求出离,为了急求出离,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应该做。他应该做的什么?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吃饱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没有营养。最好的营养是什么?就是你的心,你能够把这个净化了以后,那个身体丢掉了正好,什么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你要救济一切人,要救济一切人,要适应他的根性,那个时候你不管的话是不可以。所以戒经上面告诉我们声闻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大乘人为了救别人,那个时候你少事、少业,那就错!你要救别人,救的愈多愈好嘛,你的目的要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现在这个事情不行,那个事情不行,那你怎么救人哪?这个是两个的根本的差别。不过说到这里,有一点要辨别,他佛经上面的每一个地方的次第说的清楚,你的发的心是没有错,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圆满发那个心的话,靠什么?靠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自己。你那个时候要保护这个心,增强这个力量,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一口气叫你什么事情都去做,要开始的时候增强这个心。就像小孩子一样,这个小孩子天生来说皇帝的儿子,他要做国王的,但是并不是生下来好的捧的他国王的位子让他做国王,那怎么可能呢!正因为他要做国王,所以开始的教育不一样。至于说过程跟平常人还是一样的,一步一步增长他的能力,不过他这个能力是要做国王的能力,你这个能力是自己糊口的能力,这个才是他的差别。所以这个次第的重要,那么有了这个次第,才能够圆满我们开始所定下来的质跟量。所以这个上头所以成为大乘、小乘两个的差别,这个差别究竟怎么样,到后面他会有详细说明。尽管有这样的差别,可是目的却是一样的,这个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干什么?解决生死痛苦问题。小乘看的不远,自己以为这个生死痛苦问题就是这个,你就忙这个,结果到了后来发现这个不行,他一定还要整个的解决,你还是为了这个。既然你要解决大的,当然你不能做一点点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这个大、小乘的戒律在形像上面看是违背的,在真实的意义上面是完全不违背的。所以我们真正要修学就要学这个,你到了这个认识了以后,那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他所说的认识,不是个道理,而这个认识是你内心相应的这个量,到那个时候你自然晓得你心里什么量。我这个地方比方随便举一个例子,我们也看见不但是大乘的戒经,还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经典上面也这么说,这个小乘人是绝对不能杀的,这个大乘的菩萨有的时候杀人,还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们这个公案都知道。我们不妨再简单的说一下,说有一次大家这个到海里面去采宝,那么采宝的时候那个都要那个大商主带头的,这个大商主他是个过来人,譬如说我们要去挖掘宝,他是晓得什么是宝,路怎么走,里边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的上去。那么这个到了海里的时候,那个船上面他是个大强盗,那个大强盗要谋财害命的,别人都不知道,这个大商主晓得了,心里想这样麻烦了,如果让那个大强盗在这个里边的话,我们一船人通通被他杀光,你怎么办呢?但是呢你修学佛法的,你又不能杀他,后来觉得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话,不但我们船上的人通通被他杀光,而且就这个强盗本身杀了我们,他也要堕地狱,一定要堕地狱!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话,我来堕地狱,我把这个商人杀掉,结果他就把那个商人杀掉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了解,这个里边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往往说这个大乘人,我为了利人,我愿意做那个事情!没有错,可是佛法里边是讲的不是讲一个道理,他每一个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时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说我现在这样去做的话,我的的确确晓得的很清楚,张开眼睛往水里跳,那个时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时候你去杀有大功德。你不要说:菩萨戒上面这样那么说的,然后你杀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讨了个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狱。这个事情本论的,不但是本论,就是很多大经大论都说得非常清楚,就把他上面要指的这个心里的法相告诉你的清清楚楚,就这样。所以这个我们才是要学的,真正要学的,要我们学不到这一点的话,学了一点经论,拿这个借口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这是一种。还有学了这个经论,自己的执著愈来愈多,我这个法这样对,他这个法这样对,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错了,在这个地方顺便一提。那么下面我们看,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我们晓得除了这个特别的为了他急求自立的这个,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个东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都要学,都要学。这个是为什么在大乘,所谓方广藏就是大乘,大乘当中他广说三藏,照理说他大乘嘛就说大乘,小乘不要讲,但是他小乘也讲。原因就这个道理,因为你一定要学,学了以后,了解帮他们,而且你那时候晓得里边的差别何在,那这个就是他的原因。

【“复次,”】

  继续下去,

【“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

  什么才是佛陀?正遍,绝对没有一点错误,而且绝对没有一点的遗漏。正是正确,遍是圆满,这个正觉,遍觉,这个才是佛陀,这样的觉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你没有这个遍的话,这个声闻二乘也有的。那么所以这个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过失是彻底净除,所有的功德是彻底的圆满,他不是净一点点的过,不是满一点点的德。

【“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

  这样的。

【“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六卷B面

【“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

  那么在因地当中要修什么呢?要所有的过失彻底的净除,所有的功德要彻底的圆满。

【“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

  那个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说你不遍的话,这个遗漏、那个遗漏,你能大吗?是小乘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来是个小乘,你说大乘大的是无所不包、绝对之大,结果把那个小乘摆在外头,你这个无所不包怎么讲法?所以大乘是遍学一切,圆满一切德相,啊然后呢断尽一切过错。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这个是什么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通通包含在这个成佛那条大路当中,这是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说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当中说,我学这个、那个不对,我学这个、那个不对,你在因地当中就已经偏了。所以我刚才一再说明,不是说叫你现在一口气马上要广学一切,可是我要晓得在因地当中,那个因种非常重要,所以我现在的能力不够,可是我的目的是如此,这是第一个。正因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脚的地方,下脚的地方是必然是跟你相应的,那个时候你说参禅就参褝,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后你一定要圆满的,不圆满不能成佛,你现在做不到,因地当中应该先把那因种放下去;反过来我们现在不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因地当中先排斥他,那个时候你的因种种的什么?障碍!这点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留下来的识种,那个识种到那个时候它就启发现行的,这个是所以这个地方的真正的圆满教授告诉我们,大家了解不了解?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赞叹这个参禅好、学教好;你参禅的一定赞叹念佛好,说等到我现在这个事情做好了,到了那个程度、那方面学圆满了,再去学这个。所以当你到那个学圆满了,将来这个因种在心里启发出来,你学这个的时候毫不困难;否则的话等到这个圆满了,你停在这里,这个圆满了嘛,这个我就一向就讨厌他,你不知不觉当中,你就排斥这个东西,他后面会有详细说明。我们修学佛法没有别的,就要净除自己无始以来的这个业习,说业种子,这是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头上先开始提一下。那么上面说的道理,下面呢来把事实证明。

【“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

  以佛来说,他绝对没有任何一个过失他不能去掉的,换句话说佛绝对不留一点点过失;还有佛圆满一切功德,绝对没有一点功德他做不到的。现在我们要学佛,是,没错!那么我们从那里学起呢?我们因地上面就这样,我要做到、我将来一定要做到,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譬如说这个不行,这个不行、不行,说我现在很惭愧做不到,是没错!但是我将来一定要做到他,因为我将来要做到他,所以我现在就选定牢牢把持我现在该下手的地方。你那个时候你同样的参一个禅,同样的念一声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样。因为你因地当中,就想我念了这一声佛要干什么?学阿弥陀佛,所以你去了当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弥陀佛那里觉得,你听见那个法相应了,你一定走这个路。另外一种呢,你念佛,这个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后,你听见那个二乘苦空无常很欢喜,证了罗汉果,就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差别大家要分得很清楚,这个差别非常明显,但是也比较细致!重要的,后面会在那个地方说。念佛是如此、参禅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够把握住这个原则了,反过来妙了,因为你的目的是究竟这样,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说现在念佛固然是回向往生,我做别的事情也回向往生,那个时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时一直增长,正念的时候叫正行,不念的时候叫助行,然后呢?去还稳、品位还高。当然参禅一样的,所以这个是他的根本重点,我们要把握得住。继续下去,

【“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这句话大家已经了解了,前面说过了。

【“设作是云:”】

  有人这么说,假定有人这么说,

【“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

  那么有的人这么说,说没错没错!你要学大乘,是的!他要那个小乘一步一步上来做为基础,这是你的共道。但是对于密乘的人来说,要趣入金刚乘密乘的人来说,那个是另外一条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显教所走的这个路是不共同的。为什么?这个并不相顺,那波罗密多大乘是走这个慢的,这样的慢慢的来,说金刚乘我走的这条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么说?

【“此极非理,”】

  那个就是大师告诉我们的,这个这句话绝不合理,下面就引证。

【“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

  说你要晓得,这个大乘当中显教波罗密多,就是度彼岸道,他那个本质全部包含在金刚乘当中,所以金刚乘当中的那个,一定含摄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质在里头。下面说

【“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

  那么整个的这个特质是什么呢?分两部分,发的什么心,修的什么行。发的心叫意乐,金刚乘应该发的心,金刚乘的意乐是什么?发菩提心;然后呢金刚乘应该修的行是什么?修学六度到彼岸。请问金刚乘跟显教的波罗密多大乘,是同是不同?完全一样!所以是则一切是定应学习,所以金刚乘的人决定要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诸位如果将来你们学金刚乘的话,千万注意,说这个根底都没有,说金刚乘,那结结缘可以,真正修持这个不够。另外一点,其他的同修们,帮助别人那是最好的。看当年印度,这样的能够五印度的首顶严,共同的结论,以及后来到了西藏以后共同的教法,说的清清楚楚!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对我们自己是个最佳指导帮助,然后呢对于佛法是有一个最有力的一个认识,然后净化他的,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经来作证,这个话绝对不是我讲的,你看密教的经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说:

【“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前面说的那个道理,第一句话斥破他,所以立那个宗,这个前面说的不对,那么下面就解释。最后引你现在讲密教,他现在我就引密教的经典告诉你,密教的经典上说的清清楚楚,就算你为了命难,你绝对不能舍去这个觉心。觉心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这个是意乐,这个是发的心,这个密乘当中这样的严格的要求。然后呢行为呢?说六度到彼岸,毕竟不应舍。行持些什么?就这个。你不是说金刚乘吗?那金刚乘的经典,不但是这个经,还余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经典里面说的清楚的很,都是这样的。继续: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

  那么我们现在正是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时候同样的戒、定、慧这样上去,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时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这个无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于最高都是这样的,当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说无上瑜伽曼陀罗,曼陀罗这个翻成我们中文叫坛城、坛城,他这个特别意义是什么呢?这个就是说,换句话说这个就是佛的所处的地方。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处的地方是净土,当然真的说起来净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那么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没办法体会,我们耳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这样。所以引我们进去的时候,还是用我们相应的种种概念、图表来表示,使得我们心里上面种下这个种子,说你看我们这个世间,是丘陵坑坎,种种不如意的秽土啊!现在这个地方,这么圆满的净土!就是这样。所以他这个真正的灌顶的时候,引我们进去的时候,是说这个是佛的,你修学的本尊的这个曼陀罗,那么真正要学的时候,刚开始学第一个什么?受这个戒,三昧耶戒,这个戒当中也都说共不共,同样的就是说基础要共同的。共的什么?

【“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就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

  而这个里边就什么一定要从下面开始,是三聚戒即菩萨学处,就是从前面的前面的一步一步开始,都要含摄在里边,从这个共声闻的别解脱开始,然后呢菩萨戒,然后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

【“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

  除了这个发心以外,这个发心却是前面说过的,就是上面说的觉心,这个绝对共同的,绝对不能少的。还有发了这个心学上去的时候,你一定要学的所学处,而修学外那个学的所学处你一步一步学以外,这些东西也跟波罗密多一样,并没有其他的道路。所以这个是特别针对上面说,密教跟显教是不一样的,是,他不共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但是共道是绝对一样的。其实何止是显教,请问我们现在那个大乘的八宗当中,念佛跟参禅共吗?对不起,他念阿弥陀佛,要牢牢的把住;那个参禅的人,要空掉一切,对吧!他当然你参念佛是谁?多多少少好像还有一个念佛的,他有很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各式各样的怪名堂,岂不是完全不一样。那没关系,基础是共同的,大家都是发菩提心、圆满的佛果,然后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样,那么这个殊胜的方便,这个才是不一样的地方,这我们要了解。

【“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个密教,密教当中那些经典等等,说这个里边当你受这个法的时候,受这个灌顶的时候,那阿弥陀佛的学这个法门,以这个为本尊,然后你去修的时候,第一个一样的要受那个戒。所以那个时候受那个密宗戒的时候,这个密宗戒叫三昧耶,悉作是云,那个时候你就誓愿无余外,无余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没有一点点余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的这些通通要受,然后在这个三乘基础上面,你再加上你不共的。所以

【“受咒律仪须誓受故,”】

  你真正要受这个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时候,前面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遗漏的,不可以换句话说。那么刚才这个概念我们重新再提一下,尽管前面说声闻为了自立,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个对,大乘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尽管是相违背,究竟的目的还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这个,那整个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什么争论。同时你了解了,自然而然发生什么,虽然没有争论,并不是我跟你做的一模一样,恰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无缝。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没有;我参我的禅,就要空,就怕一点点有,但是彼此间恰到好处。同样的这个道理用在我们眼前,你有这个长处,忙这个;我有这个长处,忙我这个,不要说样样听我招呼,这个自然而然就去掉了,当你想到听我招呼的时候,已经在我这个烦恼当中,你已经上了他的当。那么现在我们再继续下去,说

【“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由于上面说的这个道理,他是有一点的开遮不同,但是就这么一点点开遮不同,你就觉得这两个完全不一样,就像一个寒一个热,寒的时候天气冷的时后一定不热,热的时候一定不冷,这完全违背的,你就觉得这一点点的开遮就觉得完全违背的话,那很明白,我们是愚痴呀!我们的智慧实在太浅太粗,所以这个地方要惭愧,要好好的努力、精进,改善自己。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那么由于我们上面的了解,说除了小小的由于特别因缘,有一点开遮不同。开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应该防止的。那么除了这个以外,所有的佛说的话彼此之间完全相应、相顺的。所以真正要取上上三乘五道,我们要在这个三乘五道当中,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然后呢这个五道的话,那就是说修这个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个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么这个地方特别是说上上的这个,最上的那个必须从下下层道的功德种类,这个一定要圆满的,不能漏的。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样胜者母,就是般若,

【“‘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没有一个例外,都要走这个路,就是六度。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

  那个是栋梁,别的东西可以省略一点,栋梁是绝对不能少。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那么然后密乘当中也处处地方说这个,所以这个是显教、密教的共同的。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那么然后你在这个显、密两个方法当中,那个共道当中,再加上密教的种种不共的方法。那个不共的方法下面说,灌顶、三昧耶律仪,两种次第及其眷属,这个就是他的次第。第一个先是灌顶,成熟你的身心,然后呢要受这个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后修学的时候,升起次第跟圆满次第,还有跟他相关的,这个是最主要的相关的各种。因为你修的种种最特别的殊胜的法门,所以能够很快的达到佛陀这个果位。就像我们到美国去一样,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种种方法,也可以用飞机。飞机以前是螺旋桨,现在是喷射机,将来有一天说不定我们可以用火箭。这愈是特别的,愈是快速,不过愈是快速的,愈是危险。我们走路,你碰一下,跌一个跟斗,没问题,站起来拍一拍再走,一点事情都没有,最多跌破一点皮;然后你坐脚踏车要受伤了,坐汽车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飞机的话,对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刚乘当中说的很清楚,你结结缘没关系,你如果正修的话,莲花生大士说的很清楚,说我这个法像蛇在竹筒当中,不上去就下来,上去成佛,下来到金刚地狱,金刚地狱是阿鼻地狱的别名。你现在不要看这个我这个密法好修,对不起!你结结缘没关系,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后,那就只有两条路,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他的方法的确殊胜,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平常轻易不要毁谤,这个这里随便提一提。

【“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如果说这个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错了。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

  这个非常麻烦,非常麻烦。对于这个上面那个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并不认识,并不了解,然后你自己觉得我这个对,毁谤别的,错了!特别是什么?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就害在这个上头,你不修行,刚开始佛法总归好的,虽然有矛盾,你还是尊敬他;结果你修行了以后,修了一点,得到一点点的味道了,觉得或者参禅参得一点名堂来了,念佛是念得一点味道了,然后说其他的都不对,就是这个,这个叫做相似决定。你真正圆满认识的话,绝对绝对不会的,绝对不会。现在我们太多地方,从已经开始修的是这样,还没有修的时候,那我们来了学了一点规矩,觉得我这个规矩是这样的对,你这个规矩不对,是同样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世间何尝不如此呢?世间每一个人有他的习惯、有他的成见,就拿他的成见、拿他的习惯,说我这个对,你这个不对,世间的争执就这样子来的。现在我们要修学佛法,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认识。世间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来往,没关系!万一吵过了以后,最多打一个官司。佛法里不是,你愈深,你这个将来造的业是愈可怕,现在我们净除都来不及,你别的东西还可以,谤法之罪重的不得了。记住!法华上面说的很清楚,佛为了接引一切众生,所以说种种法门,而且说种种法门他是彻底了解了才说出来,要了解这个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们晓得吗?无量阿僧祗劫舍头目脑髓换来的。这样的一个珍贵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可以,请问!你有这个本事吗?你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万万不敢开口!尤其是我们刚刚修学懂得一点,其他的都不对了。我是好为这件事情担心!因为我自己当年就是这样,我刚开始进去的时候是念佛进去的,那什么都不要,听见人家当初念这,不赞叹念佛,如果说别的话,恨不得把那个经书拿得来把他撕掉了、烧掉,这样。我现在一直为这个事情而忏悔,所以我特别把我的痛苦的经验告诉你们,这个因,你们如果不拔掉的话,不要说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将来去成了以后,到那时候那个种子又现起来了,那个时候在你修行过程当中是千辛万苦。所以我们现在看有很多祖师们,我们常常说他大权示现吃尽苦头,他不是故意要这个吃苦头,他已经到了某个程度,但是他因地当中一定有这种因在这个里边的,这个我们要晓得。你们我们不懂得法相,所以总觉得他故意,故意装装不起来的,如果说他没有这个因的话,不可能出现这个果,这个以后慢慢的再说。所以我们现在要了解了这一点,你因地上面那个种子,趁他还没有成长之前,把他净化。不过刚才说那个大权示现有没有道理?有其绝对道理,真正你发了菩提心了以后不怕,因为你以前毁谤过,因为你以前否定过,所以那个时候那个障碍来的时候,就跟你相关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里,那个时候你就把他救出来,这是这个真正、真正的价值在这里。所以说你发了菩提心,你什么都不要怕,你就有这个心,慢慢的会把你相关的那群人救出来的。这个大权示现的真正意义在这里,这个我们要了解。到下面关于这个业,这个概念你认识了清楚了以后,我们才会对那个大权示现的这句话的真正的内涵,把握得住;否则的话,我们看起来这个大权示现,它好像骗骗我们的。不是的,它还是有它的因果相关的,有他的真正的价值。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之下,我们可不要做,我是宁愿是怎么办呢?先像善财童子一样,一口气成了以后,然后呢我在那个时候广结这个缘,这不是更好吗?不过这个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那一个办法都对、都正确。那么下面说

【“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

  下乘谤上乘的人还比较少,还倒是有,特别是上乘的人,越上面的人,妙哪,发起一似胜解,他如果没有认识的还好,如果是有一点认识,有一点修行,这个修行叫似胜解,似是而非的。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觉得别人都不对,他觉得他最好。如其次第的毁谤,弃舍下面那些。

【“即于咒中”】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亦当谤舍下三部等,”】

  因为密教里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他也说这个无上瑜伽最高,他下面都不要了。

【“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就造最严重、最严重的谤正法之罪。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造了五无间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卷A面

  那就造最严重最严重的谤正法之罪,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要造了无无间罪菩萨能救你,你谤了法没办法救你,这个罪过之可怕,大乘经典上面处处说这个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极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动不动就来了,而这是什么啊?都是得到了一点相似胜解,似是而非的,你书看的愈多,然后呢修行有了一点经验,这种毛病都来了。于是我们说那不要看书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圆满认识,然后你步步上去这个才好。请问:他看了书毁谤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书毁谤人家,你就可以了吗?对不对?所以现在人因为看了书看错了,不,那我不要看书了,看书了都不对,你同样的毁谤,修学佛法必定要闻思修的次第,被你这一句话一刀斩断。一样的,它的真正问题我们把握得住,这个下面会详细而且告诉我们根据,都有凭有据。

    菩提道次第广论,请翻开十一页。昨天我们把佛法里边这个大小之间的差别已经有一个说明,这个里边是有少少一点点,它因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有的开是允许的乃至于应该的;有的呢,遮说是不允许的,这是就眼前来说有这个差别,那么究竟来说同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偏偏又在修行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把握得住这个修学的整个的大纲,修学的整个的大纲--就是整个佛法的整体,它的次第步骤等等,那么,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条路上面或者是理论上面的认识或者修持上面有一点点经验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相似的见解,而再加上譬如说外面的种种的不正确的助阵,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相似的决定,或者叫似胜解。那个胜解它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那么通常我们最常用的运用的成唯识论上头的说明:说对于我所认得那个认,以为的这个境界我的概念,觉得确定是如此的,确定是这样的,不再为其他的意见或者什么来动摇这个叫胜解。譬如说我们现在眼前世间的来说,我们常常觉得这个东西是有营养,好像不管他怎么说,我就是这样,不管人家说多少理由我对这个概念牢不可破,就这样;那么现在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有点这眼前每个人自觉得这个对,我就这个样,那么除了这个以外那就不对,这种通常叫做相似的胜解,因为这种概念,所以他会产生对于他不相应的就会否定、毁谤,而造成非常严重旳谤法的罪业。那么这个谤法罪业呢,以后陆陆续续会讲,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下面这一点是对于我们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书本上面十一页第二段,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这个里边分两部分,所以说第一部分呢,我们真正要想修学佛法的具善根的人应该怎么办,要依靠一个善知识、善知识。那么这个善知识这个条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后面有详细说明。这个说明自己如何去依止做为一个学的人以及善知识是什样的行相,这是我们刚开始的人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以及修行的必须要的。你这一点上面如果做对了,下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这一点上面弄不对的话,这个走的路是一条大圈子,虽然最后我们一定会走到的,绝对,法华上面给我们早就悬记了,乃至于你到寺院当中一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乱心,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就像我们普普通通那样的随便跑到庙里面去,那么看见了佛称一声南无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一样,你这样的最后都成佛。这个里边我只提出一个偈子,实际上在这个里边有很多说明,说小孩子弄那个玩那个泥巴,造了像一个寺院一样的话,他也这个因缘而成佛,何况我们现在这么认认真真抛开了自己温暖的家庭跑到这地方来这么认真地修学,绝对会成佛。可是这一条路确实是一条远路,在这个远路转的大圈子当中,这绝大部分时间弄的不好的话,会在恶道当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那么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个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善知识。所以在佛经里面,从阿含一直到华严,当然随便,随处经常可以看得见佛教诫我们善知识的重要。他说阿含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难在这个静坐当中,思惟佛法的过程当中,他就想;佛常常说这个善知识的重要,都是一点都没有错,没有善知识我们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去问佛,说佛陀你老人家常常开示我们善知识重要,我想想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一大半,我们修行一大半要靠善知识。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说:阿难,你错了。怎么错呀?佛陀说,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识,全部要靠。小乘喔,然后呢进入大乘,虽然有很多经典,我们现在呢华严做代表,或者你们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样的经典上面都这么说,这个文殊菩萨一再开示善财童子以及他善财童子不断的参访善知识,随处随地那个善知识也一再开示他说:你要成佛,要成就一切智智,总要要依靠善知识。那这详细的情况到后面说。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步。紧跟著,那么依靠善知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这个整个的修学佛法的这个整体,纲要,次第。所以说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这个昨天已经有详细说明。那么这个差别呢?再简单的说一下,是,我可以现在走任何一条,我说我所欢喜学经教的,好;你是要参禅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于像日本的那个日莲宗他只念一样东西南无妙法莲华经,净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是信字就行,然后呢禅宗参一个无,就这样,那没关系,可是这条路刚才说的是远路,弄得不好的话,吃很多冤枉苦头,乃至于我们眼前整个的教法所以形成这样支离破碎的原因就在这里。从外面的教法来看它是支离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这个法到最后到我们身上什么现象呢?也是这样,你这样的别扭那样的别扭,因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毕竟到最后要圆满无上菩提,请问圆满无上菩提你能有一样东西不圆满吗?你能有一样不圆满吗?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吗?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吗?这样的话圆满吗?那当然,所以那个时候你真正要修的时候,是那条路进去,可是那个法对你以前不相应,所以那个时候你内心上面就冲突了,比如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参禅的,叫我们现在学一点教心里觉得别扭,这个不行,我是念佛的,现在我全部精神跑到这儿叫我这样去做,你心里面自然而然会有这种彼此间不能相融的。为什么?就是我们因地当中有了这个障碍。我昨天就说过,不是说叫你不参禅不念佛或者不学教,却却相反的,这个圆满的佛法在告诉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参禅方法以及最好的学教方法,差别呢?你一开始的时候不必忙著进去,而是先把握住这个重点以后找到你该下手之处,然后走的话,那同样的结果同样的起步,但是这条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了解了说原来整个的东西我将来都要修学的,这是次第步骤,以及本末差别。这个道理你要确定认识而且决定不移,然后再下面说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

  因为你认得了这个整个的佛法的内容,那么那个时候你就看见了,说整个要修习佛法要修习什么?然后呢我现在已经走了多少?还有那些没有走的?你能够这样认识,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劣等,譬如说你现在要念书,一共从幼稚园开始要念到大学,结果你发现,幼稚园这个对你现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于小学你也可以不要!那么你就可以中间插班进去,否则你如果条件不够的话,说他是这样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进去的话,你就念不上去,然后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话,吃了好大冤枉苦头,所以由于前面的这一个两点,找到了你现在应该下手,这个就说能修学的,那么你就在这地方起步。在这种情况之下,下面怎么办呢?

【“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

  其他的部分我们没有,还没有能够真正去做进止的话就是说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取舍,我们说止作,所谓止作的话要是持戒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你平常不这样作的,要你做,平常该我们一厢习惯这样做的,这个照著佛戒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改变我们以前世俗的习惯。以前世俗的习惯增长我们世俗的财富,弄到最后轮回生死,照著佛法的这样去做的话,你在刚开始的是觉得有一点不大对劲,别别扭扭,但是这个正是要你修行,为什么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为嘛,以前的行为是染污的。那么现在这样子经过修改了以后就对了,譬如说我现在随便看,眼前桌子什么东西,你觉得这地方不对,你要用刨子来刨一刨,要用那斧头来砍一砍,对那张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们一样的话,当然砍上去会痛,对呀,身体上面会痛,心理上会难受,这是必然的。所以我常常说,说我真正一生受用就是前面那个老师,我现在一生感激不尽的就是这样,一个头上几年动不动嘛,开起口来总一无是处,但是我一心感念不尽,因为他把我世俗的习气改过来了,佛法的的确确如此,可是这个也要依靠到善知识,普普通通一个人也跟你弄得这么样的话,大家冤家对头,是很麻烦,这个我们要分别的很清楚,所以将来善知识跟这个善学弟子之间的条件我们要认识,这个是说我们对于没有能真正的实在进止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平常我们就不管它乃至于不要它,这个就是已经很糟糕的事情,为什么说不要它呢?那我们常见的是,我是参禅的,你那个念佛那个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后学教的他就说那些修行人盲修瞎练,然后修行的人说他是空口说白话,这个是眼前经常碰得见的事情,实际上是吗?假定说是像你这样说,佛说那么多道理干什么啊?那不是第一个戏论的,第一个开玩笑的是佛带的头吗?这很明白。所以我们要了解,那时候我们要了解,说我现在条件不够,我现在进入的地方,从这个地方,那么其他没有办法,能做的千万不要以现在没有办法做的原因,不要这个原因就弃舍它!下面这句话就是不应该以现在未能趣,趣就是趣的原因。弃舍,应该怎应办啊?

【“应作是思,愿以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那时我脑筋里想,但愿我什么时候能够对于现在不能做的这些事情,到了什么时候我能够实实在在的去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黑板上面请看一下,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对你们现在非常重要,第一点依止这个善知识,第一点依止善知识,第二点跟真正善知识就是要善巧,就是说非常清楚明白没有错误的,对于修学佛法的那个整体以及它的大纲、次第等等了解,那么这个道体我分成功三个,质正,这一点都不能错的,是量圆,单单质不够,还要量满,还要呢,次第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整个的将来内容,细部都在后头,有了这个,再看第三个,知入处现在应该下手的地方,这个才能够真正的深入,否则的话是空谈。还有呢,知深进方便,这个才是我们非常重要,眼前对我们最重要,请问,我们现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干什么呀?假定你的目的跑的来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目的是念它四个字或六个字,那你就念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参禅,那可以。或者现在你说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单单在四个字上面看,看你念这四个字能不能往生,这个很明白对不对?那嘴巴里念得很响,然后心里胡思乱想,你还自己觉得可以往生,那个时候一定要了解怎么去改善它,这个我想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常常有人问,这个我念嘛是念嘛,心里散乱不相应,这是个好现象,表示我们要深进,可是问题在这里,说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算了还是你要成佛呀?不是,当然我们要成佛,那个时候,同样的念这声佛就大有差别,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参禅的不执著参禅,是念佛的不执著念佛,因为等到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或者你大彻大悟也好,或者你学教的大开圆解以后怎么办啊?你还要向上,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清楚了怎么呢?就是这里,这深进,所以我们不能上进的原因什么?因为我们有障碍,这是第一个。还有呢,我们能力不够,能力不够所以我们眼前,条件不够之间去学这个,一方面学这个是集聚资粮增长能力,一方面是净除罪障。使得我们能力能够慢慢向上,当你向上的时候,实际上呢,就像你念书一样,你现在在三年级,慢慢慢慢的你可以升到四年级升到五年级,现在我们如果走的不对的话就变成了念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这个绝对不要,这个没有用,这个算什么?等到你三年级念完了请问你干什么?到那个时候发现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断,把上面的课本嘛丢掉,把老师嘛赶走,把应该有的学费嘛统统花掉;请问你念完了干什么?这是个状态,那么我们的状态呢?要晓得,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的业、中心在那里?这下面会详细说明,我这里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下,就是我们当下所谓心念,就这心念当中.业的部分详细的分辨,刚才说后面说过的眼前我们就是我们这个思心所,我们心里想想这个是我要的,这个是我要的,这样的话你将来自然而然的会趣向于那方面,现在如果说你排斥他的话,到那时力量就现起来了,其实这种状态也不必说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们眼前马上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发生了,我这么说,我跟毛居士两个人有一点点小小的一个问题,我心里想这个家伙,我这这这个讨厌他,然后你心里老是这样想,你这样想的话,等一下你见了面以后,老远看见,你心里想能够避开就避开,否则的话呢就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话那么暗暗的伤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你见了面以后会这样?就是你前面那个思心所的作用,下面会很详细告诉我们,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假使反过来的话呢,你看见他刚才帮了一个忙他这个真好,我怎样想办法,就是一下没办法报答他嘛,应该说几句感激他的话,所以他老远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忙我连忙笑脸相迎,真是谢谢你,为什么你同样的情况会有这样?就是你心里这个状态,那么你们了解了这个呢,平常的时候你碰见一件事情一定有对这事件事情的反应,请问这个事情的反应是突然而来的还是以前先有的因种,种子就是你的因地,我们大家都了解,平常我们因种都是在烦恼,然后进一步大幸而认得了烦恼,不要去虚妄分别,修学佛法当你修学佛法的时候,毛病又来了,你学参禅的其他都不要;你学教的,也同样的犯了这个毛病,对不对?所以这一点告诉我们哪不要因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应该怎么办?应该说我所以目前这样努力的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么时候我想办法能够爬上去,那个时候叫修了,就像我们念书的时候,现在虽然念小学,我总心心念念什么时候可以念中学,什么时候可以念大学,乃至什么可以留学,这样对了,于是你就一路的努力上升,然后呢?把那个障碍净除,把我们现在集聚的集聚起来,那么除障碍集聚怎么办呢?做三件事情,遂于其因什么因哪?就是将来你能做到的因,你现在在这个因地上面做这一点,将来就感得必然的这个果,假定你现在排斥他将来就是障碍的果,现在如果说你准备相顺的因,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净除罪障,罪障虽然净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够还是不行,所以另外一个是集聚资粮,那么下面这个回向发愿是为什么呢?就说你集了这个资粮你的目的干什么?你的目的要干这个,这个嘛,所以叫广发正愿。是愿跟向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说你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准备去做,那么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这个,譬如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要买飞机票,所以我要去想办法赚钱,所以我要去赚钱为什么啊?我要去买飞机票,这个就是你没有做事情的愿,那么等到你做完了赚到了钱,你说这个钱不乱花,我要去买飞机票,这个叫回向,所以愿向就是指向这个方向的,所以下面说第四知深进的方便,这个是我们确确实实要了解的,现在修行当中一般我们最大的障碍就在这一点上面,o个非常重要,这我在前几次去讲的,很多人他没听清楚,说我说不赞成这个、不赞成那个,又说是参禅不好,又说念佛不好,又说学教不好;其实我是赞叹所有的,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教也好,没有一个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没有别的,就这个,关键就在这里,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经文上面说


【“遂以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最后,因为这样做的话,然后呢?他好了,智慧也增长了是能力也增长了,于是你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能修学,所以行完全对,果当然得,所以真正说起来,修行不难,最难是什么?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知见最难的,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大菩提心到证得究竟的佛果,两样东西内涵的实质上来说一样旳,因为这本质就这个东西,前面呢就是说这是完全对了,可是这个没有圆满,差就是差这一点,譬如同样的水,水绝对是完全是一个,就是后面那个水的话圆满了,就这样,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达到了,这个水的质没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卷B面

  没有差别,这个里边二样东西当中真正难的还不是究竟圆满成佛,而是初心,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这个发菩提心还蛮遥远,所以对我们目前来说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们现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发这大菩提心,所以对我们现在的净果我们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么请问你达到这个果的因是什么?这个才是我们现在重要的,你假定在这个地方能够把握得住走进去行持的话,你就对了,现在真正难的就这个─正知见。要想得到正知见要找到善知识,要想找到善知识,主要的还要看自己。下面会很详细的说明,所以这个概念我在这个地方要说一下。所以说,最后的话呢,行果圆满,清楚不清楚?虽然两三句话你牢牢记住,这个纲要,一生受用不尽。后面详细说的那些内容就是把这个纲要怎么样的如其次第应该修学的内容,一一放将进去。下面说: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那么这个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峡尊者的一个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当中能够圆满全部受持,传承尊者事业的就是他,所以他现在引证下面这个话,下面这个话,他们都是用印度当年的这个话来说的,口语,就像我们禅宗的祖师,这个禅宗祖师的语录是没有人跟你解释你往往不晓得,因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们的习惯语,所以对我来说,我也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这个老师的说明,这是说一个纲要,所以里边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话,我就不能细细的说,但是呢这个大意,我可以在这地方说明。我们平常呀总有所偏执,因为没有把握得住这个圆满的这个道体,理论上既不知道,修持的验证更谈不到,现在阿底峡尊者不但理论完全圆满而且修持一一验证,所以他能够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点而能够把握起来,一点没有余,就是我的老师,所以我的老师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印度的顶严,这么多大善知识当中,他能够被众数公认,而乃至于说阿底峡尊者一走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句话就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思惟观察,作为我们修学目标的。

【“由此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晓得现在我们这个教授,换句话说本论,也就是本论所依的阿底峡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论,那个是把所有的显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通通,宗要是大纲,通通含摄在里头,说明了这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人,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他那个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个教授能够通达一切圣教,没有一点点违背,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向的习惯那是宗派林立各争是非,大小,性相,显密向来说性相决裂,好像两只脚一样的各使各的,这个非常糟糕,所以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有一个老师曾经以性宗来排斥相宗,所以他后来写了一本会宗记。各宗各派,是,他的特征是有差别的,但是究竟的话倒是一体,互相相辅相成的,这个非常精彩的,内容我是没看过,可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个地方呢,我顺便提出一个公案来,提出一个公案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在西域记上面,然后呢在大唐西域记上面,这个出在西域传,那个大唐西域记也有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记我很久以前看,现在印象不深,我鼓励你们同学这种书要多看,你们看见了时告诉我一下,那么公案是什么呢?告诉你们,这个大乘有一个大菩萨世亲菩萨,他早期学小乘,反对,否定大乘,后来因为他哥哥无著菩萨的接引,他非常忏悔,他要割舌头,他哥哥说你割舌头没用,你舌头割掉,但是你诽谤的罪还在,以前你拿舌头去毁谤,现在你同样用舌头来赞扬,那么功过可以抵消,不但可以抵消,因为大乘的功德的殊胜,那你不但可以抵消所有的罪过,而且可以增长无边资粮,因为他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后来就赞扬那个大乘,所以世亲论师千部论注那人真了不起。那么那个时候,他那个时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叶秘罗,那时候迦叶秘罗有一个叫总贤论师,总贤论师看了这个世亲菩萨的就破他,那么最后呢世亲菩萨没有给他两个人相辩论,他就避开他了,于是大家说你看看大概世亲菩萨不行,当然我们称他为世亲菩萨,说某人呀不行啊;所以他避开了,他弟子也觉得心里面很不服气,这个老师你这么跑掉,人家看起来不对,不是不是,他说这个很明白,这个萤火虫跟太阳不必跟他争论,那个太阳绝对不会和那个萤火去争光荣,让它去好了,就这样,所以他始终避开,那么以后呢!总贤论师也没办法跟他辩,最后这个事情,我现在要说的,说另外一个,因为又过了若干年以后,又出了一个另外一个小乘的一个很有名的叫无垢有,他也是迦叶秘罗人,他对小乘的所有旳各宗各派都通达,所以他那个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个人,那么有一次他走过那个总贤论师那个塔,他看见了以后,自己就非常感慨,而且心里面有一点很不平的,就在那个塔前说,说你你大论师,这个论师就是以前他们最尊重的称呼,我们现在说大法师或者大禅师,他们这个论师很尊贵的,当年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声誉,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个世亲辩论,你没有完成这个志愿而死,现在他说我,无垢有自称,虽然自己条件很差,平常我们说我是薄学无术,他自己谦虚。但是我总算也能够添配末座,也进来了也进来了,所以你这个志趣我要完成,世亲这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还在,我要尽我的力量使得世亲的教法彻底的铲除,乃至于后面的人根本再也听不见世亲,就这样,他就这样毁谤了以后,他马上就七窍流血,那个舌头吐出来就收不进去一直吐出来,书上面形容叫之无舌重出!一直伸出来,叫我们伸还伸不出来。那时候他自己觉得不对了,他那时候就忏悔,晓得害了,他是毁谤大乘菩萨、大乘佛法,他最后自己就临死之前写了一封写了几句话,实际上真正的大乘本身的的确确是最高明的,他这个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对我来说我实在是太愚昧,以无知而毁谤这个大法,毁谤大乘行者,非常忏悔,所以他现在写下自己的忏悔书,告诉后之来者你们千万不要学我这样,然后呢这个地裂开深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过了一些时候,那里有罗汉经过,一看!叹惜!唉!这个人真可怜,深深陷入阿鼻地狱,这段公案。那个玄奘大师去的时候还看见,那个地方为了说明这件事情,一个塔摆在那里,当然我们现在学大乘佛法绝对不会犯上这毛病,尽管不犯可是注意啊!我们因地当中一个不小心就会走上这条路,;我们现在不会以小乘而毁谤大乘,可是我们很容易以大乘人毁谤小乘,乃至于我们以我所学的法门否定别的,这个还是谤法,不过这个里边有一点我是觉得要注意一点,你学大乘法门你要成就的话这障碍大,还不至于这么严重,啊!你如果学歪了的话,那一谤的话那就完了,如果修小乘法门这样谤的话那一定这么可怕。我为什么有一点特别要说明一下呢?因为就眼前来说这个教法本身固然我们是大乘,可是这个教法本身内容,已经慢慢在湮没当中,所以能够如理完整了解已经不太多,至于是修持的话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喔,绝对有的,只是少,这个是教部分,至于行部分呢?第一部分就是戒,这个戒法本身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们现在北传那个戒法那真是支离破碎,北传的也有完整的,不过对于我们中国来说的的确确不理想,那么南传的他还保持完整的风格。所以在我个人我是非常仰慕,总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来改善我们,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弄得不好的话,也往往会产生这个毛病,总觉得就是它,因为我曾经以前遇见过这样的几个事情。听说这个马来西亚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那么由于中国的法师去出家,所以马来西亚很多华侨自然跟著他师父出家,出家了以后他有两部分,一部分呢北传旳来受戒,一部分呢南传受戒,受完了以后因为我们这个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们是完整的,所以回来相比之下的话就显得不够,于是他们南传旳就整个的否定大乘,这个非常危险,这是我特别说明一下。所以这个公案,你们有心学的话,好好旳看,然后呢在这个除了这个上面西域传上面有很多类似,特别是关于这个小乘谤大乘的这个可怕的结果,顺便也告诉我们谤法这件事情是万万不可以,这个是第一段。那么进一步,第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

  说我们现在大纲了解了,说整个佛法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要进去了,进去的那个时候说这个就什么按照经论,这个经论就是我们眼前最好的指标,特别说明这一点以及我们对这一件不认识所产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这一段当中说明。那么我们能够净除这个罪障集聚资粮,否则的话我们修学佛法大家很想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话,你觉得不得其门而入了,所以弄到后来没办法啦,你只好去拜拜佛了,只好就这一个法门了,就这样,这圆满的因就把握不住。现在看:

【“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

  他把那个纲要提出来,总之一句话说对于想求解脱的人,这个解脱分两方面,眼前的、久远的,这个眼前的久远的他特别是我们平常说增上生以及决定胜,这两个简单说明一下。在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佛道长远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两生,不是一劫两劫,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罪障减除能力增强,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还没有圆满成就之前,你不断的向上向上这个叫增上生,这个增上生这是指世间的情况来说,乃至于譬如说登地菩萨,他通常会现那个六道当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间的王,或者天上的王,这样,所以我们看这个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会出世的时候,家世这么圆满而长相这么美妙,如何聪明,很早碰见佛法而一下上去,为什么我们不行呀?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他己经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后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质不断的向上,同样一个人你条件够了,你短短的时候修持比得上条件差的人很长时候。譬如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同班的同学头上那个头一名或者头上那个往往高得不得了,后面几个人虽然同班,跟的苦恼无比,那么世间也是如此。所以修学佛法不是说一定到究竟的时候,你如果弄对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训以及这一类的世间因果的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给我们一个策励,这样,不过了凡四训他那个是他偏重于世间的,真正修学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标向上的话这个也一步一步得到,请看阿底峡尊者等等,当年印度的大尊者乃至于这个拏诺巴尊者等等都是家世,然后呢自己的天份,家世这么圆满,天份这么高,世间是无有不通。进入佛法当中也是如此,这就是增上生,那么最后呢叫决定胜。平常我们虽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点百万富豪,两脚一伸不晓得那里去了,实际上呢堕落三恶道,这个决定不好,所以我们称它为三世怨,三世怨,我们现在决定究竟要好的,当你这个增上生不断的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后的时候,最后那个增上生就是决定胜,这个话怎么讲呢?我们现在普通的一个凡夫或者只有三恶道当中,先透脱三恶道得到人道,人道当中慢慢的慢慢的愈来愈好愈来愈好然后呢进入天道,你如果愿意不到天道你还在人道当中,可以,到最后一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那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圆满报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报土,是的,最后一生的这个增上生就是决定胜,这两个之间有这样的层次必然的关系,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后面会详细说明。所以说凡是你要想得到这个,这个是一切利乐,一切利乐、方法,那么你要得到这个一切利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这个正确方法什么呀?胜者至言一句话,佛开示,佛给我们的开示。下面说

【“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

  因为对于整个内容能够完完整整告诉我们一点没有错误的。只有一个人,佛。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那么下面就引这个经上面一段话,说这个世间来说整个的三世间除了这个佛以外.更没有比他超胜的,更没有比佛再超胜、殊胜的,殊胜在什么地方呀?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一切智智对任何事情了解的绝对正确,而且一点不遗漏,这个殊胜旳特质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旳,十法界当中除了佛其他没有一个人,菩萨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圆满声闻更少,凡夫根本没有,所以这个里边真正契经是大仙自立,这个大仙就是佛,皆勿乱,这个东西我们不要乱来,我们不要说我们的聪明觉得说这样的,我们太多人都有这种犯了这个毛病,那么佛菩萨跟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呢?这样,对我们现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们不要说:这个佛的方便,对那个时候这样,现在这个时候不对啦不用啦,不要这样说,应该说我们现在很惭愧!我们是末世凡夫,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适应的只有这一部分,只有能够做到那一部分,其他东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假定你觉得这个佛那时候是这样的,现在不适应啦,那这个地方实实在在潜意识里面你有种什么,是你对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够看得清楚你能够判别得出他对你错,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说,佛没看清楚,你才看清楚,会吗?可是这个因地当中要注意,随便很小的一个地方,这个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碰见一点事情,这小小的争论,因地当中就是小小的地方总觉得说我这个这样他那个不对,你不知不觉当中小事情慢慢的扩大,对佛经也是如此,慢慢的涨成功这个大我慢,然后呢毁谤法,所以我们真正修持就从这个大地方稳下来,到最细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总归自己说现在我条件不够,我素质有限,只能看见这一点,我只能做这一点,所以这里也印证了什么?印了说知入处,我现在从这地方入,下面还要求深进,求深进的时候要怎么办呀?净除障碍,如果说,我晓得这个这个佛为什么这样的,你不是在除障碍你是说增障碍,这个概念要很清楚,所以这一段话说这个契经是佛立的,我们千千万万不要随便的妄加是非,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妄加是非是不会的,毛病是出在那里呢?毛病出在欠师承,我们自己看了佛经以后,就这样去解释,这样,然后呢真正说起来,这个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时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这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性就是这样,你看见了觉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觉得这样来,这就是无知。佛法不会因为你无知可以原谅你,因果这东西没办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个罪是没有的,可是你无知而犯的这个罪还是一样。假定说可以原谅的话,那个至少世间来说就没有三恶道了,没有一个人想:我明明晓得要下地狱,然后要造地狱业,不可能嘛!这个我们要很正确的了解,说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你要晓得这个佛立那个规则,你如果说轻轻易易的否定他,那损害正法,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结下来的最严重的谤法障。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所以我们晓得不管是显密的所有的经典,契经就是显教的,续部就是密教的经典,这个宝贝,这些都是胜者圣言,这个胜者,佛陀的殊胜旳最正确的话,这个是最殊胜的教授,那现在问题在那里呢?说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

  说明就是我们现在末代的时候,我们佛要所化的那个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我们现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根器差,业障重,智慧浅,在这个情况之下,如果没有正确完整的解释,说不具足定量释论,这个定量二字它有它的必然条件,就是简单的说就是前面造论的三个条件,就是这个。真正要解释这个论必须具足三个,那么没有具足的,现在我们随随便便来写,那真是糟糕,那都是引人走上错路,走上歪曲的远路,不但如此,还要善巧的教授,在这种状态之下,那么你才能够了解佛陀的真正胜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那么佛的真实胜密的依止,我们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体会得到,,所以说有一个善知识来给你一指点,你就会开了窍了,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六祖大师的公案,很容易的,我们同样的看那个公案,说啊!某人哪!你住在上头,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我们看了半天没有用,那个善知识那个地方一来的话,这就当下就体会到这就是什么。为什么呀?那就是善知识的教授,善巧的教授,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

  下面这段话,所以这个大车这个大车,就是他两个大派,这两个大乘的作法,造种种的解释经的这种论典以及特别的说明这个精要的要义的这些,如果说他这些东西是清净的教授,换句话说这个教授本身是有圆满传承。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卷A面

  教授本身是有圆满传承;有修持经验,也就是没有错误的话,他一定有这样的一个特质,什么特质啊?所以对大经大论告诉你,这个大经大论说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决定的信解,你会晓得,千真万确!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就告诉我们真正修持的重要的关键都在这里,现在我们修行不要经论的,就是针对的这一点,看了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不但我们现在这里是这样,当年印度也有这种毛病,这个东西历来已久。那么现在我们看看。他下面继续下去。

【“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这一段话。其现在呢?如果说亲近的教授,这个教授,这一个告诉我们的是没有错误的话,那么他一定对那个大经大论,确定让我们了解内容,信得过,这个是修行的最佳指导,照著他去做,必然达到我们要的圆满结果。反过来,对于他讲的那些内容而说了很多,结果对于这个佛陀的这种义理,没办法给你决定信解,不但是没办法给你决定信解,而且反过来说这个不合理,应该弃舍的。这个话怎么讲呢?譬如:我们现在平常一般的来讲修行,啊这个讲修行不要用经教的,就这样!讲了半天既成现在我们讲的道理,讲了半天现在修行啦,怎么办啊?而这个不要了,现在我们跑著去修行是两件事情,很多地方有这个毛病,虽然我们说的是:我们是要行解并重!结果呢?妙啦!既然行解并重的话,行在解处,一讲的了解照著去做,现在你讲完了半天,说:“现在好了,我们要去修行了,这个不要了。”跑著那去,那不是有问题吗?所以这个地方说,假定他讲的那个教授是感觉的那个经论当中你没办法产生决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应该弃舍,说这个用不著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变成个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说那些经、那些论这个里边,这是讲讲的,只是讲讲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无有修、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说不在这里,在别的地方才开示你,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误解啊!说这个教外别传,好像是跟那个教没关系,其实你真正了解这个心要去看那个经教的话,那个教本身的的确确是还包括在那个教理里面,并没有,这样;这个里边有特殊意义,我们这里暂时不去谈它。所以因为有了前面这种错误的见解,所以他就觉得讲是讲;修是修,所以对于那个正法觉得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讲的,一个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别别两样分开来的,讲跟修两个法。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会产生:既然这个教是讲的不是修的话,那个教就没用啦!你就不重视它!于是呢?就不重视,我们不一定是很轻贱它,但是那恭敬心引不起来,要晓得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过来法的沉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恭敬,既然你现在说,修跟讲是两件事情的话,那么你对这个恭敬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大障碍。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这个修学佛法恭敬是最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流弊,说这个讲是讲,修是修,是两件事情!因为是两件事情,所以关于那个经论,那都是讲讲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觉得没有用,你就不去敬重它了,那个东西对我们是个障碍。不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刚才已经说过了,眼前我们可能,不但可能,对我们极大部份的经论来说,眼前是用不上,这可能的,但是我们心里面却却相反要惭愧!说你看那个善财童子,那是大善知识,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法,而我们现在呢?用不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这地方我们要深深感到自己惭愧,现在呢?我们却却相反,不但感受不到,还自己觉得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种下了这个恶因的话,非常可怕!所以刚才黑板上面写的那个五点,对我们目前修行非常重要,这习惯已经养成功了,这以后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这个,不是说我们马上,华严样样受持,这个不是这个意思,要了解我们到最后这条直路,就是这样,你现在因地上面下对的话,不久就可修这个路了,这个是它的差别。我们现在继续看下去。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你不敬重它,为什么啊?说它这个里边并没有真实的内涵,这内义的话,就是佛法的精要,而这些经论干什么?讲讲的,是不关修行,无关内义的,所以叫开辟广大外解。因为这样,所以你觉得这个都是可轻可毁之处,这个时候集了毁谤正法的业障!所以这个祖师的公案语录当中,我们要了解,他这个话的主要的目的是为学人,所谓解黏去缚,那个时候这个学的人心里上有这种执著,那个老师在他的心里上把那执著拿掉,是这样!他绝不是毁谤经论,却却相反而正是来弘扬经论,就像我们目前一样的,我们现在常常有一种争论,说我这个敲法器,我这个音正,你这个不正,然后呢?上面有个善知识,告诉你,你这个也不对,他并不是说不对,就是去掉你心里的执著,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个法的真正重要,是净化我们的情执,结果你学会了以后,总觉得我这个对,他那个轻,你增长你的是非我慢,请问这是佛法吗?所以那个时候,这一个够条件的那个师长,他就会在那跟你相应的想办法帮忙你,必要的时候乃至呵斥你,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并不仅仅古代祖师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认得了这一点的话,那自然而然处处体会,处处圆融,处处净障,然后呢积资;要不然的话你学的越多,毛病越大,就在这个上头。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

  所以我们脑筋里应该这样的去思惟,作如是思,这个思有极重要的一个意念的关键在里头,后面会详细告诉我们,关于业的时候,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我们平常的业引导我们上下转染成净等等,都是这个思,思心所的思。我们说受、想、行、识,受是什么?想是什么?思是什么?这个就是种心里的心行相,我们要了解的法相,就是这个,所以要去修学经论的真正目的,指出来这个。你经过经论的说明;善知识的指导,这个法相你真正应该认识的就是我们心里想的,那个时候的行相说这个叫思心所,这个叫想心所,这样的思心所是染污的;这样的思心所是善的,这样的善当中有漏,这样的善当中无漏。那么现在他告诉我们这样的思是什么?他是善法是随顺于无漏的,还是在有漏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这样,说所以刚才我说随顺于,就是说方向对的,一步一步向上,因为我们凡夫,因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这个染污的这个世界当中,慢慢的净化慢慢的向上向上,到最后超脱。我们应该这么样想,说诸大经大论,对于我们真正求解脱的人是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是一点都不错的最殊胜的重要、精要,但是为什么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

  原来这原因是这样,是我们的自己的智慧太差,这个原因还有其它的因素等等,智慧又差,再加上这执著又重,那个固执的不得了!而那么在这其它的外人,外面的人推波助澜,有种种的恶友等等害了!所以单单在这种状态当中,看那个经教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它里边的宗要。所以

【“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

  所以才必需要依靠善知识,从善知识的教授当中,然后把经论当中的重要的精义把握住,得到确定不疑的认识,你这一个认识了走上去,那这一条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够增上生了以后,我们眼前什么都不怕,为什么呀?那很简单!现在我们有没有怕我们的人身?我们对这些现在的人身并没有太怕,这个将来死了以后堕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点的话,现在已经觉得满欢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点,当然觉得更欢喜嘛!然后你这样的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话;所以这真正的可怕,不是这个可怕处,问题在那里?就是我们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你只要把握住重点一步步上升的话,那自然好。这详细的概念以后说。主要的原因始终把持住,我们没有得到正确的正知见;所以没有得到正确的正知见,缺乏善知识,所以没有善知识,自己条件不够,不认识善知识,以及没有求善知识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这个错误的概念,下面什么错误呀?

【“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

  这个见解千万使不得,千万不要说有这个念头乃至这样的执著:这个经、论都是讲讲说说,没有重要的!要晓得不是经论的错,而是说我们听的人没听到,或者容许有这个可能,讲说的人没有把那精要讲到,这是绝对有的,绝对可能的,就是说他讲的人讲到了,我们听见了以后还要一步一步上升,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譬如说:很多唱念的仪轨,这个非常好!但是我们了解那个唱念的仪轨以后你不执著,它尽管很好,你觉得很执著,哦!它是海潮音丶一个是鼓山调丶一个宝华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内容,如果说他本来的原意,说跑到这个地方把大众统率起来,他已经有了,那么你正好省事,这不是很好吗?可是你偏偏觉得他这个不行,你这个好,毛病出在我自己,这一点是我们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随举一例。当然的的确确也有可能他把那个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通通加进去,那个东西是人家带进去的错误,有的!这我们要辨别的非常清楚,所以修学佛法为什么要广学经论,得到那个重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这里,你一定要把那个正、似,正是正确无误的,似是是似而非的,辨别的清清楚楚知所取舍,这样你走的话,不管环境多恶劣,对你来说你一定增长,环境越恶劣你越好,所以说经上面祖师菩萨都这么说:善人的是我的师;恶人的我的资,什么叫师?什么叫资?好的我跟他学;不好的这个你的资(资粮)。为什么这个恶的是你的资粮?那他如果乞丐来跟你要东西,他成就你的布施,如果一个坏蛋跑的来跟你发脾气,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进,不是吗?这个理论我们要知道,绝对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才能够步步升上。所以下面说故

【“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真正要晓得这个是实实在在把这个精要的内义能够告诉我们的!所以他是最好,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下面继续下去。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

  这个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当中的一个,他是康地人,那个大瑜伽师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后,这个人真了不起。

【“‘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经引论乃至于祖师,因为这个大瑜伽师这个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们中国来说的时候,那是也的确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祖师,譬如天台来说那个人的地位,至少不亚于灌顶章安尊者,这个我们说起来好了不起!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就这么说:你要晓得真正的悟入教授,那个悟入教授对我们来说大开圆觉,你要晓得你要真正的这样的认识的话,不是说我现在对这么一点点量如掌许,就是像你手掌大,换句话说这一本书,这得到了定解,我确定,这定解是说不但认识而且有修行验证的功夫,这个不够,是说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这个。所以我们平常常常说一句话;说:“一经通经经通”,有的人只通一经,余经不通,这两个就差别了,是,没错!你能够广博的认识了以后,它精要总是相顺的几样东西,你从这一门深入,当深入了以后,其它的你都能够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细部的时候,你可以处处体会,乃至广用一切,但是另外一类的话,他就抱住这样的东西,就这么就这一个,是这种状态!那一宗那一派当中都有这个现象,学的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学不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执著在自己上头,本来华严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摄一切的,结果跑到日莲宗到日本去了以后,他说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五个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吗?这个我们是要了解的。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

  那么下面这个括弧里,那个祖师的话,就像刚才一样,这个除了语录的特别解释以外,那个仔细的内容我们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说这个像阿底峡尊者啊!他讲任何一个法门,他能够非常深细的来说明分析,没有一个不是,因为我们目前讲修行的时候,好像很单纯,实际上为什么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说,我们平常都是染污之业,这个染污之业不外乎总括起来,从身、口、意三业方面去的,他现在不,现在整个的转过来了,要转过来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这个教授的说明的话,的确是,在任何一个时候他能够把身、语、意三业方面,细致又细致、细致又细致,每一个地方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够这样去了解的话,你自然而然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开口说话,无一不在增长,二十四小时当然都在修行。可是我们现在不是的,要谈修行要跑到殿堂里磕头这个叫修行,离开了就不算,往那两个腿盘起来才是,否则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为什么?他有圆满的教授,所以他说现在就了解一切经论都是教授,告诉我们个个每一部份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于有的是零细的。

【“须如是知。”】

  这个我们开始的时候,要这样知道,他意思说不是马上叫你这样做到修到,而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概念上面就应该这样的认识,所以引导我们正知见从这一个地方入手,你这个正知见下去了,什么?因啊!因正果实,否则的话呢我们说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还不知道,这是真正可怜的地方。不过说到这里,反过来我们同样说:只有这个是圆满的教授,别的都不对!又错了,又错了又错了,我们必定要知道,那你有了圆满的教授,那个时候想办法去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不对的话,你怎么想帮助他,你要懂得帮助的善巧去帮助他,那就对,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对,他那个错的话,你这个因一样的,讲是对的做就不对了,我们真正重要的,讲的要认得怎么去做,这个才是重要的,你圆满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圆满的,何况不圆满的,这一个地方我们不断的要思惟观察,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一再强调,原因也是如此!下面又说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师的语录来证成。

【“‘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

  他就说你学得很多了,然后就去修行了,那我们不谈了,现在这要修行了,另外要学一套东西了,这是很错误的。

【“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同样的修学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时候,说还要另外一套,那是错误。所以目前我们的的确确有很多脱节的地方,真正说起来二十四小时无不在修行,而我们现在看,这早晚课算,乃至有很多早晚课都觉得这个没有意义,这不要它,跑这去大家徒有于形式,你说这个事实对不对?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实,可是我们绝对不能够说,因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错了!我是感觉怎么样?现在虽然末法了,总算还有个形式在,趁这个形式还没毁掉之前,赶快把那个内容补足起来,那还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坏,完了!了解吗?很重要,很重要哦!所以佛说的清清楚楚,尽管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个佛像摆在这里,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还有功德,三宝有这么的了不起的意义,我们却轻轻松松的觉得,没有内容你就不要了,害了!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心里有这种知见的,务必要晓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这个概念太重要了,那么这一点一定要靠什么?一定要靠多学,如果说你已经学对了一门,你不想走刚才广博的路,那个时候你牢牢抱住的,好说我现在一个参禅,就这一个,我现在念佛,就这一个,反正我见到阿弥陀佛以后,反正我见到这个本性以后就不怕,你其它就不要管,实际上佛世也是如此,当初小乘盛之所以各作各的不起争论,为什么?很简单,他就听到佛告诉他一句话,他生死心切的不得了,以整个的精神灌注在那里,管你做些什么东西,这样啊!所以那个时候,叫正法住世毫无争论,实际上那个争论的因,早就已经摆在这个地方了,我不妨说一下,实际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个弟子当中有各式各样的,迦叶尊者是专门讲苦行的,大家晓得他,他那最后佛陀说:“某人啊!你现在年纪老了,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头陀了。”迦叶尊者怎么说:“世尊啊!我以前一直听你,最后一个不听你了。”但是世尊并不是说因为不听了,说:“你怎么不听招呼啊?”说:“善哉!善哉!像迦叶那样做的话,他能够坚持下去,那个教法就靠那个力量。”但这个地方
并不是说,那么只有苦行,不!你看另外一个人,二十亿耳大家晓得,二十亿耳他是一个富贵子弟,那个宿生的圆满的因,所以这一生生来富贵的不得了,所以他家里边他脚底下还有这个绒绒的毛,家里边都是铺著厚厚的地毯,乃至于跑到别的地方去,譬如说到庙里去,什么?他的父亲就把那个一路上面就扫干净,把那地毯铺在上面,然后去,要我们可能吗?就算以现在这个时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说我现在要到台中火车站,把从这个地方开始,地毯一直铺到那里去,没有!二十亿耳就是这样;后来他出家,出了家之后当然苦行,他怎么修也不行,佛就告诉他,给他好的,他要怎么好就给他;就给了他,给了他,他没多久证果了,说明什么?你看在佛那个时候的弟子当中,就有的人是这么个苦行,就有的人是这么享受,他们有没有争论啊?是一点争论都没有,要我们现在就害了,大家你和我差一点点,大家弄得一蹋糊涂,这个我要说明什么?倒不是说明这个行相,这所以我一再说了,你把握住这个重点,怎么做就对,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你说我现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别人的是没错,大乘要管别人是帮助别人,并不是叫你去指责骂别人!这个要了解,这必要的时候是,譬如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用直的话,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况,呵斥的条件,你自己内心必定不能带著嗔心,这个很重要,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觉惭愧,尽管我说现在慢慢的慢慢的把它拿掉了,我心里面可以把它摆的平,是一般情况碰见事情的时候,我自己晓得起来了,这个就不相应,平常他真正就是苛责,他心里具悲心,晓得你这样的话,马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里面的确是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看见你相应,那就用种种方法,在这种条件之下,能够这样做,唯恐你不管,现在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真实的内容,怎么管就怎么错!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所以说。我们继续下去。

【“此中圣教,”】

  那么真正的圣人完整的教法,怎么样呢?他首先还是引论: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引那个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说小乘聪明论,换句话说小乘的最后的精华。那么请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引小乘而不用大乘?这个地方说明,小乘尚且这样,何况大乘,本来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卷B面


  本来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更说明这个基础直通到最上乘,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确的教法,分起来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教一个证,除了这个没别的了,那么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啊?

【“教正法者,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

  教是什么?就是来分别说明解释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你该舍的,怎么样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为,变成功跟圣人相应的,你了解以前错的,现在认识以后对的,照著去做,虽然了解了心里还是习性很重,那个时候你照著这个叫做修行,这个才真的修行。那么我们这样说起来难道你这个拜佛不是修行?拜佛当然修行,为什么拜佛?因为平常以前,你把那个我看的最大,现在晓得这个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的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为你平常念的都是烦恼现在这个不相应,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们把握住这个原则,没有一个不是修行,固然在这种状况下拜佛念佛当然是修行,离开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假定你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对不起!你现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祖师给我们说:“你假如真正心里不相应的话,你头胪瞌破也徒然!拜佛这个徒然没用,如果你不把握住这个原则,你去念的话你念的喉咙喊破也徒然!”不是很明白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告诉我们,这个先要告诉我们你懂得这个道理照著去做。然后呢?既然懂得了,

【“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

  照著前面告诉你的道理,然后你照著这个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

  所以这两者之中互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进了证了果,进了那个修的果,然后反过来修是因,证的那个证的果是果,这个次第是必然的,必然是由于教理的认识,照著教理的认识去做,才能够修行。也许在这个地方大家问那你这样说的话,你跑到庙里就是讲那个规矩,这个道理我也不懂,你先不要跟我讲这个道理,这个有他的原因在,因为等到你进来了以后,把那个规矩讲清楚了再修的话,那不可能,不可能,至少有一个这个现象,这个很清楚,你跑到庙里来你就有这个心,我要修行,或者说晓得这个好的这个地方因地当中,已经说那世间的不好,这里来好,既然世间的不好这里来好,当然你要拿掉世间的到这里来学,再说等到你样样懂得了以后去做,做不到,那个时候太晚了,虽然你懂了万一两脚一伸完了,以后你懂了没用变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所以进来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认识,说我世间的认识不行的,去听善知识引导,这个本身就是最佳引导、最佳做法,就实说来,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后再去做,世间没有这样的事情,难道你懂了这个饭以后你再吃吗?难道你懂得空气以后你再呼吸吗?难道你懂得妈妈以后你再让她来养你吗?天下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对不对呢?所以这个一点都没有说乱来或者迷信的成份,是绝对合理的,这个我们要了解,倒是我们愚痴,而我们的执著,大家想想看对不对?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现在了解原来是这样!教证,所以尽管你还没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庙里说,这些庙里你信的过的法师告诉你怎么做,这个正是你听他讲,然后照著他去做,这还不是仍旧是不外这个教证二量在里头,一定这个次第,然后当你行持的时候,你慢慢的从验证当中对这个教义加深认识,当你教加深认识,你的行持也加深认识,这个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说起来这个教证不是截然的两回事情,教完了以后证,不是的,教多少证多少慢慢的向上,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在小学里面你们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断的在教证,教证当中,我们在小学里面老师告诉这个一,一加一等于二你回去演习,因为你演习了以后,你可以能念二年级,所以你对那个教是愈来愈认识,然后你这个证是愈来愈深入,每一个地方这个次第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继续看文,故彼二种成为因果下面,

【“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

  就像跑马一样,先告诉你怎么跑,告诉你了,照著去跑,以我们现在来说开汽车一样,拿了个地图告诉你怎么开,然后呢?你去开。

【“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诉你向这边跑的,刚讲的时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时候另外一个方向那是开玩笑,像我们开汽车,现在说你要到那里去,看那个地图,看完了半天真正开车的话反方向走,那你这个地图看他干什么啊?那不是颠倒吗?经论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样。同样的道理,譬如眼前我们跑到寺院里面说既然你想来修行的话,跑到寺院里面这个法师、师父告诉你怎么做,你歪起了头,我要这样做,那你不必跑到庙里来,这个很明白,同样的这个道理在,你可以说明这个什么,那么然后呢解释清楚这个是应该的,这概念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认识了解。

【“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那里说听的时候听这个,然后呢思惟的时候是这个,这个闻思本来就是讲教,然后修行的时候修别的,不可以!就像那个跑马一样,就像那个开车一样。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

  就像那个修次第那个编上面说这个是告诉我们修行的一个重要的教授。

【“‘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这个修行的次第,第一个从善知识那里干什么?听闻。听闻了以后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后,你决定了解他所以讲的是什么。然后呢?把你的思惟通达决定的照著这个去修,所以你修就应该修你确定认识的那个部份,这个才是道理,而不是别的,这个概念我们本身很重要,绝对不可以跑错,就像上面所说那个跑马那个公案。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

  由于这样的这个完整的教授,这样才能够把所有的一切经论的宗旨重要都得到,所以说第一点得到了,第二点那就是贯摄起来了,第一点是一切经论都是,然后为什么你得不到?因为你自己的条件不够,如果得到条件够的人解释说明了以后,就这样的好处,然后你这样的现在有下手之处,将来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圆满,而这个内容是什么呢?内容他就下面细列:

【“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

  这个就是真正我们修学的次第,修学的次第第一步亲近善知识,止观就是你修的时候,最后的修一定从止观两样东西结果。

【“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那么照著这个次第那个地方应舍修就舍修,什么叫舍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这个不可以,不要做要舍掉它,应举修者的,这个该做的你要去做,那么该做的还要什么?舍修很简单你就舍掉,实际上舍修还是要经过你的智慧的决择那个时候才舍得掉,要不然心里面还牢牢保著那个,“这个我觉得这个好!”,这个样子就是舍不得,你没有智慧的决择不能如理的认识取舍,舍也舍不掉丶提也提不起,前面叫我们舍丶后面叫我们提,应该要努力去做的,那么要择慧,观察的慧正确的思惟观察,然后把认识的编一个行持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走上去,从凡夫第一步到圆满成佛,没有一点遗漏,在这种状态当中,所有的圣言经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导。

【“若不尔者,”】

  假定你不走这样的圆满正确的路子,

【“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广博大外解,而谤舍之。”】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认识,把握不住这个圆满的原则的话,你就会对于不圆满的道体一分,它不是说外道,他还是道,可是呢?这个一部份,而且这个一部分不圆满的,一部份一定不圆满,像我们现在房子一样,你说这个柱子是不是房子?当然是,然后你把持抱著这个柱子,我说就用这个房子你行不行?没有这个可能!这个非常明白!你开汽车拿这个轮胎,你说这个就是汽车了,这个不但不能开到那里去,而且是个累赘。不过这个是笑话,当然我随便强调一点。我们晓得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牢牢的把住这个,离观察慧,然后呢你又没有正式的那个思惟观察,这个才是真实的智慧,在这种状态下,虽尽寿修,你忙了一辈子还愈修愈远。诸大经论不但那不眼前证的教授,而且你觉得这个是外面讲讲的,这是你自己走错了。所以刚才这个,两个似笑话一样的举例,也是如此,本来这个房子住在那里又舒服,冬天不让你吹风著凉,夏天是不让你晒太阳,现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话,累嘛累的要命,冬天嘛照样吹的个要死,夏天嘛热的要命,就是这样,所以弄错了,同样的这个地方说你因为把握不住,所以你觉得这个经论不是真实的教授,那都是讲讲说说的,于是你就毁谤他,舍弃他,毛病就来了。

【“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

  眼前当下极大部份的经论当中所说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观察这个智慧去如理的辨别邪正,是这样的。

【“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

  万一你没有这个认识把握不住这一点,那么对于这个经典你就没办法产生确定的认识,因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当然不能,不会说这个是最深的,根本用不著,在这种状态之下请问还有谁能给你最佳指导?真正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晓得最佳指导是佛,现在佛讲的经论是没有用了,请问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吗?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不应该学佛说我学某人啦,这个才对!现在你既然学佛的话,这个明白有问题在里头。这个下面说:

【“此等若非最胜教授,”】

  假定说前面那个佛所说的大菩萨说的经论不是最深教授,请问

【“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还有谁能够找到比这个更好的这种大论师,没有了,所以说不可能,这个是错误。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

  反过来这对的方向,你能够把这个最深的契经,就是深广的经典,觉得这原来是眼前我们最好的教授,那么在这种状态那么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显教、密教、经、论种种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他真正的精要。在这种状态之中既然这是我们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话,你就会把它看的非常恭敬,就像寻宝那个地图一样,让地图丢掉了,对不起你这个宝贝就找不到!那个时候你绝对不让人家拿掉,就算你记牢了丢掉了,被别人家拿去了,别人先捷足先登!这很清楚很明白。在这种状态当中,

【“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罄无所余。所以你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那么这个前面的毛病就没有了。前面那个毛病是什么啊?因为你不认识正确的教授,所以说这个大经大论不是真实的教授,结果这样的话,你是毁谤背弃正法,这种都是错误的邪解、邪分别,那种东西一点都没有了,所以现在我们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说不管什么分别都要拿掉,是错误的分别要拿掉,所以现在祖师们动不动教授你不要分别是因为我们现在动不动都是错误的分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里头,这是一个真实的原因,这下面会详细的告诉我们,那么这个是第二点。那么第三点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诉我们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条件,那么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这个的话,不但是我们必须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够指导我们,都派上用场,不过这个同样的派上用场当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万一摸不到,麻烦!现在有了这个善知识精要的教授的话,你很快很容易得到,这第三段看文。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是的,佛所说的经以及诸大菩萨造的论,当然佛也有讲的论,虽然是最殊胜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对我们刚刚修学的初发业,就是初初修行的人来说,还没有净除罪障,还没有积聚资粮,还没有习惯走修行这条道路那些人,补特伽罗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个真善知识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话,他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说,

【“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须要经过很长的时候吃了极大的苦,我们往往是这样,人家说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过头来,就是这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是这个不冤枉,我们人就是这样,就怕你跑到了那个时候回过头来还不反省,那就麻烦了,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你头上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头,多吃了几次,聪明人就不,下次晓得不必样样东西自己去闯,自己闯不透很多东西,就想办法找善知识,那个时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气力。反过来,他能够依止,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

  因为这个地方这个教授,能够以最快速正确的方法告诉你,经论上面的精要何在。

【“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上面就提出来,下面的整个本文就是说这一点,所以我们只要照著这个文一步步下去的话,质丶量丶次第,每一个部份,这么个好,这么个好法,你如果说能够跟它相应的话,你跑到那里就成就到那里。譬如说我们说学净土的,他去什么地方,你这个时候就可以,然后呢这样可以去的时候是下品的,再上去的为什么中品的,为什么上品,参禅学教没有一个例外,他这个次第,因为这个什么?共基,说的很清楚,显密的共基。真正说起来这本书里边,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而是什么啊?大乘必须经过的跟密教必须经过的,完全共同,所以实际上,这个才是我们学本论的,我已经说过,我们现在大部分来说,最好的法门,也唯一的法门─念佛,这老实不客气,但是我们绝对刚才这个毛病不要犯!念佛别的都不要了,我们就在这个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导在这里,如果你参禅一样的,如果说你的的确确有大根性,你说我要学佛,那你要爬上去,这个共同的基础还是这里,那个在下头。我们现在看最后一条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

  他不但正面有这样的功效,还有平常我们要净除罪障是难之又难,他现在不要你这么难,他自己消灭掉了,在还没有说这个本文之前,我们大家晓得忏悔,说这个忏悔要得到净罪相以后才算,这个梵网经上面说的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乃至于小止观都说清楚,很多地方都讲这个,那么准提陀罗尼当中也说,你要去忏悔,要得到什么啊?要得忏悔的清净相,晚上做些什么梦?如果你定,定中应该有什么现象,乃至于你平常,说外善根法相内善根法相,你有这种,所以我们祖师当中有一位蕅益大师,大家晓得,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为这个延约佛法的关系,觉得现在这个真正的得到的真实内容不容易。这个戒体得不到,所以就照著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办法,拜那个占察忏,一直拜到几岁啊?四十九岁,四十九岁?四十七岁?总是这两个当中,你看他二十几岁就出家,然后花了这么多年代,然后什么?清净相、净罪相,所以那个罪障一旦在这个地方,你要把他弄干净是难,难极了!你要没有弄干净的话,对不起,这个佛法业果之间的话,是一点假不来的,一点没情面的,你就得受这个罪,而现在呢他不要你花这么多辛苦,他自己就消灭掉了,这个好处不得了的大,这也为什么在经论上面,处处地方说明有了善知识的依靠的话,占太大的光,占太大的便宜,乃至于像善财这样一生取办,这个道理是有他特殊原因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虽然说不一定,尤其是我觉得的确要学净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师的传记,值得我们参考的,谈到这里有一本传记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传,他也没忏悔也没有什么就因为跟著他的老师,被他的老师磨折的千辛万苦,最后不但所有的罪恶通通净除掉了,而且达到这么大的成就,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值得作为我们的参考,现在我们看本论是怎么消灭我们的罪业的。

【“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这个引经上面,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个白莲华就是妙法莲华经,他说所有的佛讲的话,不管他实或者权,实际上呢,佛一定是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权,有的是实。什么叫实?就是如理的全部显发出来。什么是权?慢慢的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样,刚开始进入小学幼稚园,一年级,这个教的书、教的内容,不是马上可以叫你发明,或者做什么的,这个叫权,权宜之计,当你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后你行了,那么这个必然需要的,这个都是最后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实就算拿那个刚才的比喻来说,你说一个小学生,你能够把大学的东西教他吗?对他来说也只有小学,当然佛是个三界导师,他一定能够了解我们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绝对正确。所以我们能够毁谤他吗?这个一点务必要注意。

【“有未解是义者,”】

  有的人不了解这个。

【“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

  因为有一些人不了解这个真实的佛说的义趣,所以他的邪妄的执著,说这个是成佛的,这个不对是障碍的。

【“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觉得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合理的,这个是不合理的,这个大乘这个小乘,不过说到这里他有一个问题了,好像他这个上面教示我们,大乘也不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这样!不是这个意思。祖师们所以把佛的经教,判教说大乘小乘,乃至于大乘当中还要判,这个通教丶别教丶顿教丶圆教,他这个为什么?告诉你的次第的必然性,你认识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后的话,你才不会是痴非愚,不会说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你晓得佛接引人有这样的方法,一步一步上来,既然你要学佛的话,将来都是你必然须要学的,现在我刚开始发大乘心行的时候是一下不必广学,但是你将来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时候你还得广学,这不是很明白吗?我们怎么可以毁谤他?所以祖师判这个是这样的。现在他这个地方说的,说我们不了解、我们妄执才说这个大的好,这个小的不好,反过来亦是如此,这非常糟糕,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大的

【“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说菩萨学这个,这个不可以,那毁谤他。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
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就是这个很容易,说这个经上面佛告诉文殊师利,这个谤法这件事情很细微的,我们现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的出来,假定有人这么说,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下劣的,你有这种念头,对不起,就是谤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卷A面

  这个是好,这一个是下劣的,你有这种念头对不起这就是谤法。

【“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

  如来无量劫来,三大阿僧祗劫积累的法你说这个不对,不是谤法吗?然后这个法的传承靠僧伽你说这个不对,不是谤僧伽吗?所以别的罪,你是造五无间罪可以救,谤法罪是没办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现在大家千万不要犯这个毛病。

【“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

  这个合理,这个不合理,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

  同样的前面那个道理。就是说如果我们如理去辨别的话,也要晓得学这样的这个地方,这个是共声闻的,这个共独觉的。有些人偏向这个,那么就是属于声闻,有些人偏向那个叫做独觉,这我们要判别的清楚,晓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们的执著,我这个对,你这个不对,你一起这个心,错了。这个里边很细致。我们弄的不对的话,又不要去学了,那个又错了。若毁谤法其罪极重,很重。下面引经。

【“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你把南阎浮提所有塔庙通通毁掉了,这个罪还好,而你谤法这个罪,比前面那个重。下面

【“若弑尽○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你把恒河沙数的罗汉通通杀掉了,杀一个罗汉都不得了,五无间罪,你现在恒河沙数的罗汉都杀掉了,这个罪不得了!他下面告诉说,如果你谤法的话这个罪还要来的重,经上面、三摩地王经,不是我们随便讲的。他处处地方引经,这个要注意!

【“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

  真正谤法不单单这个还有其它的,但这一点特别重要,罪也特别大,所以要努力去断掉它。

【“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

  假定你对前面这三点决定认识了解的话,自然而然你不会犯那个毛病,对不对?所以说“故其恶行自趣息灭。”
  所以我们这们这么可怕的罪业,自然就消失掉了,这个论有这么大的好处。正面告欣我们引上直路,反面的话,自然而然很多罪障就消失掉了。

【“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

  关于这个你多看上面这二部经。

【“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关于其它部份,你看一看那部经。现在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大家都认识的。那个方便品当中前面的,它说的好清楚,佛出世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把佛无始以来所集的最圆满的这个大法要告欣你们。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用种种方法来给你,而他这个种种方法,只要你碰到一点点,都对!所以固然是大经大论、验证等等固然是,一点点的事情也是。所以他处处地方说,乃至于童子戏,这个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个沙,捏一个佛像,他也最后成佛。然后你随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个乐器去赞叹一声佛,念一声佛,拜一下,这些尚且都要成佛,现在反而这个经论是不对了,有这样的可能吗?所以叫我们多看,这个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话,的的确确要有一个人善巧指导,你就很容易懂,要不然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时候,也多多少少可以。我觉得诸位,你们的善根远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赞叹。为什么讲这个话?我自己觉得妙华莲华经,我现在好像讲给你们听,讲的头头是道,实际上我真的怎么彻底,我就是肤浅的了解一点点。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刚出家,人家说这个大乘最圆满经典,我是以无比仰慕之心翻开来去念,念了半天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它就是什么?你也成佛,他也成佛,这个成佛的道理没讲。我想这个话好像那么简单,那时不懂,到后来才了解,那时候花了很长一段的工夫。原来它真正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说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那么为什么不一口气成就呢?因为众生根性不同。尽管佛生生世世引导那些人,告诉他这样做,但是大家偏偏执著自己,结果还是走这个路。因为这样,所以只好应你们的机,骗骗你们说好好,这样也好,那样也好,但是尽管这样你最后也走到。所以说这样应那样机不同的方式来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来说来骗骗你,这个叫权。所以所有的这些无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祗劫实际上是无量阿僧祗劫,苦心积累的,而这个积累过程当中,都是舍身目手足脑髓,外面的妻子国城更不在话下,这样得来的东西!所以它下面就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你说怎么说是三这么长的时间呢?这个都在法华经里面。法华经不是从地涌出品当中,它最后有段公案吗?这个佛的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晓得无量阿僧祗劫,从这个以后,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众生,换句话,他这法宝就是那样集起来的,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看。那么另外一点,我们要著眼这个法华,法华好像我们平常说总是走迂回路子,实际上不是的,法华是把那个直路跟迂回路子,都比出来了。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能够听从善知识,放下自己的执著去照他的路线走的话,那是快速的路子。在没有说这个快速路子之前,我们不妨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实际状态。我们会想,对呀!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呢?那些人,这些罗汉转了个半天都走那个路。我们平常难免会引起这样的一个概念,单单这样从文字上面去看的话,是会很容易,实际上我们要心理上去体验一下。我们现在眼前这么小的小事情,你能舍得放掉你自己的见解跟别人吗?做得到吗?就算勉强,你做了以后,心里面还嘀咕半天,总觉得不来劲,我总要想什么办法要照我的意见去做才对。是不是这样?细细想一想,我这句话没有一点点说笑话或者指责大家的意思,没有。如果指责大家,那就我错了,你们听成这样,你们错了,我无非是让我们体会一下,我们要放掉这个执著是何等的难!不管这个道理,现在听的时候听的非常来劲,听完了以后,你心里面还是这个。听了觉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个地方,去厨房里的时候一吃,他烧的怎么这么不够我的口味,最好要想办法多加一点盐,你到时候就嘀嘀咕咕,万一不行,我来,我来。是不是?你必定要从实际的行相上面去体验这件事情,世间这么一点小事情,何况现在成佛。所以这个里边真正的差别关键就在这里。不过在这种状态之下他有一个善巧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了解了这点,往往想走这个直路,改那个习气这么个慢法。既然这样的话,好了我这个习气又这么重,反正最后总归到,那我就慢慢的来吧!又容易引起这种心情,所以真正好的教法,譬如像本论,它一开始不是告诉你要这样,要这样,很多高的条件,不是的。它开始的时候,没有讲那么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诉你,你照这样的办法走,有什么特别殊胜的好处,说这样走,这好处这么个大。不但如此,反过来他告诉你,如果你不这样走的话,有什么严重的缺陷,而处处地方,他把这个好处跟缺陷让你体会得到。所以你还没做之前,心里想一点都没错,而且这种好坏都是你眼前体会得到的。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得到,你心里想说,对呀!我为什么要省力?还是希望省一点力,得到一点好处。既然这样看起来的话走我这个路子,不但省不下力来,而且吃了大苦;走它这样路子,虽然眼前是小苦一点,省了大力,得到大好处,你这个能够辨别了以后,那个时候做起来容易了,这个就是它告诉我们次第以及很多关键特别的好处,殊胜的地方。
  翻到十五页,由上面我们了解,说这个佛法,这样无比尊贵的这法宝,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大成就者来造这个论。佛法深妙的意趣,我们不容易领会,经过一个菩萨祖师的解释,才可以体会到,而由于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释的内容同样也有深、广,或者偏、满之间的不同。现在造本论的这一位菩萨,成就这样殊胜圆满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论当中,以这一部是最究竟。那么跟这样圆满的教法,如何才能相应呢?我们现在学它,应该有些什么准备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准备,那么你将来就可以得到完满的结果。所以我们世间有一句话,孔老夫子儒家说的,凡事豫则立,你世间事前先准备好了,那这个事情就可做得好。所以我们对于这样殊胜的法门,应该怎么样去听、怎样去讲,才能够跟这个法相应。我想我们平常大概都有一个经验,说那个地方打七,那个地方讲法,我们赶快匆匆忙忙把家里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觉得这么难得的机会,把要安排的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腾出个几天或七天。可是你刚跑去,第一天的时候,那时跟法不相应,原因是你刚离开家里面,家里一大堆的杂务还在脑筋里转,对于眼前的环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里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么?你也不知道,赶快去找一本书本,怎么拜也不知道,怎么弄也不知道。结果等到七天下来也许你知道了,念些什么,怎么个拜法,你样子好像会了,了解了,可是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的去,就学一个三皈依吗?就叫你学拜一下佛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原因就是事先没准备。假定说,我们事先已经有准备了,那个地方佛堂的规矩应该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后你跑的去,样样准备好了,一开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话,完全不一样,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在这个地方我们也经常举这个比喻,常常说六祖大师一听就开悟了,那么至于六祖大师传给他的学生,一讲,那个学生就行了,他为什么行?我们为什么不行?经文是一样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个地方主要的关键,这个内容我们只要好好的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观察修习就会了解。这个文字本身是比较容易懂,而所以立这样的次第,这个内容重要在什么地方?我在这地方特别加以说明。所以在正式讲闻佛法之前,我们要晓得如何去讲,如何去听,你把这个工作准备好了以后,你讲听就有绝对大的好处。我们往往说,现在找不到好的法师,找不到善知识,听不到好的法!是,这个是一个原因,但是里边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没有准备好,自己一片荒田。我为了证明这一件事情,说二个公案给你们听听。这个在佛世在杂宝藏经上面有一个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后出家,修学佛法,年纪大了比较困难,年轻的时候就容易,为什么?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说老了什么都没有了。平常我们世间都说等退休了,那时候修学佛法来不及,年轻的时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还有希望吗?但是这个老比丘真是,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有机会,有善根,到了晚年才进入佛门当中。但是他虽然晚进去,这个意志倒是好乐之心非常强。跑到佛门当中,佛世的时候那个僧团也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见老年出家,很怜悯他同情他,但是就有年轻人,常常看见这个家伙老朽了,怎么样都不行,总欢喜开他玩笑。可是这老比丘本身却是非常认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诚,他一点不会说像我们普通世间往往倚老卖老,这是非常坏的大毛病,他没有。他也没有普通人年纪大了以后,有很多老的习惯,他总觉得修学佛法了,世间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轻人一样,跟著他去学。但是尽管你心理有这样的准备,体力不行,他处处地方总不如人家。年轻人常常开他玩笑,他总归逆来顺受,人家虽然故意开他玩笑,他还诚诚心心的听人家去做。有一次年轻的比丘在一起,年轻人看见这个老家伙来,给他开开玩笑,经常欢喜这样。本来几个年轻人在开玩笑,看见这个老比丘来了以后,大家故意装的很庄严的在那里讲法,这个老比丘过去了,看见他们听法好欢喜的过去。过去了以后,他很恭敬仔细,很羡慕这些年轻人讲法。这些年轻人都是调皮捣蛋的,看见来了说你那个老上座来!来!这个上座有几种,僧年也是个上座,换句话说年纪大或者戒腊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说他年纪虽然轻,出家虽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开悟了,这叫智慧上座。因为人家开他玩笑,所以他出家虽然晚,年纪大了,说你这个老上座来!来!欢迎!然后坐在这里,就给他讲法,他听得欢喜、高兴!那些年轻人肚子里都在笑,这个老家伙老上当。然后有一位年轻人就说来!告诉你!让你证得四果,佛告诉我们法要证果的!他好高兴,好欢喜。你坐在那个角落里边,然后这个老比丘就非常恭敬的坐在这个角落里边,有一个年轻人拿了一个鞭子,就是我们现在禅堂里面,用的那个香板给他头上面叭一下,好,这个加持你,使你得须陀洹果─初果。这完全是开玩笑,但是这老年人却是至诚恭敬的、一心一意的听他们,结果一棒下去,他真的开悟了,证了个初果。他欢喜,年轻人觉得开他玩笑而高兴,这个老比丘因为开悟了,非常恭敬,非常欢喜的,高兴的下座感谢他们,结果大家一般的欢喜,但是内心完全不一样。你不要急,这只是初果还有二果,好!好!跑到这个角落里面,然后那个年轻人是后面笑得笑坏了,觉得这个老家伙就这么糊涂会上那个当,这么高兴。这老比丘心里面真欢喜,证了果怎么不欢喜?把生死了脱了,见到这个道相,一心恭敬从这个角落跑到那里去。然后另外换了一个人,拿著香板头上又吭一下说加持你,给你二果。就这样,如此这般四个角上面敲了四下,证了四果罗汉,你们去看看,真实故事。这个说明什么?很重要,很重要!他心里上面已经自己成熟了。佛法这里处处告诉我们,内学,内学,你学了法,自己内净心意。我们现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学了法是专门当照妖镜看别人,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这个以外,自己我慢心是越学越大,那个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对,只有一个地方没看见,应该看的地方就是没看见,大家就是这个,就是错的准备,真正的问题在这上面。换句话说,一开头我们并不了解佛法的特质是什么,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说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不要急著受什么大法,如果这个地方你能够转化过来的话,下面的法一一受用,而且马上受用。所以这个地方,在没有听之前先告诉我们怎么去听。就说

【“听闻轨理。”】

  听闻佛法,应该有什么样的轨则?为什么道理要这样听?在这里再说一遍,大家千万不要讲道理,大家听了这个道理,看看你心里面相应不相应,这个才是,这个才对,否则的话越走越远。第二呢?

【“二讲说轨理。”】

  讲应该怎么讲,它为什么先听后讲呢?你听,自己会了,体会了,那个时候才可以讲给别人听。现在我们自己不会,先讲给别人听,这个是一个大遗憾。你自己听会了,还要讲给别人听,那时候才圆满,自利利他,然后二利才圆满。这个地方也是,做完了以后最后应该怎么办?一个法会是共同的,关于这个地方,听闻应该怎么办,又分成三:

【“初中分三,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三正听轨理。”】

  这个听闻佛法,又分三个步骤,第一个就告诉我们思惟,就是观察思惟,在脑筋里去想,听闻佛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这个非常重要。平常我们总觉得好端端的在那里,舒舒服服高高兴兴,为什么要去听?送到门上来我们还不一定去听,送到门上听的时候,总觉他讲的不对,我这个对,他那个有什么了不起,他这个我也晓得,这种心情完全不相应。你首先先要想,这个听闻佛法有什么好处?反过来不听佛法有什么坏处?那个时候你心里面才会一心一意的推动你去做。实际上我们心里面平常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挡在这里,假定你没有准备的话,很容易都在烦恼上转,尽管你坐在听法的地方,在那个法会里边心里面还在烦恼上面相应,结果在这种状态听了法,害了你。下面会详细说,为什么叫听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刚才说的,听了法,你不拿它来自己净化而增长烦恼,这个原因。所以你先听闻它的殊胜的利益,然后推动你去一心求这个法。其次呢?对法是如此,对讲法的法师应该怎么办?发起承事!要对他至诚恭敬,这个道理下面讲。你有了这样的准备,下面就是正式听闻,他每一部份有他的特殊的理由在,我们必定要照著去做。你能照著去做就得到好处,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处。所以下面每一个部份,对我们现在是绝对有绝大的意义,真的照著去做才是对我们真实的好处。现在我们看,听闻佛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

【“听闻集云:”】

  那个是龙树菩萨写的。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四句话。这话的意思好像很简单,你由听闻才晓得法,这个法是代表一切,一切法的听闻你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特别意义,佛法所讲的法它有一个目标,如果说不能跟那个目标相应都是戏论,戏论是好听的,另外一个名词─魔业。魔跟佛有什么不同?魔跟佛的差别是恰恰相反,佛是把我们从生死轮回当中救出来的,把这个错误的行相指出来,让我们了解这错了,怎么去觉悟,由于觉悟,然后从这个痛苦当中透脱出来。魔不是,他恰恰相反,专门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们对这个法正确的了解是要了解这一点。假定你了解了这一点,而不能跟这个相应的话,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是戏论。所以不是我们说懂的很多,我们有太多这种情况,一听这个都懂了,好像一点意思都没有,或者他讲是那点,你有你的见解,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现在这个地方说闻知诸法特别的意义什么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见,了解这个法的特质。而我们眼前并不是完全不知道,我们晓得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说得一大堆,可是这些东西对我们真正的苦乐有关系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卷B面

  真正的苦乐有关系吗?没有直接关系。对我们眼前极大部份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倒是知见稠林,烦恼丛生,不如不知。所以它这个地方真正告诉我们的,由于听闻佛法而得到正见,正见就是告诉你迷悟的关键,那一个是对,晓得内外的差别,内就是佛道,佛道当中小大的差别,那是宗派的差别,晓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以至取舍等等,能够分别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这个取舍,归根究底是在我们内心上面,从外面的万事万物,一直慢慢的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才是真的重要,这个必须透过听闻。那么这一点,换句话说由于了解事相一直到究竟圆满达成,整个的,下面分三个步骤: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对普通一般事情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忙的很起劲,忙了半天,结果都是戏论,生死轮回当中辗转不断,这个没有意义。所以佛法里面告诉我们非常正确,你必定要了解这个关键所在,然后应取,取舍之间,所以对我们有害的去掉,对我们有好的努力去做。因为你能够这样的话,懂得了以后,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做─“遮止”,该做的事情去做,然后你就增长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断除恶业,另外一方面是善业增加。这一点特别指什么?戒而言。我们平常一天到晚为惑业所绑住,刚开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这个为主,指戒,从恶业当中透脱出来。进一步,虽然透脱出来了以后,但是这是说初的一步,进一步要把这个烦恼的现行降伏。所以由闻断无义,恶是偏向于恶那方面,虽然我们不造恶了,可是我们做的事情,对于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不一定有特别的意义,很多情况之下,或者无记,或者戏论当中,所以进一步断无义,这个特别是指“定”,所以使烦恼的现行降伏。最后一步把种子断尽,所以得涅槃,这个次第这个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关键在这里,所以诸位大家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说我现在在修行,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烦恼在减少还是烦恼在增长?假定说你烦恼在增长的话,你怎么做都是错的。不要说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你根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个法器敲的多好,不管你那个腿盘的多好,乃至于得了定,这个还是没有用,佛法的特质我们要把握的住,这一点一定要靠什么?靠听闻。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它下面又就一个比喻先说。说有一间房子,它遮盖的非常好,因为遮盖的非常的好,所以黑的一蹋糊涂,什么都看不见,虽然里边有种种美好的东西摆在这里,但是没有光明,尽管你有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这个很明白。就是这间房间,如果说四边把墙通通砌起来的话,那我们在里面像黑暗地狱一样,什么都看不见。这个说什么呢?说像我们人一样,我们如果没有觉者来指导我们的话,虽然我们有这双眼睛,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见,在无明长夜当中。所以说: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现在我们在这个三界当中,虽然生为人身,三界当中畜生那不谈,它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辨别是非,天上太快乐了,他也不想去辨别,唯一的人身有这个智慧,所以这个智慧是世间的。但是他没有听闻这个觉悟者的说明之前,他并不真正了解善恶,这个善恶是指出世的,不是世间的,世间的善恶的标准只是维持这个社会的,说这样做善,这个叫世间的好人,表扬表扬他,这个价值有没有?有,几十年。等到你两脚一伸,换一个地方,那么一点用场都没有。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觉得这个地方好,跑到别的地方还不一定好,所以这个善恶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而现在佛法里指的善恶是什么?佛法的标准,这个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过这个善就有漏跟无漏之别,有漏的话就是人天就叫善,无漏的话一定要超脱三界。恶法就是使你堕落的,从有漏、无漏的方面来说,说有漏的在这个地方善法也是恶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恶法,因为你还在轮回当中。所以说一定要听闻了以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能够跳出轮回,解脱生死痛苦的。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刚才,这个房子里边虽然你有眼睛,但是黑漆漆什么都看不见,现在有了灯,你就看见房子里面各式各样美妙的东西。现在也是一样,由于人家来告诉你了,你能够晓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才知道去取舍,什么不要的,什么该做的。下面又引本生论,本生本来是佛陀的本生,不过有的是讲佛自己说的故事,有的是后来菩萨照他叙述的,总之他的内容是一个。说:


【“‘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现在既然这样,所以如果说由于听闻佛法以后,我们能够发信意,这个信字在这个地方说一下。由于听闻了佛法以后,单单听闻,听过了算了,没有用,而你听闻了以后能够启发这样的一个意乐,意乐就是心里的这种状态。信,这个信平常经上叫净心为信,或者心净为信,这二个字可以倒过来没关系。平常我们讲的信,我相信我相信,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初机进去的必然步骤。你信什么?信佛,但这个信字,是不是谈得到这个地方的信字,不。我们现在普通那个信心,是这地方信心的因,要达到我们书本上所讲的那个信的话,那时功效就产生了。那信字有各种不同解释,现在我们用唯识法相上头的,原则上面虽然不同,它那个大意总不会差。这个唯识上讲,“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于真实有功德、有能力的,这个各别的慢慢再说,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指什么?指三宝,三宝是真实的,其他是虚妄的。这个东西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够启发种种世,出世,自他好事情的,对这个东西,这个法,这个理,能够深深的忍可于心。然后因为你深深的忍可于心,所以启发你一心追求好乐之心,有了这种状态,你的心里面就会觉得清净宁静,产生这样一个特质的,这种的心相,这个才叫做信。所以真正具足信的话,这个条件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话说一下,我们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这个心。譬如说我们眼前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发生了,如果说你信得过佛法的话,你就能够拿佛法把这件事情净化,心里面不会生烦恼。比如我们厨房里面,今天这菜不配你味口,心里想不配味口了,人家说了你一句话心里就嘀嘀咕咕,反过来你说别人、看人家就觉得他不行,那个不行,听闻了佛法又在这是非上转,对不起,不要说在家人没有用,仅管你出了家了,仅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就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心里面没有净,在烦恼上转。它的特质是什么?“净心敬位信”,就是佛法本来是净化你身心的,遇见什么事情的话你晓得那个是对,那个是错,什么是该取,什么是舍,心里很清楚,刚才这个东西─烦恼相,然后这个妄分别,你能够把这个东西了解的清清楚楚,把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做,安忍在这个相应的上头,一心的向上,心里面决不动摇,这个才是。假定说真正你有净信心的话,今天厨房里那个东西不配你味口,乃至于营养不好,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话,今天这个不配我味口,法告诉我这样,该这样做,我今天吃下去,吃死了我正好升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话,你正好回向,就怕你不死,死了以后就去。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是一无是处,你那里还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嘀咕个几天,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过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做到,我指出这个行相来,让我们自己反观内心,体会到了以后作为目标,一步一步上升,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特别说明这一点。所以这些事情都要什么?闻法!那么反过来说,闻法的目的是在这个。所以反过来说,不是听闻了佛法以后,自己执著的要命,这个就对那个又不对,那并不是真正启发你的净信心。闻了法以后,净化自己内心的这个才是,那个时候你做对了就启发自己的净信心。这个情况产生什么效果?“成妙欢喜获坚住”,那个时候这个欢喜是妙欢喜,平常我们听完了以后真欢喜,法喜充满,它现在这个法喜加一个字叫妙,这个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地方不听佛法听另外一个东西,说他在那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一样什么东西,我们一样的眼睛瞪著大大的,听的非常高兴,说不定听的更高兴。听佛法你在那听的直打瞌睡,讲故事你听的来的个有劲,是越听越欢喜。你说同样的欢喜这个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往往有的时候,讲的听的佛法觉得真欢喜法喜充满,不一定。听闻了佛法以后如果这个佛法针对你内心的烦恼,你认得它,能够净化你的烦恼,这个欢喜才是真正佛法相应的叫法喜,这个欢喜妙的,妙欢喜。不是说今天你能说善道,说的人家天花乱坠,听的人听的兴趣无穷、余音袅袅,然后几天还回忆这个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够净化烦恼的话,对不起!这个不是真实的法喜,真实的法喜有这样的妙。
  功效呢?获坚住,你就在法上能安住,不动摇,所以才叫坚住!要不然听见了以后尽管讲法讲的有道理,讲的净除烦恼,碰见一点点小小的事情,贪、嗔、痴在那个地方转,没有安住,坚固更谈不到,所以你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刚开始的时候,在心里的行相认得它,经过思惟经过修证的话,最后尽管三千大千世界为劫火烧尽,你就在那个寂光当中安住不动,这是必然的次第,由听闻入手。所以大家记住这个,修学佛法的四个要则当中,九个步骤,注意一下。就是当你听闻了得到这个佛法,真实的“慧”,慧的特质,那个时候那个欢喜才对,才叫妙,才能够获得坚住。这个东西的特质是什么?启发智慧,无愚痴!那个才是启发你智慧,智慧是对治烦恼的正对治。平常你听懂了欢喜,然后你也可以讲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听很动听,你有这么多信徒,这个结一点缘非常好,但是佛法还远,离开佛法还远,指获得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还在门外,乃至于门在那里还没摸到,这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没有愚痴了,愚痴相的特质,另外一个名字就叫无明。在这种情况之下用自肉买亦应理,用自己的肉去买都合理!我们现在稍微辛苦一点,就觉得辛苦的要命,这个完全错了。所以常常要记住这一个偈子,你可以很认真、深广的去观察思惟。我们不要说佛陀生生世世用头目脑髓去换那个法,祖师们求法也是千里万里,千辛万苦,所以他告诉我们自肉买。佛的的确碓是这样的,他因为能够这样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师因为肯千里万里的求,所以成了祖师菩萨,我们法在面前还不愿意接受,听进去了以后还造罪,那就是我们凡夫,这个概念我们应该认得很清楚。下面这个文字很容易懂,这个细细的我不说它,念一遍。

【“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

  这个法财是你内心相应的,强盗拿不去,小偷偷不走。如

【“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能够摧害这愚,愚怨这就是我们无明,我们这个愚痴无明,才真正是我们的冤家。我们讲我、我、我、我的见解,我的习性,我欢喜这个、我那个,这是我们的冤家,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愚痴,就是无明。每个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没办法害你的。我刚出家的时候第一个依止阿○黎,常常跟我说某人哪,别人不能害你!因为刚出家时候,难免自己跟法不相应。刚进去的时候,大家见了面还是老习气很多,你瞪我一眼,我瞪他一眼,你说他一句我说你一句,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地方转。所以我觉得一直忆念善知识,我一直感谢善知识!他就几次跟我说某人哪,人家不能害你呀!后来加了一句,真正害你的是你自己!那时我不太懂,现在了解了,慢慢的了解,但愿你们及早了解。别人说你一下,你心里嘀咕个三天,你自己在邪妄的分别,因为无明!你不理他不是很好吗?假如你懂得佛法,人家说你的话,他说对了,你感激他,因为他说了你能改正!如果他说不对,正好成就你忍辱,不是增长你功德吗?这再好不过的事情,不管在那一方面都是你的善知识。你现在反过来不这样,还在自己心里面叽哩呱啦,所以的的确确不是人家害你,自己害。为什么呢?愚痴!把这个不应该信的听信他了,这个是毛病的根本。那么现在由于法来摧毁,所以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虽贫不变是爱亲。”】

  所以修道的人是身贫道不贫。贫这东西对我们是绝对有帮忙的。

【“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这个自己看一下。后面最后一句话听一下,非常有道理。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这几句话是美不可言,我一直在忆念!空下来常常想那句话,你修学佛法,如果能够正确的去听闻,这个听闻很重要,可是这个听闻之前一定还有个条件,我想大家晓得了,前面已经说过,后面还要详细讲。你能够跟从这个善知识如理听闻,这第一件事情。听到了正确的方法以后,下面随转,要跟著它转。平常我们这个心如生牛皮,人家告诉你,刚强的不得了,人家告诉你,告诉我这样,你自己呢?一点用场都没有。这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去找善知识,恶知识大家打打架反正都是地狱种子,不怕。你看见那个善知识你这样一来的话,一定堕落!这话绝不是我讲的,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翻开经教上面告诉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我这里顺便一提。真正的善知识如理跟你说的话,你起一念怨恨心的话,你就要那么多世堕落在地狱当中,或者生到畜生当中,这么可怕!所以佛菩萨不在世间,不是佛菩萨不肯来慈悲,他一来的话,非把你送下地狱去不可,这样严重!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我们粗里粗气的话,你随便乱来一通没关系,反正粗里粗气的。如果这个地方都是很精细的东西,给你随便一碰,跌倒一个是价值连城,这个很明白的事情。你自己伤害,也伤害别人,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在这屋子里面,反正跌跟斗没关系,如果这价值连城的东西给他碰的话,绝对不让小孩子来。再不然如果是电,很危险东西叫他一碰的话,他自己也受伤,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要随转。那么怎么才能够转呢?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呢?我们听说这个很有道理,现在听的觉得非常欢喜,听的时候满欢喜,书本一合又还到书本上去了。现在比较好一点还有这个,没有关系,再听一遍,听完了以后还在那个里头没转过来。下面会告诉我们怎么转,这非常重要的,这个转就叫思惟。所以我特别讲,这一次我之所以要求大家很严的原因就是这样,如果你们单单听听的话,慢慢的别的有的是机会,还没有准备好的先不必听这个,的的确确。然后我会继续不断的在这个地方讲下去,还没准备好,先准备好了再来听,那时有大好处。总是希望这次听了以后大家能够跟著转,要想转的话,就是整个的我们生活必须要配合,这个是它的一个原因之一,那时候你能够转了,就可以照著去修,否则我们谈不到修!实际上这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这个随转真正关键就在思惟,等到你思惟观察这样的话,那你就转过来了,平常我们所以转不过来的原因就在这里。关于这一点,讲到后面业那一部份会特别说明,这业从那里起?业的行相是什么?我们讲了半天都不知道,实际上主要的关键就是我们这个思惟心所这个上头。你能够这样做的话,少力─不要花多少气力,即脱生死城,现在我们花好大的气力,花了很大的气力还到地狱里去受苦,非常冤枉。如果说你拿这个法门来念佛的话,的的确确万修万人去,这个祖师绝不骗我们的,是千真万确的,乃至于根本不要出家,你在家的话照著去做也能够去,有这么大的好处,关键就在这里。

【“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所以我们晓得,第一步都是靠听闻。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先要对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有决定的认识,决定的认识从那里来?从闻思来,这第一件。我们现在真正努力的不要说我现在要赶快学学定,我赶快学学,要学这个,要学那个,不是。要怎么样对于这个法的胜解发起,你能够发起来的话,不动摇,全部精神贯注进去的话,那绝对有希望。尤其是现在佛给我们开的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这么安全法。我们继续下去。除了这个特别告诉我们,还要有一个应该有的准备。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

  听闻之前我们应该事先有个准备,这个是在瑜伽师地论上头的。瑜伽师地论上面我们晓得的,本地分当中,分十七地,是五识相应的意地,然后有寻有伺地等等。这本是好论。谈到这地方我心里面常常著急的要命,觉得一点办法都没有,看到大家空下来没什么事情说闲话,我心里面真是代大家觉得可惜,倒不是单单可惜你们,可惜我自己。我自己觉得年轻的时候不晓得用功,现在年纪大了,实在来不及了,恨不得现在我一天有九十六小时整个的看书我还嫌少,我居然看见这么多有宝贝的时间,坐在那没什么事情聊天,然后一坐坐在那地方乘风凉,好可惜!这样难得的、宝贝的、无价的暇满人生就这么浪费掉了,说闲话还造罪,这种好书好好的去看,对我们绝对有好处,顺便提起,关于很多重要的概念,这里边都有清楚明白,顺便一提。菩萨地上面十七地上的菩萨地说:

【“须以五想听闻正法。”】

  要这样的五种概念。听闻佛法之前你先准备自己,使得心里上面有这个认识,然后以这种心情去听的话,你就得到好处了。哪五样看下面:

【“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佛出世不容易,非常难得,佛固然难得,法也是一样,佛之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说起来无量阿僧祇劫,单单时间长不稀奇,我们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无量阿僧祗劫的,乃至于根本无法算,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单单时间长没有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A面

  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无量阿僧祗劫的,这根本无法算,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单单时间长没有用。什么啊?他长时的修习,这个修习,那真苦了!我们为了确实体会到这个情况起见,今天叫你多做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少吃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委屈一点你不愿意。现在什么样的苦事都我来担,什么样的好事都送给人家,受尽种种的委屈都我来,不容易吧?不容易!叫我们在这地方受他一天都不容易,一年都受不了,他是无量阿僧祗劫!不但是一个人,还有很多人。佛在这个整个团体当中成佛的时候,譬如我们佛出世,单单一个佛没用,还要这么多菩萨弟子。那些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这样的修习,那个时候,自他圆满的时候,佛才应世出现,这个难,极难,太难了!我们现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宝,挖到一个金钢石,觉得宝贝得不得了,比之金钢石,那个佛算起来,那个金钢石简直垃圾都不值!三千大千世界送给你,都绝对不能比,这样的难!然后呢佛固然难,法也是如此,实际上法比佛更难。为什么?佛出世佛说的清清楚楚,说的很多法,他跟阿难说,地上挖了一点土,说阿难哪,你看我爪上的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啊?当然地上土多。佛说我说的法只是爪上那么一点点,我没有说的法地上那么多,这个法,这样难得!所以他时间又长又这么的难得,更重要的因为他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珍贵极了!这法有什么好处?

【“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第二个。这样难得的东西,能够增长我们的俱生慧。这个俱生慧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现在这地方只用一种说明。什么叫俱生慧?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就是我宿生的福智资粮所集聚的。这个相对什么呢?相当于这个闻所得的慧跟修证所得的慧,我宿生有这个智慧,福智资粮智慧遇见善知识而听闻,然后这一生增长,不但听闻了增长,如理修证,就这样。那么这个俱生的智慧是宿生来的,这个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够增长的话都要靠什么?靠这一生听闻佛法。所以听闻佛法是能够增长这个东西,而究竟圆满解决问题。所以他像眼目一样。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他这么一说的话我们增长的干什么啊?他的目的始终要把握住,不是说我懂了,然后我说给别人听,我名气很大赚钱很多,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戏论!而是说由于了解了这个东西,能够得到这两样东西,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个是正知,一个是遍知,那两个究竟圆满就是佛陀。这个东西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这个东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这是第三个。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

【“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这个东西到最后的话,给你涅槃菩提果。这个才是最殊胜,这个大是绝对无与相比的殊胜利益。你所有的一切恶断尽,一切的德圆满,这样好处!那么说这个好处虽然好,可是以后啊?妙了!以后固然好,有这样的究竟圆满,眼前就见效。

【“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

  得到这个菩提涅槃,一个是断德,一个是智德,这两个是究竟的果位,眼前就可以得到。实际上如果眼前得不到,究竟决定得不到,为什么?眼前是因,请问你没有种下这个因,能得到果吗?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讲一个问题,人家说这个是菩萨境界,这个是圣人境界,我们常常会这样好像要求我太高啦!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自己当初就是从这个地方过来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识,以前常常用这个勉励、要求我。我心里面常常想,法师讲的,我还是一个凡夫,我还是一个凡夫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说,正因为凡夫所以才跟你讲,那你圣人我还跟你讲什么?我磕你的头向你学,你讲给我听啦!我抓抓头想,对呀!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弄不清楚。听完了回来想一想,我还是凡夫还是要求太高了,以后慢慢才懂。说你凡夫才要学,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听著佛法净化自己,下这个因,将来才能够步步上升感得透脱痛苦的果,非常清楚。所以现在我们听了以后总觉得自己,我凡夫,凡夫!那时候你还没有做已经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经把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常常记著,今天不要说别的,叫你到下面去扫个地,大家都坐在这里,叫我扫地,外面太阳这么大,今天双十节人家都放假,我们坐在这里已经很委屈,还要叫我去扫地,你扫个地都不行,你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这必然结果,这么小的小事情做不成!你现在说,我要学佛,解救三界一切众生,然后这种心里面,请问你怎么解救法?往往有这种心情,叫你扫个地不行,跑著去说法可以的!为什么?弘法利生!你自己的心里面真的烦恼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吗?颠倒!错误啊!所以这个真正的重要,始终这个概念要把握得住,现在下的因对了,必然感得将来的果,所以懂得了这个,我们眼前很多障碍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点事你会想,马上给我积聚什么?福德资粮。不会说,他不做叫我去做,那个嘴巴翘得这么高,心里面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烦恼,然后做了这个行为的话是斗争。在这里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说现在的两个因|止、观,所以能够得菩提涅槃,一个断德,一个智德的话,这个因就是这个东西。当然所以能够得止观,前面还要得正知见,得正知见的|戒定慧,归纳起来都在这个止观两个。这个止观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乐,都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很遗憾,修学佛法,越修越痛苦,关在山里面,真受不了,这个没有用。持了戒以后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质是什么?调伏,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的烦恼了,什么呢?得到清凉,清凉是快乐的,所以叫解脱。这个尸罗有三个名词,翻成我们中文的调伏、清凉、解脱。请问你清凉、解脱了还有烦恼吗?还不快乐吗?我们现在持了半天戒,觉得我这个戒某人传给我的,这个我慢是那么大,这个东西不相应,不快乐的事情,这个,千真万确的。你因为能够调伏了,所以你才进一步能够学定慧,戒相应尚且如此了,何况是定,何况是慧呢?的的确确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内涵,能够使得我们感受到这个跟法相应的乐。世间的乐有没有?有!世间的乐,最后的结果还是会轮回生死的。所以只有这个乐是无罪,它不讲好的那方面,只讲无罪是有这个原因的。世间我们今天赚了个钱,眼前是快乐的,对不起两脚一伸不晓得到那里去了,这个有罪的,这要分的很清楚。所以这必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五个次第。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你能够照著这样去想的话,那么你了解这个好处那来的?听闻佛法来的,原来听闻佛法有这样的殊胜的利益!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要去修行;所以不要听闻。以前我也是这样想,总觉得关起门来修行,现在想想才晓得真懊悔,什么都不懂修习什么呀!关在山里面刚开始觉得满清静的,关了几天以后自己就关不住了,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好一点的人就睡觉,不好一点的人,到外面去乱搞,所以原因就在这里。你正确的认识了以后,整个情况会彻底改善,这个都靠听闻而来,这第一个。然后呢我们说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你那个时候不会停止在那里,一心要去求善知识,去听闻佛法。不是马上去听闻,还要有一个条件,前面那个净除了我们的障碍,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理状态的话,那个障碍摆在那里。普通在世间的学问,物理上面常常说,任何一样东西有一个隋性。什么叫隋性呢?譬如说任何一个东西它本来在这里静止的,他就静止,你要叫它推动,要加一点力量。我们现在这个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们的心情就这样,你要改变现状不太容易,这个叫做隋性。改变这个现状一定要有种力量,物理上的东西你把它推是拉,那么我们心理上的力量靠什么?就是靠思惟。等到你思惟了说,这样做有大好处,不这样做有大害处,你会改变,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了解。我们在这里蛮好的,就不想动,如果说你发现这个地方很不安又危险,那个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说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你想去,那个力量拉著你去。那么现在这里也是如此,思惟了这个以后,它会拉著你去听闻佛法,那么你要去听了,那个时候说,前面那个障碍除掉了,你还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东西。
  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实际上这个里边恭敬的承事,不管所说的法也好,以及法师也好,你要一心恭敬的去承事他。刚才老比丘这个故事就在这里,他前面来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个佛法的好,然后呢他不管什么人,他对佛法本身绝对没有一点轻忽的心情,不管你讲什么,他至诚恭敬的去听,不管谁去讲,他至诚恭敬的听,因为这样,他得到好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是说讲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这样去做。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该怎么做,你能够这样做,好处是你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所以做不到,还是为了我。所以我这地方不强调无我,我这个地方宁愿讲我,或者对你来说,真正为你自己,这还是最好的办法,千真万确的。我们不妨把经上面,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个话,仔细研究下去。

【“如地藏经云:”】

  他都是引经论祖师的语录乃至于实际的说明,要怎么办哪?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对法跟法师,要怎么办呢?专,是专一,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只有这样,这目的要摆得很清楚。所以说我们世间念书是求文凭,是要赚钱。佛法也同样的,要求什么?要得这个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贯注跑到这地方来,不是说我听了法,过两天我也讲这个大法师,也可以讲法。那不对,这个专一纯一,然后要以净信心,这个时候还要一个恭敬,所以净心当中有恭敬,而另外专,还加恭敬,恭敬有个绝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们无始以来都跟著「我”这个行相转,“我”这个东西一定有个慢,一定有个见,一定有个痴,见就是你的见解,然后呢其他的习性,然后呢慢心。这个东西在的话,什么好东西,佛法一定进不来,所以这个听闻要专、要信、要恭敬,这样去听闻。那么目前我们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你能够多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的利益的话,那个时候慢慢、慢慢的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反过来呢不应于彼起毁谤,千万不要起毁谤,这个事情非常严重,毁谤这件事情非常严重。你前面已经听不到这么无价之宝,得不到,你还去毁谤它。本来这个无价之宝,可以解决你一切的问题,得到无比的快乐,结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还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毁谤它的话,那个东西有无比的严重的后果。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观察。所以现在容或人家会说,这个说法的法师,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听他嘛!这个很简单,你毁谤他干什么?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们绝对不会跑去骂地狱的众生,你骂他干什么?他已经很可怜了。你不会去骂一个牛,他很可怜,他不对,他不对他的事情,如果说你自己骂他的话,你并不比他好。他因为愚痴,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话,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骂他的话,岂不是你跟牛一样,这个千真万确。所以你骂他,这正说明了你自己就是那个比他还不如的这样的一个胚子啊!所以这地方我是从反面来说,我们特别要了解的,对于这个法也好,说法的人也好,绝对不要去毁谤。所以后面曾经有一个这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大祖师经过一个地方,正好那个地方有一个法会,他就叫他后面的这个侍者,停下,停下,这个地方有一个法会,去听法。结果那个法会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法,结果那个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子的委屈!我这个老师,当代最高的大善知识,跑到这个地方听这个人讲,那个人讲还不如我,怎么跑到去听这个东西?但是他那个老师,善知识,认认真真的听,他也莫可奈何,勉强一肚子的委屈。听完了以后,他心里面有点不高兴,他说师父啊!这个人讲的这么个平常,你跑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你的身价了吗?那个善知识怎么讲?哎!你怎么这样讲的,我可是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两样大好处!得到什么两样好处?法,他在这地方讲法,我无比的恭敬,让我又能够在法上面随转,无比的好处!就因为他讲了这个法,我得到好处,然后呢他这个法会我去随喜,这个都是无比的功德!平常跟你们说了个半天,你们听的法都听到那里去了?有这么个好机会。一点都没有错,那个大善知识的行持,样子就是这个样。现在我们跑得去,懂了一点点跑著去听,这个家伙说这些是干什么?然后呢他说的比你好,“他好!好些什么?我才不在乎他。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们心里面毛病就在这里,这真正我们要净化自己的。下面

【“于说法师供养者。”】

  特别强调这个法是要恭敬,法师要恭敬,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单单那个法师也要供养。

【“谓于师起如佛想。”】

  对于那个说法的法师要把他看成佛,这个有大道理,这一点我们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这个道理在这里不多说,假定你能够把他看成佛的话,你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去恭敬,你能够有多少恭敬,你就得到多少好处。当年印光大师,他在自己关房里面,闭关拜佛,当然平常我们信佛的人,对他老人家恭敬的不得了,当时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有一个人他是知识份子跑著去,跟著他们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访他,就拉著那个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结果他就问:老法师啊!你这个佛像是木头泥塑木雕,你拜他干什么?印光大师怎么讲?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们懂得这个话吗?没错那个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同样的道理,摆在这里,他跟人讲的也许讲的不对,我不是啊!我是要学佛的。请问你们是要学佛的吗?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要学佛而来,要学佛而来的话,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三个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师。其实三个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师,不是必定有。他这个三个人实际上不是指三个人,所以这个有三种行为,有一种好的,一种坏的,一种不好不坏。好的,善者而从之,好,你就跟著他,当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见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来改。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这个坏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所以说善人是师,恶人是自己的资。好的话他教你,你跟著他,坏人的话正好在这个上面把好人、师长教你的道理去运用,增长你的功德,那不是三个人必定都是老师吗?如果你们不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的话,根本不能学佛,所以佛告诉我们很清楚,佛成佛靠众生!那个菩提树王要慈悲水去灌的,这个慈悲水靠广大众生,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学佛,口口声声地都说大乘,口口声声要度众生,从那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所以刚才说最后得到这个究竟的果地,眼前这两个因才是我们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刚才说以前我不懂,说我现在是凡夫啊!现在要转过来,我现在是凡夫,赶快努力!怎么把因地上面种下圣贤种子,千万再不要把那个凡夫的因,继续增长,继续增长永无了期。所以说这个人不对,那个人对我这样,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轮回的因,赶快把他切断,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你能够切断了,至少你不会堕落,你能够切断了,把你切断净化这个告诉别人,真正帮忙别人,真正弘法,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口了,道理这么简单!所以这一件事情正是我们凡夫做的。了解了这个,专一也专一得起来,信心也建立得起来,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讲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讲法的人看成佛,恶人你也把他看成佛,为什么?恶人为什么把他看成佛?这个很简单,没有恶人你就没办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说的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两个人,第一个我的老师,他是佛,告诉我这个道理,单单告诉你道理行不行?没有用,你还得去做!第二个靠提婆达多,他为什么靠提婆达多?这提婆达多是个代表世界最恶、最罪大恶极,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没有提婆达多我成不了佛,他现在使你成佛,当然你要敬之如佛。这个很简单!这个道理说起来那么简单,那何况他现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我们提婆达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现在告诉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这个道理吗?所以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去修行,头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师说:“你头颅磕破也徒然,然后呢你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你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随便一点事情都是功德,何况是念佛,何况是拜佛,当然有无比的功德!这个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说看你有没有正知见。正知见那来,非听闻不行,从那里听闻?善知识!就是这样你怎么能不把他看成佛。我们了解了,好,继续下去。

【“应视如佛。”】

  下面是解释,那么看成佛怎么办啊?要对他

【“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要对他这样的恭敬。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

  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告诉我们菩萨地这个论上面,菩萨、祖师详细说明,正式听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他主要的就是心里面要纯敬专一,不可杂染,这个杂染下面会解释,另外特别举出来。我们脑筋里面不要从这个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师五处,这个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们送下恶道的,如理作意把我们超脱轮回,帮助别人的。那么这杂染是什么呢?下面那个两部份: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硡,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这个杂染当中第一个,把自己举得高高的!第二个,把对方看不起,这个高举要拿掉,轻慢要拿掉。什么?恭敬,专心!因为你离开了高举了,所以你谦恭,所以要时时、要应时去听闻,听的时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种种承事。这个承事分两方面,第一个,身语承事,第二个,如法修习,这个都是承事。这两个都需要的,然后不应忿恚,心里面不要起不随顺的。这个忿恚有多种,或者由自己方面,或者由对方方面。所谓自己方面,譬如你不舒服,或者什么啦,对方呢?也许他说到的法触犯你的心等等的话,那个时候千万注意,这个很重要的。我现在就体会到,我所以常常给大家说,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够跟大家同学在那儿讲讲的话,最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B面

  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大部份同学都晓得我这个善知识的行相,今天再说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识几年的时间,他很少给你好好的笑一笑,你做什么事情,跟他说,他总归觉得不对,总归是呵斥你。结果,我现在一直感念他,就因为他这样,所以多多少少把我这个烦恼降伏了一点。以这个地方特别说不应忿恚,随顺正行,听完了以后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气叫你做到,你总是跟著他所指点给我们看的,就是佛菩萨指点给我们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他教我这样做,他自己还不是有毛病,那个千千万万不可以。不求过失,不要求他的过失,要求谁啊?要求自己的过失,你求自己的过失,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听闻。所以以前我在常忆念颂上面听过一个颂:“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我在这地方写一下。我再说一遍,自己的过失,比山还要高,积得如山皆不见,看不见。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一直在惑业当中,岂止山哪,像法界虚空一样的这么多,看不见。师过呢!老师的过失秋毫一点点,你看的清清楚楚,法不相应实由此,我们修学了佛法不相应原因就在这里,勤加忏悔常忆念,常常摆在心里面。你能够摆在心里面,你就得到好处,就这么一句话,你要常常摆在心里面,这最重要的,只有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处,千真万确的。你有多少时候能够反过来看自己的过失,你看见了那时候觉得我自己修学佛法的人,穿了这件衣服,原来自己还这么差,那时候你就有希望了。然后你把那个师字改一个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这么一点点,佛法就这么一点点,所以叫内学。外学,就是看外面的,内学就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的。
  我记得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与其说有趣,不如说是最感人的一个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对我们中国贡献,对佛法的整个的贡献。他先跟他的老师学,他老师跟他讲戒,听了一遍觉得懂了。戒,这个东西,一听,他绝顶聪明的人,觉得就是这样了。然后呢?他也是讲来讲去就是这个东西,他自己就到外面去参学。那老师,好了你要去外面参学,结果他就出去。结果转了个大圈子,看来看去外面也不过如此,没比他师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来。回来他师父把他赶出去不要他,他拼命求忏悔,忏悔也不要他,跪在那里苦苦的忏悔,怎么说他要努力,最后又回来。回来了以后,老师没别的,还是讲那个东西,还是讲以前的东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经听了,已经都听懂了,觉得没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来老师还讲这个,然后他一心一意的听了四分律廿遍,你们看看道宣律祖那个公案去,一代大祖师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这个懂了,实际上差得很远,我这个随便提一个公案。你如果听懂了,回过头来一照的话,发现我这个浑身不晓得多少的罪恶在这个里边,全部精神拼命晚上廿四小时不睡觉都弄不过来,你只要一照就立刻发现,我想人人都有这个本事,人人都有这个能力。可怜的就是,就在这里,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找人家过失,固然是老师的过失不可以找,别人的过失也不可以找。我们现在说这个不修行,不行,因为这个习性已经非常厉害非常厉害了。我们缘法跟法相应的心没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乱当中,随便一点的风吹草动,你眼睛就看见,无非都是看见人家的过错,这个毛病就在这里。然后呢因为过错,分别那个邪妄分别的是非,然后斗争,然后造业,都在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回过头来看自己。你一旦看见了,不要说老师的过失绝对不敢看,没有一个人的过失你敢看见。你那有时间去看那个,一看见自己的过失下地狱,那个油锅,那个刀山,等在那里,你怎么有时间肯去一步之错?那个油锅就等在这里。所以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然后呢高举不可以,轻蔑也不可以,不轻蔑应该怎么办呢?

【“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法跟法师不要一点点轻蔑,要恭敬他。

【“不应作意五处,”】

  这个五样东西不要,特别的,我们很容易犯的,那五处啊?

【“戒穿缺,”】

  这个地方不一定持戒,换句话他自己的行持不够,穿缺有他特别意义,简单一点说,他自己好像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实际上他做到了你看不见,千真万确的。以我,不要说过来人如何高妙我们看不见,拿我们眼前来说,大家都说眼前的时候,我跑遍台湾都看不见一个人,我却是看见很多善知识,我的受用就在这个台湾得到的,千真万确!现在还有,眼前也有,那你们只要好好的去学,我保证将来你们都会看见的。所以说你不要看人家,你真正过失改过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晓得这个善知识的行相,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不必多去谈它,以后慢慢的慢慢的随时来说明这件事情。然后呢?

【“种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贵,这个人好像身份很低的样子,长得又丑陋。

【“形貌丑陋,”】

  讲起的话文辞又鄙恶,人家讲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个出起口来的话,好像很粗鲁的样子。

【“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别人跑得来告诉你,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来告诉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诸如此类,因为你听见了,

【“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这地方没道理,听不进就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没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

【“‘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这个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里面放得低低的。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把那个慢心拿掉;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学。你能够发起调伏德,我们修学佛法三个步骤,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调伏,调伏什么?调伏烦恼。本来你这个慢心高的不得了,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跟法相应了,马上调伏你的烦恼,那个时候你才有机会,法水才能够进来,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样,它尽管甘露下下来,流掉了没有用,现在你把它反下来的话,进来的,那对了,才能够调伏得下。那个时候,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你欢喜呀,就像饮甘露,甘露是治我们一切病的,现在呢治我们生死病。反过来,如果你没有这个,你拿这个心情去的话,你也能够得到这个法的滋润,体会到这个法的美。说

【“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恭敬、专一、至诚,这样的来净化自己的内心,调善我们的内心,把心里面的脏垢,彻底的净除干净。这个时候,有个什么现象啊?你不会论这些是非,就像个病人一心一意的听那个医生招呼。我们现在是无明大病,听那个佛、法、法师告诉我们的法药,然后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听闻,这就对了。前面就是告诉我们准备。够不够?还不够。这个真正听闻的前面,已经有了,后面这个正听的轨理,究竟说起来,还是一个听闻之前的条件。下面,说“正听轨理”。
  正式听闻的轨理,实际上这个里边还有,还有的留到下面讲,我们一步步讲下去,自然会分的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好,没错,前面的障碍扫除掉了,用什么方法?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把自己不想去听,不愿意去听的拿掉了,那么听的时候又产生种种,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反效果又净化掉了,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可正式听闻。又分两方面,一个是障碍方面,另外一方面,正面的,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过失,“断器三过”。正面
的还要具足这样的条件:

【“具六种想”】

  今初,他告诉我们:哪三个过失呢?他先说明

【“若器倒覆,”】

  这第一个。

【“及纵向上然不净洁”】

  第二个。第三个。

【“并虽净洁若底穿漏。”】

  说倒了的器具像那个杯子一样的。这个杯子这样摆,不行,那个法水进不去。然后它向上,但是那个杯子里边有脏的,有毒的,没有用。然后你把它洗干净了以后,那个杯子下面有一个洞,漏掉了,也没有用,这很明白,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他说那个杯子,

【“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

  这是第一种情况,如果倒过来的话,盛那个甘露,不能,进不去,你把它倒过来,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里边脏,

【“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

  你不能用这个东西派上用场,

【“或虽不为不净染污,”】

  虽然没有脏,然而不住在里边,漏掉了也不行。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现在听法的时候,也是一样。听法的时候,第一个呢?

【“不属耳,”】

  就是根本耳朵没放在这里,而他在那里听法,我们呢?两种情况,心里面胡思乱想,乃至于有的人,平常我们上课有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老师上课,抽屉里面拿了一本小说,就在看小说;不看小说,胡思乱想,等到散乱心过去了以后,打瞌睡,一点用场都没有。我们平常的时候聊天,聊了个起劲,叫你去睡觉,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听法的时候他就打起瞌睡来了,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业障,碰见这种情况,好好忏悔,这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

【“或虽属耳然有邪执,”】

  他耳朵听见了,但是心里面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他这个邪是错的。执,可以说两种,可以说一种,他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他听见了以后,听不进,他有他的执著。也许他在这里说,我在这里可要学的参禅,他在这儿教我念佛,不行,不行,这个没有用,现在这个时候你还讲这个干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他心里面总有他的。还有呢等起心,就是他听了法跟它相应起来的这种,他有他特别的概念,这个里边有错误,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譬如像我刚才说的,我自己以前的这种经验,我自己的过失,这个法师真正告诉我们,某人哪你该怎么办,我心里面怎么想?法师你告诉我这个,我还是个凡夫啊!说多了有的时候受不了,我乃至于跟他说:法师啊!我还是个凡夫啊!这个就是

【“等起心有过失等。”】

  自己执著在这个,牢牢的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见解,就这样,这个一点用场都没有。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后,那么很好了吧?听过了记不住,也不想去记,那还是没用。所以正规的来说,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然后听的时候,还要不要说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应了。真正应该什么呢?以菩提心相应的心,你晓得真正要学无上菩提,要学一切法,他现在在教,全心全意先听懂了他说的什么,照著他去做,这才是我们相应的。听完了以后,牢牢的记在心里面,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的条件。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看看那个偈子,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这种心情,看看,“专事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意语中”。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当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头的话,你自己不知不觉全部的精神,专事,这个专事,心志所在。换句话说,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里,你眼睛可以闭上,但是全部心志在那里。有的时候,我们有人习惯听的来劲,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仁法师听了法,听了全部精神在那里,眼睛瞪的大大的,仁法师常常跟我说:不要看我,可是过了一下,眼睛又瞪的大大的。以后慢慢的跟了他才晓得他为什么说:“我晚上不能讲法”,以后我发现他晚上固然不能讲,我也不能听,我晚上听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你自然而然就欢喜,精神就提起来,到那时候躺在床上睡不著。所以我现在感觉得很多人听了这个打瞌睡,那实在不相应,这个东西有毛病,那是种种善根可以,你真正要听法,不行的!专事,听这个法,那个时候就要像什么?像渴的不得了,看见那个水,你说摆在那里,你不去理他,会吗?当然不会!然后那个时候一心入于意语中,你全部的精神听他,他讲到那里,这意义把握住了,心里就相应了。你能这样的踊跃,听了法心里欢喜,心悲喜呀!佛法相应的必然情况。弘一大师走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叫“悲欣交集”,一点都没错,你到那个时候法相应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心情,你也说不上来到底是悲是喜,说起来又悲又喜,悲闻法之太晚,喜从今天开始。实际上那个心情很混杂的,但是的的确确跟它相应。那个时候这种情况应该说,反过来我们应该听法,就应该有这种心情,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怎么样?如果像上面这种情况

【“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听闻这佛法,没有大益,他写那个大字很有意思,还是有一点好处的,佛法这东西真了不起!那怕你讨厌他,那怕你在这个地方说辨别他,老师讲了半天,他自己呢?那怕你起了这个心,是,你起了这个心以后你要下地狱的,但是等到你地狱下面出来还靠这个力量你又上来了,佛法之美,它必定有好处。但是要想得到大好处,却得不到。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好处,每个人绝不希望听闻了佛法,先下了地狱回过头来再升天,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大好处,一定要把那个过失拿掉,过失拿掉的这个针对的这个方法,所以叫对治。

【“此三对治,”】

  是什么呢?

【“经说三语,”】

  经上面怎么说啊?

【“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听的时候好好听,然后呢?好好的听完了以后,如理思惟。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

  你要希望得到这个,你一心好乐希求这个,遍知,正遍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么办呢?

【“专注属耳,”】

  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把耳朵听在那里。

【“意善敬住,”】

  这个意,你心意要善要敬,要安住在这个地方。

【“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全部精神去听,这个是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完了以后经上怎么讲啊?我们每看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他一定说,比如那一个人听闻,启发那个问了,佛陀就说善哉善哉,好极了,好极了,你问这个问题啊,然后呢他一定告诉我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个话,不一定用这个方式,可是很多经典上面都说这个“谛听善思”。平常我们看见那个佛经上面,好像这两句话无关紧要的,场面话交代一下,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这两句话是何等重要。所以本论的真正殊胜,列为四个大科,而这个是第三个主要的,你没有前面的准备,告诉你这个正闻没有用。你有了这个准备,来了,根据那里呀?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说,不要人讲自己可以看看佛经就看懂了,那这种都是天才,天才是当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绝不可能。经里面这个谛听善思,有这么深刻意义在,平常我们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步步向上了。这个是断器三过。这个过失要断除掉,断除了过失,然后呢,正面还要具足这个条件。“要具六想”,这个最起码的。不是说单单那个三个过失断掉了,后面还要有,不过这个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码的这个要除掉,同样要具足的六样东西。这个六个东西,第一个,

【“于自安住如病想者。”】

  听闻佛法第一个先自己说我现在在病当中。

【“如入行云:”】

  这个入行论是叫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我们大藏经里这个名字不叫入菩萨行论,叫菩萨集学论,好像这样,我一下忘记掉了,这是寂天菩萨造的,可是我们大藏经里说是龙树菩萨造的。寂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弟子,我不敢肯定这两个是一是二,说不定是寂天菩萨又把他师父说的这个内容增加修改一点,或者是我们传的人译错,这个不敢肯定。他怎么说?

【“‘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说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恼,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医生,照著医生的话去做,何况我们无始长时遭到三毒贪等,各式各样的百病。这个百过不是一百样,这个百字,泛百,我们说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为我们在无明长夜当中,我们没有一样对的,全部都是错的。我们为了这个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现在我们生了一点小病,我感冒,我头痛,我要去看医生,我在这躺一下。现在我们这么大病居然不管,这个人真可怜!所以第一件事情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医生,那个时候你听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释: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说我们无明长夜当中,而这个病很难把它治得好,的的确确很难很难!而这个病,发猛利痛苦,我们眼前一切问题没有一个例外,都在这个里边。是什么?贪等就是三毒。举其纲要,整个说来,我们平常说的,以天台的说法,见、思、无明、尘沙,总之没有一点点例外的都在这个里头。时间呢?无始以来没有一分一秒曾经脱离过,这个痛苦的不得了,身上痛苦,心上懊恼,对于这个地方才是应该知道的,知道这个是病。

【“迦摩巴云:”】

  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说:

【“‘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

  这是说假定你修行,修行而又修错了,是不对,颠倒,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修行。我们现在什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怎么办?

【“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现在我们什么状态?我们遭到三毒大病,这个病是大的不得了。我们起心动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现起的时候,心里面觉得很欢喜,这是什么?贪相应法,非常明白。你这个欢喜,这个好,在贪当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对的境界现起的话,你又觉得这个不对劲,嗔相应法。不在这个当中,什么状态?痴相应法。请问大家每一个人仔细检点检点看,有没有一个时候跳开这个的?可怜的是,可惜的是还不知道,病大的不得了,醒来的时候是如此,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时候是如此,下地狱的时候还是如此,小的时候如此,老的时候还是如此。病势极重,我等不知道这个是病,这第一个要知道的,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听法,对这个不了解,那没有用,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才晓得我这么大的病,就会推动你去做。平常我们常常说,我现在感觉到要去修行佛法,这个的的确确,在座的诸位,不要说在家,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也是这样,都是很难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里觉得就是提不起来,就是没劲,为什么?没有力量推动你,你不晓得自己病,如果你晓得自己病的话,这个推动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叫你去动一动,千难万难,一下忽然地震了,就是你生病爬不动,站起来跑的个快,我想这个我们人人都会体验到吧!眼前很简单,马上地震了,你马上跑,头痛也好脚痛也好,什么病都没有了,因为这个力量推动著你。现在告诉我们,假定你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话,你会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们具六想,它不是空话,有绝大的道理在,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也就是这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一卷A面

  假定你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话,你会一心一意去求,所以他教我们具六想,他不是空话,有绝大的道理在,本论真正殊胜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前面那个过失在的话,你没有用。然后过失去掉了,推动的力量没有,现在告诉你,一步一步的来。现在你有了这个病,进一步要怎么办呢?要去找医生!现在这个医生是什么?法师。所以说:进一步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

  对于说法的这个法师,这是医生。

【“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

  假定我们遭到了病去求医,而找到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好欢喜!一定跟著他告诉我们的,然后恭敬承受照道理去做,这个不必说人人都会。那怕小毛病,一下治好了你一定去找他,再远一点,如果大毛病的话,那不惜千里万里的去找。所以同样的为什么前面第一点,要教我们治的病,你晓得了病,你就拼命去找。找谁呢?找善知识,所以他下面说:

【“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

  我们真正的善知识要这样,就像你有病一样。第一个条件你有了,第二个自然跟著来。

【“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

  碰到了以后不要觉得这是个担子。

【“应持为庄严。”】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现在遇见了善知识,平常真正的善知识,他不是像:“你好难得,你有善根噢!你怎么样!”假如你念点书他就捧你,你是个大学毕业,乃至于留学,你就轻飘飘地就坐在那地方,好了,好了,你在这个地方,像凤凰那样捧你,完了,没有用。反过来,倒是他处处磨折你,那说不定行。他如果真的有本事磨折你,那你真的碰到了,那时你千万不要觉得是个担子,那是个真正的庄严。同样的道理,碰见个好医生,他有本事跑得来,要该动手术,要干什么,老实不客气地就这样来了。当然现在这个医生,都是用种种方法,用糖浆来哄你。以前不是的,真正的好医生针对著「良乐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也是一样的利于行,修行亦是如此。我们有这么大的大病,一定针封著这个地方来的,所以你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负担,要把它看成庄严。所以在这里我的的确确请了几本书:譬如一梦漫言,那是我们清初明朝末年,见月老人写的,以及历代祖师的传记,特别是密勒日巴尊者传,它有特别意义,你们好好地看,我们不是说学那一宗那一派,就看看人家为什么有这样成就的。然后,你不妨更大一点看这个大般若经的常啼菩萨,华严经当中的善财童子,他怎么承事善知识。我们现在不要说侍候善知识,给他做一点事不行,他样样东西侍候你,你还觉得不满意!那是我们跟法不相应!跟他不相应!不要说别的,就像我,我自己觉得已经很不成气候了。我的老师,今年春天我请他到莲社去的时候,下面有这么多同修,我晓得这个同修,不晓得老师怎么办,我自己来,他们吃那个茶很特别的,就是偶然一次做了,我一定尝尝,味道不对,全部重来,一定自己去弄。因为我没有真正地想,做得比较差,的的确确不如那些祖师们,可是我觉得比你们稍微好一点,所以我坐在这里跟你们讲,我但愿你们每个人比我好,那恭喜你们。这个地方要注意,遇到了以后,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负担,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庄严。当年,我这个师长告诉我,现在说你一句听不进,将来你会懊悔的。我好几个老师说他一直懊悔现在没有人骂他,我现在才感觉到,一点都没错。要怎么办呢?是

【“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你照著他去做。我们现在是依我行事,而总是,尽管讲完以后,他讲他的,我就不听他,他也莫奈何我,这个还算是好的,你不给他对嘴,已经是蛮好的。这个就不相应。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而且一心一意地恭敬去承事他,这个相应的。所以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下面告诉我们说真正要求无上菩提的这种人,应该怎么办呢?勇求。修学佛法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个正知见,第二个精进行,没有这两样东西谈不到。正知见的确难,你有了正知见,前面的那些道理都容易解决。譬如我们前面说过了,我们平常看见的这种觉得做不到的事,你有了正知见,理路上都清楚的事,怎么会做不到呢?必然做到的。就像刚才说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不是,你了解了正知见的话,怎么可以看人家不是,眼睛专门看著自己,就怕出一点点小毛病,道理很简单!现在在这个娑婆的恶世当中,一下不小心就出大毛病,就像现在遍地盗贼,你在这地方眼睛瞪大了就看一个小偷把你东西拿走,就怕一个强盗来把你东西抢走,你怎么可以东张西望?这个很明白的事情!你一望别的,你就完了!所以听懂了,一点都没错,可是你得到了正知见没有?还没有,这是人家告诉你的,你思相应慧生起的时候,你就有了正知见,这个道理下面会讲。下面呢要精进行。你懂得了,就是你相应了,如果不精进,还是没有用,你原地踏步,何况我们现在在门外,不晓得在那里,目标都没有做到。真正求法,一定要勇悍。我们不必说那个大善知识如何,所以一跑到这里来,我感动不已,我已经久已仰望我们这老和尚,来了以后,果然不错。我那天跑到医院里看到病房里面,他昏迷不省,张开了嘴巴在那儿念,听听干什么?他一下念念赞佛偈,一下念阿弥陀佛,一下念这个,表示他脑筋一直想这个。回来以后,我们说,老和尚,现在这里你是我们的精神支持,你好好休息!唉!他早晨一听见铃声,睡不著了,要去上早殿。那我们现在这个早殿,最好摇了铃再睡一下,这么早起来,这个就是真正的原因,在这地方。叫你做一点事情,委曲得不得了,总觉得营养也不够,叫你早一点进去,觉得空气又不好,不晓得在想些什么!心里面啊,问题就在这里。真正有正知见,真正精进行的人,这个是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现在我们要学的,最主要的、难克服的─摧我慢。这个我慢倒不一定是说,处处地方我对,你不对,就是当处处地方你以我为主的这种心理,障碍著你,这个是我慢相,这个我慢、我见、我爱、我痴!见解固然是我,然后我爱、我痴,你保护著我,也是我!总觉得这样子受不了,你要弄这个东西,这叫作我爱,这个无非都是在痴相当中。你真正修学佛法,这个东西彻底要扫除,彻底扫除了,你就成就了,现在因地当中你怎么办呢?我懂得多少就下多少功夫,随时注意,它又来了,拿掉它,你能够拿掉几分,你就跟法相应几分。因地当中这样去,慢慢地果地当中慢慢地来了。现在大家总觉得修行很难,就我现在了解,天下没有比修行更容易的事情。大家听了话,觉得怎么会啊?我马上理路告诉你。你要学开汽车,现在很容易,到处有,对不起,没有汽车,你能吗?有了汽车,没马路行吗?有了马路,没汽油行吗?有了汽油,没人教你行吗?你还在这种条件!乃至于骑脚踏车,对不对?可是修行,你自己的事情,脑筋坏了,不行!脑筋坏了做什么事情不行,你只要脑筋好的人,你起心动念,莫非是这个,对不对?那一样事情比修行更容易的,它不要任何条件,就坐在这里也在修行。你做别的事情的话,白天忙完了,晚上总要休息吧!修行!睡觉你也在修行,做别的事,你吃饭总要停下来吧!它吃饭也在修行,所以你真正懂得了,二十四小时,无处不在修行,二十四小时无处不在净除罪障,积聚功德,修行这么容易!为什么原因得不到?没有正知见!没有精进行!现在我们要怎么办呢?第一个摧我慢,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不是说四个步骤分段,你任何四个当中走到一个,你就在修行当中。所以现在我的感觉,大家最难的就是求到善知识,而求到善知识真难的是伏这个东西,你只要这个找到了,下面问题都解决了,净土法门,也就是这个原则当中的一个特例,这个以后再讲。如诸病人,像病人亲近那个医生,这个善巧的医生遇见亲善知识,应该不要懈怠,真正亲近善知识不要一点懈怠。所以华严上面特别示给我们看,这是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取办的原因。佛法不难,千真万确,一生可以成功!问题在你如理不如理。想想看,别的东西都那么难,修学佛法这么容易,别的东西都可以间断,修学佛法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当然一生取办。问题在那里?就是前面那些关键。你整个关键,一步步克服,每一个人都是善财童子,华严当中,真正圆满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我前面一再说,你懂得了这个佛法─本论,你就晓得了,法华、华严的差别在那里?佛出世的精神在那里?其实法华真正的意趣,还是通于华严的,我那天提了个头,这地方顺便说一下。法华里边那次公案,我随便提出来,大家如果没有听过的,以后慢慢的回味,如果晓得法华的,马上懂得这个公案。法华经一开头的时候,授记那些声闻等等,一个一个,乃至于凡夫,小低头,一合掌,皆已成佛道,授记这个,但是都是远得不得了,所以这个才是佛出世的究竟意趣。为了证明这件事情,那么多宝如来那个塔来证明,然后透过所有的化身释迦如来的语意以后,开了这个宝塔的门,最后那个跟这个来的人说,那好了,我们现在回去了吧!那个时候释迦如来怎么说?慢慢的,你先不要回去,看看我们这个世界上面宏扬法华经的效果如何?说完了以后,文殊师利菩萨来了。从那里来?从龙宫,是无量无边的人!那是干什么啊?他在说法华经。“你在干什么?”“我在龙宫当中说法华经。”“那么你在这地方说法华经,说的效果怎么样啊?”“你看!”结果他说完了,龙女出来了,“八岁成佛”这个公案,大家晓得吧?晓得,马上转过来。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关键,说明了我们从这地方看,就是说,文殊师利菩萨就在那个龙宫,给他们说佛出世的─法华的真正意趣的重点、概念,你要把握住─佛出世的真正重要的关键,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把他无量无边证得的真实内容和盘托出,告诉众生,也教你去做这个,这个才是法华的真正意趣,所以实际上,就是最直接的成佛的这个。文殊菩萨说:“我在龙宫里面讲这些,效果呢?你看!”马上就有一个龙女她听了发菩提心,当下成佛,不是吗?我们真正了解了,你要从这地方去著眼,才了解佛法的真正圆教可贵的地方。这个绝不是说单单圆教,通于我们一切众生的。这里还有一个妙呢!就是佛在这地方说法华经,那些人都是转了个半天,结果另外一个人说法华经,还不是佛,是菩萨讲的,在龙宫当中,讲了半天,就一生取办,你们有没有注意,有没有疑问啊?这都是大关键的问题!这个公案,就在华严上面得到了最佳的答案。华严是最了不起的经,但是佛没有说!刚开始的时候,世主妙严品,拿我们世间来说,也可以说土地,神王,一个一个都在说,什么地神、天神,那一个神那一个神,乃至于通到菩萨,佛没有讲,一直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的人也是一样,第一个是和尚,第二个是和尚,下面后头都是在家人,最后一个是和尚,当然里边还包括这个比丘跟比丘尼,尤其是后面那个什么地神,主林神,主风神……主什么神,也是这些!奇怪!佛亲口讲的,大部份的弟子就是罗汉。结果那个地方佛没有讲,就让善财童子一生取办,这么一个内容。然后在法华里面,也是同样的,佛在那里说了那么多,他就说:“我多生多劫教你们,你们总是不能听我的。所以我虽然那个甘露雨下来,可是你们只能接受一点点。小草嘛,吸收一点点,长一棵小草。中草嘛,吸收多一点,长个中草。大草嘛,吸收多一点,长个大草,乃至于树也是如此。所以,虽然我是把最好的法给了你们,你们就转了大圈子!”你们说,这个对我们有用吗?有用。我们就仔细反省一下,善知识给我们讲了以后,我们是不是依教奉行?我们知道不行,我现在是个凡夫,教我做这个,做不到!那是什么?你完全排斥在外头。那时我就是吸收我那一点点;所以这是小草,或者是中草,或者是大草,你能够依教奉行,恭敬承事,能够勇求的话,那对了,你一生取办,概念就在这里,清楚明白,想想看,对不对?所以这个是第二条,晓得自己病找医生。找了医生以后怎么办?要吃药了。所以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

  医师现在开的药品,照著去好好地做。

【“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佛也是一样,像医生一样。佛没有办法把我们叫你说加被你,让你成佛。佛只是如理地把他悟证的法告诉你,你如法行持,很清楚,理论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佛例外的,都是大慈大悲,没有一个佛例外的,都是大智慧。他的慈悲心要救渡一切人,他的智慧了解一切,他的力量能作一切。如果是他能够把我们转化成佛的话,当然绝对会做!现在做不到,明白表示,就是这样。所以每一个佛都是说:“我没办法把你转化成佛,我只有告诉你怎么成。告诉,是非我不行,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医生跟佛一样,他告诉你这个教诫,你听了这个教诫以后,说这个重要!应该怎么办?应多励力,要努力,这个才是我们珍爱执著之处,我们不应该珍爱执著这个我。我这个不行,不应该执著这个见,不应该执著这个情,应该执著这个法,你能这样做,那么就对了。这个六想当中,第一个自己病,无明大病,这是一切病的病根所在,这是我们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应该认识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现在所以大部份人,所听懂的道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没有正确的认识,认识的都是文字上的。然后把那文字上的还要告诉别人去,结果有一点功效,种下一点善根的种子,但是对于整个的佛法来说,眼前产生不了功效,不但产生不到功效,反而成为斗诤之因,这是我们应该为了这个要深深地痛心疾首努力改过的。这个关键,本论顺著次第一步一步告诉我们,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把听闻的道理应用在身心上面,净化罪障,然后把烦恼慢慢地净化,积聚资粮,净除自己。等到你自己能够净除了,那个时候进一步去告诉别人,这才是真正弘法!所以在座的各位,尤其是这里非常难得,将来出去都是佛门龙象,说到这里,我勉励各位同修,大家应该有这个志趣,不要忙著去说法,千万不要忙著去说法,像普通这样说法,已经很多人啦!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我们自己,至少把这个法懂得怎么净化自己身心,那个时候才告诉别人,帮助就大了。法的真正的目的是净化身心,要净化,你至少晓得自己毛病在那里。所以不是说贪、嗔、痴,文字认得很容易,要想认得自己这个身心上贪、嗔、痴的行相,这个是重要的。认得了,还要晓得怎么去对治它,它有什么缺陷?对治了有什么好处?就是这样,这些都应该要知道。第一点要晓得自己是病,因为有了病,所以就努力去找医生,你有了这个,那时候找到了医生,你觉得这个医生,就是我的最好的庄严,医我的病,你没有这个概念的话,那麻烦就来了!我们跑到那里去求学问的,求学问的,世间的,我们反正付一点学费,然后向这个老师求一点学问,就是如此而已,大家互相这么交换,世间的交换。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老师说一点什么听不进的话,他自己就不服气,大家就争执。现在佛门当中也都是如此,这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我昨天已经鼓励大家看看祖师们的传记,不管是中国的,可惜西藏的祖师传记比较少,还有偶然有一点印度的传记,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传,所以鼓励大家去看,看看他们是怎么成就的,必须要师弟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才能够真正的调伏自己的烦恼,要不然自己心里面都是烦恼,讲的佛法都是空话。所以第二─善知识。找到了善知识,他的教诫就是药品,拿这个药品干什么?进一步去治病。所以我们看第四,十八页的第五行文字: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

  现在我们知道有病,找到医生,得到医生开的药,紧跟著自己去吃药治病。世间身体上的是吃药治病,在出世,我们整个的身心上面照著这个法师所开的这个法药去修行,这个才真正修行。你懂得了这个去修行的话,不管你做什么,都在这儿增长功德,净除罪障;拜佛、念佛、参禅、早晚课、听经,乃至于你睡觉吃饭,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也许我们说,古人他说:穿衣、吃饭无不是道,那是开悟了以后的事情,这是没有错。但是开悟是对我们现在来说,这个结果,你因地当中,要怎么样做,才能够感得这个果。假定你因地当中一点消息都没有,请问那个果能天上掉下来吗?佛法会是讲天上掉下来那个果吗?当然不会。那么现在我们因地当中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修行。闻、思二个阶段,应该怎么修?拿这个闻思阶段的修作为因,你才能够感得、得到这个修相应的这个果!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目前这个完整的教授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所以你要了解它,然后在起心动念之间都跟法相应,拿这个心念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们现在下面看文:

【“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

  就像病人,这医生虽然开了药方,也给了你药,假定你不吃的话,那个病不会好,所以我们紧跟著要去吃。那么对我们现在呢?就是:

【“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对于说法的这个师长,所告诉我们的这个教授,假定你不照著他去修习的话,修就是修改,习就是不断地照著这个办法去做、做、做,就是这样。修改些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行,以前我们的行是跟无明、烦恼相应的,见、思二惑,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点小聪明,这种小聪明,真正说起来是害我们的,无始以来害我们的,就是这个。我们真正的唯一的救怙就是佛法,第一个要把这个东西拿掉。我们现在这个小聪明,自己的见解,就是见惑,这个大冤家是这个东西,我们的习性叫思惑,与情绪相应的。那么细的部份就是尘沙无明等等……都是这个东西,要把它修改过来。但是一次还不行,所以不断地、不断地努力修习,不可以不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一卷B面

  但是一次还不行,所以不断地、不断地努力修习,不可以不修。平常我们修学佛法重重难关。第一重难关呢?说我要修行,不要听的。这个道理以前讲过很多,不一定是说他的错,看见太多人讲了说了半天,一点样子都没有。所以真正有志气的人,觉得那些人讲了半天没有用,我可不学那个。他这个志气倒是本身好的,但是这种情况是前面说法的人的错误,并不是说真正的佛法不要讲说、不要听闻的。现在第一个难关如果克服,真正要修行,你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懂得道理,要去听闻,结果听闻了以后他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习。假定说现在听完了,说我懂了,懂了不修行的话,这个没有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什么?听得很多,觉得这就是修行,害了下面这个毛病─多积异类文辞。你无非是做得可以说文字很通达,就是这样。这个经上怎么讲,中观怎么讲,唯识怎么讲,小乘怎么讲,大乘怎么讲。一大堆参考书,一大堆资料,把人家弄得越弄越头痛,以为这个就是佛法,这个不是的,这点我们要了解。所以近代现在这个佛法从清末开始又惭惭的恢复了,各宗各派的气象蓬勃。其中尤其是法相一宗。譬如说当年太虚大师也是,欧阳竟无先生也是,韩清净等,我曾听说过,很早以前听说过人家赞叹这个,后来我出了家以后,有机会看,人家就告诉我,法相这个东西真难学!这唯识,不晓得多少名词,越学越头痛,背得你晕头脑胀。我刚开始是欢喜念佛,也觉得有这个感觉,一直等到后来过了一些年,我总算幸运,自己的障碍除掉了,发现那法相之美,美不可言!初机修学佛法,你只有走这条路,如果说你不走这条路,那条路我是觉得非常辛苦,当然,你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为你早就修过了。那么关键在那里?这个就是我的经验,假定你把它看成单单是文字,那么麻烦就来了。有很多人,他宿生有这个习气,他是个念书人,碰见了书,书不怕多的,然后说的头头是道,说完了以后,也到此为止。对修行上面,更进一步暂时停在那里,这种情况之下对于不欢喜念书的人,这是件苦事情。但真正的法相是这个嘛?不是,指出来法的行相是什么,这个叫法相。你说贪,贪是什么样子呢?你说嗔,嗔是什么样子?你要认得它!那个时候,非要靠那个经论指授给你看,这个叫法相,是指这个,那里是讲文字叫法相,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万分当中的一个东西。所以你如果有了这个的话,经过他一指,你认得了,你认得了你才有机会净除它。否则你不认识,你说修行,去掉贪嗔痴,贪是什么?不知道,嗔是什么?不知道,你怎么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样,你说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没有用!所以我常常说的,我这个善知识,当年我刚依靠他之前,我旁边有好几个人常常说笑话,说这个法师,大家已经出坡去了,他是做什么事情,拿起全部精神来就做,就出坡去了。跑到这个花圃里边、苗圃里边把那个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来。结果等到他拔光了,你就看,草固然没有了,菜、花也通通拔掉了。那时常常会笑,我那时也笑,现在才慢慢的觉得问题就在这个上头,你必定先要认得。所以修行一定要两样事情,第一个正知见,然后精进行。我刚才说那个善知识,他两样东西都具足,正因为他具足,那个精力他不会用在这种小事情上的,你叫他管这个,很多事情,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真正的重点把得很牢,我到现在对他始终一生佩服不尽,感激不尽,受用也从这地方来的。这个虽然是个笑话,我是说明,现在如果我们讲修行,固然你这个园圃的事情你不了解,刚开始当然你可以样样拔掉,现在如果叫你学种菜的话,然后你这样去做,你怎么种菜?现在就是耕耘我们这个心田,你心里面那一个是杂草,那一个应该保留你不知道,一股脑儿乱来的话,你能修行吗?要想认得这个,就是说这个才是真正的法相,以后我们真的讲的重点就偏重在这地方,这一点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则的话是你自己对不起你自己。我们好好的世间可以做个很好的人,放弃了不干,跑到这地方来,那不是自己耽搁自己一生嘛?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说不要多积异类文辞,然后你靠著这个指导认得,认得了去做的话,那真省事、真省力!你心一动,那心相就记得了,晓得这是什么,不对你把它改过来,对了把它增上,这个时候是你内心感到无比的欢善,这是法喜。眼前那些东西动不了你,否则你一天到晚在这里直转,自己还觉得意,得意了半天,将来你下去,把别人也拖下去,这东西很可怕的,而且很现实的。下面继续下去。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

  我们是修了,而单单修够不够?不够,所以前面告诉我们殷重修。什么叫殷重?很郑重,很殷切的。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因为我们这个无始长夜无明大病,就像我们现在害了很重的麻疯病,这个癞病就是麻疯,这个麻疯害了以后,会手脚鼻子耳朵,不晓得什么地方,它会掉掉的,碰到了这么严重的病的话,你随便的一两次药的话,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他说:

【“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我们现在从无始以来,遭到这个烦恼大病。所逼所恼,尽管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个完整的教授,了解了这个佛告诉我们真正的内涵,你虽然能修,但是修一两次,不够,假定说我们不知道的话,更不谈。所以我们真正说起来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圆具一切道分,要整个的内容通通了解,通通认识,然后去修。我们在这个地方大家容或有一点疑问,是啊!等到你样样了解了,你做,怎么行?不,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了解的。我现在举一个很简单的譬喻。譬如说我们要造一个高楼大厦,造这个高楼大厦,不是叫你一口气就把它造起来,要造高楼大厦你必须把那高楼大厦次第步骤完全把握住,照著这个次第步骤去做的话,必定没问题。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的话,那么你东摸西摸,摸得一无是处,我想我们大家了解。譬如说你随便造个小房子,你说没关系,反正地上草拔掉一点,大一点好了,万一觉得不对,重来可以。你造高楼大厦你行吗?你一定要每个步骤弄得非常完整,绝对不是说要造房子,反正我砖头水泥通通进来就算了,你把它通通进来了以后,对不起他说要挖地基,你怎么办?再搬出去,搬出去了重来。你搬了几趟以后,钱固然花掉,钢筋烂掉,水泥硬掉了,完了,我们这个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一生,生命是快速得很,你浪费,要不了多少,一生就完了。然后养成这习惯,下一生又来,匆匆忙忙的碰上了,等到你碰完了,觉得不对重来的话,那一生又完了!那个还算是你没出大毛病,如果出了毛病的话,下一生人身得不到,就到地狱里去,这一转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那是个事实。所以他说的圆具一切,那是你把握住。比如说我们造房子,我不急著去造,先说我造这房子要多大?然后请一个好的建筑师画一个蓝图,这个次第怎么一步步上来?表面上你没有动,可是你将来要嘛不动,一动的话一路上去,高楼大厦成功了,这不是很简单嘛?所以一开头我特别告诉大家,你们记住华严、法华的真实境界,拿著这个好好的。这样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一定是一门深入,相当于我们造房子,我们真正做的时候,一定是照著这个次第步骤完完整整,这样才是大王路。本论真正可贵的地方就在这上头。把握住这个,去努力,做的时候如瀑流水,像瀑布一样,万马奔腾,永不停驰的,这样来。他这个地方叫我们修行,有意思!他不是说叫我们赶快去拜佛,赶快念佛,赶快参禅打坐,他叫我们干什么?观察慧而正思惟,这是我们眼前真正应该做到的。这观察慧跟正思惟是什么意思?我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话,愚痴、邪见,我们要想破除它唯一的正对治是智慧,闻思修慧。闻是从善知识那里开始的,然后从善知识得到你正确的教授,这是从外面来的。你听懂了以后,你开始的第一步什么?就是思惟,那个思惟,就是不断的把听懂的道理,观察,这个对不对?这个错不错?这个是什么一回事情?要观察什么?要观察自己的心行相,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叫内明。所以古来人,古德们总是告诉我们消归自性。什么叫消归自性?就是回过头来,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这个问题去,这个才是真的法相。而我们心性的所以起心动念,那来的啊?有几个原因。简单的说,第一个,就是心里的种子,无始的识种,外面是外境的引诱,加上根,三识和合触,因为世间讲心理的,好像是心理跟物理,内外是两样事情。佛法不是,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也不是心物一元论,它是缘起论,这样当我们谈到一个心理行相的话,一定有外面的东西在里边。你看见这个人,这个人对你笑一笑,你觉得很欢喜。你看见这个好吃的,你就贪,这个人对你瞪大了眼睛骂你几句,你就嗔,所以这个嗔贪的是你内心的,可是跟外面的外境却有这样的关系,这个我们以后再谈,我这里顺便一提。所以在这个时候都要靠什么?观察,观察去思惟,就这样,这个叫做正思惟,叫做如理作意。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这个,因为我们经过观察,经过思惟才晓得我们现在心里面一天到晚无始以来的妄念如瀑流水,现在唯一的办法说要阻止它,有种种: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等。而这个里边的一个殊胜的法门,那时候你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你心里面了解了,一心一意的去念,如正在念的时候,当然!然后你不断的去观察,那个正知,观察这个叫正知,晓得它对了,就让它念下去,不对了,把它拉回来。然后在这地方开出来说,你要对治这个产生这样的功效是─念佛,当对治这个产生这样的功效是─拜佛,然后要叫你去径行,要叫你去打坐,他那个中心,都在从这上面开始的。所以八正道当中,正见下面第二个是正思惟,这个次第有它的必然如此的,修行的最佳指导在此。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所以下面这一个大阿阇黎说我们的心一直长夜无明当中─愚痴,为这个无明所遮盖,所以我们平常的习性、认识,都是跟三毒相应的那个大病。这个病的就像什么?病当中最利害的是麻疯,那个手足都断掉了,现在要去治疗它的话,一点点药是不行啊!看下面。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

  这个是最重要的,你这个认识一起来,其他的都起来了,这个想产生功效与否,对我们能否修行,产生的最直接的关系。现在这个道理,佛菩萨、祖师告诉我们了,我们能不能真的应用,就靠什么?靠能不能正思惟。就在正思惟之前,它还有一个关键,所以,以后慢慢的我们会照著这个次第去讲,然后一步一步来修习。所以在这里,在这个地方,我明天会给大家简单的说明一下。以后我们这地方的进度,原则上面这个学院跟常住是完全合起来的,希望每一位同修都得到这个相应的好处。那么假定说不这样,产生什么效果呢?

【“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

  假定说这个观念是空话,就是讲,讲得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听,听得津津有味,讲完了,听完了书本一合,照样的如此这般,那这个就是空话。这种情况他不为除烦恼,除烦恼才修那个教授,我们只是好乐听闻,这样的话没有意思,就像什么?

【“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

  找了医生不吃药有用吗?


【“若唯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不能脱!这个地方,我想我们在座很多同修可能会有这种念头,是啊!我并没有不想修,我想修,但是为什么心里边就提不起来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概念?有没有这样的痛苦?我想很多同修有。所以上次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说我们现在明明了解了,偏偏做不到,关键在那里?现在我们一定要从这地方找到病根所在。实际上本论后面,这个所以教授,教授,不一定本论,反正有圆满传承教授的话,都在这个地方会给我们指出一条最好的路线来。这条路线,那个善知识、佛菩萨会告诉我们的。在这里注意喔!修不修靠大家自己,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的话,仅管最好的方法你会听得很欢喜,这个时候,没多大用处。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这个地方先停一下。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大家身体上面遭到了这个病苦,多少年来这个病苦一直没有能够弄得好,因为这个重病所困苦所以找医生,好辛苦的去求访,幸运而找到了真正精彩的黠慧精明,黠慧,就是很聪明的,的的确确的好医生,而这个医生呢?也的的确确肯帮助我们。现在这个医生,是佛、大医王,他不但有智慧,了解怎么救我们,而且有悲心,也愿意救我们,而这个悲跟智,都是无上的大悲大智,了解圆满,没有一点点遗漏的。我们所有的病,病根、病因、治好的状态他都知道,然后呢悲心也是究竟圆满的,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都要把我们救到最究竟的地步,不到究竟,绝不罢手。那么在这种情况这个医生教我们要吃这个药,是的,现在我们受到了这个好药,假定不照著他开的药,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吃的话,这个不是医生的过失,也不是这个药不好,这是病人自己的过失!在这里我觉得我愿意诸位同修跟我一样的,自己闭上眼睛,想一想我该怎么办?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我们幸运,遇见了,了解了这个法,以后要策励自己。我们常常觉得我.我.我.是,后面告诉用我慢,什么叫我慢?这个慢倒不像普通的慢一样,是我自己一定要做得起来,一定要成功它。所以现在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我们要跟谁斗?不是要征服别人,要征服自己的烦恼,这个就是大丈夫。你跟别人斗没有用,你不斗他,他到最后也是死的,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死的,所以你不必去斗他,那一个人都要死,再大的冤家仇敌他到最后也要死的。只有一样东西─烦恼,那真是永远存在的,你有本事征服那个烦恼,你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要有这个志气才对。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现在我们普遍的都了解了,说五根、五力,这个止观的方法,假定不照著去做,做而不努力精进的话,那么没有办法真正的验证;没办法验证,痛苦不能了。所以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这个经上面佛陀说:我现在已经把最圆满的教法告诉你了,你假定不照著去做,那就像病人把药背在身上却医不好病,这是经上面告诉我们的。那个菩萨在论上面怎么说呢?

【“入行论亦云:”】

  入行就是入菩萨行,我们修习菩萨人,怎么开始下手去做。说

【“‘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这个要身体做的,单单讲没有用。就像治身体上的病一样,要拿这个药吃的,不是叫你念的,单单念没有用处。所以

【“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

  所以对我们认真的修行,要晓得这个是在治我们的病。

【“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

  这个殷重是什么?对于善知识告诉我们的这个佛法里边的诀窍、精要,那一个该舍,那一个该取,如实的,实实在在的,照著它去做,这个才对。你要去做,它还有一个条件。

【“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

  所以你真正去做的话,你一定要懂得你怎么去做。你要晓得怎么去做,一定要从善知识那儿听闻。所以对自己来说,听闻是第一个关口,听了以后要的的确确的、如实的了知,那么照著这个所晓得的,照著他去深入,这个就是行持。讲起来,那个听闻很容易,实际上我现在才有这个经验,听闻不大容易。我以前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后来自己也亲自碰见了。相传以前那个军队里边,一个传令兵,不像现在的电话电报很方便,所以一个命令叫那个传令兵来,那个传令兵传的时候很有意思,站在那个指挥官前面,指挥官告诉他如此这般讲一遍,讲完了以后,一定要叫那传令兵重覆一遍,就这样。我们刚听见时觉得很奇怪,简单的告诉你几句话,这下还要重覆吗?这一定要重覆,重覆了一遍不够,往往还要重覆两遍。当时我就觉得这很奇怪,后来我自己试,我也听人家讲,乃至于现在告诉别人,你们可以试一试看。昨天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一个小故事。因为我当年记得我也是有一个同修,我就告诉他这一件事情这样的,他懂了懂了,然后就说你把我告诉你的话,简单的说一遍,他回答了半天,吱吱呀呀,不知道答到那里去了。我晓得不仅仅是他,三、四十年以前我就遭遇到这个经验,多少年以后你们不妨自己想一想看,我们以为是这个情况,一听就懂,不那么简单!所以你听完了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好好的真正去看,凡是用过功的人,是,他已经摸索了很久了,一听,诀窍把住了,他通了,这种人只有绝少数的人。大部分人听了一遍,听的时候满来劲,听过了以后脑筋一片糊涂,又是那老毛病现起了。这是我们所以说为什么不能用功的原因,这个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这地方特别提这件事情来,是策励大家真正想用功的人,必定要改头换面,换另外一个方法,这也是为了什么我们这里这个学院的内容有一套不同以前的办法,顺便一提。这个事情我明天会宣布,到那时候给大家说,这个是一个很特别的理由在的。现在我们讲,说这样做才是行持。

【“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对于听闻这个道理,随自己的力量去做,这是最重要。你一定要听了马上去做,并不是叫你听懂了,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的!我告诉你。刚才说的乃至于听,叫你重覆一遍,你都不能重覆的,你就能做得到了吗?这个是为什么闻思等等的必然的关系。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二卷A面

  这个是为什么闻、思等等必然的关系。平常我们,应该是说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只是平常的时候不注意罢了!我现在随便提一下,让你们自已好好的反省一下看看,对不对。你们欢喜看报纸,或者看什么,现在我们这里没有报纸,当然,是,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每天早上起来了第一件事情,拿一个报纸看,看得很起劲。看完了问你,今天报纸上什么事情呀?请问你能回答得出吗?你有印象吗?大家想想看,有没有?硬是没有印象!看过了,刚才什么呀?天大的事情,你记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里糊涂一片。平常我们太多这样事情,想想看对不对?这不是说,看过多少书了,你看过了脑筋一片糊涂,那有什么用呀?所以说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现在学这个本论你也这样学的话,是对不起你自己,耽搁了你一生,认都不认得,还谈修,马虎得碰都碰不到,还谈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过毛病来。跑到这地方来,白吃了人家心血,摆在这地方的话,下完了地狱,然后作牛作马还人家,这个东西不好吃的!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

  听闻集上又来了!尽管你听见了很多,如果你不善护尸罗,这个尸罗,说一下,简单的我们来说戒,大家了解这个尸罗的意思吗?我不能说你们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对我来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是糊里糊涂当中。我告诉你们老实话,讲那个戒,我也早就几十年以前就会写了,这个戒我以为讲了,但是我真的懂吗?到现在开始慢慢的在懂。戒的意思是什么?调伏、清凉、解脱,调伏了吗?没有,碰到烦恼上面,一点用场都没有。你真懂了吗?你既然不能调伏,你能懂吗?我们讲过汽车,画个样子很好,然后呢汽车什么样子?怎么会开的?怎么弄?你真的懂了吗?假定说这个戒是这样讲的话,那个佛法就没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处,调伏烦恼,把人救出来,你现在既然没调伏,你能说懂吗?但是我又不能说不懂。所以这里大家了解,不善护尸罗,你如果不懂的话,请问你能够善护吗?这个是它的真实内意。我的感觉,不是说今天受了戒,你又开始可以学这东西了,受了戒以后要慢慢去善学学处,好好跟著那地方去学,一步一步地上来好好去学,这个是开始。好像进了学校一样,不是你进了学校,你就是工程师,毕业了,都不能做工程师,何况你刚进学校。所以这个戒二百五十条在书本上的戒,就是在你心里上面,一样一样的东西要把你内在的烦恼调伏,调伏了,你就有清凉之感,然后你在这个罪业上面得到解脱,那时候你差不多懂了。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这儿作布萨的时候,很多人起来忏悔,我看了好赞叹!好欢喜!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起步,只要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有它真正深入,不,始终注意不在这个形式上面,但是不离这个形式,这个仪轨,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学开汽车,这部汽车很重要,在这个里面去摸,现在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护尸罗是这样子的。你不善护,那么由于你不善的话,由戒故,就你的行持来说,没有,不行;你尽管多闻,因为你的行持不够被呵斥,那你这个听闻不圆满。

【“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你听得虽然少,但是你能够做到,因为你能够做得很好,那就对了。

【“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

  还有一种人,听嘛也不听,然后护嘛也不护,两样东西都不顾,那完了!

【“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那么最后一种,就是听也听得多,行也行得够,两样东西都到,那是圆满。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就说,虽然现在有善知识,告诉你最完整的教诫,你也了解他说的什么,然后照著去修,晓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处。因为我们世间忙著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唯有如实的修法,这个才是实在的,这个才是坚固的。但是你虽然知道而不认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结果你仍旧在粗重当中,在暴恶当中,那你的听闻,你的了解没有多大意思!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如果你很欢喜的听见圣者告诉我们的如理言教,然后听见了,了解了以后,跟著身语照著去做,正确无误的,这样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个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后的必然现象,对于真正的佛法,佛法的特质、实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从转染成净的,深忍欲乐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个大家欢喜,你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会欢喜。于是你护持自己的,深深的根护,这个就是我们护持我们六根门头,这个就是得到了听闻的益处,然后呢你能够达到彼岸。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上面那一句话当中三件事情,是要连下来的,听闻、随转、修心要,听的就是这个,然后随转的,就是把自己从凡夫的习染,转到跟法相应的,转到那个地方,照著他去修,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气力,就可以了脱生死,进而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地方,处处地方指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说我现在没有好好的修行,把时间空空的浪费掉了,这样的话,到死的时候,懊悔就来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痴凡夫啊!现在贪眼前的小便宜,结果两脚一伸,忧悔来不及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未获根底,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要从这个上面跳出来。那个时候,就苦恼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后悔、苦恼?爱著言说失,都在文字上面空话!这个是一个大失著。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就像我们去看戏一样,戏场里面,看那个台上那些人打斗,哇!好啊!在我们这样喝彩叫好,看别人好,自己没有你的份,没有!要自己去做,这个才对。所以这个在在说明,我们都在语言文字上面。现在我们是真可怜!我以前也是这样,以后也遇见很多同修,常常觉得,这个我都懂,这个我都了解了,念了几年书了,结果念了几年书,修行居然还在门外,反而说这个念书没有用,实在可怜!实在可笑!问题都在这个上面,就算懂了他也不照著去做,还是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往往有这种感觉,就好像讲修行跟这个教理是二件事情。譬如目前我们常常讲唯识、中观,在我现在的感觉,不管唯识、中观,这两样东西,对我们修行都是最佳指导,实在好极了,你要了解这个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话,“法相”!没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可是你把问题的根本,要想从根本上面配合净除的话,是中观。反过来说,那个问题的根本,你要去运用它的话,要靠那个法相。就好像我们说这个汽车,你要汽车怎么开,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后呢,这个引擎的原理,你了解了以后,你要用到这个车子里面的话,你摆在地上滚嘛变成汽车,摆到天上飞嘛,飞机,那这个法相一点都不能少,是这样的配合。如果你真的了解,你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地方,无非都是运用这个,深浅不同,最浅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没有一个离得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了半天,文字中弄得很美,修的时候说没有用了,我实在觉得好遗憾!好可惜!也是好颠倒!慢慢的我们从这个上面下去的话,我们都会摸到这条正路的,即算是并不彻底,但是这条路,是绝对正确。

【“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这个皮没味道的,它真正要吃的在里头。如果人吃那个皮,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们那天说那个笑话,没有到过南方来的人,说这个甘蔗很好吃,可是这个肉很难吞,这甘蔗叫你吃那个汁,那个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当然难吃了,现在更颠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个皮,那不是更笑话嘛!我们现在就犯那个毛病。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现在我们讲话,讲的话就像甘蔗皮一样,所以要从那个语言文字上面,深入法义,而这个里边的味道,就是在这个皮里边的味道,所以我们千千万万要远离这个言著。可是这个言著,要从这个上面进去,把那个皮拿掉了以后,然后思惟里边的真正的内涵,不要放逸!所以这个地方,真正有心好学之士,务劝你们不要空下来,往那个凉亭那边一坐,三个人那么一聊,跑到那个地方一聊,聊个半天,跑到那里去一聊,聊个半天,一天易得过,没有用啊!这个是第四条,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实前后是首尾连贯的。你有了第一条,前面的就跟著来了,但是第一条之所以能够达到真正的成就,靠这一条。同时,你有了这个修持,你前面这个听闻等等,才能够真正深入,否则的话,你始终在那个障碍当中,慢慢的转。下面第五,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我们对于这个所讲说的这个老师,觉得这个就是佛,反过来,佛就是这个老师,我们对他要发起恭敬。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样,直接就修行来说,这是我们恭敬,这是我们真正进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环,没有恭敬,都不行,绝对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如果你要去听法的话,千万不要怀著轻慢的心,这轻慢的心对我们是最大的损害。不要说他是个大善知识,你不能轻慢,就是一个普通人,再起码的人,你要嘛不坐下来听,听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为他这个人是有差别的,法却是佛讲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所以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老比丘的四果那个公案,他这就是什么啊?专、诚、敬三个字。三个年青人,拿著皮球,往他头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证了四果了!我们恭敬第一个重要,那么,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就是我们真正要想修圆满的佛法,什么是圆满?佛陀境界才是圆满,所以你把说法的法师,看成佛陀的话,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你恭敬心,不会寻求过失,一寻求过失,真正受害的是寻求的人,不是这个老师,这个我们要了解。向后处处地方都说这个,你有一念寻求别人的心,那个寻求别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当中,受害的地方。佛没有一个例外的,或者说,他看不见人家的错,不是看不见,他总是把人家的错,转化成他的功德。人家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如理,它引发他的悲心,引发他的智慧。因为有了人家的不对,他要去救人家,他是这样子的,他一看见人家不对总要找什么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发他的大智。假定你能够从这个地方著眼的话,那就怕你不分别。现在我们不是,这个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学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这样,这个是对自己的利益。还有呢,修学佛法,既然都是彻底圆满的话,你念这个说法的法师如世尊,于是你的目标加深扩大,这个才是你究竟圆满的榜样,你不会停止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人来说,是如此,这也是究竟圆满的希望的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说眼前的这个,就不局限在我们现在所要修的这个圈子里头了。最后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最后一个呢,对正法理,觉得怎么样啊?由于听闻这个法,而使得这个如来的正教,久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又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的好处都靠佛法,不管世间,出世间,都是靠佛法而来的。这个佛法真正对世间有两种功效,一个叫增上生,一个决定胜,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眼前的世间的利乐,这个叫增上生,当这个圆满的时候,叫做“报土”。当我们初机开始,一步步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向上就是这个。所以如果说要想得到利乐的话,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间。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那么,你能够享受这个佛法;反过来,你能够推展佛法的话,那么增长你的功德,而这个最后圆满的境地,这个就是报土。所以这个东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们拿世间来说,好像心、物是对待的,实际上,佛法里边是相互为缘的,分不开的。要这个好必需要那个,要那个好必需要这个好,这是互相因待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呢?我们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标要广大圆满,所以广大圆满的这个目标的榜样是佛,达到圆成的境地是清净的佛陀,而这个清净佛陀的果,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所以我们希望佛法久住,不断地增上,增上最后的结果,是究竟决定胜。所以我们对于所听闻的佛法,一方面自己是下手处,一方面要推展开来,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人是佛,然后这个境就是这个圆满的报土,因就是现在,所以第五,第六是这个而言。那么,这样一来的话,这个就是圆满的教法行持者应该有的开始第一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完整的话,因正,这个果实。这个六条,这个是六想,所以我们要断器三过、要具六种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够这个做到了以后,你说我们能不成就吗?当然能成就。到那时候,不要说人家真正教我们,我们一心一意去听,就是人家跟你开玩笑,他也拿这个皮球,叫你坐在四个角上面,我还找不到这个机会!就怕不来,他来找的话,我也证罗汉了,不是吗?所以,这个真正重要的,现在我们主要的,就是净化自己。下面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


  再说不管是讲也好,不管是听也好,如果说你讲完了听完了以后,不真正用在身心上头,“自相续”就是身心,不用在那个身心上头,而把讲的跟听的分开来,跟那身心分开来,讲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摆在一个地方,做另外的说法,那么不管你讲什么听什么,没有用。这话怎么讲?对于我常常引的这个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师跟我说,某人呀!你要这个样啊!我就说,有的时候,嘴巴上面讲,有的时侯心里这么念,我还是个凡夫嘛,那就是讲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另外的话。他本来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个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讲我是个凡夫,那你跑到来干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现在,再来追悔,责问自己,这是我自己的毛病说给你们,但愿你们少犯,你们能少犯,你们就是能够快成就。而且有大损害,所以我们要真实的抉择身心,而听闻之,所以必须要为了抉择自身,什么叫抉择呢?就是来明辨这个法说些什么,这个所说的内容,在我们身心上面,指的是什么?现在我们的身心,是跟所说的相顺?还是相逆?相顺是对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对的,如何去改善净除,这个才是我们听闻的目标,也是我们讲说的希望,共同的。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说,我们要晓得我们面上有没有脏,拿一个镜子来照照看,看见了,然后呢要去掉它,不是拿这个镜子来开玩笑的。

【“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现在我们听闻正法也是这个样,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以去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自己身心上头种种错误的,都看出来了,在这个法镜当中照出来了!对的是这样,不对的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就生热恼,懊恼说怎么我这个身心,这么个差,差到这种程度啊!那么,有了这个了解,有了自己对于自己的烦恼,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进一步去修行,这个才对,这个烦恼,就怕你少。现在呢,我们不是,我们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烦恼,只看人家的烦恼,还有呢,就是自己心里面,懒懒散散。这更可怜的我们在烦恼当中,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怜的,人的真正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不知道,实在可怜!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烦恼,然后要了解如何去净除,发现了这个的话,然后去净除,那是真正要烦恼了,我怎么这么差!我一定要跟它斗,一定要把它战胜,这样我们就有份。在我们这本书上,这个传承说是由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然后呢,西藏阿底峡尊者有一个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个弟子,这个人叫奔公甲。那个奔公甲,这是个大强盗,那个东西非常厉害。那个强盗,可怕的程度在当地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哭了,闹了,只要人家说“奔公甲来了!”那个小孩子马上不哭,会有这样的灵验。相传,有的时候,一个年纪老的一个老婆婆,人家跟他开个玩笑,说奔公甲来了,大家听见了,马上逃,那个老婆婆一吓,就吓死在那个地上,这个人这么个厉害法。结果后来,他接受了佛法以后,他一心修学。他怎么个修法?这个故事真动人哪!他老师告诉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拜佛、念佛、早晚课,他一概没有做这些事情,他自己关在心里面看自己说,老师告诉我这个叫烦恼,我要去掉它,怎么转化。所以他起一个念头,自己说这个念头对了,好高兴,又说把恶念克服了,高兴,他把这个手,代表这个好的念头,作对了,他就举这个手来,举起来,自然,自蹦、自跳、对了!这个时候,他起了个恶念头,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个手打得又红又肿,然后他在墙上面,起了一个善念,就点一个,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十二卷B面

  起了一个善念,就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每天只做这个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来,就看念头,自己起心动念,在这里想什么,他老师告诉他了以后,他就关在里面做一个这样的事情。过了几个月以后,他的老师是谁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传阿底峡尊者全部心法的这个;那个阿底峡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经常去看他们。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个奔公甲,奔公甲看见老师来好欢喜,恭恭敬敬的。说:“你这些以来,做了些什么?”“就做这些。”他老师不知道,一看那个墙上,画得满墙都是的;有的是黑点,有的白圈圈“什么!你怎么忙了几个月就是忙这些?”“对呀!就是这些!”他很起劲呢!心里面很不高兴:“你这个是什么一回事情?”他然后告诉他如此这般:“啊!对,对。”他就对著这个墙磕头,这个真正修行唷!所以我们不要说“我现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盘多少腿;然后我这个念唱是对,你那个念唱不对!”在我的感觉当中,我们走上岔路了。奔公甲后来成为一代善知识,他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到现在流传不绝,他的故事,每个故事动人的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众当中应供,大家很多人应供,因为他出家晚了,坐在后头。他们那个行堂像我们现在一样,那个行堂是好的,他们那个西藏人吃那个茶,那个茶供的时候,有个奶茶,上面那个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后来,那个东西没有了,越来越少了,他坐在后头,慢慢的,开始的时候用功,后来起了一个念头:“肚子又饿,又冷,唉!轮到我的时候,那上面的油都没有了。”他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心里觉得:“啊!奔公甲,你又来了!”就这样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个钵,叭!盖在那里。盖在那里,那个行堂跑过头来,“咦,轮到你了,把它拿出来”他说:“那个坏蛋已经吃过了,今天饿他一天。”,那个人不晓得他干什么,“你拿出来”,“不行,坏蛋已经吃过了,要好好的饿他一天!”他因为起这么一个念头,就把他那个钵摆在那里.所以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善知识,修行人的典型。佛告诉我们,他不怕坏;佛世的时候,鸯堀摩罗这么坏,然后呢种种典型,结果都成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聪明,一点用场都没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都诵通六万偈,无所不通,结果下了阿鼻地狱。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该做的地方做这一个,真正要做的地方做这一个。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的随闻的修学、听闻,如理行持。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我这个卑鄙的、恶劣的行为,这个影子,被这个法镜一照,照出来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我该痛恨的、厌恶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这样。岂不见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国,乃至于那一个修道人都是这样,真正修道人看不见人家过失,为什么?看自己都来不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后,然后你看见别人,救人都来不及,这是千真万确!等到你把人家救起来,你就成了佛了,然后你生生世世,永远做这个工作;这一定的,所以我们下脚第一步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意地起痛恼,这个痛恼干什么?痛恼我不成材,然后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

  前面那个苏达萨子,请了月王子,月王子是个菩萨;他请他讲法。

【“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晓得他够这个条件了,够什么条件?就是前面说的我们一定要“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所以佛尤其在大乘经典上面,总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好的听,认真的听,实实在在的听,而且一再教诫,要两个“谛!听!谛!听!”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马马虎虎。听完了又怎么办?“善!思!念!之。”这几个字,修行都在这里!“善”:善为抉择,去思维,等到你思维了以后,一心忆念,这个念在思的后头,有了这个念就是定慧跟著而来。定慧,那么见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准备,他才告诉你下面这个法,然后你自然相应。所以这个讲说要这样;这个地方就是听,我们现在所以得不到好处的话,毛病前面已经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觉得我好高兴有这个机会,了解怎么真正深入,毛病在何处。今天大家一齐从这地方深入。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

  总之,这个总结起来,整个的大纲,我们真正开头的发心应该怎么?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

  你要想成佛,这佛是果,那么要种什么种子呢?因地上面怎么做呢?

【“因须先知,”】

  因当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

【“知须听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听!

【“是故应当听闻正法。”】

  要听闻正法,那么这个照著次第都来了。

【“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这个听的过程当中,他又照著先是闻法的殊胜利益,有了这个,然后自然而然启发勇悍心,勇悍就是精进,所以讲“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你听闻了以后启发信心,觉得这个才是你真正希望好乐的地方,然后呢?你有了这个好乐心,紧跟著勤践的行为,精进的行为来了。听了以后,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准备,就是这个:“断三过,具六想。”这样真实的听,这个是对于听闻的道理。

【“第二,说法轨理”】

  说法的轨理,那么,讲应该怎么讲?平常在大乘教法当中,这讲,有两种方式:有一种是随分随力的讲;有一种呢,等到你圆满证得的讲;佛陀这是两者同时并行,双管齐下的。讲,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标,是帮助别人,所以最后一定讲;学的时候也讲,就有两个理由:一个呢对自己学来说,是教学相长,你教别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听的人更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既然我们要修学的是大乘圆满佛道的,所以你要随分随力相宜的状态当中,也多多少少讲一点,因地当中也种下这个因,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差别要晓得,要晓得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开始讲了,到什么程度慢慢的把那个讲的程度也可以加深,这个要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虽然我们初机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晓得;不过晓得了这个之后,注意啊!不要我们现刚刚学,讲的条件还不够,看了这个讲的条件这样的话,然后又拿那个高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又完全错了。始终记住佛法这个东西是净化自己的,讲说的标准,还是当我们自己去讲说的时候,看看对,我够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条件,还暂时停一下,我要讲说的基础条件是这样的;不是说我现在书本上面看了这个之后,马上就跟人家讲一遍,那完全是我们像个唱片机器一样;人家说鹦鹉学语,鹦鹉学语,鹦鹉多多少少还有点脑筋,唱片是个木头,我们真像个木头一样;如果这样的话,那个是对自他都是损失。所以说,这个说法的轨理是什么呢?分几部份:

【“第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讲说法有殊胜的利益,这个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讲之前,心里面要承事,大师就是佛;佛跟法这个前面。那么,真正讲的时候呢?

【“以何意乐”】

  心里应该怎么样;讲的是行持,意乐是心理。

【“加行”】

  行为应该怎么样?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对所讲的对象,在什么情况才该讲,什么情况之下不该讲,这个差别何在。现在分四部份,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这个说法的殊胜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需要什么?“不顾”这个。如果说你为了利养恭敬、名闻等等的话,这种染污叫做不净说法,这个事情做不得。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的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们必定要先要拿这个法来自己观照自心;你不观照不会认识的。我们总觉得,我还是法师,还是去度人;这样的的确确也未尝不错,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心,染污、清净的行相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心里一个念头起来,你就晓得了,它是什么,那个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候你能够去做的话,有殊胜功德,不得了的殊胜。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这个佛告诉我们的,弥勒菩萨说,这个无染法施,就是清净的法施,那么换句话说,内心当中,不要染污。平常我们常常说不净说法,内心不清净的,贪图前面这些事情,有所求而讲。这个还有一个毛病,当你有所求的时候,你会扭曲那个佛法的。比如说今天为了求什么,那就赞叹布施,你要什么,你就赞叹什么,你不知不觉当中,那个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所以这一点特别注意,那么无染的法施是什么?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这个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个利益来。

【“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魔罗就是魔王,魔罗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里边。

【“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最后这个“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说能够随分的一直行那个法施。这个二十种利益不详讲。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除了这个二十种,其他的经上面处处地方,讲那个说法的殊胜利益,在这一点,我们要至心的发起殊胜的胜解来。

【“其中成就坚固者,”】

  上面有一个坚固者。

【“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

  以及

【“故译”】

  就是以前老的译。

【“译为成就勇进。”】

  这个是二十种,就是说法的殊胜利益。这一点我们要随分随力的从听闻,然后有了认识了以后,从这个方面,慢慢的慢慢的启发他,这对我们有绝大好处。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我们怎么样承事供养佛跟法呢?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

  佛讲般若的时候,自已亲自弄那个说法的法座,为什么?他恭敬那个法!所以

【“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要晓得,法是佛母,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从佛法,听闻佛法,然后照著佛法行持,从法出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法,要无比的恭敬,这个道理就是在此。讲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却是诸佛的教诫,法这一点我们要辨别的清楚。法,本身,应机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从大到小,然后,显密不同,性相的差别,这个是应机的不同,圆满一样!每一个有它的特别的适应性,我们千万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现在有这种毛病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要注意,很明白的就是我们现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为什么安排这个,你能够有了这个认识了以后的话,对我们就不会妄加是非,对你就有好处;否则的话我们动不动这个大乘、这个小乘,大乘谤小乘尚且不可以,现在有很多人,小乘来谤大乘,那更是颠倒!所以我上次特别给大家说的说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无垢友,他五印度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就因为毁谤世亲菩萨,毁谤大乘,马上堕落地狱当中,阿鼻地狱!这么严重法。所以这个谤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们起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我学禅的,他是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马上说:错了!错了!内心上面的染污;同样的你念佛的也一样的,不可以随便轻毁任何一个人,你只有说:“我现在能力不够,我只有念这个,等到我能力够的时候,我也要学这个。”那你就对了。所以这个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话,就得到恭敬的好处。所以于法起大尊重、大恭敬,并且随念大师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单单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话,就大敬重,这个随念三宝的功德对我们来说,它有无比的效应,因为后面,等讲到皈依的时候,他会提这个事情的,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所以平常我们说三皈依,三皈依,真正三皈依的时候,当你念到的时候你心里就跟他相应了,那时候你就会内心无比的欢喜,这个就是无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皈依,你心念怎么动法,那个时候,你不管是在干什么,你坐在这里听,不管听什么,你心里面就相应欢喜;睡觉也是一样,你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觉得我跟法相应。你这一念跟他相应,一念的欢喜,这个功德随时随地就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么好啊!所以我们要善巧运用。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说要求往生的话,有其他的,一样,你要得到的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得到;所以的的确确,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三宝中来。法,那么我们讲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意乐,所谓意乐,心里的状态;加行,身口的行为。

【“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

  我们概念也要具有五想;听法的时候要六想,六想第一个是病想;现在讲法讲给别人听,自己是医生,这个病想,不是,这是从医生开始,治别人病。

【“谓于自所应起医想,”】

  这第一个,自己是医生;因为自己是医生,所以作医生之前自己先问问,我是蒙古大夫是骗人的?还是真正有本事医得好人家?这个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呢?

【“于法起药想,”】

  我如果是真实的医生,开出来的药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实的医生的话,这个药开出来的话,不一定能够把人救得好,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这个佛法是药。

【“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那个跟上面的一样。

【“及于徒众”】

  除了这个以外,对于徒众,听学的人,

【“修习慈心。”】

  你为什么要跟他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为了这个、要那个,是为了要把他们救起来,慈悲心,因为你有这个,所以才能够

【“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

  不会说跟人家争是非,我对他错,嫉妒别人,别人不对的话,嫉妒别人,这都没有;世间上面常常有这个“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或者我们说:“自古文人相轻。”这是世间相,佛法不是;互相赞叹,道理就在这里,你真正相应了,必然会的;否则我们不相应的话,我们也同样的必然会嫉妒别人,自己的高明,这个法就害了自己。然后呢,同样的还推延懈怠,慢慢地来,懈怠,这种都不会,而且不断地讲也不会疲厌。还有呢,

【“赞自功德举他过失,”】

  这个都可以避免,这个我们了解的:赞叹自己的,说别人的过失;

【“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这些都没有了,这都应该除掉它。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那我们真的一无所求吧?有,也可以说一无所求,也可以说有所求。这个怎么说呢?我们应该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他成佛,这个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归无所得,所以这个叫无所求;关于这个无所求跟有所求之间,我们现在不要拿我们的知见去辨别,我们对这知见还并不正确的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无所求是求些什么,我们往往会弄错弄颠倒,我们好好的学下去。它对这个所求的有一个严密的定义,而所以这个严密的定义就是指我们的心里相应的行相,那个时候,认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话,那就对了。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法的功德,当然我们说法一定有功德,这个才是我的安乐的资具,而不是眼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现在常常说我要无所求而求,在我们凡夫要无所求而求真难,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点点的教授,现在真欢喜,是有所求的。求什么?求这个,因为我求这个,高的目标摆在这里,所以眼前那种小小的名闻利养就挡不住你了,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经验。平常叫你什么都不要,这个东西很难。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乡下的老农老圃,你告诉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获,可能吗?我们都是凡夫,都是乡下那个老农老圃一样的,你说好了,你现在无所求,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这个事情很难。叫你名闻利养都不顾,这做不到,他现在不,叫你不要顾小名小利,然后那个大名大利摆在这个上头,然后呢把这个利害摆在这里,你自然而然很容易舍得掉了。所以印光大师开头的教我们讲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说在这个地方,以前这个讲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们的这个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赞叹。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讲地藏经,沙弥律仪,讲的很多故事,就是那个因果,先不说道理,就告诉你,你照著这个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舍掉了,但是它那个高远的大利益来了。真正修学佛法,那个高远的还不算,还要比他更高,高得不能再高的,你有个大目标,而且这个大目标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那时候你用那个东西,你舍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发的这个善法欲,尤其是大乘,并不叫我们断除的,是净化,把这个现在的贪心,转成功追求无上菩提,无上的善法欲,策发这个大精进,这个力量真好!真好!所以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内,我们这里那个山坡地很陡,每年台风来了以后,真糟糕,把山上那个肥土都冲掉。你别看那个土,这是无价之宝,金刚钻什么等等的话,有没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现在地表的表土流失的话,将来一片沙漠,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了。现在他说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么办呢?上面造一个林,做一个坝;这么一来的话,他善巧的把那个水落下来,经过那个树林,表土保护了,然后做了个坝,这水蓄住了;结果把这个本来有害的东西,产生最大的电力。现在我们这个脑筋里这种贪也是如是,你不要一口气,不要拿掉它,不要断掉它,你善巧的把它转化,本来是最危害的东西,变成最好的东西;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过患为功德。”最后即烦恼就是菩提,不要你转,它本来就是。就因为你在痴、无明当中,这样好的。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贪,要贪这个。”这个就怕你不贪,不过,他不用同一个贪,因为用了同一个贪,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的老毛病又现起来了;所以另外一个名词--善法欲,还是个欲。

【“其加行者,”】

  上面说意乐,加行呢,我们行为怎么办呢?

【“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

  这样,前嘛要净身口,不但内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后不但是身上面,然后我们的道场!然后呢,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所以平常我们的比丘戒,有种种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们赞叹佛就可以。乃至于譬如说,平常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乃至于鬼神、草木,都不能动,但是维持道场,这个可以,庄严这个道场。就这样,诸如此类,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为了尊敬法,行为上面要有这样的。进一步在讲的时候,“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
  正式的,前面还要诵咒;比如说我们现在念金刚经,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么安土地真言,安什么,然后除灾障,八金刚,就是这些,净口业,净身业,它有它的绝大的功德,绝大的道理在。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教法都支离破碎了,所以这套东西这个仪轨都不完整,当年印度都有,你能够这样一做的话,那个百逾缮那,逾缮那,平常我们说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轮王巡回的这个一个里程,那么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三卷A面

  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在这么百逾缮那之内,魔及魔众都不能来;纵算来他也不能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诵咒。其次,“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真的讲的时候要审定这个义理。现在我们讲的这个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很重要。这一点阿底峡尊者传记一开头就说明,佛法有没有,靠什么?靠教法住世与否,这个教法就是教理所说的真正的内涵。这一点是靠有否师承,有否传承。我们千万不可以依自聪辩,自己看,以后觉得这个样、觉得那个样。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的话,那就现在产生了这个流弊,尽管教法处处皆是,但是修行是两件事情,而这个就是他的问题所在。乃至于说譬如“法相”,本来是修行最好的指导,因为你不得真实的内容,就变得苦苦恼恼,背这个名相,背得其苦无比,差别在这里。这个才是我们讲说之前应该确定的。你能够确定了以后,那么就是你文词不美也没关系。所以他上面告诉我们,那个讲法师你不要觉得他的言词这么差、不文雅,他只要指出来那个道理,真正的合理合义就好。义理固然没有错,还要因喻至教,要几样东西;这个理路非常清楚,这个非常清楚的理路,还要用种种比喻,因为佛法是很高深的东西,你要用容易明白的事情做为比喻,让学的人了解你所说的这个前后必然的关系,这道理是这样,来说明这个圣教,然后运用这个圣教,这样的去宣说。下面引经,

【“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那个是在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当中,说末世菩萨宏法,尤其是宏大乘经典的四安乐行当中;不过这个经,经过印度传到西藏再转回来,所以翻译的文句,字句有一点不太相同,内涵却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世智聪辩的智慧,具佛法正知见的智者,应该没有这个毛病,然后呢种种的众义,这个意义非常的圆满、和美,讲出来的话和、美。复应远离诸懈怠,不要厌患,应离一切戚,一切戚就是不相应的,这个都是。然后对于听的人要有慈力,这个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说法最主要的条件。如果你没有慈悲心的话,我们会想,你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什么都不要,说了个半天我干什么?累都累得个要命,这慈悲,为了他们好,就像父母一样,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例外的,一心的精力都为了子女,为什么?就这个。所以这个修慈悲心,为什么修慈悲心七因果当中,第一个就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既然要救他们,要讲说法,也要有这种心力。昼夜善修最胜法这样,自己讲也这样认真去做,这个是最殊胜的。以种种俱胝阿庾喻,俱胝、阿庾,那两个都是印度的大数目字,种种譬喻令一切众生爱乐欢喜,这个才是我们讲法的目的,而不是对他们有所希求世间的事情,不是。不要什么?不管是饮食、衣服、卧具等等。于诸徒众悉无求这样。那么真正的要什么?

【“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

  无非是一个目标─自他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这个真正利益世间,所以要说法,这样的说法这是我的安乐具,所以称他为安乐行,这个才是我们的安乐行。最后一个,那么什么样的对象该说,什么样的不该说呢?下面说,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

  什么对象不讲,什么对象讲,

【“如毗奈耶经云:”】

  戒经上面说:

【“‘未请不应说。’”】

  佛法这东西要请的,这点很重要。现在送上门来自己还不愿意,实在是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对于这一点,真正想学的人,这一点务必要注意,总觉得好像委委曲曲,这个实际上在说起来的话,是伤害了自己。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的确这个地方要把他净除掉。

【“谓未启请不应为说。”】

  如果没有请的话不要说。也许我们说,你不是慈悲吗?错了,不是,我们不了解真正慈悲的形相,我们常常方便出下流,世间很明白,母亲是最慈悲的,但是母亲教不好孩子的,溺爱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孽子,这个不是很明白吗?例如我们中国的历史上面看看,昨天说的那个道宣律祖是这样的。要是我们世间的眼光来看,这个师父真不像样,就硬是不要那个徒弟,怎样求都不理他,最后终于把他锻炼成功一代伟人。我们当年禅宗的河西狮子,这个公案也是一样。他们三个人约定去参那个汾阳朝庆禅师,然后从南方跑得去,所谓河西就是河套以西,现在的山西那个地方,山西、陕西,那儿冷得不得了,南方去啊,千辛万苦,冰天雪地,这样的。不像我们现在,好简单!飞机,飞机下来汽车。这样的虽然没有汽车,没有小包车,没有公共汽车,那时候没有,两只脚硬跑,还得去讨饭。跑到那个地方已经夜里了,一看,“这三个冤鬼”,叭,把门一关,关在门外头。要我们的话,说这个大善知识,跑到去亲近,这么个残忍!我们不把他骂一顿还才怪,他们三个人说“好好,到了这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一夜,明天再说。”结果到了第二天,那个大禅师打开窗子一看,这个冤鬼还没有走,刚刚洗过脸,一盆冷水叭一下泼出去倒那三个人,这一下三个人当中两个人受不了了,两个人都跑掉了,最后第三个还是挨在那个地方。看见冤鬼还没有走,好好没有走就让他进来,然后一跟跟了几年。有的时候忙了半天跑得去,一跑到老师面前,老师便将他痛呵一顿,忙了几年,最后河西狮子─一代大善知识,都是这样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了解真正的佛法。我鼓励你们看密勒日巴尊者传,绝对不是说要看密宗怎么样,最主要的眼前一段,他经过这么样的严格锻炼,才锻炼出这样的人才来。但是现在我们看过了暂时不必忙,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教法内容真正了解了,那个时候你才晓得,为什么百炼金钢?天下没有一样东西例外的,你必须经过这样的炼,才炼得出来。要不然为什么不成材呢?这我们要了解,我们现在心理上的起心动念,请问是什么?什么?想想看,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吧!什么东西?两样东西,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我多少年来的毛病,到现在一直懊悔,一直努力做的就是这个:软暖习气─见烦恼、思烦恼。祖师也都是告诉我们这个,舍不下,不但舍不下还要保护他,以种种理由。
  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二十多年以前,我出家在狮头山,我是跟我师父住在后面那个小茅棚里面,前面的大众总承蒙他们很看得起,那时候刚出家,固执也是很固执,现在想起来也是很糟糕。我师父捡了一件破衣服穿在身上觉得很好,好衣服就是不肯穿。现在才了解,随分,没有好衣服就穿破衣服,有好衣服就不妨穿个好衣服,那个时候觉得破衣服才可以,吃东西都是这样,还自以为修行。下面有人劝,说这个身体很重要,假藉修真啊!好,我就跟他们辩论,反对说假藉修真,其实我们认假作真,说得头头是道。等到我过了几年想想,我真的像我说得那么好吗?不是!那时候虽然我嘴巴说得很对,这是什么?见烦恼,非常厉害非常厉害,平常我们就是这个样,第一点难,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为什么要请的原因,道理是这个。所以龙树菩萨一开头也告诉我们,乃至于我自己的经验,我自己得到受用的也是这样。我只说出其中一个公案。有一次我听我的老师说,他的一个老师,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要来,那么事先的确也有很多迹象,那时我心理已经一心对他仰望,对他恭敬。这个心情实在是无法说得明白,但是你们只要真正去做的话,你们也会感觉得到。很早以前我就一直在盼望,什么时候就想,拜佛的时候就求这个。那天去的时候,事前洗了个澡,头发剃得干干净净,然后也是做了些供养在那里,这都是一个人偷偷的做,也没有人看见。跑出去,跑每一步路,我自已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就好像踩在地上那个脚特别有力那种感受。这个的的确确,当你心里面一提起,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不会那么觉得轻飘飘,有也好,没有也好,那个感受就完全不一样。然后坐在那个地方,一心一意的。那个地方听的人非常多,我就坐在那里,然后就开始讲。讲的内容是平淡极了,可以说,好平淡好平淡,就是这么个平淡的。他就说,现在的人,世间啊,大家充满了烦恼!其实我们对象没认清楚,大意如此,往往觉得责备对方;不是的,真正关键还是自己,内在,你只要把自己树立在你心上的一个藩篱拿掉就对。他就举一个比喻,说你看见一个人的话,总觉得好像对方先要向你笑一笑敬礼你才向他笑,你何不先向他笑呢?这么简单的,你先以你相应的法对他,你做对了,自然而然这个反应是会很好的。就这么平淡,我只是讲那个内容。唉!妙了,我第一次真正我自己觉得跟法相应,就是这种感受,忽然之间身心上面就像,我也说不上来,真说不上来,浑身就融在一个什么里边,这个一身就充满一种欢喜,我无法说得明白,欢喜得不得了,这个境界维持了好几天。然后回过头来我就觉得经上面讲的这个道理,他不是个道理,体会得很清楚,随便看见一个东西,就觉得经上的妙意,处处地方都现起来了,原来就是这个。那个还是很简单的,不是说有什么修证,我好几次都是这样,所以以后晓得,原来这么好,恭敬,专诚。怪不得这个老比丘,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这样,何况是一个真正说法有成就的人,所以说真正重要的在这个上头,我因为得到了这种好处以后,所以我常常在求。有一次遇见一个老师之一,老师就问我最近怎么样啊?这里生活如何啊?那个生活非常苦,他们也晓得,我年纪又大了,身体又不好。我以前在美国这环境过惯的,非常好的环境,后来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苦得不得了。我早晨起来的饮食,一杯茶一个大饼,然后中午馒头,一碟菜,所谓那个菜的话,简单极了,今天洋芋就是洋芋,明天茄子就是茄子,后天白菜就是白菜,放点盐、放点油煮一煮,向来就是这样,转来转去就是这个。到了晚上,白饭、汤,那个汤就是加点盐,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就是有的时候,人家同学拿几粒粘盐,大家好高兴,大家抢著盐来吃吃,你可想而知那个生活单纯到这个程度,但是同学没有一个人叫怨的。所以我的老师之一,跑得来就问我,他说你怎么样啊?他们也有人总是觉得叫我多买一点营养,我就不要,我已经欢喜得不得了。所以他问起了我,我就跟他说,我在这里样样欢喜,样样满意,要求一样东西。他说求什么啊?希望师长的加持,听了一下,他眼睛一瞪,加持?是你自己加持你自己,这个还有求的吗?一句话,当时我在那儿好像打了根闷棍一样,我还觉得很欢喜呢!说实在的话。但是完了以后我想到,一点都没错,你自己加持自己。靠什么?三个字,专、诚、敬心,记牢。所以说我们现在最起码的,未请不应说。

【“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

  就是请白了,还要看他是器非器,尤其是这种器很高的,请了以后也不说,要磨折他,这个理由。反过来,

【“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后面引一段经来说明。假定是你为了法施来讲法,那么对于来请你说的这个,你前面先应该自己谦虚一下,我自己学的没有广博,而你是个善巧的人,像你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菩萨前面,我怎么能讲呀?这个讲法的人应先说这个,不要说就匆匆忙忙的说出来。应该先观察对方是器非器,如果晓得他是一个器具,那么不请也应说。这个里边也引一段公案。两个。现在你们手上有一本宗喀巴大师的应化因缘集,这个宗喀巴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上首弟子。一个你们翻开那个大师的传,有的人带来,有的人没带来,没带来回去的时候看一下。第一页有一张照片,那个照片的下面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大师的两个上首弟子,他的整个的教法就在这上面。一个叫贾曹杰,一个叫克主杰。这个贾曹杰,就是能够圆满的传承宗喀巴大师佛法的这个弟子,克主杰是对大师教法最纯正的保留者,他们两个对于大师的教法,有最了不起的贡献。这个贾曹杰第一次去见宗喀巴大师的时候,还有这么一段公案。他自己是后藏不知道那一部分,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学者,听见人家说,宗喀巴大师这个人何等了不起,他心里不服气,真的这么好吗?我就不相信,我就要跑得去看看他。那天他就怀了这种心情跑得来。宗喀巴大师正好在那地方讲说,结果外面进来一个人,就是那个贾曹杰,大摇大摆的上来,宗喀巴大师一看对方上来了以后,连忙从座位上下来,旁边坐一个小座,就坐在那个地方,然后继续的讲下去。那一位老兄,居然就呯呯碰碰跑上去,坐在宗喀巴大师让出来的那个大座上面,坐在那个地方很神气的听。结果一座还没听完,他就下来了,等到听完一座,就跪在宗喀巴大师前面,啊!这个教法是闻所未闻,义理广、深。从此以后他一生就完全跟著宗喀巴大师,而把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弘传。例如说:不怕我们没有慢,就怕我们慢错了,真正重要的我们要用对,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真的修学佛法最怕的人是什么?怕烂,不怕这个人狷,不怕这个人狂,世间也是这样我这个地方随便这么提一下。这个上头告诉我们,我们讲法的时候应该这样。但是假定你确定晓得这个器的话,那么有另外一种方法,那是鉴别了以后。譬如说,我们刚才说那个祖师,中国的祖师对那个弟子,晓得那个弟子成气候的人,那你不必跟他谦虚,你就磨折他,结果他就成了材了。

【“复次毗奈耶经云:”】

  戒经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个是戒经上面的一个条规,念一遍大家就晓得了,还没有受戒的人,将来你们出了家受戒都晓得,目前,听一下就行。

【“‘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著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覆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是应说,依无病也。”】

  这是戒经上面的,就是说如果他站得比你高,你说法的人站得低,你不可以跟他说。这个倒不是在这个地方较量高低,表示尊重法,在任何一个情况之下,我们重法就是这样,对这个法要无比的敬重。所以平常我们请法的时候也应该了解,要至诚恭敬的去请,不要随随便便的,好像无所谓,这个怎么讲,这个怎么弄,这个不可以不可以,千万注意。反过来呢?返是应说,依无病也。前面之所以这样的话,因为他有正常状态当中,所以不可以,反过来假如这个人有病的时候,那就不受,这是戒上面的开缘。譬如说,我们现在一个人病得半死,躺在床上,照理说的话,他躺在那里你不能跟他站在那里说,但是一个人病得要死你跑得去的话,这个是开缘,是这个意思。前面是讲怎么讲,听怎么听,最后完结。平常我们讲说的时候一定有一方讲一方听的人,我们讲完了听完了马上会说算了,实际上不,讲有讲的仪轨,听有听的办法,讲完听完以后还有一个。现在我们有没有?有的,我们就唱一个回向偈,这个有大道理。但是这个回向偈我们形式是有的,内容不一定有。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样跟那个内容配合,如果你真正的能够配合的话,这个讲也好,听也好,就功德无量。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

  讲完了怎么办?

【“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讲法也好,听法也好,都有绝大的功德。这个功德,我们不要白白的让他去,你白白的也有的,但是你要晓得,善巧的利用他,这样才能增长无尽;你不晓得善巧利用的话,三世怨。我先说一个三世怨的故事。这个憨山大师,他己经成了名了,非常了不起,从北方经过江南的时候,在杭州停了一下,不晓得多多少少人都到杭州那里,我一下记不住了,不晓得多少人就来听法。有一个人姓刘叫刘玉寿,他那一天来问憨山大师,我今天早晨做了个梦,梦当中说有一个人长得很魁武,但是他那个嘴巴凸出来,很尖的凸出来,像个猪嘴巴一样那种味道。他跟这个刘居士讲,我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个法师讲一座经,我就跑去听了一下,因为这个功德,所以转生到了宋朝去投为一个大将,谁啊?曹彬。曹彬是宋朝宋初的一个很有名的大将,那个时候攻江州,久攻不下,最后把江州攻下来了以后,他发了一个大嗔心,就把城里的那些人统统杀光,屠城。因为这样的因缘,受尽无比的痛苦,完了以后生生世世投猪;明天一大早我要被杀的那个猪,跟你有缘,祈求你救我一救。那个梦做完了就醒过来,真的醒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住在船上面,江里面来,听见那个猪哇啦哇啦叫,他就想起那个梦,赶快就跑到那家人家去,就想去救那个猪,跑得去那条猪已经宰掉了。他就问那个大师,我这个梦是怎么一回事情?大师就告诉他,是,没错,那个时候听法那个人就是被宰那个猪,就是前生那个,说法那个人就是你。就是那么普普通通听到,就有这样大的功德,千真万确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晓得怎么回向,这个叫三世怨。他听了一座就得到这么好的福报,结果得到了福报是造罪,造了罪,然后受尽地狱苦报,一世一世被人宰。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我想这个留著明天讲,因为这两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的认真,每次去用功,对我们有很大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三卷B面

  值得我们好好认真每次去用功,对我们有很大的功德。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三页,与这个殊胜相应的大法,应该怎么听、应该怎么讲。这个准备,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对我们这样的重要,实际上大乘经典上面处处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个原来对我们有这么大关系。既然我们不知道前面有这么大的关系,我们又没有准备,你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听再多、听再深的经却没有用处,原因在此。那么不但听之前,讲的之前,要有这样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那么你听的时候,讲的时候马上受用,而且听完以后还有继续的应该这样的做法,所以,当时固然受用,完了以后继续在身心上面不断的增长,这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法如理的身心就跟佛法相应。而我们就因为事前既没有准备,中间也不晓得怎么样跟法相应,听完了以后书本一合,依旧如此这般,依然故我,跟法始终没办法相应,所以看真正听闻正法之前这么重要。现在我们懂得了由讲闻法所获众善,讲也好,听闻佛法也好,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好处,这个众多的好处后来应该怎么办?怎么样使他在我们身心上面深深的种在八识田中,乃至于让它继续保持这个现行。如果你能够使法继续保持现行,那就是我们最佳的修行,自然而然,你会二十四小时都在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层层无穷的增上,所以讲完了以后他要有一个回向,这个回向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的内容相应,那么这样的话,才跟我们现在所谓一个回向有不同产生真实的功效。看文

【“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告诉我们这个是我们该做的─猛利。猛利这二个字可以作为二个情况讲,可以作为一个情况讲,现在说一下。猛就是勇猛,精进的一种状态。精进的状态这种心里上面,就是充满著一种向上向前的这种力量,这种强劲的心志。所以单单莽撞的冲还不行,要非常明利,你所以能够明利,那个是得到正见、智慧,然后有了这个正见,有了这个智慧相应,再加上强悍的、向上推动的力量的话,事情就成功了。我们作任何事情一样,开车子一定要把那个舵、驾驶盘把得很准,把准了以后,这个气缸的力量很大,然后你走在那大路上面非常快速,所以这个要我们体会到的。同时这个时候,也可以拿来观照我们的一个心理状态。我们平常的心里是什么?利不利?猛不猛?不,不相应,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有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有猛的,但是我们这个猛跟法不相应。平常我们最猛的时候,发大脾气的时候,那个时候心里很猛,实际上这个是使得我们下地狱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转过来。还有贪的时候也很猛,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修学佛法要转,就是说把那个错误的转过来,转染成净,你还是用同样的一样东西。像汽车一样,本来向那个方向开的,你把它转过来向那地方开,向那地方开的是坏的三恶道,就是不在三恶道,轮回生死。向那个地方转的话,然后从善道而跳出轮回,就是这个。然后利不利,就是拿智慧来说一片迷糊,所以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说我们用错了地方。你了解了这一点,才晓得修学佛法为什么是正见第一。平常我们除了这个猛利的贪嗔以外,剩下来的时间,心里不是痴痴呆呆就非常惶恐,不晓得如何是好。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不是在猛利的贪、嗔当中,剩下来的时间大家东去找一个人聊聊天,西去找一个人望一望、打打秋风就是这样,是这个情况,这是一种最大的损失。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养成了以后,懂了这个道理却还改不过来,这是修行的关键所在,所以现在我们懂得了,怎么办呢?要猛利。下面欲心,这个欲还是什么?我们心里的行相,就是这个,方向不同。行相还是跟我们的贪染之心,不过这个贪染是向那边的,现在的欲是善法欲向那边的,我们现在要去做的,一心要去做这个。所以他所指的方向─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不但是说,我们究竟要成佛,眼前都须要,而是眼前的因对了,才能够得到究竟的果。同样的你眼前作对了,必定得到究竟的果,你如果眼前做错了,叫三世怨。所以分开来讲眼前、究竟是二件事情,因果不同,可是这个方向却是一致,一定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的话,那必然就是这个。我们眼前受到的什么好处呢?这个当下也可以体会得到,眼前你如果做对的话,那个时候你心里上的状态,法喜充满。也许你在这个地方做的很辛苦,但是你就很欢喜。如果你这样的话,那这个结果将来一定会步步引导你上究竟之路,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实际上不要等到究竟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那个花报出现的时候,很快的就是眼前所能感受得到的。那么平常我们有没有?有,佛法上面不一定,世法上面处处都是。今天你跟人家做一件什么事情,譬如说彼此有胜负可分的,你作的非常辛苦,然后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克服了困难,或者打球当中打胜了,问你做得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可是你那个时候心里面非常欢喜,所以任何一个时候都是相应的。现在我们要战的不是世间的敌人,而是我们烦恼的敌人,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但是那个时候你心里很欢喜,这个就是我们眼前的。然后同样的因为你这样去做,我们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眼前作事作的很好,人家觉得这个人很好,上面的人也肯不断的来保护你、提拔你,旁边的人拥护你,后面的人跟著你,这就是眼前的花报,不是很明白吗?然后你这样上去,将来最后究竟的时候,你成就的就是佛果,周围的就是菩萨、声闻、缘觉等……这是究竟的,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所希望的,所愿求的地方!要这样去回向,当你心里面这样去回向的时候,然后要猛利,这个猛利,还有他特别的一个意思。我们真正的业力,一直讲业,染也是业,净也是业,业的真正枢要在那里?就是我们的心念。如果你轻轻松松、浮浮泛泛的话,这个没有太大的力量,如果你心情比较强的话,力量就强了,你愈强这个力量就愈大。所以你回向的时候也是一样,听完一心一意我要这样、要这样,你如果能这样的话,这个功德就很大,就很不可思议。

【“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

  假定你以这种轨则、这个道理去听也好,去讲也好,讲什么?正法。这个正字很重要,这个正字不是说一定翻开佛经叫正法,就是说你是不是跟他如实相应?这个叫正法。如果讲戒的话,法对不对?体得不得?行顺不顺?相圆不圆?这四样东西是法、体、行、相,对了,正法;有一点似是而非的─像法,再不然的话就错了。单单摸一个行相那不对,但是他有他的好处,你只要在这种状态当中,你那怕是听一座,讲一座,也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就能够得到殊胜的大利益。经上告诉我们,讲说、听闻一座佛法功德不得了的大。平常我们说持戒一天一夜升天什么等等,你如果这样的话一定也是一样的,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个佛法的珍贵,实在是无比的。

【“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

  分成这样的三个层次。假定说你讲也好听也好,能够真正做对,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由于这样的因缘,你以前造的种种的业障,这业障当中它一样的东西就是代表不恭敬,对于法与法师的不恭敬,因为这个是最严重的,其他的再怎么大的罪恶,比起这个来那很小很小。所以经上一直说,五无间罪,佛菩萨能够救你,你谤法跟这个,就无法救你,你对法与法师的毁谤,没办法救。所以平常我们这一点不大注意,这是轻忽、轻视法,那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说谤法这个罪尚且能够清除掉,何况其他的小罪,这个意思是这样,那么这是第一点。所以这个业障悉能清净,只要讲、听,我们现在去忏悔磕头,磕上多少时候都弄不起来,但是他听一座、讲一座,就有这样的功德。也许我们心里面会怀疑,会有吗?会!确定告诉你会,问题是大家现在还不相应,你真正的如法去做的话他就会有这样大的功德。还有“新集积亦截其流”,既然你正式的了解了,你当然不会再犯,所以再犯的原因,因为你的习气还在,这田舍业习气很大,现在你能够清净的话,那个业习气,就把它斩除掉了,你既然斩除掉,你理路又懂了,他自然后面就不会跟上来。平常我们听懂了做不到,现在你如果前一次做到了的话,下面跟著也做到了,就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个话要再说一遍的,平常我们所以听懂了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理路你虽然懂了,可是因为你的习气,我们的习性,还是跟以前老习惯相应的,听完了书本一合,那个脑筋里面的现行的心识,还是这个老习气相应的,这个就是什么?就是所谓我们的“业习气”,这是一种障碍。这个业的习气他有个特别的名字叫“等流习气”,或者是“等流果”,所谓异熟,等流,士用增上,这个情况。你假定说照著这样去做能够忏悔干净的话,他那个等流习气就截断,截断了的时候后他不会再继续向前推动,所以你只要第一点做到,你停下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升起的现行跟法相应的现行他也做到了,这个好处这样大,这第二个。第三又讲闻轨至于要故,因为你讲对了,听对了,所以他所讲的这个重要的内涵,在你的身心上面也能够真正的饶益了,那个时候才真的有用,你的障碍在的话没有用。什么叫饶益?什么好处?那时就是你的的确确跟法相应了,我们修行真正祈求的目的就是这个东西,你自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得不断的在增长功德,这个罪障就挡不住你了。平常的时候我们尽管说不要贪,但是好的可爱的境界现起,你就是根本不晓得自己在贪,完全跟著它跑掉都不知道。叫它不嗔,你根本不晓得自己在嗔,还觉得很有道理完全跟著它跑掉了,百分之百做了它奴隶都不知道,那个时候如果你真正的讲听的道理在相续上面得到饶益、得到好处的话,那时候你就不跟它跑了。不要说你能够认得它,认得已经不容易,就是拿你莫奈何。贪心,再好的境界摆在那里你会很轻视它,笑笑,以前老被你抓著去做你的奴隶,现在根本不动摇,你有了这个本事,那时候你才可以作它的主人。现在我们眼前说起来,我们是烦恼的奴隶,我们说我、我、我,实际上我们做它的奴隶,世间的人来说是我们作金钱的奴隶。你有了这个本事,你不被它动,那个时候你进一步才可以做它的主人,佛法在这个上面讲的。修行也好,讲说也好,弘法也好,指这个而言。总结起来,

【“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

  以前的前辈、祖师大德,见到了这个道理,所以对这一点,非常慎重。见到了这么多人讲法,这么多人听法,讲了半天,听了半天,戏论,为什么?事前没有准备好,所以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

【“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特别现在我们本论给我们的教授。凡是前面的那些尊重,尊重就是师长,那个传承当中的师长,最主要的。凡是这个地方称为的尊重都是有修有证的传承相应的历代祖师,就是这样,特别重视,事实上有它的原因,我们只要轻轻一想就知道。阿底峡尊者接受大、小、性、相、显、密、所有各宗各派的传承,没有一点遗漏,他把各宗各派的长处通通归纳起来用上,各宗各派的缺点通通归纳起来能够用在指导我们后人,怎么去避免、改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妨用一个我们可以体验得到的小事情来说一下,说这个完结的时候,应该相应是什么状态?现在他这个地方讲的法,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法,我们对这个正法,净法,的的确确还没有相应。我们在这儿起步,要学跟他相应;我们相应的就是染污世间法,这个是相应的。而我们的心里,只是一个,你向那边叫正法,向那边的话就是属于世间法,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这个心里的力量如何。譬如说我们今天在这儿看球,我说青少年棒球在美国比赛,假如你欢喜篮球的话,今天看一场篮球,假定你欢喜看电影的话,你看一看电影。你说这一场比赛是一个国际间的,然后国际的争夺冠军赛。本来你无所谓的,一听的话,那个好,别的事情放一边,你要想办法去听那个东西去了,总是引发你欢喜的。或许你欢喜看电影或者你那个,如果你前面了解了这个,你会把这个事情排开,去一心一意的想看这个电视,想看这个电影,我想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这个心情。这是什么?所以说听闻之前先说听闻佛法殊胜的利益,换句话说,你要勾动你心里面的这个善法欲,那个时候你别的事情不管了,全部精神去听去看。然后听的过程当中,他也有他的法的本身如何的殊胜,那个时候,更引发你。然后表演的那些人的的确确也不负所望,当然现在表演的佛菩萨当然不负所望,而讲说的人他譬如说拿著这个镜头的的确确把精要的东西能够一一的透过这个电视表达给你,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吸引你全部精神贯注,乃至于忘记你在那里看,你全部的身心跟它在一块儿了,他高兴的时候你也鼓掌,高兴的不得了;他万一不对的话,你也愁眉苦脸的好像自己失败。如果说你看电影的话,看到感动的地方,说不定你会流泪,我想这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经验。这说明什么啊?说明什么?你的心跟他相应,这么简单。现在如果你听闻佛法也这么相应,这是什么状态啊?简单极了,做到了嘛!现在就是做不到,你听完了书本一合你就跟它不相应,不晓得到那里去了,假定说你听的之前事先准备好,听的时候有劲的话,听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听完了就不行了。可是像刚才这种东西,你听完了以后,心里面真是还欲罢不能,就是坐在电视机前面舍不得,乃至于关掉了,大家还在谈,回去三天当中不想别的就想这个事情,我们人人有这个经验吧,就是这个,这是我们的心里,非常清楚,你现在只要善巧运用,我们怎么做不到?当然做得到,绝对可以做得到!所以在佛经里面有太多这种公案,他宿生或者是供养,或者是听法,或者生一念随喜心,然后多生多劫受了福报,到最后福报尽了这个因缘成熟了,小乘的证罗汉果,大乘的他也上去,大乘的不要等到后来。所以从这个地方看,为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一点都不得受用?那里,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看经的人总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一句话就带过去,有这么大的道理,有这么大的学问,我们有这么大可学的东西在里边,这些东西都没有的话,你讲经说法说些什么?听经听些什么啊?留一点种子还是好的,就是如此而已,可是当这个种子真的要发芽增长的时候,还必须经过这个,那是我们现在在这里正在演习的。继续下去。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

  眼前事实证明这个事情就是非常重大的、主要的精义、精要在这个地方。

【“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现在,就看得太多因为对上面这个道理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了解,这第一步,这个主要是靠闻,要靠善知识的指导,这个地方特别说一下,不是没有善知识,我们现在刚强难调,善知识在眼前,你把他一脚踢得开开、踢得远远的,只有一个我,这是跟佛不相应的原因在此。你听懂了、了解了以后,进一步还有一个方法─心要转,如果是你懂了,心转了那就相应,否则的话不管说多深、多广、多大、正确的法门没有用,不但没有用,反而还受害,如天成魔。天是专门帮助我的,有二种天,世间的天是外护,第一义天那就是佛菩萨,引导我们的,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个天。魔呢?恰恰相反,专门跟你捣蛋把你拖下来的。本来这个佛法是帮忙你向上的,因为你没有得到这个善巧,不晓得如何去听,如何去讲,结果听了法,讲了法以后,不但没有帮忙你,反而害了你。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这个正法反而帮助你增长烦恼。我们听了这个佛法以后,这个佛法的道理是这样,听完了以后拿了这个照妖境到处去照,照天下都是妖魔鬼怪,然后听懂了讲给别人听的话,自己增长名闻利养,都是从这上面来。这个情况,不管你听也好讲也好,下面一生非常可怕。尽管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上来,那谁愿意?谁愿意地狱里面吃尽了苦头然后再来重修这个道呢?这个说即彼正法反而助长我们的烦恼。所以下面

【“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

  这个是他们当地的一句土话,你做这件事情,一开头错了,一错错到底。因为印度人的习惯,佛世的时候他那个月不是一月一月,说白月从没有到满,黑月从圆满到没有。上半月是白月,下半月是黑月,上半月这个白月是一点点到圆满的,下半月那个黑月是一点点到圆满的。所以换句话说,不管是白月、黑月他只有十五天,第一天错了,以后一直错下去。现在我们也是一样,不是没有正法,而是说你一开头的时候怎么去听、怎么去讲不知道,所以这个正法,弄到你身上变作个魔,别人是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怪,有很多人说东怪西怪,现在他一说我心里真难过,我以前一直犯这毛病,现在要改,真的好难,我己经发现这个问题不在外头,在我自己的错误,完全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说记住这个话。

【“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

  真正讲、闻这个道理,如果想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四卷A面

  所以说,记住这个话,

【“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

  真正讲闻这个道理,你真正想修学佛法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要从这个地方努力,这是我们开始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很多其他的地方比较次要的也是这样。因为当年我老师告诉我,我现在深深体会到就是这样,那时候我学打坐也好,学什么也好,学学盘腿,这些东西,他老是呵斥我,你忙这个干什么?实际上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后来我才知道,你一定要怎么用心的心法你知道了,然后你两个腿一盘,很快就上去了,否则的话你把那个恶习惯养成功了,叫你改是千辛万苦,这是千真万确的,不是不注意,而是要注意的,可是你要本末把握的清楚。

【“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所以不管是讲也好,听也好,对于这个所讲所听的教授,这个前面的加行,什么叫第一加行呢?这个加行有好几个层次,最重要的是根本,你一定要把握的住这本末在什么地方?是的我们现在说这个地方,教室要好,要凉,要通风,要什么,这些东西万一没有,没有关系。就是这个讲的人,的确是个善知识,听的人的的确确是你如法如理的,然后呢你至诚恭敬的去听,就这个样。所以我这个老师他就告诉我,那时候我们在印度的时候,那时候真苦!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就这样一个状态。中午吃饭的话,吃过了以后,弄完了以后,下午上课就在这个地方,我去的时候,已经改善了一些。到那时候,有的人在那个地方,觉得这地方皱一皱眼,老师跑上去大吼一声,你在那干什么?你还在想著饭粒子啊!就这样,他们当然也不大注意,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的精神贯注在这里,这个地方说第一加行就是说,你能够圆满当然好,不圆满的话最重要的。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故事,那地方很冷,(达隆撒拉)那个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可能比阿里山还要高,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到那个冬天,我那年在那地方,九月里面九月底,那个后面,那个后山上都是雪。九月底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候了,冬天实在冷。他就跟我们说,我们那时候在刚开始学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在西藏,真正冷的地方,到了这个冬天,那个山上有的出去烧开水烧不开的,实在太冷了,不管你怎么大的火,就是烧不开。然后他说我一直到三十几岁没穿过袜子。不是我们现在这样,这个房子里面这么暖,老师讲,讲完了以后,马上准备下去跑出去大家要论辩,这个就是一方面最佳的学习,一方面最佳的考试,所以刚开始实在受不了。到后来那个脚上的厚皮这么厚,既没有鞋子也没有袜子穿,出去就出去了,那个石头上面,刚踩上去,说冷,冷的感觉都没有,都麻木掉了。但是他慢慢、慢慢的,所以才能够学习出这样好的东西来。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我们诸位做到它,可是至少晓得古人的榜样,所谓这古人并不一定说几百年以前的,就是他正法时候,像法时候,他们学法的精神根本差别何在,我们一定要具足。说,你宁愿不来听,说这我就不行,我就不想去听,那好,那乃至于现在这地方,所以我前头,我的的确确,希望你们,强迫你们来,有个原因的,大家多多少少晓得,这一个完整的教授是什么,等到下面第一个共下士讲完了,你们要不要来听没关系,你们可以不要来听,但是来听的人,不准许打瞌睡,这个我今天先说明。当然特别的理由,你晚上很晚回来,有特别的公事,那个绝对原谅。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怕你在这前面一个人打瞌睡,我也很认认真真的跟你讲,讲完了以后,我下面还要跟你说,这个原因,我要这里说清楚。就是我们心里面,一定要跟这个相应,这个才是对得起自己,不要说对不起人家,不要说,这个千真万确的是一个事实。

【“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那个不必要说得太多了,那么最重要的地方,最概略的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如果你要详细知道的,其它地方。所以在我们正式讲那个教授之前,前面应该有的几样东西,在这个地方先说明。说有这样的完整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从什么样的情况来的,第一个造者这么样的殊胜,这样的殊胜的成就者,他一生造的法当中造这样圆满的法,这样的圆满法应该怎么样去讲,怎么样去听,才能够跟他圆满的情况相应。到那个时候啊,现在下面来了,所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下面通常佛陀就开口说话。我们现在呢,就也认真的学习这个大善知识告诉我们的。
  所以说,第四

【“如何正以教授”】

  那个是正确的相应的来说佛法的精要,把这个精要引导学徒、而这个时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个分成两部分。

【“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修学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那里?亲近善知识。所以一开头说过了,听闻佛法分二部分。第一个善知识,第二个自己。这样,所以一百加一百等于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识,这个就在第一个大纲,这个第一个大子目当中,然后呢亲近以后,如何修习在后面一个。

【“初中分二”】

  这个亲近善知识那个分二,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第一个。第二个“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使得我们真正如何进去。所以先简单的说明一下,让我们产生一个确定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下面告诉我们简单的,也扼要的告诉我们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则,这两个非常重要。实际上呢?每一个部分在我的感觉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每一部分确实把我们现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的指出来,你能够改善多少,就能够跟法相应多少。

【“今初,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这一个祖师的语录上面这么告诉我们,说这个决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师语录还是论,我不知道。住性这个性是什么?平常我们分一般的凡夫,分三个项目,一个叫决定性或者决定聚,或著另外一个呢叫不定聚,还有一个叫邪定聚。那么决定性就是这种人已经种了善根,决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这邪定聚这种人没有善根,决定不能进入佛法的。还有一种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见一般的人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识引导的话,他就进入佛法。现在那个住性的话就是决定性的众生,通常这种人,我们说属于因位的行者,习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什么……等等,我们看不同的开合说明。平常我们说信、住、行、相、地什么……等等,就是这个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数取趣,数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们。换句话说真正有善根想修学佛法的人,他决定应该亲近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这个是论上面的,我想这应该是论。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

  那个下面祖师的语录,祖师语录怎么说呀?说︰

【“‘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那个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个最主要的大弟子,换句话说这个是传阿底峡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峡尊者是在那个时代整个佛教界当中的顶严,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够完整圆满的,能够积聚起来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够传承完整佛法事业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个弟子,其中一个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朴穷瓦,慬哦瓦,平常称他为敦巴三子,实际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们三个人传下来的。那么他这么说呀,他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这个佛陀的教诫的精要积聚起来,这个里边的头,换句话说,这是纲要里边的纲要,什么呀?一句话--不离善知识。在我们来说,我们平常比较宗仰的华严,华严一样的,你要学一切智智,要学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识,不离善知识。你们把那个华严入法界品去看,好像从六十七卷开始看,处处地方强调这东西,一直到最后一直强调,所以没有一个例外的,佛、菩萨、祖师,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说到这里我也顺便想起来了,我们现在动不动看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看不起别人,那表示我们最多也只是一个不定聚,弄的不好的话,我们就是邪定聚当中,所以决定种性的众生,地上到贤位,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的仰赖依靠善知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说。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

  能够使我们学的人,身心当中得到好处的,而这个好处再微小,那怕最起码一点点,从功德方面来说,集聚功德。从减过方面断德方面来说,就净除罪障,消除过失,最起码的一点点,都靠善知识,而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一切善乐的根本。这我现在千真万确的体会到,我记得我刚开始头上那个出家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同净兰若,我跟仁法师住在隔壁,中间有个小小的库房,经常我们几天不讲一句话的,这个是千真万确。虽然每天有一个聊天的时间,总是到那时候你非出来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来,到时候非出来不可。他那个生活也是很刻板,我现在非常欢喜,那听他讲完了大家进去,尽管如此,关在屋里面更是鸦雀无声,没有几个人嘛!但是你心里面觉得他就在隔壁,这样你随时随地这个心里就感受到。那个时候,就不知不觉的内心上面有两样东西,当你不安的时候,他是个靠山,当你乱的时候,他会跑到你,像两个眼睛瞪大了,你自然就收摄起来了。何况看见他,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现在你心目当中会留下来不可磨灭的,那时我刚开始,以后每一个地方层层上去,我始终是这种感觉,这是的的确确的,所以这个善知识实在太重要,实在太重要。

【“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所以在这个地方,“依师”,注意哦!很有意思,这个依字是个大学问!不是没有老师,你懂不懂依师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这个是个学问。这个规则、这个道理绝端的重要,绝端的重要。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总觉得,到处天下乌鸦一般黑,那是凡夫!没错。但是这黑的当中却有像太阳那么光明的善知识在,看你有没有这个眼睛了,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有没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师这个道理很重要。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

  这个是总的,所有的菩萨的一切行,圆满的是佛。

【“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

  所有的这种东西、大乘的,这样波罗密多六度,地忍等持,这不一一细解释,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识,这个非常重要。

【“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从这地方出生,从这个地方增长,一切地方一切时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这上头。

【“博朵瓦亦云”】

  那么下面又引那个博朵瓦的祖师的话来说,

【“‘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就看眼前世间的,那个世间的比起出世间的不晓得要方便多少,而你还可以看别人,你看见了别人就可以做的,对不起!没人教你,你还是不行,没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间这么简单的人,你看别人都看不行,何况是这么难,这么深远的。再说世间的事情是你平常习惯的,单单看人家都不行,现在这个出世间的,你根本不习惯。我们无间以来,一直在恶道当中,对出世的法一点都不了解。如果说你自己能够真正跑得过去的话,那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们不必拿佛法,世间的现象来看,没有人教你都不行。那么现在呢我们自己的条件是如何,无间从恶道来,我们刚刚从恶道当中来,换句话说,我们恶道的习气是非常重,对于这善法是不相应。而要去的地方却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那么个陌生,怎么可能不要老师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师怎么可能做的到呢?这是我们真正的内心上面不断的反覆思惟观察。当你这个脑筋里面生起了这样量的话,你自然而然会重视去找善知识,如果这个生不起来的话你不会想要去找善知识,一直陷在自己现在的现行当中,现在的现行是什么?烦恼。这个烦恼不是烦烦恼恼,就是坐在那儿,这个蛮好嘛,生活日子过得很愉快嘛!就是提不起来,就这状态,就这样,这个就是我们的惰性。前面的是一个大要告诉我们了,那么现在我们说,既然亲近善知识这么重要,那么下面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把亲近善知识从这个层次来告诉我们。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识他具足什么的条件。

【“能依学者之相”】

  然后我们要跟他学的人,需要什么条件。

【“彼应如何依师”】

  有了这个条件,然后去依止这个老师的时候,怎么个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依止胜利,未依过患。”】

  依靠的殊胜的利益是些什么?不依靠的大的害处是什么?

【“摄彼等义。”】

  还有呢?总结起来,简单的说一下,以及前面五项当中,遗漏的补一补,这个第六个摄彼等义。今初,就是善知识的行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这个整个的圣教,佛的经,以及菩萨的论等等解释当中。换句话说整个的佛法,它虽然说不同的方法,这不同的方法,为什么有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说有人天、声闻、缘觉等等,那么引导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这个善知识是什么呢?要对三士道,是人天乘,声缘乘及菩萨乘能够渐渐的引导,而最后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样的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有特别的好处,他最终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当中去的。但是他就不弃舍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够普遍接引一切众生。有一类能够接引人天的,但是再上去上不去了,声闻缘觉不行,现在他全部包含。总共的他能够最高的却也最善巧的方便,从最得力的地方引你上来,而他最终的目标,却是这个,“引入佛道”。所以总这个里边去看的话,它这个什么?法华的精义,法华说佛说各式各样的方便,引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最后把他带到佛地,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么他下面就引了。

【“如经庄严论云”】

  就引这个经论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这个善知识要具足这样的十个条件: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这十样东西。这样的善知识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学的人要依靠这样的善知识,这是善知识分成十个项目。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

  这里再说一下,自己没有调伏,而能够调伏别人的话,绝无是处。这个也可以说在这地方选善知识的标准,同时也告诉我们做善知识,应该怎么样。我们选别人固然如此,教别人同样的一样。自己没有调伏没有用。

【“故其尊重能调伏他者”】

  必定要

【“先调伏自类相续。”】

  你自己先要身心上面调伏,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佛法,就要调伏自己。调伏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尸罗,叫戒。这是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识,学戒学戒,清楚明白了!现在这里不是说我出家了,依靠一个知识告诉我这件衣服怎么穿,这个法器怎么打,当然这个也要,因为你要这个形相,但是假定单单这个的话那就错了,所以世间有一句话叫绣花枕头,绣花枕头就是这个。如果你得到里边的体、精要的话,外面这绝对重要,这样才能够里外配合。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过来,如果你里边的东西没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话,那是越走越远,乃至于到后来,反而形成障碍。我随举一例,譬如我们唱念什么等等的话,他得到了这个体、内涵的话,那个音调等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应的,它有一种音调自然而然能够使你心情调柔,有一种音调自然会激发你散乱。所以你得了体以后,它自然应用这个体的时候,一定要靠种种的方便,这个东西一点都不能忽视。所以这个唱念是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体,站在这个上面学,你把握不住它的精义何在,然后你用你的那套东西的话,你说不定是越学越远,因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间的这种概念去看的话,你并不晓得这个世间的,说不定是坏的呢?所以越唱越远。样样东西都是如此。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

【“若尔须一何等调伏。”】

  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要怎么样调伏呢?换句话说,这个善知识是怎么样自己先用过功调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说出来了。

【“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

  他不是一点都没有哦,随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么叫随宜?随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总体,然后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说随便碰到一个;随便碰到一个对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参禅就参禅,乃至于你随便念一卷经,多少最后总是这个因缘而进去的,这个情况叫做随宜。但是这种情况之下他照他的这个办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够真的调伏自己吗?不行。在这种情形自己都不能调伏自己,你怎么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眼前看得见,有很多人去修行,某人在这个地方能够得定,打坐,他得定是蛮好,可是出了定,一跑到世间上他那个贪嗔痴还在,所以定是共世间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个定是绝对重要的。然后你看见这个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学佛法,不一定。说不定他是一个有大成就者,说不定是个外道!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另外一点你说这个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里边的真正的精要的话,形相做得很好,他也不一定。这个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时候蛮好,念完了佛下来的时候,他贪嗔痴照旧,这个都是叫做随宜修行。对于整个的大乘圆满的教法来说的话这个都不大够,引导我们种善根那绝对好,这个我们要分别的很清楚,所以始终这地方把握住,本论告诉我们的这条直、宽、大、正这么完整的大路,这个高标准我们不是拿去衡量别人的,而是把这个理路辨别的很清楚,要求自己,说我一定要走这一条路,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说一下。所以像前面说的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当中有假证德名,为什么叫一个假证德名呢?他因为随宜修行,他有一点功夫的,但这一种功夫在佛法的整个的那个大体上来说不算,所以叫假证德名。我们说造房子的那个公案也是一样,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说不定看见那地方,堆了满地钢筋,那个水泥,你觉得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倒反之它什么样子都没有,他坐在这个办公室,建筑事务所正在规划,每一个地方弄的很好的话,这个比前者要好。虽然样子一点都看不见,因为他是走了正确的方向这样上去的,这个次第我们要弄的清楚,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证德名,将来对我们真正修学过程当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四卷B面

  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证德名,将来对我们真正修学过程当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说,这个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听见各式各样的人,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说这个卢某人很了不起,他对世间有这么多贡献,你们讲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们有什么贡献啊?我真的想想:我就当时想到了这个,所以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也是一样,看看这个法师,他能够打坐打几天,念佛念得如何,这个如何,这是好的,我们要辨别的清楚这个里边的差别何在?

【“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

  就这两句话,真正的善知识把整个的佛教的总体,他那个次第丝毫不乱,把握住这个原则,所以我刚才说,他工地一动都没有动,像造房子一样,样子全无,但是他坐在这个办公室里面这个蓝图就规划得非常精巧,天衣无缝,这个保证没有错,差别就在这里。

【“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把它纲领说起来一定是这个三学─戒定慧,调伏等三,那么把这个东西开开来的话,我们又讲六度,又讲什么,现在这个地方,开为十项。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十项是什么。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调伏就是戒。

【“别解脱云”】

  戒经上面说:

【“‘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我们这个心像个马一样,所以叫心猿意马。为什么叫他马?这个马,猴子一样,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的,又快又利,这是我们的心相,等它跑累了在那睡觉,就这个味道。虽然你经常的去努力要想制止它,不行。那要怎么办?这个我们骑马的人,马上面有一个所谓马勒,这个非常的利,还有这个马须上面有一个剌,这上面利得不得了,这样才能够调伏这个,这匹悷马,那么现在这个东西是什么?是别解脱,所以这个戒有这么大的好处!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那么分辨教也是,这个上面告诉我们,这个就是阿含。它说没有调伏,实际上这个通于大小乘的由基本开始,没有调伏的人要去调伏他,就是戒。所以这个戒就是调伏那些刚强众生的这个衔,我们骑马的时候,马的嘴巴里面有个东西拉著,那里一拉就控制那个马的。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悷马。”】

  就是调马的人,以最利的这种衔,调那匹悷马刚强的很。

【“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

  我们这个五根就像一匹悷马一样,他一天到晚跟那个邪境转的。当这个根要心猿意马随著不应该做的境界走的时候,就要去调伏他、应制伏他,这个才是戒的真正的精神。这个不是在外头,这个叫内学。假定我们偏偏执著在形相上面,我这个地方,怎么形相,这个外学!所以我们必定要懂得,当你心里面趣向于这个五欲境界,跟著境转的时候,要把他拉回来。第一步的功夫,这是戒。

【“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那个才是我们学戒的目的,学戒的目的干什么?调伏这个心马,以种种的方法,非常努力的制伏他,制伏了他以后,使他心里面趣向于应该做的地方。所以说不应该做的,止、不要做,应该做的我们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这个而言。这个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标,这个心本来就是这样乱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他,叫你转化他。这个就是戒。所以第一个就是先要用这个东西调伏。关于这个内容,现在单单在这地方,我们还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说清楚它,因为到后面,在我们学的次第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关于戒的内容说得很详细,这是我们要学的必然内容,这个地方我们只要晓得次第,一方面晓得次第,一方面晓得那个真正戒的精要在那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我们开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戒的精要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认识一件事情,未得正见谈持戒,暂时还谈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见之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应该具足“信心”。信赖这个善知识听他的讲,那么这个条件要靠什么呢?要晓得自己在病,自己在无明大病当中,那个时候你了解了自己的无明大病,心里上面才晓得我起心动念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才肯依人家,否则总觉得自己对,总看见别人不顺眼,这是一个必然的情形。这个佛经上面有过这么一段公案,实际上这是一个故事。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每年固定到了某个季节他就下毒雨,譬如我们这里黄梅,到那时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话,落沙,固定到那个时候一定会有这个东西来,那么这个毒雨,就是空气当中含一种有毒的东西,这个倒不是把我们毒死,把我们会弄得昏迷的。下了这个雨以后,那个水里面都含了这个东西,大家吃了以后,这个人就会颠倒。过了几天以后,这个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净的水又来了,慢慢的就又恢复过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每年都晓得,到了那个时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谁也都不知道。但有的人早一点清醒,觉得奇怪,到最后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这个原因何在。那么就是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经过了长时观察以后,他就想可能这个雨有关系,所以他事先经过了多少时候观察以后,他就想大概这个。所以他到那年那个下雨的时候,他就不喝下下来的水,自己事先储好的水,饮这个水。结果别人饮了这个水果然没错,像吃醉了酒一样,大家颠颠倒倒的,生活完全颠倒了,是非完全颠倒了,他保持的很清醒。因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劝别人,某人啊!你做错了!不对了!结果那个人不但不听他的,反而觉得我怎么会错啊?你颠倒了!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劝别人去,结果劝一个人还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劝二个人,到处去劝人,结果不但人人劝不醒,而且人人反过来说这个家伙疯了,最后那些被他劝过的人,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疯了,没有疯的人就把他关起来打了一顿,关在监牢里边。就这样一直等到事情过去以后,找这个人怎么找不到了,发现他在监牢里边,这个人好端端的,怎么跑到监牢里边去了?他真是有苦说不出。这是个笑话。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了当我们众人都在无明颠倒当中,这个有正确认识的人在我们看起来觉得不对的,这也是一个事实。我们现在眼前处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不必说佛法。譬如说: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中国人两个朋友,大家难得见了面碰在一起,大家吃一个馆子,吃完馆子,一定是我请你,你请我。外国人可不是啊!大家见了面了,那我们就一起去吃饭,吃过了,多少钱?参佰块钱!两个人,每一个人壹佰伍拾块,要我们看起来,这是什么话?你就看不上眼他,反过来他也看不懂你,觉得大家吃过了,各分各的,你们怎么拉拉扯扯的,干什么啊?世间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我想我们应该了解吧!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就是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一下要想把正见把握住,这个很难,那你既然没有把握住正见,你觉得不能学,你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这是为什么第一个先要认识说:我自己有了病,然后你就肯信赖依靠他,这个才是我们学进去必然的条件。所以前面一再说这个法则不仅是佛法,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等到你样样弄清楚,要想再做的话,没有一个事情做的通。第一个,我们不可能有今天就长不大,你绝对不可能说:妈妈的奶是什么,我弄清楚了再吃;长大了,饭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弄清楚了再去吃,那有这个可能吗?这个细讲起来,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的,这个也是世间的正见,随顺著,这是这一点上面,换句话说我顺便一谈。我们要了解这个戒,这个行相,那么有了戒以后,第二个,讲定。因为你在粗猛的现行上面不让他乱走,那个是粗猛的现象,慢慢的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的话尽管你关在屋子里面,你心里面还是胡思乱想,那时候你能定吗?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强硬在那坐的话,这是为什么人家学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学不成,那也就算了,反正浪费一点时间,打打瞌睡胡思乱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的硬把他制抑下来,因为那个心里面非常的猛,那时候就要出毛病了。所以现在人家说,动不动走火入魔,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话,一定很容易,这个我们要清楚,进一步那个时候去学定。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那个就是定学。由于我们前面晓得,这个是该做的妙行,所以以前不习惯不想做,现在去做;这个是不该做的恶行,以前尽管一向欢喜,现在不要做,妙行应该进,恶行应该止。那么要想这样做的话,是什么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能够这样制伏了粗猛的,进一步把已经调息的那个心,一方面心里已经习惯了,怎么样去调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所以进一步就用这个来调伏细的,这个时候得到这个心相叫做定。这个戒定有这样必然的层次,必然的因果关系。假定说我们这这个戒就是说表面做一做的话,那个定跟戒变的毫无关系,要晓得这个,那么那个时候,内心就发起寂静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静的状态,这个定。那么有了这个定以后呢,把这个宁静的心再去深细的观察,才了解世间的真实的状态,这个就叫做慧,所以

【“近寂静者”】

  为什么叫近寂静呢?他不是寂静,完全寂静相,但是要相当寂静的去观察,才能够把世间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这个才是智慧。所以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学,“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们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么这个奢摩他是什么呢?心堪能。我们现在是没有力量的,胡思乱想,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他听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样,一动都转不动,这样。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后,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转,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叫心堪能。

【“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那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观察那个真义,心散乱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学。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

  这个就是戒定慧三样东西,但真正教人,这三个够吗?还不够,下面还要几样东西。

【“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还要成就圣教的功德,这个圣教功德叫什么?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

  还要对这个经律论成就多闻。你真正的要教他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别人的话,要广泛的了解所教的对象。虽然你还没有真正证得佛地,可是佛的经验,完完整整的。再说你有了这个戒定慧的这个功力,再去看的话,就这个整个的总相、别相你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那时帮助别人就对了。所以他还要博通三藏。这个多闻功德,就是对教法有丰富的认识。所以,

【“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那么这个善知识敦巴尊者就说:这大乘佛法当中的师长是什么样呢?他呀!那一位师长说的时候,能够发生无量知解,不是简简单单的就是告诉你:“就这个!”不是!他能够对各方面的问题都了解都解决,对于认识,质正量圆,这么圆满的认识,然后你照著去修行的时候,他一定次第不误,眼前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将来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间丝毫不差,次第步骤一点不乱,这个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真正的正!引导我们华严这条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这里。那么更进一步呢叫达实性!说不但是了解的透彻,还要通达实性。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

  前面已经说了戒定慧了,这个慧跟这个地方达实性的慧,差别在那里呢?因为真正的慧,我们说起来有三个次第:闻、思、修。、而闻思修当中又开成六个,“闻”、“闻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这个达实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经真正的通达法无我,那个大乘的达实性的地上菩萨,见道以后,这样。

【“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真正从这个地方的要达实性,是要通达实性的,这是地上菩萨,如果说万一没有的话呢?教理证成也可以,那个是加行位上,乃至于资粮位上也可以,闻思相应的。平常呢,这个天台所谓大开圆解,就这个,可以了!这个都是加行位上的,那个时候有这个老师。下面德增,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

  第四是特别讲教,第五就是证。刚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教富跟那个达实性两样东西,一个是教,一个证,这两样功德,那么戒定慧呢统摄的,这么说啊!

【“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如果他的这个成就跟你一样,或者比之于差,这个不行。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点名堂都没有,稍微有一点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从下脚第一步,一直到成佛,等觉还要依靠善知识,所以这个地方既然称善知识,他这个圆满的德相,换句话说,总是比你还要来的高明的,不过单单高明够不够?还不够,譬如像我们一点名堂都没有,他像三脚猫懂几下,这个也不行。所以这个次第我们要很清楚的,他至少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三学当中有这个次第,还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点都没有的话,他有了三学,当然比你高了。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亲友集上面告诉我们这么说:这是菩萨造的论,诸位啊!如果你依靠差的人的话,你就退失。后面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最好的是善知识,最坏的就是恶知识。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话,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能进步,如果是依超胜于你的,你就获得进步,所以我们应该亲近超过自己的。

【“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所以这些道理当中,他又把善知识的相,又说一下,应该什么啊?以戒定慧为主!而他也超过于你,依著这个次第,这样来的这种人是最超胜的,最精彩的。那么另外一个祖师,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朴穷瓦就是刚才说的敦巴尊者的三子之一,传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么说啊?他说我看见那个前辈,那些祖师菩萨的传记的时候,心里好羡慕、好仰望啊!我也是有这个经验,所以我也鼓励诸位,刚开始多看前人的传记,多看因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启发向上的好乐之心,不必在理论上面了解的很多。前面没有基础,你先了解这个理论,不一定好,这个次第井然。你有了这样的心,然后那个理论一认识,马上派上用场。你没有这个基础,认得了理论的话,往往会害你,到那时候,你的眼睛是高不可攀,看看样样东西都不在眼下,这个是如天成魔,你就会辛苦无比!这个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里面不知如何是好,完了以后呢,这种心情就是把我们引导向下堕落的因素,当你真正的了解业这个行相以后的话,你一观察就这么清楚。到那时候,你自己会害怕,到时会害怕。所以我们现在要看那个善知识他们怎么作。

【“又如塔乙云:”】

  又另外一个善知识,

【“‘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

  惹珍就是敦巴尊者当年造这个庙,阿底峡尊者圆寂了以后,敦巴尊者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里造一个庙叫惹珍寺。譬如说我们前面说的,博朵瓦、朴穷瓦、慬哦瓦,乃至于后代的,像西藏的什么白教、黄教,主要的这个渊源都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我们那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识说我们把那些前面的前辈作为我们的目标。所以说,

【“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我们要这样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层次很分明。我们现在看佛跟菩萨,一看总觉得远的不得了,这个佛动不动就把生命脑髓就舍出去,我们太远了。看看祖师啊!就对我们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对我们呢有这样的一个接引的功效,就像法华里边说的化城喻品,那么这些祖师们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化城,我们更从这个上面找到这个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况。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上面这个是善知识自己应该的,那么下面那些就是帮助别人的!这个真正的善知识,除了自调以外,他还要帮助别人,下面在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重要,说那个帮助别人之前,有那么一段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看一看。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这佛啊,不是拿水来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虽然有神力神通,没办法帮你除掉苦,也绝对不是以自证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么?把那个法的真实的内涵告诉你、开示给你,教你这样认真去做,得到解脱。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插这段话呢?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善知识的形相,认得了以后,你从善知识那里得到,不是说善知识,你只要靠著他,然后他就把你一口气一吹,然后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个佛,不是的。把这个佛法的道理告诉你,你还是要很认真努力精进去学,那时候得到解脱。这是为什么我要鼓励诸位,看那个善知识的传记,否则的话,我们大家总觉得,现在我是凡夫,然后我在这里磕了一个头,磕到那一天的话说不定开悟了!好!没有这件事情,绝对没这件事情!必然的没有一个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时候我们听闻,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原则的话,也是这样的,愈听愈远,是愈讲愈远!这个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诉我们。

【“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总结一句话,除了把正确、没有错误的这个告诉你,摄受以外,其他的决无任何方便能够净化你的罪。在这个地方我提一个问题,既然佛告诉我们说:没办法净除我们罪的话,应该说来说去讲法,那么然后呢讲完法我们要念法,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吗?大家想想看,现在我们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那样的话,那么要念法,这个念佛不是没有用了吗?念佛有用的,关键在那里呢?这个考考你们,下个礼拜,你们每一个人给我一点答案,然后呢我在这里看了这个答案再给你们评分,等一下我就说明这件事情。

【“其中四法”】

  那么下面就是说:开始帮助别人的这个方法,先说第一个,

【“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

  下面说善巧说,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后要懂得怎么善巧的表达,是说引导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能够把这个道理,很巧妙的能够灌输到听的人的心目当中去,这个很重要。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

  什么叫悲愍呢?是你说法的时候,当这利他说法,那个时候等起,就是你说法的相应的这个心情要清净,不是不净说法。现在这一点是最难避免最难避免,说实在的,我们真的说法的人,为了利养名闻而去说法的人,这个倒不太多,倒是什么?就是自己的习气相应的。我们习气当中深细的不说,十恶业当中,语四业当中,绮语,这个绮语就是无始以来就好欢喜说说闲话,那就是你坐在这里没什么事情就在说,嘴巴痒得很!正好有这一堆人坐在这地方听你讲法,你讲得很来劲!通常我们最难避免也就是这个状态,倒不一定是真正的说为了贪名闻利养,但是这个跟烦恼相应的,这个不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五卷A面

  跟烦恼相应的,这个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说法悲愍,这个等起心的话,就是你说法的时候你的心里的动机,以及这个说法的时候前面的动机固然是,后来相应的那个心里状态始终是清净的。什么才是清净呢?不顾利养恭敬,不是为烦恼。而是有什么?有慈悲,就是你的的确确一心一意为了别人,来帮忙别人。这个慈悲也有它特别的理由,应该说特别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到后面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了解它。

【“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他们师兄弟两个说:某人哪!我现在不管说多少法,我心里面从来没有受一个善哉!人家当然一定会称赞他,说你说的好,尽管人家说,但是他心里面清楚明白,他心里晓得我说法不是受这个,为什么?因为他感觉众生的苦,他是有悲心。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心里面一定是把持著佛法的根本,安住在这个上面,你不会动摇,否则的话,我们说法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偏向我们所好的。今天假定说我有名相应、利相应的话,今天为了化一个缘特别赞叹布施,明天又为了这个又特别说这个,今天心里面很欢喜绮语,就天花乱坠的说了一大堆,明天不高兴了以后就闭上嘴巴睡大觉,这个东西自然而然不相应。听的人也一样,这主要的原因我随便一提,这个是悲愍。下面是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这不但有悲心还要精进,具精勤。真正讲法的时候,这个帮助别人是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那不要说说法,我们这里最简单的就是烧饭,发好心的去烧饭,跑到厨房里这件事情是难哪!他要淡的、他要咸的,他要煮的烂一点、他不要煮的太烂,你不晓得怎么是好。没有做的时候很发心,做了两天心里面就说,受不过。佛法也是一样的,要去调伏别人,为我自己的烦恼你可以这么说。为了帮助别人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说真正修学佛法,自利固然难,利他是更难,那时候要把那大悲心具起的,要想帮助人的话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进的力量,所以在利他当中勇、悍、刚、决。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刚的时候绝不摧折,果断决定,远离厌患。不要想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单单说远离厌患不容易的,后面他又告诉我们种种善巧,你了解了这善巧,照著这善巧去做的话,你自然会做到。要不然单单看文字上面,我们现在听起来、看起来觉得很过瘾,做起来的话,还没有做已经望风披靡的逃走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绝不怕。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的劳苦。这已经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个,离厌是最后一个,这就十项,这十项已经圆满具足了。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么这里边三学及达实性、悲愍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附注。他就举了一个:

【“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

  博朵瓦有一个老师,他依止的老师响尊滚,他这个人实际上并没有多闻,而且也不耐劳,平常讲话就算应酬语他也是说不来,但是他有前面说的三学、达实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话,就得到好处。善知识就是这样。我现在想起来了,仁法师也是一样,应酬话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的去,我很少看见他跟人家说应酬话,说它个五分钟。通常三句话,说完了,没有了好了,坐在那里你坐五分钟,他就是这样。以前我曾经看过弘一大师的传记,我觉得现在还是有这种人,但是跟著他就有好处。

【“咛敦”】

  下面是另外一个人。

【“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另外一个叫咛敦,这个人也是一样的,不善辞令,那完全不善辞令。就算施愿,就说施主来,然后给他祝愿,那个时候我们通常说:三宝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寿这一类。这种话他都说不来,他说完了以后,人家也不知道他说些什么!这么样的一个人,但是因为他具有前面这五个条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那一个,能够亲近他就得到好处。这个就是前面告诉我们这个善知识的形相。举了例子,博朵瓦告诉我们的两位善知识。下面我们看这个文: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像上面我们说的这些,假定说他对于这些前面所说的,并没有认真的修行,乃至于心里面也并没有好乐,好乐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说赞美这个学处,说这样有什么好,有什么好。这个概念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去体会、去认识它。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于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这个佛陀真伟大,真了不起,这个心情对于三宝的赞美,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怎么样去学习,这个是两件事情。所以在高僧传上面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临终的时候,很多弟子七众信徒就向他请开示。大家总觉得,这个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证,这个开示总是非常玄奥的。结果他说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家听著再讲下去,没有了。大家心里面就觉得好像很失望,说:“什么?讲的就是这个?”“说你们大家不错,都仰望说这个善知识想来求他,所以大家都晓得恭敬有道的人,你们不晓得照著他是怎么成就的去做。”所以说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写在黑板上。每个人都晓得尊重恭敬赞叹有道的人,说这个人了不起,却有一件事情对我们更重要的,你自己去做的话,那么你也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是!让我们赞叹等等有绝大好处,因为这个做为我们一心仰求的目标,做为我们心目当中祈求的一个目标。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话是什么?你认真如法去做,这个才是我们重要的事情。这位大德说完了以后,下面加了两个字,真可惜!真可惜!这个悲,就是,那个是文言,换句话说你们真正照著去做,是你们成就。你别看这么简单的几句话,简单的几句话说起来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说的天花乱坠,但是于事实有补否?有没有真正的帮助?没有。这个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在这个地方,重要的不要对别人去评头论足,他好,赞叹不已;他坏,你就说他;你自己看,我应该怎么办?见贤思齐也,看见他精彩,想我怎么样才能够跟他学,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够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见不贤是内自省也,看见人家不对自己反省,我可不要这样!我们不要去评头论足别人,那是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注意我们真正应该好乐的地方是要好乐修行。因为要修行所以才必须要多闻;这个是重要的,所以这个多闻是修行必须的。如果说我们不幸弄错了,听懂了以后讲给别人听的话,实在非常可惜。产生什么毛病呢?唯赞学处所有美誉,这个佛法好!到处劝人,到处说什么,自己不乐修行,这个是一个损失,这是一种。或其功德,或者赞美这个功德,你这样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有多少大的成就,干什么啊?以谋自活。这个地方说的更实在,前面有的时候我们说名闻利养,什么等等是各式各样的,总之一句话,我们弄这个东西是为了什么?为了这个,错了;这种情况是不堪任为善知识,这种人不能做为善知识。下面说: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

  就好像有人说这栴檀香是多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是为了卖狗皮膏药,自己求活命。那么有的人真的要求妙栴檀的就来问,你有吗?没有。在这种情况之下都是空话,这毫无真实意义。这个栴檀不一定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点的檀香,佛法里面通常讲的栴檀是牛头栴檀,这个香可以摧毁一切毒,它一点点东西你碰上的话,什么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是不在话下。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面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汉朝,那时候有一个西域的使者来进贡。进贡的时候,这个里边有那个名是牛头栴檀,那牛头栴檀列出来的份量多少?四铢,金字旁一个朱字,四铢。我们说斤、两;两下面是钱,钱下面是什么?分,分下面是铢。那个小的简直一钱已经少的一点点了,钱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铢。一两是十钱,一钱是十分,一分是十铢,换句话说只有一两的千分之四,一两已经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个时候朝廷的规矩,进贡再名贵的东西,它一定有最低的限度,所以不上两的东西根本就太开玩笑了,但是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所以那个时候这个官不知道是什么名字,相当于现在我们的外交部,那时候也就是礼部,朝觐那个皇帝之前,先要经过礼部的大臣,然后各式各样有关的。一看这个,四铢。这个不行,不够那个规定,就没有让他进贡。那个使臣非常聪明,没办法进贡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四铢当中拿出来好少好少象征性的一点点,就把那个牛头栴檀一点,那个芬芳几十里路都是那香味,那种香味,此香只应天上有。早朝的时候大家闻到,说从来没有闻到过这么个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闻到了,大家就问了:“这很吉祥的香味!这香那来的呢?”大家不知道。那个时候,那个使臣也在朝廷上面,样子表情很特别的样子,所以旁边那个礼部的大臣想这大概有关系,就问问他。他们当时不便说,退了以后就问他:“怎么,你晓得吗?”“是。”“这是什么东西?”“就是我送来进贡的。”“送来进贡的你怎么不来贡呢?”按照天朝上国的规定说不上两是不行,我现在只有四铢我没办法。”“这个事情好像有例外。”那么就报告,结果接受下来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公案,说要真正求的这个妙栴檀,有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现在这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有非常殊胜的种种的功效,但是要真实的东西,不是我们嘴巴上面讲,或是自己羡慕而赞叹,乃至于为了自求活命,不管是名闻利养,空话戏论。下面引经证: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

  就是说末法的时候,不要说一般人,就是那个苾刍出家人,苾刍本来他一心一意要求得解脱,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义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时候,没有律仪,乃至律仪都没有。律仪是什么?上次我曾经简单的提过,大家了解不了解,什么是律仪?平常我们说是戒,这律仪有几个名词叫律仪非律仪,然后非律仪非非律仪,这个我暂时还不说。下一个礼拜开始,再不然再下面我们这里会有复讲或者有温习,晚上还有课,那个时候我会提出几个问题来问你们的,尤其是前面那个老同学,我希望你们可以好好的温习一下,如果不太了解,不妨翻翻字典,这地方只是简单的说戒,平常说是戒。末法的时候苾刍都是没有戒,只是求多闻。这个戒跟多闻在这个地方我们感受当中好像是两件事情,是的,你不了解,是两件事情,你真正了解的话是一件事情。你要想真正的,戒学的好,这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要透过多闻,现在你了解了以后多闻,闻了以后,你不去做,没有用。所以前面已经一再的说这个戒、这个律仪,不是说我们今天剃了头了,说:“你戒腊几年了?”“我十年,你十五年。”这个是形相,真正有它特别的内涵,这个才是真正的尸罗,律仪。所以我在黑板上写这几样东西,你们看一看。这个古人解释“戒体”叫做“无作戒体。”为什么叫“无作戒体”?为什么戒能够防非止恶?真正要学的三学,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就是我们的关键所在。所以它这个地方讲的尸罗,整个的来说就是佛法,因为佛法一定是从这地方进去的。如果这个都谈不到的话,下面根本就不谈,这个有的话,下面跟著自然会来,这个原因。所以经上面悬记是这个样。所以“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这种状态。那么有的人会这么想,经上面佛都悬记,所以我们就不管了,现在有很多人有这种概念,这个概念务必要改过。修学佛法的人,跟世间不同在甚么地方?世间的一般人整个的拨无因果,否定这个三世的概念,这是最愚痴的人。另外一种世间的人他讲命运,讲命运又变成三世的定命论,换句话说样样命定死的,实际上这也是错误的。所以有一本好书─“了凡四训”,我想大家大部份同学都了解。他前半生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就是算的死死,结果遇见了云谷法会禅师以后,了解了佛法以后,把佛法来解释,整个命运改了,说明什么?说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质,什么?讲业感缘起,拿我们世俗通常的话“因果报应”;既然有因果报应的话,你有这样的因,就感得这样的果报。因那来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无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可是同样的今生也是因,所以你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吗?所以因为我们以前无始以来所积累的别业也好,共业也好,而感得现在这个时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个凡夫的话,你注定就这个样子。既然你已经在修学佛法的话,请问,你让命运摆布,还是你创造命运?佛法的特质告诉我们业感缘起,这个业的因就操纵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马上改善。袁先生是个凡夫,他懂得这么简单的道理,照著去做,命运改变了。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还说为人天师表,居然也说这个命。不过命是这样,我们就这么守在那里,让那个命来摆布,这是佛法吗?这是佛法吗?不管这个算命的人谁算的,一个普通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样,对不对?所以大家现在听了,现在末法了算了算了,这话完全错了。那么难道不是末法吗?不;我们要了解是末法,这点是绝对没问题,佛讲的这个话:“现在末法了,赶快努力!”你就应该这样。这个才是佛法的真正的真义!所以我了解了,正因为末法所以我们更要努力;你只要努力,你就向上了。所以经里面说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时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话,一样;反过来,末法的时候如果你行持认真的话,正法就住世了。这完全靠你自己,尽管眼前的果报的形相是莫可奈何,因为这是以往的因已经种下来了,当那个因感得异熟的时候我们没有力量能够转变它;但是现在眼前的因却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然后由起心动念而身、口、行为,就在这里。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现在从起心动念开始这个行为,跟正法相应的,这就对了!所以这个地方要了解,顺便说一下。不要说:“末法啦,佛已经说这样了。”不是,不是;这个概念后面还要继续的讲。那么戒是如此,根本是如此,更深一层的定慧解脱三种也是这个样,亦如是说,这不对。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其次又说,就像有一类人称扬赞叹,说这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种种的好处,还这样的香!那么那个时候就有别人问:“你说这东西这么好,你有吗?”他说:“对不起,我称赞那个香只是为了自己求活命,不是我真的有这香。”这个人还不错。这个人还很老实,要我们真的那样子老实的话,那还不错,很可惜,乃至于我们连他这一点老实都没有。下面说:

【“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

  等到末世,是什么现象呢?就是这种现象,末世就是这种现象;那些人不认真去修学。瑜伽就是相应。什么叫相应呢?就是你了解了这个道理,怎么样跟这个道理相应;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这种形相,都在烦恼杂染当中,如何去转染成净,然后你照著去做,跟这个道理相应了,这个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个就是我们应该精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不;所以说不勤瑜伽,不勤,但是赞那个戒,你称赞说这个好,到处去讲,到处去说,到处去弘,这种状态,那个是非常可惜,实际上没有真的内涵。所余三种,那么戒以外的三样定慧解脱也是这个样。所以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五卷B面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

  我们要晓得,我们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脱的人来说,这个老师、这个尊重就是自己的师长,特别是我们依止的老师。现在我们平常不大重视,我要出家了,随便找一个师父然后剃一个头,反正他剃完了头以后,我自己受了戒,弄个道场我跑著去也可以闯个天下,不是这样,佛法不是。真正古代这个老师,他找老师很慎重,找了以后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够把你从凡夫转成圣人,这个才是属于尊重,或者是亲教师,或者是轨范师,或者是依止的阿阇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后你的其他的阿阇黎,阿阇黎有好几种,这一种就是我们所谓的尊重。要晓得这个是什么?究竟欲乐之根本。平常我们世间求的快乐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点小快乐将来受大苦,而这个究竟的欲乐,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点代价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学习,将来可以得到究竟解脱,这个完全靠善知识,自己的尊重。

【“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脱的人,一定要去找所依的这个善知识,作为你的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了解值得你依靠、能够真正帮你成就的,他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德相,这个时候要努力去寻求,寻求具这样的德相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的,我们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这个。所以我跟你们说,一梦漫言等等,有我们中国祖师那个传记,乃至于现在介绍给你们这几本印度的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以及西藏的传记,好好看,这个真正的内容有很多我们还不懂的。譬如密勒日巴尊者传看起来好动人,可是里边实际上很多内容我们并不懂。我现在建议你们看的就是头上,他们找师跟从师,找的老师,跟老师的这种情况,教我们真是从内心会对他产生那个绝深的赞叹恭仰,至少启发我们现在一个好乐之心。这个详细的内容以后慢慢的我们在研学过程当中,或者你自己会了解,或者有机会我们再去深谈这些问题。这个是求老师如此,另外一类

【“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还有想作老师的人,就是作为学的人依靠的,也应该知道怎么样去摄受这个学生,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平常我们出了家,总觉得自己有一番事业很欢喜,带几个徒弟,这样的话这个事业有人继承,说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传给下面的以及继承的是什么事业?佛法事业。所以为了这一点起见,先应该努力使自己具足这个佛法的条件,那个时候对了,那个时候就是唯恐你不带,而且唯恐你带的少,如果这一点不具足的话,你事业是成功了,佛法损坏了,那就害了。所以佛一再说:“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佛在世的时候,波旬魔王处处地方跟佛捣蛋,佛对他的态度,说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说:“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确了不起,我也实在佩服的你五体投地,你在世的时候我是拿你没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后,那个时候我要来破坏你。”佛陀笑笑:“你破坏不了。”波旬说:“你晓得我怎么破坏你呀?”佛陀说︰“你倒说说看。”“我到那时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孙,这样做!”然后佛就流眼泪,哭了!哭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自己警惕!所以佛特别说,佛法外人没有办法破坏,谁破坏?就是狮子身中虫!那么破坏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个叫“行筹”,一个叫“说相似法”。什么“行筹”?筹,那个作筹!这个筹,实际上就是我们半月布萨的时候,平常大家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同意不同意?弄那个筹,用那个筹,我只有一次看见过这个筹。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结夏的时候,我把它写一下,下面一个寿字。那个筹就是筹码的筹,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现在跟你们说一下。我们不是结夏的时候,他又要说,现在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授第一筹,你们结过夏的对不对?就这个第一筹。也许在家人不晓得,真正结夏,不是说我现在结了夏了,然后受人家供养了,那有这样的事情?真正结夏的时候你全部精神在用功,因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在家人那个时候来供养你,所以我那次去看了好欢喜我们那个地方不大,那个庙堂里面挤了四、五百个人,大家在那儿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筹,先上去,不知道几根?我都忘记掉了。数的,释迦世尊第一根,那一个,那一个,很多祖师等等,就这个筹。所以凡是僧团行事的时候,那一定有问题了,那么今天有几个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后我们就数数人数,那个数数人数,平常我们不是用点名什么等等,然后拿那个筹,一面是同意的,还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所以真正布萨的时候,一定要布萨清净,这两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净了,可以,要不然的话,现在我们这个时候情况也是一样,在议会里边,如果说捣蛋分子多的话,那这个议会是破坏整个制度的,所以别人没办法破坏,而是这种似是而非的人跑的去行筹的话,那就完了!这第一个,行为上面的错误。另外“说相似法”,讲道理的时候他又讲的似是而非,你说他不是,他都是应用的佛经典故,解释的时候他又是随自聪辩不依师承,各说各的。本来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们或者已经有过经验,可能有人没有经验,晓得世间那个辩论,辩论这个东西完全是种技巧,不管任何东西,你总归可把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由你说。佛法也是一样,如果你不照著师承,认真照著次第去说的话,你就可以,你爱怎么说,他就怎么弄,那就乱了,这么一来的话,佛就流眼泪了。所以这一点我这个地方特别给大家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说“行筹”、“相似说”这两件事情非常非常坏!假定说我们自己真正觉得,内心当中是为佛法,希望弘扬佛法也好,希望修持也好,这地方重要!重要啊!那么学─找这样的善知识,教─使得自己要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么目前的情况是如何呢?说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

  但是因为时代不同,法运关系,真正具足上面这样的十全十美的这个条件的人,很难很难。

【“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你得不到这样的完整老师,那你怎么办呢?下面我们看,说先引经上面。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假定你那个车子只有一个轮子,马车一定要两个轮子或者四个轮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是有了马路,又有了马,对不起,你这个车子只有一个轮,没有用,换句话说你自己要怎么办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这个助伴有两种,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们称为善知识。有一种上面的善知识,依止的,尊重善知识;还有一种同行的,同行善知识,乃至于还有外护善知识。所以真正修行而没有善知识的话,普通一般人不可能获得成就,绝不可能而且。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这个里边说的我不一个一个解释,实际上里边的这个条件你一一配的话就可以晓得上面这个十样,上面这个十个条件,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宝,是我们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识,或者是自己的尊长,或者是自己的同辈。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但是像上面这样完全,完美德行的成就者在末世的时候很少。末世的现象是什么?末世的现象,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脱。正法的时候,听懂了道理,马上把那个道理自己观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脱,进一步求了解脱就去帮助别人,求解脱。单单求解脱是小乘、二乘,进一步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大乘,所以那个时候一点争论都没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样,用不同的根性去学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学好了就帮助别人,所以上下和睦极了。到这末法的时候呢,懂得了一点道理了以后不去修行,然后觉得我的是这个样,你怎么那样?大家互起争论,然后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气,他比我坏的固然是觉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气!所以这个是诤世。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种具足圆满条件的善知识比较少了,不是没有,很少很少!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半德,只要这个里边一半,乃至于四分之一或者甚至于八分之一,应该依这一种咒师伴,这个咒师就是学密教的,因为这一部经是密教的经典,实际上它是印证,不管你是修学三乘佛法当中那一个都要。下面的解释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

  上面引那个经上面告诉我们,这里有几个理由。第一个就是说明,用个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说依止的条件是这样,最后就说万一在末法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说至少要有八分之一。这个八分之一怎么个算法?这个就很难算,一共十样东西,八分之一怎么说呢?这个要了解,十样东西当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们造房子,这个八层楼,就是说,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随便挑一层,形相上面讲的时候随便挑一层,实际上不管挑那一层这个基础一定在里头的。你挑八层楼的,下面那几层都有,这个很明白,你挑这个第八最高一层,虽然你住是住在上头,请问,那个第八层建立在什么上头?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基础。所以你不能说我挑了个八层楼,下面不要的,有这样的事情吗?绝对没有!所以这个次第必定要懂得。那么这个次第当中那一个是根本?戒、尸罗,所有的佛法都是这样的,这个也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就说尸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处处地方告诉大家讲到戒总是提一下,因为很容易误解,大家很容易误解。说到那戒总是:好,赶快剃一个头,五戒,然后十戒,我求个菩萨戒,把那个衣服穿起来,我是受了戒的人!这个是结个缘,它有殊胜好处,我们赞叹不止,佛法真的美,千万不要轻视它,不要因为我刚才说的这个话,大家就轻视它,那完全错了。我们绝对的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实的内涵,才是我们要学的,这是甘蔗皮,没有这个皮绝对没有里边的,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毛病,这一点是特别注意!后面讲到戒的时候,详细的内容再来说它。这个地方再简单说一下,就是调伏,就是至少他能调伏自己。平常我们讲道理可以,遇见事情的时候,大家就烦恼生起来了,请问你现在修学佛法要调伏烦恼,这个老师自己的烦恼,他怎么告诉你?反过来说你自己遇见一点事情你就烦恼的要命,你怎么教别人?是,我可以现在这个地方弄得很多钱、弄得很高的地位,你听我招呼,我给你钱,不听我招呼我不给你钱,他只好服服贴贴的听你,这个是出家法吗?不是,这我们要了解。所以你事业弄得很辉煌,人家看见那个事业很辉煌,这个在布种佛法的种子方面我们是非常赞叹,但是对佛法的真正的深广的内容来说的话,我们要辨别的非常清楚。所以对别人我们绝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们还是去赞叹,可是对自己的要求,必定要从这个基础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骗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说八分之一。
  那么他为什么不说十分之一而说一个八分之一呢?这又妙了,对不起单单一个戒还不够,换句话说你有了戒还要这么有一点点,实际上这个里边你们要了解,并不是说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还有这么一点点,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的有多少,可以说你这个戒把握住根本。譬如说我们要百分之百圆满,那么八分之一的下边际,如果我们用算术来算的话就是百分之十二点五,那么那个时候,你就有百分之四是戒,然后百分之三是多闻,百分之几是其他的,在这个上头算起来,能够达到这样。不过这个算术还是死死的,如果我们认真的学下去,到那时自然会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应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他所说的八分之一是什么?你真的能够调伏自己烦恼的时候,那时候你才懂得,要调伏烦恼需要具足很多条件,你等到把这个条件自己体验到了,那时候你去帮助别人,那可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老师是这个。那么目前呢?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这倒是个难,比较难的事情,也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自己没有一点经验还不容易认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经验,你说你又何必找老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面会详细说明,这地方我简单的说一下。假定说我们纯粹是从修持下手的话,刚才这个困扰是会,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说你多闻,能够从闻上面来辅助的话,那这个困难就没有。为什么?你听闻了以后虽然你没做到,假定你听闻得到诀窍,什么叫听闻得到诀窍?你闻而能得闻慧的话,行了,你闻而不得闻慧那个没有用。所以它讲的佛法真实的内涵,说是佛法是这样,它目的是指出形相,当他讲的时候,你心里感觉我现在了解了,原来这个贪的形相这样,用什么方法去对治它,你那个认得了,认得了多多少少你有点很轻微的体验,你有了这个体验,然后去鉴别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说你没有这个体验的话,你没办法鉴别。我现在说一个世俗很简单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说我们写字,就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这个字的好坏,假定说一个人跑著来写德文,写俄文,你根本不晓得俄文是什么样子,他写的好坏你怎么晓得?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写中文,你不认得字的人,他也不晓得这是什么?画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是你学过,不要说你是个书法大家,不要说你是个大学生,就是你是小学生,你学过了,然后你跑著去看,你就晓得他这个字美,他那个字比较不好。你自己写不出来,对不对?因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点,经验一点。所以说假定你不从多闻入手的话,你对这个佛法完整的内容没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点笼统的概念,那个时候你就没办法去判别。所以走另外一条路,假定你能够从听闻下手的话,那个时候你多多少少有一点经验的话,你就能够判别的出来,所以这个困难并不存在。问题是说你走的时候走对没有?走错了一定存在。就像我们现在太多人,大经大论听了一大堆,乃至于自己去讲,讲是讲,听是听,等到自己修行的时候用不上。修行的怎么办啊?好了好了,现在我们讲完了,跑到这个地方去拜佛,现在我们跑到这地方是念佛,刚才这个没有用了!那刚才讲那个东西干什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然后大家说这个高明,的确高明!那么你怎么爬上去呢?假定说中间没有一个方式的话,这个高明有什么用呢?很多地方都是关键的问题!反过来,你说那没有用甩掉它可以吗?又不可以,一直这样都是空言戏论。所以在这个地方顺便说一下,必定要晓得这个八分之一的这个形相为何?这地方只把那个原则提出来,从我们这个地方开始向下,处处地方就自然说出来了,说出来了以后你们务必要真正的注意、深入,那时候了解它的特质是什么?差不多就有一点可能了。

【“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

  那个铎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语录当中,换句话说他老师讲的,这个老师讲的实际上都是老师的老师,说阿底峡尊者传给敦巴尊者,敦巴尊者传给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个语录当中,这个语录不是他自己写的,他讲的,他的学的,跟他学的人铎巴,所以他这个话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长,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也特别讲那个善知识的形相,跟上面是一样的。

【“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最后那句话就是说明了现在这个大师,这个师承来源。不要小看这句话,你随便看无关紧要,真正修行那个师承来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敦巴三子传下来的那几个人,最后如何一一传到宗喀巴大师身上的。如果我们真正的要学这个传承的话,老师都会告诉你的。这样,我们现在了解了,说教的人要这样,那我们要去求他了,对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么样?学的人要什么样?而这个里边在没有讲之前先要特别强调一点,先要自己学的人有了这个条件,那个时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识,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话,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运了碰到的话,你不但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就像玩一把宝刀一样,拿到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手上的话,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个小孩子拿到的话,那就要命了!没有人在他身边,他只是伤了自已,谁在他身边谁就倒楣。所以我们真正学的时候,这个地方重要的是学者自己。我刚才这个话,倒不一定是说笑话,也可以说很轻松的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像我们到处地方都是这样,常常很多人觉得,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佛法无比的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了以后,常常失望,为什么?就是那把宝刀在一个小孩子手上,谁碰到他谁就倒楣。我们到那个时候懂得一点法然后说你这个不对,说他这个不对,说她那个不对,说他那个不对,平常你世俗的标准本来很低,大家马马虎虎算了,现在你这么高的标准跑来要求别人的话,人人受不了,实际上真正伤害的还是自己。那么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学的人应该怎么办呢?所以

【“第二能依学者。”】

  这个科是说能依学者的相,换句话说学的人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那有一个论。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这个下面会解释的。实际上这个里边说真正具足条件修学的人应该具有三个条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这个条件才能够产生下面这样的功德。

【“释论解云:”】

  解释那个四百论的,说

【“‘说具三法”】

  具上面三样条件的人则

【“堪为闻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六卷A面

  具上面这个三样条件的人,那个就堪为闻器,这个才是真正可以修学佛法,做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一个弟子。

【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为见过失。”】

  你有了这个三样东西以后,那么对这个法师,所有的种种的功德,你看见它,对!它是功德;下面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不见过失,你不看见他的过失。反过来说,假定你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的话,法师的功德你看不见,你看见他的却是过失。我们或者会怀疑,“会吗?”就是这个样。也许我们现在已经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也许没有看,至少上一次我们讲过中国祖师们的公案--三位同参跑的去参一位善知识,不远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结果他一看,门一关,把他关在门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泼。那我们心里想一想,“什么?这个大善知识,这样残酷的人!你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处去宣扬,说:原来这个善知识,就这副德相,处处地方去破坏他。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平常我们最好跑的来,某人你辛苦啦,好啊!你难得啊出家!现在地方处处现成的让你;我们这个地方,有种种条件,很优厚,你只要来,这个地方松得很,你要出去就出去,要玩就玩,要来听课就听课,不愿意,你打打瞌睡也没有关系,好!好!这个地方好,真慈悲!我跑到那地方,那里要求这么严格,动不动就呵斥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些人,怎么一回事情啊?我想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这一点,对不对?不是一定说,这样的处处地方纵容你一定坏,而反过来说,呵斥你一定好,不是,这不是。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为什么纵容你?为什么呵斥你?如果你了解这个内容,正确了解的话,纵容你也对;呵斥你也对。你不了解的时候,纵容你也错;呵斥你也错,这个才是我们要了解的。那你凭什么能够了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别它所以纵容你为什么?辨别所以呵斥你是为什么?你能够辨得清楚了,对!所以他下面说,你一定要具足这个条件,那个时候,你能够辨别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都在情染当中,我们总算宿生有善根,愿意放弃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门当中来,内心当中至少应该认识,我到这里求的是什么?想想看,对不对?假定说抛弃了世俗的这种东西,居然跑到这个地方来,还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来干什么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当年的老师,我老师平常不会这么大声的吼,有时候也会,可是他经常提起的,会说一句话:“某人啊!你这样来对得起你自己吗?你来的目的,就是这样吗?”就这么两句话,常常跟我说,我到现在这两句话,一直受用不尽,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一下。真正善知识的功德过失,看不见啊!反过来,他今天这个地方需要你了,用甜言蜜语说完了以后,然后你留在这里,他倒不一定好。当然,他也有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动机、行相何处?在这一点上面,特别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尤其是前面那一段,这个老师的作风,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上面,你绝不可能找到这么一个残忍的人,居然在佛门当中,实际上他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这里我们也不必说羡慕他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善知识。我们自己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吗?你去好好的看看这个故事,受得了吗?这个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要具足条件。如果不具足怎么办呢?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很重要!所以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的条件。下面就实说来,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学看看我条件够不够,不够,赶快努力;够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话,说法的知识,虽然极遍的净;极是绝对的对,遍是普遍的圆满,乃至于像佛一样,这样真正圆满的、极遍的圆满,乃至于像佛一样。结果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因为听闻的人,学的人自己本身有过失,这个过失的力量强盛的关系,他老师的真正德行看不见,还觉得这个老师的错误。请问你看见一个错误的老师,你愿意依靠他吗?第一个不愿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这地方,你看见他都是过失,你肯听从他的话吗?所以我以前常常听见这种话,听见怎么讲?师徒之间万一有了问题或者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么样?他就是莫奈何你!就是这种味道。这算是好的,还没有翻脸,就是这个样。那你说请问你怎么跟他学啊?他怎么教你?不吵还算是很好的。师徒之间这样的话,不斗争怎么办,师徒之间尚且如此,你跑到这里去,能教人们、教别人吗?所以古来的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大道理,而如果自己家里面都弄不好,居然说能够治国平天下,无有是处?他可以用俗。但是俗是一种手段,真正要想把那个东西弄的真正好的,不靠这个。世间尚且如此,何况佛门。所以说他老师的功德看不见,由于自己的过失,执为有过;反过来,妙啦,他这个老师明明有过,他就反执为德,有过的地方,他觉得这个好。为什么?这个老师很宽,他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就是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这个人很慈悲,这是个慈悲王,反正你要钱,他就给你钱;你要玩,他就让你玩,然后你回去的时候,他总会给你吃。痛心,真是叫人痛心,佛法里面是这个样,所以在这点我们特别的注意。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所以晓得纵然有很好的善知识,他圆满具足所有善知识应具的条件的那个,但是你不一定了解,“然于其师亦难了知”。为什么?你不具足真正观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条件,了解了能亲近的,更需要这个条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这个德相。那么这个德相是什么?下面休息几分钟,我们再来说。那么上面呢说明了这个一个大纲、一个原则,所以在这个原则之下,说修学佛法的人,真正能够修学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这个条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识,而善知识尤其是修学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这种都是关键问题所在,现在我们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听过这个里边的,实际上我想极大部份的人,不要说不懂,乃至于听都从来都没听说过,原来修学佛法,还要这样的,请问这个不懂你怎么修学佛法?这样,就是这么简单法,就像我们世间很简单的一样东西。你说我要想去学一个工程师,工程师那里去学?学些什么?一窍不通,虽然有这个心,不行。那么佛法也是如此,实际上要求的条件更深,原则是通的。那三个条件呢?现在分别来说一下。第一个正住,请看文。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

  说正住是什么?就是从反面来写,不堕。堕就是陷在这个里边,自己执著在这个里边;党,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执著,那么这个执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争。宗派之争,是党同伐异,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就这样。这个目前,我想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争,小乘当中一立立为十八部,实际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显密,又是什么教下,然后宗下,又是念佛的异方便,教下又开为三家,每一个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那简直是是支离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后,却不是支离破碎,变成什么?非常灿烂,就这样,这个问题就在这里上。就像那个树一样,假定你是长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后大的主支、分枝,然后分到细枝、叶、花、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万一你把握不住原则的话,一大堆堆在这个地方的话,你简直不晓得怎么办是好。这样,所以问题不怕你有这么多的差别,而怕你不善运用。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状态不了解,所以执著自己的就对,排斥别人的。

【“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假定说对于这个分宗分派当中,你堕就是你在这个上面执著,对于这个上面你执著的话,于是因为你执著的这个喜好,被这个东西遮盖住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常见的这种状态,就是念佛,除了这一个佛号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东西,他就是不行;参禅的他又说教外别传,所有的经又不要,就是这个。这样不管你什么,他不可能见到功德,他只觉得这个是一个错误。佛法里边变成这种状态,你还谈什么弘佛法!弘固然谈不到,最开始的修也谈不到。所以弄到后来,我是觉得最圆满的方法,就是念佛法,是!万修万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这种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说起来,乃至于念佛的真正的绝窍他都没学到。请问在这种状态你怎么念得好?就是这个样。所以他真正的这个功德见不到,由于这种执著,心里面见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义。这个妙义才是好的,是善的,因为你得不到这个妙义,你只看见他坏的那一面。不过这个地方,他说的党类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现在目前我们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类,虽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觉得确实有这种现象。譬如说,我们来念书,跑的去干什么?“混它一张文凭”,“混几年”。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字,那是因为我的善知识当年呵斥了我,我现在心里印象很深。世间大家平常,常常说,这是说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气,“我还不是在这里混混。”就这样。人这个东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很容易学,仅管我那个时候很少出门,可是出门几趟有的时候听见了,觉得这个谦虚倒是不错,那我也这么说:“唉!我还不是混混。”仁法师就跟我说,“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话!”我自己还觉得这个蛮谦虚!“绝不可以。”后来我了解了,你那怕用一个字,那个字用在你的心里当中,就是一个恶劣的种子。所以古人他非常庄重,不要说出家,乃至于在家,他们过来的人,说孔夫子说:肉不正不食,乃至于各式各样的,吃的东西你把它切的这个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后古人写字的时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这样。所以我们那时候小的时候不晓得,有时候歪掉了,回去的时候,父亲一定呵斥;写字的时候,拿的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个同修还来里头,我告诉他拿著书,我们刚开始翻书,第一件事情,那个书本翻开来了以后,我们平常随便把这个书本一翻,我现在做一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假如这本书这样子的话,你很可能翻开来,随便这地方一翻一折,那里也折、那里也折。我父亲那时候教我的不是,新书拿到了以后,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个书缝那个地方,非常有规矩的。譬如这一本书,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话,他就会随便在这个地方一来,然后这个地方折一条印子,你们看见那个书面上面,这一条印子就歪成这个样子。不,小的时候,我父亲一定是这样,在这个地方,先轻轻的划一条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这地方,然后这地方叠一下,然后那地方叠一下,看一下,对不对,叠对了,把那本书摊在那个桌上面,认真的这么来一下,前面做一下,后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现在养成功这好习惯,你不妨到我书架上面去看一看,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我的话,我第一件事情打开来一定做这个。后来才晓得,是,修学佛法以后往往大家说,修学佛法在你的心,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么?难道是像我们世俗的肉团心吗?难道是我们世俗的讲那个哲学当中心元、心物二元的心吗?佛法它是讲心的话,没有一个例外的。讲到色,色怎么起来的?三识和合触,跟那个境不能分开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说这种很可笑的话。但他有他的道理,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开口开得太早,没听清
楚之间,就这么,也可以说--乱,乱干什么?乱盖,乱盖一通,就这个毛病。那么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自然而然每一个地方就会很重视、很规矩,这样。现在我们这地方主要的说,慢慢慢慢的连他这个党执都把握不住了。于是在这个地方就产生刚才这种现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师就告诉我这个话。结果呢你慢慢慢慢的,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后来也混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学,千辛万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话,容易极了,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在这里很好的用功,然后呢有几个人在旁边,在那里,你开始的时候学得他们这么不用功,弄弄再弄到后来的话,你也觉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们一起;再加上别人说:某人啊这个人好了不起,他要考第一名,他要干什么;他的心里想,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来的舒服。所以,这一点就是说他们古来的人虽然荡,他荡来荡去,还荡在里头;我们现在荡来荡去荡到外头来了,这个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跑到这个里边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为混一张文凭的话,要苦苦的在那地方念它几年,又让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又叫你做这件事情。想一想,我在我那个小庙上面真方便,有吃有穿样样现成,跑到这地方来受尽了苦,如果这张文凭的价值比较高一点,还把它苦几年,反正我摸摸鱼,摸过去就算了;如果这一张文凭的价值不高的话,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别说,这个虽然是个笑话,就是换句话说,说明你内心当中应该有什么,先摆平,说不要把我以前的这种概念用到这里来,把它放平,千万不要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一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就完了。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因为你堕在这个里边,这个党,是那种烦恼,就是执著!党就是个执著!现在执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现在执著非法就可以了吗?执著了法尚且不能证寂静,请问你执著非法不堕落,那里去?说:

【“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

  这里是指这个地方的正解,就是说因为他堕党类,所以他对自己的自宗,觉得好得不得了。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这个我想我们很明白,每一个宗派他都总觉得他的好,对别人的就排斥。那么为了使我们内心当中更相应起见,我们要把这个原则,运用在我们现在的身心上头,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确确把我们原来的不相应的心里,要想办法去净化它。除了这个以外,乃至于,譬如说我们现在说个人,有个人不同的地方来,说我这个地方这规矩是这样的,他那个地方他那个,这样的话,你觉得他的不对,我觉得那个不对,这种心理都应该渐渐拿掉。所以尽管我来了以后,我也蛮重视这个东西,可是本来这里常住的老规矩,原则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规矩来。所以说下面这个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这个地方要这样做,好,那样这样去做;要上供,好,上个供;那里还要上,好!那有什么关系?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的一样的来,有的人唱念的时候要用这个调,好可以,那个调,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们先把握住根本,这种主要的概念是就从这个地方来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说:

【“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进一步怎么办?用它,马上看看自己的心里面,一看很清楚。然后呢?那个地方把它舍掉它,舍掉了另外一面,那个法就种到你心上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那个才是对的。所以: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那么现在这个正住,为什么要正住啊?要去学;既然要去学的话,执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执著,大家起争论,现在你要跟著人去学,你跑到这个地方的话,一定要照你的,那怎么办?那当然不行。所以,尤其是这个大乘戒,小乘还比较马虎一点,换句话说,进来第一步就告诉你,舍自欲,把你自己心里想的这种想法,你希望的拿掉、舍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亲教轨范,那个你所依止的亲教师常常说和尚,所以亲教师,他的规则、他的方法,然后呢安住在这个上头,这个才对。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好有意思,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去,我自己觉得这个地方,好像这个,总是有意见,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那个时候,我就遇见一个善知识,跑的来问我,他就说:某人啊,你这个意见倒是很不错,可是你的目的,你是来教他,还是跟他学啊?我想了半天,一点都没错,我是跟他学,我却要求他这个样,这不是很颠倒吗?这不是很颠倒吗?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仔细检点,来仔细反省的地方。而这个里边真正重要的,还是什么呢?真正重要的还是概念问题,所以习惯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认识就比较难。我想这里最近这里刚开始仅管是乱哄哄的现象,可是我看得见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这个概念认识了,很快容易转得过来,这就是好现象,我顺便一提。好,有了够不够?看下面。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说假定是这样,有了,够吗?不行。为什么?继续下去看。

【“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

  假定你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简择,就是分别观察,然后呢?来辨别他对、不对,这个力量。对的叫正道,这个是善说;另外恶的,他不一定说开起口来跟你吵架骂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说得好像,但是坏了。譬如说我们这样,平常现在太多人欢喜讲,这个金刚经是最上乘,的的确确是最上乘,它告诉你破相,不要执著,所以我们说:你不要执著嘛!你这么执著干什么?对啊!不要执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说一定要上早殿的时候,说那个分秒无差,反正我三点钟睡不著,三点钟也可以,想睡的时候,八点钟也不妨,你不要执著嘛!你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啊?它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我曾经遇见过,几年以前,他有一个同修,很想出家,后来还俗了,他因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个出家人的团体当中,住了一些时候,生了不晓得多多少少烦恼。后来他临走的时候,怎么说啊?他说这个东西,它这个佛法真好,它完全讲圆融自在,所以我结果跑到这地方,既不圆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样,又要这样,又要这样的,唉!实在是你们讲的什么佛法?跑掉了。我实在是当时就有一点啼笑皆非之感,佛法里面叫我们不要分别是什么?很简单,今天最严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动心。所以真正这种真正大成就者的话,你给他赞叹,他也不动;你给他毁谤,他也不动;你给他最好的供养,他也不会为你而动;你把他把所有的供养拿走了,乃至于杀了他,把他身体炸掉了送到阿鼻地狱当中,他还安住在这地方,如如不动,这个叫不分别,这个才对!现在我们这个地方随顺著习惯,最好的环境,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叫不分别的话,你说这个什么?世俗!世道恶俗。所以为什么它前面告诉我们佛法的有没有,要靠有没有师承,正解这个内容。我们现在的随智聪辩翻了几部经,觉得懂了没有错,正好这个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你有这个能力的话,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一定是什么,戒来制伏你的习气,制伏你的烦恼。粗猛的制伏了以后,然后学定,然后你深细的观察世间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后,原来不见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这个执著都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够安住在这个本来空性上面,不动它。如果说你单单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么东西动不了你。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六卷B面

  如果说你单单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么东西动不了你。如果说你能够更进一步的话,你不动了以后,然后呢从这个里边起大用。所以说从根本智上起后得智,然后你能转悟,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是大乘,那个时侯才是!那里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反正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说这个叫解脱。如果我觉得这个解脱的话,那个畜生最解脱,吃饱了睡在那个地方,反正这样。虽然这个话是说的有一点太过份了一点,但是我为了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这个,就这个样。大家想一想看,对不对?他一点规矩都没有,一点道理都没有,不要来规范你要你这个样,这是我们应该清楚明白。所以有了正住进一步要有具慧,否则的话你跟著他,你是心里面不会执著你的,然后呢,他听你这样你就跟著他走,这样;他听你那样你就跟著他那样,你就完了。正住已经很难得了,结果你不具慧的话,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真正的善知识不是没有,少,而是一般的人多。你听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话,那就害了,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我们现在平常一般状态都是什么?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平常我们晚上听到那个狗叫,有一个狗看见一点影子,哎嚘啦嗄啦叫起来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俨然有很多事情。其实这个什么?影子,风吹草动。你不能说它没有影响,但是了不相干这个就是。这个地方说似道,我们一定要辨别得清楚,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不耽误自己!

【“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了解,他这个说法对、错、善、是恶,你该找那里去。那个时候,你能够弃舍无坚实品,虚假的东西,你能够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够提得起来。够吗?还不够。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

  单单这两个还不够,要我们想起来说一个都难得很,两个呢真是,但是还不够,这就像一个人,向画中听闻法者。为什么叫画中?如果图画上画的这个人巧巧如生,跟这个人一点用场都没有的,对吗?人这个东西的特质是什么?他有自己的好乐心、取舍心,没有这个好乐心、取舍心,尽管你好的那个佛法,你对著这个墙壁上面画贴一张图,你给他说得再好的,他听完了以后,了不相干。所以我们古人常常有一句话,常常说须是皮下有血始得,我当初听了、看了老不懂,这个话怎么讲?这么好无缘无故的说什么,皮下有血,将我们人说那个皮下有血,这个意思什么?你是一个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刺破了以后,那皮下没有血的;血不出来,为什么?他心里面,他不会动,像木头一样,就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人的什么,晓得了,马上,不要,晓得了好,马上去,所以一定要还有这种心力在这里。第三个。

【“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还要希求之心,这个希求之心,还要广大。因为这个地方,说的是什么?无上大法,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结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结果。这个正住、具慧、希求。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

  那么,这个四百论的解释当中,除了讲这个三样东西以外,还说敬法跟法师,还要属意,属意就是一心贯注。

【“开说为五。”】

  那为什么这个前面他不讲,只讲三样而解释当中又加上?我们要了解在古代那些人,他那个根器的非常利,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时候,那个很多这种情况,他都是自然而然的先决条件,所以不必讲,这是原因,是这个。譬如像以前我们很多千里万里去求师,得到了一点,那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会;得到了一点,那里有轻轻松松摆在那里,不会。他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什么都不要,这样。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希望样样给人家便利,我也赞叹随喜。但是我对这个便利,实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我常常听见古人这个求法的精神--“一梦漫言”,他找到最后找到了这个老和尚,要求他剃度了。然后呢,旁边的人非常赞叹,这个人真了不起,所以他如果剃度的话,衣钵之资都我来出。因为看他很发心。以前古人的话,这衣钵旁边马上有人要发心说供养他。这个老和尚怎么说?不要,你让他样样坐享其成,不行,让他自己去讨饭。要我们想一想,这是?你不成全他吗?所以你们好好看看这古人的传记,都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样样现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器,你什么都没有,他自然会爬得上;反过来,你样样送了他,反而害了他。这我深深的感觉到,可是我不强调说像我们养成功的习惯的话,你要过份的磨折,这是不要的,但是处处给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这我自己的始终有一个印象,我到这个印度去求学,那是前年,自己已经快六十岁,这样,但是一旦听到了这个法,我心里实在不能自已,去过了两次。这个印度,你们在座的说不定有人去过,如果是跟著团体去,还感觉不出来,如果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印度这个地方,实在是遍地荆棘,印度人你是难弄得很,我自己跑得去,我记得最后一次去的时候,还妙呢,我自己觉得我已经去了两趟,那地方蛮熟,我所以晓得他们怎么骗你的这种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种种的地方骗你,下了飞机以后,进去了。然后跑出去,他那个车子,马上拦上来,先要买票,都是公家的。平常你从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一点钱,他那个公家总归要的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没有办法,你只好让他加。然后呢,他就拦住你,你要住旅馆吗?这样。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贵的旅馆,让你去逼著你去住,然后呢贵的钱,他可以分上一份!因为我已经去过了,晓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说:这个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你讲嘛,你要那一个?他说这里旅馆要先订,我当时不晓得,他就给我去打起电话来;这个不通,那个不通,通通客满,实际上根本不满。我后来晓得,那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然后找车子等等。你到了那个时候,人在屋檐下是不得不低头。这好了,好了,没有办法啦!这样。我晓得那家真正的旅馆,很好的旅馆,一天只要花八十个卢比;后来他就给我找了一个非常,已经花了很大的气力,最后找了一家四百五十个卢比,他说乘他的人情,我就没有办法。好!好!去。然后呢,他弄了一个车子,这个车子也是个老爷车。在没有去的时候,听见人家印度还有一种人,他也是一个,就是说这个特别的这种怪教,他们要杀人,他们那杀人的方式,不是我们这样,他是个宗教的一种概念。他怎么办呢?反正你在这地方,他用种种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后,然后你信赖他的人了,然后他们就把你杀掉,你的钱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于肉要吃掉,这么个搞法,就这样。所以我事前先看了这个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个车子上面,印度的飞机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里绕转。我心里忽然之间起了一个动念,万一碰见那个教头的话,这就完了,这下我这身里边还带了很多钱,要供养这个老师的,求这个东西。这样跟他乓乓碰碰,弄了一夜。你不晓得这个是多少辛苦,跑到那个地方去,然后处处地方反正你就没办法,只好骗他。最后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车站,我可以找到那个旅馆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来叫一个计程车。叫了计程车他问到那里去?我说到那个地方去。不行。为什么不行啊?他说戒严。你说有这种事情?当然他一看你就晓得外地的人,这印度正在乱,实际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后来我想,他们为什么要老这样找你麻烦呢?他就是这样的,他,你只要譬如说带到那家去,然后呢这地方价钱特别贵,你带去的时候,这个你有你的一份,这样弄!把你就弄晕头脑胀。然后跑到那里去坐那个车子,他那个车子,有火车、有汽车。真正坐那个汽车,算起来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要我们这里,譬如说五百多公里的话,相当于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个钟头到了,慢一点的话,七、八个钟头也到了。结果,五百多公里,开了十四个钟头,那个路上面就像什么?那个路坏,又是灰尘。然后这样的受尽了这个苦难。比起古人来的话,那真天堂一样。我那二个小时,不是二个小时,只有不到这个几个小时,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们以前的话,香港到印度的话,至少要跑上好几年!然后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师等等,乃至于像法显大师,去的人多少人,冻死的一大半。这飞机上面还样样东西,有毛巾,送给你吃的,还觉得自己苦不堪言,这样。但是正因为如此跑到那个地方去的话,你心里面就比较虔诚一点。然后,到了那边,我跟你们说了,
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然后呢,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们不会,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大家同学全部贯注在这里,漏了、漏了,马上移开来了,这样。要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噘起了个嘴巴,天热了嘛,这个电扇也不好;这样,天冷的话,那个风也不好,这空气也不好,脑筋里一天到晚一直转的,不晓得转些什么。所以在这地方,我随便一提。这我之所以不大赞成,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你样样给他,样样奉到,饭送到嘴巴上面,他还嫌,送到你嘴巴上面的还没味口,最好我欢喜吃辣椒,就辣椒;欢喜吃那个加点酱油,就是这种味道。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过份的说这种笑话,或者不是过份的刺激大家,我只是说,因为这是我们平常习性所在,我确实加重这个语气,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警愓一下,这是我很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务请大家原谅。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有什么?要有大希求,希求什么?希求法,你没有这个大希求的话,你自然会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会这样。我们把这一个恭敬法跟属意加进去,那么是五个,包括这个五个里边,也可以含摄起来,只分四个项目来说。

【“若如是者可摄为四,”】

  那四样?

【“谓于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个;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后呢。

【“于法法师起大敬重,”】

  这是第三个;最后呢。

【“弃舍恶说受取善说。”】

  这个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别善恶的智慧,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把不对的恶说不要,然后呢,去取吸取正确的善说。这个里边,这个四个当中。

【“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这个里边又分成功一个是违缘,一个是顺缘。平常我们修学佛法障碍,以及障碍没有除,资粮没有积,障碍就是前面的违缘,我们修学佛法所以摸不进来,就是自己的执著太重。正直住,这个就是习性,可以说,然后呢,排除掉了这个以后,更进一步的话,没有能力去辨别是非。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九页,这个上面,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几样东西,这是对于这个殊胜相应法,我们应该怎么去听,怎么去讲。那么大家脑筋里面应该记住,在我们真正修行过程当中,这个是步步上升,由这个基础上面积累。现在我们说刚开始听闻一个道理,那么就应该努力的依法步步深入,你能够相应多少,你就能够受用多少,你就能够得到多少好处。同时,对于我们一时还没有真正能够马上深入的人,心里面一定要有这个正确的概念,前面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后面的基础;换句话说,当我们步步深入的时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个基础上头。那么这个跟我们平常世俗上面做学问有一点差别,世俗上面你听过,听过了就算了,以后用得上的时候你再去翻它,这样,做为一种参考的资料。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不是,我们步步上升的时候,你一定下面这个基础,从这个基础上面跨上去,你不会离开那个基础的。所以说,譬如我们向楼上面爬,一层楼、二层楼,当我爬到三层楼的时候,并不是说下面的一层不要了。下面一层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层都一定都在你脚底下,这样你才能够爬的上去。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注意!当我们这么后面上去的时候,一定前面的那东西慢慢、慢慢的具足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的确确在向上爬;换句话说,你正式的在进步当中,在佛法的受用当中,这一点我们概念要很清楚。我们一下容或没办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必须要开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那么这样的话呢,慢慢、慢慢的深入,对这个修学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的修学佛法应有的态度。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二十九页。这个学者需要的条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一个恭敬,他把这四个又分成功顺缘跟逆缘。就是如果是个逆缘,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障碍,如果这个障碍不除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进得去。像我们要想进那个门一样,现在这个门口挡住了,你绝不可能进去,所以这叫违缘,把它拿掉。然后呢,进去了以后,你要如理的选择,那一个对,那一个错,这个叫顺缘。如果顺缘不具,虽然你进去了以后,你不一定拿到的好东西,结果,拿到了坏东西,结果白辛苦一趟,这个我们应该了解。那么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们就应该来检点自己,现在是什么个状态。看下面的文。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

  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具足了这个条件,那么才值得,才能够相应。跟什么相应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识才能相应,才能够接受善知识的引导,那个时候才可以;就像我们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学校,看看你够不够资格去进这个学校,去念这个学校。现在同样的情况,我们常常会说没有善知识,没有道场;到了这里,我们就应该有一个彻底的反省,以及正确的认识,没有善知识吧?不是,有;是我们没有能跟随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条件。因为你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善知识的好坏,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它看成坏的,坏的看成好的,这样的话,你永远没有希望,就这样!那么所以了解了这个,这个时候就拿这个条件来衡准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这个条件。

【“若完具者应修欢慰,”】

  下面这个话有一个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这个以后,然后去在身心上面观察,观察时候觉得自己对了,具足上面所说的条件;那个时候应该欢喜跟庆慰。上面还加个修字,这个修字,很重要哦!为什么说应修欢慰?是!平常一般我们的心里状态都是在普普通通,无始无明这种现行当中,那么这个时候它所产生的力量、行为等等,都是跟这个惑业相应的。所以无明的行,你一直在这个地方转。要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无明的染污之业转变过来呢?那个时候要修,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这个。那么如何修法呢?这个后面会详细讲,那么现在告诉我们,就是,这里当你具足了以后,你应该自己感到欢喜,自己感到庆幸,自己感到安慰。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里面一直为了这件事情而欢喜。这个为自己的这样的欢喜,这个就是一个最好的修行。那么现在我们想一想看,我们说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当中,其中有一个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这个是功德,是好的事情,那么你虽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为这个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随著欢喜庆幸。这个功德不只是指他,别人的你随喜,自己的也随喜,这样你心里面赞叹欢喜,为这个而这样的庆幸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这是一种最好的增长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经说过一些道理,以及一些过失,那么当你这样随喜的时候,你现在的这个心就跟这个法相应,这是一个。第二个,因为你在这样的随喜这个,所以它生起这个现行的时候,这个力量不但现在生起,而且它继续的增强。就像我们,譬如说在这个团体当中,大家要表决,那么有一部份人是赞成,有一部份人反对,如果你想通过的话,赞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心识当中,你不在这个地方修这个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心识就是跟无明相应的,无明相应的;换句话说,你不在修随喜的时候,那是投反对票的时候。那个所谓反对票是什么?反对你生天,反对你超出轮回,反对你往生净土。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在向下流的时候,这么个严重,而这么个美妙法,所以这个修字的真正的意思。那么后面我不特别指出来,什么时候讲,这个否则的话,我会说后面,你们会说后面那里讲啊?后面关于讲到业的时候,它是最重要的说明这一点。以后,所以你们必须经常要自己去看,单单听这个效果很少,你们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后呢然后听,听完了继续的不断的去观察思惟,那个时候你自然得到融会贯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够深入领会。这个我顺便说一下,要不然的话呢,这个你们会产生脱节连贯不起来。那么这是具足了,我们应该这样做,不具足怎么办呢?

【“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

  现在我们不具足,那么我们要这样想、这样修,说我要修学佛法,这既然是必须要的话,那我现在赶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没希望了。所以你能够这样努力把这个因结下去的话,到因、缘具足的时候将来就成就了。所以说现在努力,那么将来就得到这个努力圆满的果,你这么努力去做,所以这个地方很清楚,不具足应该这样修,具足应该这样修。了解了这一点,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的上升,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进,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

【“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就必须应该了解的一个道理,依靠善知识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个道理的话,自己还并不晓得,还自己觉得我在这修行,怎么修了个半天,就是不相应呢?就是这样。你修习什么,怎么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么修啊?我们平常常常说,盲修瞎练,偏偏我们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练当中,却还不觉醒。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七卷A面

  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练当中,却还不觉醒,乃至于了解了以后也不改过,请问这样的话谈什么修行?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了以后,就有一个标准去衡准自己。这个地方注意,不是说你了解了,懂了!了解了正趁这个机会努力修行,我们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那么所以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假定说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认识,或者虽然认识了而不照著去做,仍旧随顺著自己的习性,而不察觉到应有的态度,是是、是非,是对的、是不对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损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没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经得到的还会退失,那个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进一步说前面老师是这个样的条件,学生是这个样的条件,那么现在怎么样的运用这个条件,互相教跟学,所以。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这个时候怎么样去依这个老师。下面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诉我们的,第一步先自己来观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庆慰,不具足赶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为一个修学佛法的具相弟子。在这一点上面我一再提醒诸位,摆在心上面,现在我们不要一开口,“现在跑遍天下看见没有一个人是像样的”,这是完全错误。我们应该默默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这个必须要具足的。如果你这一个条件不具足的话,即使你在佛国里面,你一条路,只有下地狱,这个非常重要。有了这个,进一步,然后那个时候,就要善巧的,很认真的去观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识是什么样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说的这个条件。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不照这个次第的话,那是一个绝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险。因为你自己没有这个条件,然后就拿我们世俗的观点去衡准那个对方,一定出毛病。因为我们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么啊?世俗上面的要求就是贪、嗔、痴相应的。这个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识帮忙你净化贪、嗔、痴的,一定在这个上面,两个彼此间兜不起来的,完全兜不起来的,所以你拿这个贪、嗔、痴要想去求善知识的话,缘木求鱼,越走越远。这是为什么他这个次第摆成这个样的,这一点要注意。所以我们看那个大善知识那些传记什么等等,他都是这样,跑上来都给你一盆冷水。这为什么原因呢?这个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这个事情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详细的深谈,总希望大家善自努力。然后自己有了这个条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识,那个时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的修学。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传承当中又告诉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办法。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是他们两个人的作法不一样,这两个都是有不同的师承,有不同的内涵,这两个当中应该采取那一个,我们看一下。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么这两个人当中,先说后者桑朴瓦,他的善知识很多、很繁,多的话--数量,繁的话--内涵也很杂,各式各样的善知识,乃至于凡是有讲有说,他都要去亲近他,要去听闻他。乃至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从康,就是西康,进入到西藏去的时候,半路上面有一个在家人在那里说法,他也跑到那去听,所以他那个徒弟就说:“师父呀,这个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这样子的一个了不起的大法师,你怎么跟他听呀!”他怎么说?“你不要这样说,我可得到两个好处啊!”这样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桑朴瓦那个人如果拿我们中国现在的,我们不一定现在的,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祖师,比拟一下的话,就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什么潮州,黄檗,那些大师。他是阿底峡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个弟子非常多,那个道场非常了不起,这么一个人,结果一个普普通通的那个在家人在那里讲经,他就恭恭敬敬跑的去听。这一点是对我们是一个绝重要的、绝大的一个提示,那么这是一类。另外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少,数未过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识不多,总共算起来还不到五个。那么,现在这两类当中那一个好呢?下面告诉我们。

【“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

  说:那二者当中那一个好啊?现在说。

【“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他有一个条件的,什么条件呢?先要经过一个时候的修习,怎么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诉我们,就是我们修习依止善知识的重要,种种方便善巧。你有了这个修习以后的话,你就看人家,只看见他的好处,不看见他的缺点,。所以我们想一想那个法华上面的那个常不轻菩萨那个公案,他看见任何人,他说:你们都是成佛呀,我不轻你们。他看见任何人,他觉得他就是将来的佛,那是经过了修行以后的。在我们没有修,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动不动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个时候,比较起来,学敦巴尊者来得好,学后者。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点,说反正这个里边有两个传承,我们学后者,稍微找到几个善知识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动不动就看他的过失。这个错了,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是说他已经认真的修习过了,必然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呢?没有修习。你想不想向上爬?当然我们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话,千万不要自甘堕落。所以前面告诉我们,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识,他都把这个眼睛向上看。这个人,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烂,一烂就没有用;反正我就这个样了,混混,那谁也拿我们没有办法。所以碰见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是的,因为没有修习过,所以应该采后者比较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感到惭愧,深深的惭愧!我们的条件太差,正因为条件太差,只能用这个方法,然后要努力增上,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

  好了,现在把这个真正的依师的道理,下面说明。说这个佛法的恩惠,了不起,这个恩之大,我们世出世间的一切的好东西,都是从佛法上面来的。这个念恩两件事情,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的摆在心里面,去体验去认识它。乃至于随便一件小事情,现在的我们常常这样说,我欠他什么?还不是我出钱给他买的,这个概念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间的这个一般的眼光去看标准来说的话,你拿钱来去买,乃至于说我就是这个样,他拿我怎么样,他就是莫奈何我。这个真正说起来,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够懂得了,怎么样去感人家的恩,结果真正受用是你自己的。这一点,你们自己好好的去体会,你们能够体会到多少,你们就得到多少受用。我们深的先不谈,就非常浅的,你现在说:这还不是我钱来买的;我这样做他莫奈何我。这个心理什么心理?这个心理本身是烦恼心理,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要净化烦恼,却一天到晚在烦恼上面转,还找了种种的理由,觉得自己有理由。我们先不必谈其他,那个起心动念,已经错到不晓得那里去了。那么这种事情都要靠什么?都要靠善知识来引导净化我们。所以详细的内容,你们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时候,好好的努力去体会、去观察。那么在这个里边特别的是什么?圆满教授的导心知识,这个圆满教授,不要轻轻放过。教授的内容我们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关键,修行的主要的旨授,而且这个地方是圆满的,引导我们修行的这样的大善知识,太重要。真正的一个人修行的成就与否,完全靠这个。你有了,不要怕;没有的话,就算你再大的学问,也会出毛病。那么怎么依止法呢?分成功两部分,意乐是观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据这个心理应该怎么样在行为上;所以:

【“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分成功这两部分。那么这个里边

【“初中分三。”】

  那个关于那个概念方面我们分三部分。


【“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乐是先把那个亲近善知识的那个主要的概念,我们应该把它了解一下,整个的这个内涵应该了解。那么第二,特别的在这个地方,是对善知识第一件事应该什么?修信,这个是我们的根本。第三个呢,随念深恩应起敬重,这个次第是这样,我们现在继续下去看。

【“今初”】

  第一个说,整个的说亲近善知识的那个概念。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这上面引华严经的,我们也可以同时了解,的的确确,说我们要想得到最圆满的教授的话,那就是从这个地方,所以华严经也的确是佛出世的时候说的最圆满的,包含了所有。而这个九种,已经把亲近善知识、承事善知识的所有的纲要,都统统包括在里头。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那个九样东西也可以分四个大项目,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大项目。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个是舍弃,舍弃自己的自在。什么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么样,我要这个样,这个要拿掉。怎么办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识,他要怎么办,你种种、处处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么?像孝子,像世间的孝子;当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说拿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这一种心情去做。

【“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

  这个孝子平常怎么啊?,他不会说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不是的,他一定先观察了解他父亲应希望怎么?,什么是他父亲喜好的,什么是他父亲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满他父亲所希望的;然后跟随著他父亲的教导而去行。所以他主要的内涵,就是不要听从我们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的跟所依靠的善知识。这世间比喻像孝子,那个世间比喻,就是用这一个比喻,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应有的心情。如果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个孝的概念不认识、不具足,你不妨换一个,就是总归你如果说跟那一个人也好,或者什么你总是委曲求全、愿意处处地方舍弃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是这种心情。以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妨说一个作生意的人,他绝对不会为了自己,怎么样的要自由自在的快乐;他总觉得,怎么样的去做才能够讨好那个顾客,想尽办法去讨好那个顾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来,晚上很晚再睡觉,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办法做生意呀!我们现在要用这种心情去做。那么为什么要这个样?这是个原因,在这里这一点请大家仔细的思索一下。现在我们大家在家里边享受不要,放弃掉了这个享受,跑到这里了,请问,干什么?为什么你来?这个始终你认得很清楚,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这个不必人家来讲,人家讲没有用场,你自己问,你为什么?说:我要修行。你为什么要修行?修些什么?这个才最重要的。说世间的苦,安逸实在不行!有的人说:我这个地方,真是感觉得娑婆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套一句俗话的话,这个生死心切。为什么有生死?烦恼、恶业!什么是烦恼?就是我们现在的知见,这个叫做无明,你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当中转,你现在既然要想透脱生死,跑到这个地方来,你仍旧跟著自己的烦恼,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请问这是修行吗?你跑得来,你说:我跑到这个地方来,头也剃掉了,换了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经。这个我不能说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说你是,还没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凭借著这些这个必要的条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认识烦恼,净化烦恼,净化烦恼的现行,以及对治这个烦恼所种下去的这个潜在的恶业力量,这样呀!如果说你这样的话,你还能随顺著你自己吗?这个道理不明白的很吗?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一定要弃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这个第一个大错误,就在这里。现在觉得修行要出家,然后跑的去,师父剃了个头,好了,今天剃完了头,好的嘛,我还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个月,然后明天弄一个茅蓬,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请问,这个时候你能修行吗?假定你已经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关在茅蓬里,你能修吗?这个地方,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说好,好好跟在那师父身边,跟在那个师父身边,又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要这样才好、要那样才好,是第一个大错误,我们要改过来。改过来是辛苦的,但是非常值得。如是,我们再看文。


【“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上面说像孝子,那个是对父子之间,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呢?那就看善知识。为什么说观善知识的容颜而行?要晓得这个善知识他,绝不可能说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这么说,绝不可能的,这个东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识的话,你要至心好乐的去求,这个道理这里先不深一层的说。你一定要委曲婉转的去看,怎么样才能够讨他的欢喜。到这里注意喔!我们说出了家了,你还要去讨善知识的欢喜,这不是世间的作法吗?表面上去看,是;实际上面去看完全不是。为什么呀?这个善知识有一个条件,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不是随便看的,这个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具足这个条件的善知识,这种人他会不会以世间的眼光来跟你来往、周旋?不会,绝不会。如果说是百分之百具足的这个条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圆满的东西给你;不过,他这个给你的,因为是最圆满的,所以绝不是世间的情染相应的这种东西;在这个情况之下给你的东西,这是圆满的佛法,而不是世间的情染。我们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四依,依法不依人,我们说这个依法不依人,你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后这样去做?这个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人世间的作法,现在不是,人世间的作法,每一个人都是要我为主,现在你先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个条件,善知识具不具足这个条件。这个善知识之所以成为善知识,正是净化的,而净化必须的条件、真实的内容,都在这个地方。你认识了这一点,你去依靠善知识,正是什么啊?正净化你的烦恼,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要这样、那样,自己要那样、这样,这个是在烦恼当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个最好的净化烦恼,这个就是依法!所以这句话你不要弄错,依法不依人的意义是在这个上头,这个人、法两件事情摆在这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这里,就是这个样,你要看得清楚。在这个相上面现出来的是什么?法的那一面,这个是你要依靠的,如果离开了人谈依法,没有这件事情;离开了法谈人也没有这件事情,这我们要清楚。所以这个上面说这样,告诉我们这个,现在下面引经来证明。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不但华严经,这个经也告诉我们,舍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统统舍掉,你能够彻底的舍掉了,你就能够圆满的成就,这么简单。在你还没有证得之前你能够舍掉了,这个是信位菩萨的典型的例子。这个信叫净心为信,净什么?净烦恼,所以这个你才懂得法相上头的严峻,说净心为信。心里什么是染污?烦恼,但是我们还没有证得烦恼之前,你能够完全不随著烦恼,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识,这个时候是。所以那个时候立它这个位次叫信位菩萨,这是它的原意,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根本意趣,然后你看那个经典上面,你就会了解了。为什么信位菩萨能够不使烦恼现行,明字位当中的第一个念起来,第二念就不会随转的;第一念起来烦恼察觉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转,这是明字位中的人。这样现在我们不要说第二念、第三念,过了几天还在那里,人家点醒了还不服气,那个就是完全不相应的状态。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东西。下面有一句附注,这个附注很重要的。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个上面的条件,说他一定要有这样的德行,那你可以照这个办法做,所以前面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这个人有没有这个法,他如果有这个法的话,对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去做,除了这个条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这样做。下面叫授其鼻肉,这是什么意思?牛跟马这个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实际上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牛马的特质是什么啊?痴相、畜生相、无明。拿我们来说,我们现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样,对于这个是非、正法,没办法辨别,那个时候叫你跑的话,你一定不知东西,不知跑到那里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话,一定要有一个人引导你,然后那个时候,你把你引导的那个绳子,交给他的手上,你能够交给他的手上,决定没有错,这个就是所以我们前面要了解的。所以他才告诉我们,于其法前那么你必须把你那个鼻子上面那根绳子交给他手上,他才能够带你出那个痛苦的深渊,除了这个以外,对不起,你千万不可以,第一点。这一点道理,我们现在懂了,然后好好的去深细的观察,平常的时候,我们起心动念之间,一切行为之间,你要去观察。讲那个去掉烦恼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说你不认识,你认得了以后,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点。第二点: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

  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大善知识,一心一意依靠他,绝对不让自己的自我发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你就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七卷B面

  绝对不让自己的自我发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你就行。所以那个时候,就怕一些问题来障碍你,你一旦离开了他了,你这个“我”就又起来了,“我”一起来了,又是生死染污之业。所以这个时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个善知识。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坚固的,依靠这个善知识,绝不离开,非常坚强,像金刚心;金刚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个人,依止善知识的这个心,像金刚一样,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

【“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

  就是这个,不要为魔跟恶友来破。这个恶友,实际上对我们修学佛法当中,这个最严重、恶劣的,就是这个。这个恶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这个人,好朋友,他跑得来跟你说:某人哪,你在这地方苦苦恼恼干什么哪,我们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觉得真痛快,这个就是恶友。所以这个概念,我们要很清楚。然后那个师长在那个地方呵斥你,他跑得来跟你说:我真同情你!像你某人,你这样了不起,你世间上面有这么了不起的学问,舍离了,跑到这里来啦。照理人家应该捧你,他不但不捧你,还骂你。你还听得很来劲。对不起!这个是恶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这个。我们现在仔细看看佛经上面,佛经上面这个魔,绝对不是说,把他扮得三头六臂要杀你的样子,一定告诉你,你这么辛苦了,你这样的苦苦的作这件事情,干什么呀?去享福,那就是这个。所以这种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识来告诉我们,我们还不知道。所以关于这一点的话,你觉得什么?觉得“正住”,然后呢,觉得“具慧”,你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世说的恶法,跟正说的善法,你分别不清楚;说的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确确的帮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时候你一定会跑到那个地方停住了,乃至于退掉了。

【“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就是前面那个三摩地王经告诉我们,你亲近这个善知识的时候,要恒常不变,不要一下很好--亲,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后你内心上面,这样的发之内心的,不是在表面上面。所以我们看这个真正的大善知识,那个太多这种类型,他怎么把他磨折,他绝不气。要我们现在稍微受一点委曲,明天拎了个包袱就跑掉了,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留在这里的话,心里不晓得是打算些什么事情,那个东西是我们真正跟法不相应的地方。遇见这种情况,就得好好忏悔,忏悔的办法,他下面还会详细的告诉我们的。那么要坚固。再下面,怎么办哪?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

  我们想像当中,然后跟了一个善知识,不离开了,他叫你修学佛法;他不是叫你修学佛法,他叫你负担这个善知识的那些事情。负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事业担,他的事情,你把它担起来。要像什么?大地心。叫你随便做一点还可以,要大地心的话,大地是承担所有的东西,任何东西来,它绝对不叫回头。

【“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所有的负起来,没有一点的懈怠,行为固然是要这样,心理的行,心理跟行为,同样的没有一点点退却,没有一点点疲厌。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这个详细的道理,这里不多讲了,就告诉我们,一个袓师给他说这个概念,我们现在先要建立起来。说你们今天有幸的遇见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者,这就是我们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识,碰到这种情况,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萨以及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去做,这是我们的大福报啊!千万不要觉得这是负担!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庄严!这个话好容易说,好难做到,不要说做到,好难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只是建议诸位,把这个概念先弄清楚,为什么?第一个。第二个呢,你了解了为什么,看看我们心里上面是不是有这个量生起来了,平常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厌其烦的去做,再烦一点,不妨去做,再远一点也要去做。遇见那个善知识的事情,只要做这一点点,就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现在不是,关键在那里呢?先把我们心理建设起来。建设什么?说我们忙我们自己的这个东西,说起来是我们的损失,是造了我们的染污之业,你只有照著善知识,代善知识那个事情去做,去负担的话,消除业障,然后增长功德,这个才是我们最好的庄严。眼前来说,假定你是求生净土的,是往生资粮,究竟来说,就是我们将来报土的,你成佛的时候,这个报土的种种庄严,就是从因地上面,从这个地方开始。如果你这个概念认识了以后,你做起来,就会很欢喜了,你就会觉得像作生意人一样,你觉得辛苦,好呀!赚钱。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赚钱,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我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们真正担心的,赚不到那个佛法相应的法财,这个概念是第一个要建立起来。我这两天,出去了两天,回来一看,非常欢喜,非常赞叹,那个里里外外,整理得这么高兴。现在我们不妨在这地方,心平气和的想一想,以前我们没有整理的时候,以及整理了以后,做过了,你现在坐在这里,什么样啊?还是一样,前面那两天,你辛苦的忙,今天坐在那里也是一样,你前几天在那里睡觉,今天也是一样。可是这个最后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你睡了几天,今天是睡在那里,是越睡越懒,越来越不想动,最多心里想就是这样。如果你做过了以后的话,现在你也不会觉得累!你会心里觉得好欢喜;你自己看看,也欢喜。我想这个我们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这么一点点,将来这个因,将来你的能力是越来越增长,“如做过的话”。另外一种呢?你越来越迟钝。所以这个人间的很多人,为什么比牛马来得聪明,这个牛马没有什么事情,它就躺下来坐在那里,然后,妙咧!它先吃的时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里,然后吐出来,慢慢的嚼,欣赏这个东西,这个就是牛马;人不是,忙完了停下来,这个脑筋还在那里转,还在那儿动,继续的向上;菩萨更是,这就是它根本差别。所以将来你们真正了解著我们的业相以后,我说真正了解的话,不是讲业的道理,佛法整个讲业,如果说单单文字上面不一定认识,如果你了解这个业的行相,你的心里一看,观察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了解了,所以同样的,事情做过了没有什么,可是这个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前者,你这么努力的话,就是说将来你的净土资粮,将来你的究竟圆满报身、报土的庄严。另外一种呢,什么?就是说堕牛堕马,摆在这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个后面那个果报,那差太多太多了,你做过了,眼前呢没有什么,做也是那样,不做也是那样。所以我们常常说,这个不修行跟修行之间的差别是白白浪费,一个就是会善巧的利用,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对不合理告诉我们,真正的依教奉行,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这个才是我们最好的庄严,这是我们最好的收获,这是我们最好的得到的。第四个。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么说我们现在,第一个要舍自在,第二个绝对不能舍离,任何情况之下,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不被破坏,只有破坏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识,能够破坏一切烦恼,绝不被任何东西破坏。那时进一步呢就负荷,等到你全部负荷起来,圆满荷负成功的话,你就是佛。所以在因地当中,我们怎么办呢?那么负荷了以后,该怎么做呢?现在我们就下面告诉,那就分成六项。

【“如轮围山心者,”】

  什么叫轮围呢?轮围山?

【“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轮围山就这个样。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第一个绝不动摇。那么他举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慬哦瓦,就是博多瓦
的师兄弟;换句话说,就是敦巴尊者的那个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他的弟子当中有这么一个人,那个地方冷得不得了,那个西藏的确冷,实在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这个依靠的这个师长,就说这个地方受不了,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办?动动脑筋看,说换一个地方怎么样?他老师这么告诉他,说:安乐卧具,我们要真的要谈享受的话,已经不晓得多少次,住在这个尊胜宫,尊胜宫是最尊贵,最胜妙的这种地方,那不晓得多少次了。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都是。固然我们多少次住过地狱,但是也多少次升过天堂,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但是结果呢我们还在那里轮回,一点用场都没有。而要真正跳出来,要什么?要修学佛法。要修学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识,这个大善知识的究竟圆满的大乘的善知识。现在我们能亲近这个大善知识,听闻这个完整圆满如理的正法,现在今天刚刚开始得到,所以你应该坚住、稳住,心要坚固,然后要稳,绝对不要动摇。所以碰见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自己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真的这么难受吗?我们现在这里是舒服,样样现成,比起他们来,真是像天堂一样。第一,这里说轮围山。第二呢?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就是说,不管他是做什么事情。秽业,这个秽分两方面,第一个是外面的,第二个是里边的。现在目前这里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就是说拿那个脏东西,叫你洗厕所,叫你弄厨房,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愿意的。这种不管是什么,心里面不悔不疑,没有一点点动摇。说我这地方跑到这里修学佛法的,叫我做这个东西,这个就疑了,再不然的话,我觉得我世间好像有头有脸的人,怎么跑的来,弄这个厕所,觉得悔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识告诉我们,要我们做,乃至于他没有说,我晓得他需要这样做,就认真去办。所以像世间的这个仆人一样,仆人就是佣人,佣人就是这样做。

【“昔后藏中,”】

  下面举个例。

【“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那个时候后藏,那就是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那个有一个很大集会;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就是一个道场;很重要的一个道场,正在大家集会,那么集会的时候,那个地下有一滩呢泥水。那个敦巴尊者,你看这个人多了不起啊,看见那个泥,把衣服脱下来统统拿掉了,然后因为没东西,那个地方苦得不得了,没有东西,就拿这个衣服来除那个土。然后不晓得从那一个地方,弄来干净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后,这个地方,就让他的老师,阿底峡尊者坐在这里,前面做个供坛。阿底峡尊者看见了很欢喜说: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这样,印度现在也有这样类似的。我们曾经看过佛陀的因地当中,有头发布地的这种事情,现在不要说叫你把衣服脱下来,拿那个扫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说某人,你去扫一扫吧。你心里面,委曲个半天,这个我们自己想想看;然后他站在那里,勉勉强强扫,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互相来对比一下。然后更重要的应该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是重要的。在下面这个第六种,第六。

【“如除秽人心者。”】

  除秽人,这个在印度当年,这个大城市,热闹的大城市,它有专门的一种除粪人,所谓法华上面的除粪人。这地方这种除粪人,我小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陆上也有;乡下,当然它不需要,那么这个城里的人,是专门有这种人。在印度,它那个阶级很分明,所以凡是这种除秽人,都是下贱的人。那么现在我们依靠善知识,也要这样的心情,这个是特别的。

【“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这是这一点的特别重要的地方。你亲近善知识,内心当中,一定要去掉这个东西,断除所有一切的慢及过慢。这个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于轻慢心,这个万万不可以。不管是你实质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强,你还是要低声下气的去跟他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说,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话,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好好的忏悔,还有一个不如离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否则的话,对自己是一种大损害,尤其是将来真正遇见了善知识,你对善知识随便起一念的轻慢心的话,产生的恶果,是不得了的严重,很多经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反过来,你真正要想受学佛法的话,那个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处,就算他不是善知识,如果说你能够拿掉了以后,你都有好处,何况是善知识。所以那一次,我们曾经讲,说这个老比丘,受到了四个年轻人的开玩笑,拿这个皮球,在他头上蹬打一下,他说:你啊,给你初果。他就真的证了初果。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这个慢心一点都没有,然后他自己与法相应,在这种状态之下就行了。这个我们要了解。下面引两个祖师说的话。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这个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个山上面,水一点都蓄不住的,不要说它自己本来就是没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们说,这个我都懂,听起来我都懂,你既然懂的话,你听他干什么?心里面就一点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朴瓦,他很清楚,他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善知识,他听见人家讲法,他并没有说我都懂,他跑的去就认真的听,听完了以后,他还说,我得到两种好处。不但如此,佛亲自都是这样示现的,佛听见人家讲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欢喜。为什么?佛自己从那儿来的?从听法而来,法是佛母。所以他一听见那个法,他就感恩、欢喜、恭敬,这个心情都升起来。现在我们听见了法以后,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你这个心里面是完全不相应。所以固然说我们不懂的,固然是要这样的,就是你懂的,你要赞叹、随喜。所以我看见以前的,我们这个民国初年有个了不起的,扬州高旻,来果老和尚,他是禅宗的了不起的大德,虽然不像虚云老和尚,并立所谓民国以后的几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在禅门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个人。他自己学什么?参那个“念佛者是谁?”他有一天,跑到一个地方去,他也没别的,看见墙上“念佛者是谁?”他一看见,就欢喜的不得了,好赞叹。为什么?跟它相应,那这是一个状态。所以如果我们现在碰见这种情况,心里不相应的话,现在眼前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马上应该认得,从这件事情上反应出来,我们心里面跟法不相应,这是我们现在要真正认识的。平常我们总是看人家不对,要晓得,这个对跟不对,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况的对跟不对,就是你内心当中,跟这个境,引发的内心的这个种子。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如果我们现在这个上头,你不能认识的话,那都是空话。所以人家说不要分别,就是说我们妄分别,才能够产生这种现象,就实说来的话,我们要如理的善巧了解这个法相。为什么我看见的这个境界,心里会生起这种状态?好的该如何?坏的该如何?然后你能够善巧分别,好的,随喜、赞叹、欢慰、增长;坏的,努力去改善,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修学佛法的。下面:

【“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发芽长出来的是那里?是高山顶上?还是下面?当然,高山顶上一片皑皑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时候,光溜溜的,是一片沙漠;下面就非常茂盛。为什么?就是这个慢,法水蓄不住,这是两位善知识给我们的指示。下面: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轿子,现代的汽车,或者车子,载重的。不管什么东西,再重的东西,它一定能够把你负担下来,能够把它载运到应该去的地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应该把善知识要我们做的事情,全部负担下来,载到我们应该去的地方。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就把你从这个地狱门口,然后送到这个圆满的报土这个地方去。所以必定要有这样的心理的认识,然后照著去做。下面: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像狗一样。为什么呀?不管他这个,这个狗对那个主人,不管他怎么骂,他骂,狗不会忿,不会发脾气的。的的确确,你看家里那个狗,就是你打了它了,哇啦、哇啦叫,它一面叫,它一面还在那四周转,它不会说,叫了一下跑掉了,就这样。那么前面我们说,他世间仆使,受那个秽业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话,那就是心里上头的。不管那个善知识用什么方式来骂你等等,你心里面没有一点点怨恨。你看那个密勒日巴尊者这个里边,就是他那个老师,对他这个样,他心里面只有想,我自己总是业障吧!我总是业障吧!要我们任何一个人,碰见这种情况的话,一定会觉得这个老师简直是世界上残忍,这么不讲理的人。他却是一点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是看见,我很羡慕我要做到它,这个心理是好的。但是他为什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重视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为什么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同时,我前面说的信位菩萨的行相,什么叫信位菩萨?净心为信。什么叫净心为信?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他心里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烦恼之业。我们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种世间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我们都在门外,不管你道理讲多少,没有用。他不管怎样不合理的情况现起的时候,他不会觉得人家不合理,他只是觉得,我里边业障还没有净除吧!我还有什么嘛!这个就是典型的净信相,是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读那个传记要认识的,你单单看那个传记,看不出来。了解了这一点,那个时候我们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个的现在下面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现在我们千万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说急急忙忙的去修的话,这是盲修瞎练,你不晓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觉得磕几个头、念几声经,当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你能真正的关起门来,舍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去修的话,那效果是完全相反。平常我们的事半功倍的话,这是世间的,这个里边的差距是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时候,一直依止的善知识,他成就越高,这个做得越认真。如果说你能够一直依止到等觉后心,那你这条路一定最直、最快、最好,这个情况在华严、法华上面,说得很清楚。法华所以说,我多少时,一直告诉你们,大家好好的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们就没办法听得进,你说你不听嘛,听了的,然后听见了一点点,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要赶快去忙,就是只选自己相应、爱好的那一部份而去做。有没有成就?当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为什么第一点告诉我们,舍自自在,就是说你不要想著,我现在去修行了,我觉得要如何修行,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彻底拿掉。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八卷A面

  我觉得要如何修行呀?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彻底拿掉。善知识你最好委屈婉转的了解,他说的什么?他的内容是什么?你了解的越深、越彻底、越圆满,跟著他去,对你是只有好处。关于这个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认真的学下去才能够了解的,我这里随便的提一下。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识的时候,现在这个地方说,不管他怎么毁骂,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里边心里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过来想,老师骂你正是净除你的罪障,正是积聚你的资粮,现在没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这样想,将来你学下去你自然懂得那个道理,百分之一百的千真万确,我在这里保证你们,如果你们认真学,不认真学那就一点用场都没有。你学下去,我可以经上面论上面翻给你们看,没有一个例外的,没有一个例外的
而且,现在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祖师马上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朵珑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个朵珑巴对他那个弟子善师,是他的弟子,他那个善师每次去见他老师朵珑巴的时候,总归把他骂一顿,那个时候那个弟子善师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经有成就了,带了一大堆人来,结果这个善师倒没什么,那个善师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师父说,那个师公是怎么一回事情呀?对我们好像有成见,我们每次跑得来他对我们是特别地大发脾气。画师怎么告诉他?汝尚听为是呵责耶?你还以为他在骂你,你真不懂,我每次到这地方听见我的老师这么骂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训,最好的一次教诫,最好的一次加持。黑茹迦是什么?黑茹迦就是本尊,那个本尊是现愤怒相的这个本尊,比如说我们说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他现两种身,一个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这个叫寂静尊,另外一个大威德金刚就是他现那个愤怒身,就是他现的愤怒相,所以这个现愤怒相,这个一定是什么?这个一定是报身,你把他这个老师说的话把它听成骂,我听了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看看,这个地方有大文章。现在我们不一定懂,我们不妨引一个中国人的典型的故事来看一下。我们中国的祖师们所以棒、喝、打;随便那一个碰见那个老师的时候,不是骂就是喝、就是打,乃至于像一指禅,把那个指头就劈掉了,有这一件事情,像那个陈睦洲,然后呢对他的这个弟子─法眼,去参他的时候,啪一下把他的脚弄断了,对不起,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一骂,何止一打。这个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所以在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要容许这个烦恼生起来。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这八千颂就是般若,般若有广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颂就是个略般若,实际上这个地方所指的八千颂是第四会,第一会第二会都是广的。这个里边告诉我们,假定说这个说法的这个师长对求法的人,现这个毁咨就是嗔、恚、责、骂,那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这个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别,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华严上面也特别的一再地交代,华严一再交代,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依靠善知识要怎么样啊?要不怕疲厌,要用种种的方式,最后告诉他如果这个善知识现那个病容,换句话说不合理的这种状态做的时候,你怎么办呀?你千千万万不要从坏的那个方面去想,告诉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地方亦复如此,应该对于这个师长,决不退舍二点,舍是舍弃,说好了不跟他学了;退是退心。不但不退舍,还要什么?增上希求正法,本来这个希求法的心,还不一定那么强,反而因为这样的毁咨更增上,敬重不厌,恭敬尊重绝不厌弃而跟著老师。我们上次曾经提过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时候他老师就不接受他,骂他赶他,他有没有一点点嗔恚心呀?如果有一点点嗔恚心的话,今天我们就不可能有这样圆满的佛法遗留下来了,对不对?他不但是不这样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的恳求”他的老师,跟著他的老师,所以最后终于成就。所以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国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样。最末一个

【“如船心者,”】

  像船,

【“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最后像船一样,对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来来去去,没有一点厌患,那么这个船跟乘两个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船是若来若往就是没有一个例外,乘的话通常从这里到那个地方去,这两个稍有差别,这里我们不加细辨了。这个是说原则上面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应该把持的心里的认识,我们要这样去做的,那么现在下面在这个原则上面,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做?而这个里边的根本何在?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第一点对善知识要修信心,这是所有的根本。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这一段引经上面的说:信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础,就像什么?就像母亲生出一切来,有了信什么东西就都来了,没有信心什么东西都谈不上,这个也就是华严上面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从这地方出来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从这地方长出来的,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这个道理;增长,然后守护,所有的功德都从这个地方来。我们现在修学不认识固然谈不到,认识了能够一点点不怀疑,这个都要靠善知识,所以能够净除你一切的疑虑,能够从生死的瀑流当中,能够跳过去、能够渡过去,这个都要靠善知识,而这个善知识靠什么?就是你对他的信心,这个建立起来了没问题,善知识所以成善知识的一个根本原因他就是要来救我们,所以我们没法救的就是你对他没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说来说去就是这一点,这是我们第一应该认识的。“信能表喻妙乐城”。他能够像妙乐的城,这一切的妙乐都从这地方出来的,“信无浊秽令心净”,你信心一清净的话,好了,浊秽就是我们的烦恼,就相当于世间的肮脏,能够离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会慢,你晓得一切的好处、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么可以在这地方慢?反过来所以我们有慢就是我们信心不够,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努力去修习的时候。所以在这地方处处地方提醒,当你觉得看不起人家的时候,那个时不要说他不好,那个时候你要反省,为什么我心里面慢心生起来了,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要懂的地方,所以佛法不是讲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你谁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长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那里看得见人家不如你的地方?就像我们看见自己的子女一样,你绝对不会,一个做父母的绝对不看见说,我是父母,那个子女处处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那一个父母说瞧不起子女的呀?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见自己的子女看成最了不起的,不是吗?现在你要修学佛法,佛法大乘菩萨的心远比这个父母对子女的心要超胜,所以不管对方是真的比你高还是比你低,你怎么可能有一点点的这种轻慢之心存在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轻慢心的话你早就已经不是佛法了,早就摆在三千里之外了,这个才是我们在这地方啊应该真正反省的。“信是最胜财藏足”,最胜财的库藏,以及我们要取得这个真正的财,跑得去的足,有了这个才可以。“摄善之本犹如手”,然后到了你摄取这个就像手一样,无非是引那个经。下面的我们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会这样去做的,所以我们现在这样,真是我们愚痴,我们还自己以为懂得很多,实际上这个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聪辩,害我们的不是别的,就是这个东西。

【“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就像什么?对不起,就像那个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长不出来的。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有信就进,没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从这个信字上面,所以说这是功德的根本。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这句话大有我们观察警惕的地方,说我们这里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为什么呀?我们这里也不妨反省一下,我们这里这么多修行,讲佛法的这么多,为什么大家都没成就呢?乃至于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经,我已经剃了头这么久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成就呢?对不起,答案,下头: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识,

【“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现在你们那些人对善知识你看起来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请问功德从那里生?不要说大乘,小乘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常常都要看看那个经典,反省反省那个经典。上一次已经说过这个老比丘,今天这个地方另外说一个公案:有一个女人,那一个女人她非常虔诚的供养这个三宝。佛世的时候那个供养都是请出家人到家里边应供。那么她常常请一个老比丘,那个老比丘确实不懂得什么,吃的时候是蛮好吃的,吃过了这个开示是讲不出来的,但是那个女人对他是非常的恭敬,一再的请。要我们现在的话,你能够开示都不一定恭敬你,何况你根本的哑羊的一个,要我们看见了;她不,她非常恭敬。那么在这里请完以后求他说法,可是因为这个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他总推三阻四,总是推掉,她是一面恭敬的请,一面老推;他是愈推,她是愈恭敬。有一次以最好的这样恭敬请来,请来以后,请完了以后又请他说法,他这一下实在是难受得不得了,结果他想来想去想不出一句话,不晓得要教他说什么,结果看见那个女的,在那个地方下面跪在那听,而那个女的呢,因为她心里面没有一点点慢,愈来愈恭敬,总觉得我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她没有一点点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里,头都不敢抬起来,心里面一直至诚恭敬的,一方面想自己那里不对,一方面缘想佛法,结果那个老比丘看见那个人坐在那里,那个优婆夷这么虔诚的跪在那里,正好趁她看不见,偷偷地、轻轻的座上下来溜掉了,溜掉了以后,这个女居士还没注意到,她还是至诚恭敬的,只是觉得他为什么还不讲呀?总还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的想想,想的以前世间固然苦,现在求取佛法还是这么苦,还是毫无意义,愈想愈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来佛告诉我们什么?苦谛。平常是肤浅的一面,因为她的信心慢慢的清净了,所以跟烦恼不相应,愈来愈自己净化了内心,结果,开悟了!证了初果。她欢喜得不得了,再抬起头来一看,那个老比丘跑掉了,她感激,然后她就跑到僧团里面找那个老比丘,她要感谢他;结果那个老比丘根本不晓得这件事情,他逃回来了以后又见不得人,关起来就不愿意出去,那个女人跑著去感谢他,他以为是他吃过以后不告而别有什么问题,她愈找他愈害怕,结果这个女人却是一定要找到他,结果后来找到了,找到了以后就说那个公案,那个老比丘听了以后无比的惭愧,发了大惭愧,结果那个老比丘也证了。杂宝藏经上面有这段公案,你们仔细看看,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大乘,小乘也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第一应该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过现在说实在的,我们乃至于要想警惕反省这个程度还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心里这样烦恼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时候是听见了很好,有的时候话都听不进,那是为什么?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粗猛烦恼,这是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关于怎么样净除这个,它后面都有告诉我们完整的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看。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

  有的人跑到阿底峡尊者前面,求阿底峡尊者请教授,大声的吼,平常我们如果真正的很恭敬的话,那跑到老远,一心恭敬,非常轻巧,头都不敢抬起来,绝对不会说大声的随随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无忌惮那个样子,绝对不可能,所以这个里边说明什么?他心里边一点恭敬都没有,就是那种肆无忘惮那个样子,所以阿底峡尊者怎么:

【“‘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说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么大声的吼,那意思就是这样,实际上这个意义在什么地方?不在这里,实际上你真正要学,你要好好的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请教授吗?最重要的是什么呀?信心、信信两个字,第一个信得过我们的心,要晓得我们现在的心是什么?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圆满”,本空嘛。但现在什么?为烦恼所染污,要想净除这个烦恼染污靠什么?靠善知识!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识,净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识不是没有善知识,看你有没有建立起对善知识的信心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才是我们要了解,佛法里平常我们分为大乘三系,不管是那一系你真正了解了特质以后的话,说来说去就是这个;或者讲空它本来就清净,或者讲有所以说真如缘起,它本来就是,说来说去就是这个,你要信得过本来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净化这东西一定要靠善知识,所以靠善知识要有信心,这个算数是说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条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够百分之一百圆满你的佛果,这是两个信心跟信信,

【“信为极重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

  那么现在这地方所信的,当然广泛所信的很多,

【“谓信三宝,业果,四谛。”】

  这个我们都懂或者后面详细来讲。而现在这里讲的是什么呀?“信尊重”,信得过你所依靠的善知识。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

  那么下面说信善知识没有错,那么怎么个信他呀?那不是说随随便便,随随便便这个是迷信没有用。我们听见了说我信善知识,你怎么个信法?信些什么?什么才是信?这个里边都有道理的。这个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后一一如何修习相应,否则的话你说要修信信,那我就信他了,对不起,这个是迷信,这个没有用,佛法绝不讲迷信,它下面说的,那么怎么信法呢?这样告诉我们的,应该这样:

【“如金刚手灌顶续云:”】

  这是密教的经典,密续这个继续的续。

【“‘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

  这个秘密主就是大势至菩萨,我们在密教里称为他金刚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么佛就告诉他,说一个弟子依止这个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把这个善知识看成像佛,假定说你的心能够像这样的话,你一切时,这个功德都在增长当中,而且能够很快成佛。对自己来说是成佛,对别人来说能利益一切世间。这个道理这里先不详细说,后面会继续告诉我们。但这个道理我们要信得过,这个是密教的经典,显教的经典已经引过太多了,印证过太多,也都是这样说;所以不管显密都是告诉我们,你能够把善知识看成佛,那么你就得到最大的好处。所以刚才特别是引那个小乘的公案,她就把对方那个人看成毫无瑕疪的圆满的结果,她得了好处。

【“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

  第一个是前面的密教里面的经典,现在显教里边也是这样,说依靠善知识应该把那个善知识看成像佛,乃至于

【“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毗奈耶是戒经,实际上这个地方的毗奈耶不仅仅是戒经,换句话说是最基础的小乘根本也是这样,所以不管小大显密都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说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里面有了这个认识,那个时候你觉得原来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对佛绝对不会去寻求他过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这有什么好处?请问你去想对方过错的时候,就算他真的过错,就算你想对了,对你有好处吗?这是个真正的问题,所以你始终要记住,我跑到这儿来干什么的呀?我是跑到这儿来跟他,像世间一样大家谈是非的,还是我跑著来学佛的?你这个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话,不管对方有多大的错误,你就不会想到他的错误的地方去,这不是很明白吗?他比你好你跟他学,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来,这不是很简单吗?你怎么会想到他的过错呢?但是我们平常的时候因为无始以来旳习性太重,动不动就是这样来了;别人还勉强可以,现在一切指导你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识,你对善知识起了这样的心念,你什么都不谈了,这个很清楚,所以你现在不成气候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依靠善知识你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听他,如果你跟善知识之间,起了这样的念头的话,不要说你学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谈,乃至于对佛法你都没办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话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识,要想依靠善知识必定要把善知识跟你之间的这个障碍除掉,所以那个时候你不能一点点说看他的过失,他有过失你也不能看,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理路这么清楚。所以我常常说现在我们讲了很多道理,道理讲得比谁都懂,问题不是讲道理,你能不能做呀?你不能做的话,这个道理都是害你!这个概念就在这里。那么反过来,你不求他的过失求他的功德,你思惟他的功德就好了。这个善知识不管怎么做都在增长你的功德,他在骂你,你就说他现在,在成就我的忍辱,他在骂你,你就想在消除我的业障,我的重罪轻报!那个经典上面告诉我们太多这一类的事情,而且典型的例子,因为骂,善知识的这样骂,所以把你很多恶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么,你觉得这是对你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长了,也可说信心增长了,也可以说你内心净化了,也可以说你的烦恼障、所知障拿掉了,这不是最好的吗?这个道理这么简单这么明白,但是我们不懂,可惜!现在懂了,好高兴,努力去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八卷B面

  懂了好高兴,努力去做。

【“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对于你的善知识,一定要弃舍一切看他过失的,寻察是两个,寻的话就是粗的,察是细的。察就是伺察,当你看见他的过错这个是寻,然后完了以后心里老还在那边转,愈想愈不对,这个就是伺,这个都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伤害,最大的损害是莫过于此,你因地当中养成习惯的话,你固然这个异熟果是一定堕落,对善知识起这个的话,一定堕落。然后等流果,最严重的还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狱里边出来了,畜生等等转了不晓得多少圈出来了,你那个等流心识还在那里,一碰见的话你还是看他的过失,无始以来这个就是这样,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话,绝对不可能改变过来,如果可能改变过来,我们早就成了佛,佛那有不加持我们的?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怎么办呢?修观德心,告诉我们,它用的修字,这不是讲个道理,讲这个道理以后要经过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们以前一直在错误,现在从善知识那里听懂了,但是要透过如理的修习以后,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个恶习扭得过来。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

  懂得了个道理还要跟著它去做,下面说: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你应该取你的轨范,轨范就是你的亲近的师长,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过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话,成就是你旳,你看他的过失的话,决定不成功,所以这个常忆念颂那个颂词常常都记著:己过如山已不见,自己的过失那比须弥山还要大看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师长的过错一点点像秋毫一点点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应实由此,常思己过,勤加忏悔常忆念,所以我们跟佛法上面不相应,为什么呀?就是这个,我们怎么晓得法不相应呀?其实心里乱糟糟的样子就是这样,那么清楚那么明白,勤加忏悔,好好忏悔,一直摆在心里。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自己成就。”】

  就是说如果这个善知识虽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为你看他的过失,对不起,你没有办法跟他学,这是自己障碍,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你一看他的过失你就完了;反过来所以

【“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过错乃至于远不如你,而过失又远超过你,但是你不去观察他的话,你一天到晚在这个他功德方面修习你的信心的话,这是你们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没有一个例外的,我们所有佛经上典故公案在在都说的,我们刚刚耳朵里都听见了这个故事,不是吗?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长、师长,自己的师长,这个包含很广,不管他的过失大也好,小也好,你应该那个时候,好好的思惟说,过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寻求他的过失的话,那个真正害处是我自己的,不可以不可以,你要从这地方,这是我们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这个。然后多起断心,想办法切断而除灭之,这个是我们真正眼前修习大乘佛法的第一要做。

【“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

  不过尽管我们了解了要去做,但是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烦恼很重,第一个。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对治的话,战战竞竞一点都不放松,稍微放松一点,它等一下又来了那么那个就是放逸,这个力量很强,所以你不小心,你又会找他的过失,那时候应该怎么办呀?要努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悔除去防护,这是为什么我平常在这里的话用种种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气和的理智的告诉你们不要,说闲话多聊天,或者用种种的方式制定的规矩,原因为什么?那个时候只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增长烦恼,说闲话是增长烦恼,不要说谈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谈是非,没有是非牵涉在里头的绮语,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里面,那更是不晓得要造多少坏事情,就是没有这个放逸,无始以来的习气都是在这里,这是为什么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全部精神摆在这里,也许大家说我们是凡夫,没错,在我现在的感觉,正因为你是凡夫更应努力,你今天已经是圣人了,慢一点不怕。今天你是凡夫,这一口气不来不晓得到那里去呀!眼看这后面的火烧上来了,他已经跳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没关系,坐一下不怕,我现在没有逃到外面,上面那个墙什么时候压下来,火什么时候烧到身上来,随时随地烧上来的,你还拿这句话来宽纵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那个时候要努力。假定我们能够这样,

【“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就减轻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就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们现有这种心情的话,注意,那个时候真正的最好的办法,真正的精勤用功。如果你这样,那时候你用累了,跑得去坐一下,那时候,好了,大家谈下来,刚才修得真好,但是我们现在又来了,互相能够劝勉了就不会以前那样,大家坐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张三长、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这个情况就会除掉了。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这个我们容易了解,至于说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时候那没关系,或者你看他你总归这样想,说不妨这样想,我告诉你一个办法,我以前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他有很多错,是有的,看看我们己呢?一点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过来,看他的功德,他有的我却没有,那时候你就对了,要这样,所以你总是看这方面去看,想办法把那个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学习。

【“如是修习,设若见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你能够这样修习的话,这个师长就算有一点过失,因为你只看见他的好处,你就不会障碍。下面举个例子。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譬如说对于你自己不欢喜的事情,尽管他有太多的好处,但是因为你不欢喜的力量很强,所以他那个好处挡住那里,挡不住,我们譬如说举一个比喻:小孩子吃药,那个药绝对是对他有好处的,但是他看见苦的要命,他就不欢喜那个苦,不管药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所以他不管对我们多大帮助,你只要把这种心理在,哪种心理呀?就是看见那个过失的强盛心理挡在那里的话,你就得不到这个好处,反过来呢对于我们自己的话,就算有各式各样的过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种功德,我,我这个东西最大的功德,什么其他的坏事情你都看不见,不要说我吧,就是对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亲人,那个小孩子都是一无所知的,可是你觉得那是你的亲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这个功德现在前面的话,什么过失你也看不见了。这个很明白的例子,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识对你的功德;当你见到对你强大的好处以后,他虽然有一点点小小的过错,挡不住了,那时候我们就好了,那时候对我们好,你愈向上这个力量是愈强,到最后那怕他是什么十恶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见他的过失,你只看见他的功德,你说会吗?怎么不会?当然会!而且绝对会。而且所有的佛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会!这个话怎么讲?所有的佛菩萨都要圆成六波罗蜜,所以我们佛陀就这样的,提婆达多生生世世害他,他那一世曾经看过提婆达多害,他只看见他功德,他要来对他讨头目脑髓,成就我的布施;他来毁谤他,成就我的忍辱;成就我的持戒;成就我的精进,那不是吗?所以刚开始,不要我们从那种恶劣的人上去想,那些善知识对你有这么大的好处人,你慢慢的来,等到你力量增强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够得到这个。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这个佛法大乘我要学的,但是那么难,你得到了这个次第一点都不难,先从善知识身上修,然后你力量加强,一步一步的加强,加到最后这个提婆达多你也一样的能够挡得住,一样的把他看成你的善知识,那你就成佛了,这个次第这么简单,所以真正走起来,任何时候你只要跨这么一步,但是任何时必须跨一步,我们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须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识,等到你这一步跨到了,最后舍头目脑髓的时候也只跨一步,还是一样,这个道理懂不懂?就是你的心力,认识各方面增强了,到那时候做的也是这样只是一点点,所以我们现在因为没有这个次第,没有这个完整的认识,总觉得这个佛法远得不得了。说起来总是我是凡夫!所以心里上要想佛法,永远坐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它现在真正这一本论的真正的善巧,是不但是告诉你佛法要学的,现在告诉你最高的目标是这个;眼前你下手走的,就是这一步,你能够这样走的,将来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后的时候还是走那一步,你就成功了吗?所以最后一句话,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现在马上举个例子。这个阿底峡尊者的老师有很多,可是这个老师当中最殊胜的是谁?金洲大师。妙咧!这个金洲大师真正论持的实相见,却是弟子比老师强,所以阿底峡尊者持的中观见是究竟的,他的老师金洲大师持的唯识见,不如这个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因为大乘道的总体跟次第及菩提心,这个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这个后面才讲,暂时不在这里详论,太重要太重要了。这个概念从那里来?从金洲大师那里得到了,所以他把金洲大师看成所有的老师当中最殊胜的,马上这个地方举出大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最圆满的师承从这里来的,这个师承当中这个典型的例子,那个老师不如弟子,但是这个弟子把他看成尊重当中无比的,现在我们这种情况,假定说我们在这个概念上面不认识上不去的话,那么修学佛法就呀戏论,自己害了自己,所以这一点听完了好好的自己多看、多听、多思惟,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我们谈到这个亲近善知识,那么这个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亲近呢?那么亲近善知识意乐方面,换句话说心里上的应该有一些什么认识,怎么样的准备以及行为上头。那么关于意乐方面分三部分,这个第一部分已经讲了,第二部分开了一个头,现在继说下去。看文。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对于这个善知识,我们要修这个信心,这个信心就是信赖这个善知识,前面是把这个信善知识的基本的几个道理说过了,首先说明真正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这个成就与否,完全看善知识,而现在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修对大善知识的信心。那么不但前面详细告诉我们,乃至于说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这个恩,法恩,我们啊尚且应该这样慎重,何况我们所依止的师长呢?下至怎么样只听一个偈子。一个偈子是四句,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这个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来说。而这个讲四句偈的这个人就算他自己做不到乃至于犯戒等等,这是一个比,对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对比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我们要亲近的善知识,一切都靠善知识;修习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验证的情况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识,这个我们先不谈,就算他只跟你讲一个偈子,这么简单一个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于自己本身并没有行持,就在这种情况,你都应该对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过失,就等于像佛一样策励我们这样去做。在这一点上我们会想,这个好像很难,实际上我们心里上一定会感觉得到,这个他自己也没有行持,他随便讲讲我也会,这有什么稀奇呢?为什么对这种状态当中我们要这样恭敬他呢?这个里边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标准,我跑到来干什么?我来学佛,请问:你学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还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为我自己能够成了佛,所以能够帮助别人,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必须要的条件你要先帮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没有力量能够净除、净治你的烦恼的话,你怎么帮助别人?这个概念很清楚;而净治烦恼都是要靠佛法,那怕一个字,一四句偈对于你有用的话,他帮助了你了,怎么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们现在不要说佛法,就拿世间来说,我们立刻可以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请问我们今天能够生长的这么大,如果没有父母的无比的慈爱的抚养,我们可能有今天吗?没有一个人例外,不可能,乃至于高等的畜生,它小的时候都要它的父母把它带大的,只有下贱的畜生那个不要父母的,请问那些父母都是圣人吗?不是,我们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圣人,都是凡夫,乃至于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错误,你会责备他的错误吗?还是你感激他的恩呢?这个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为什么堕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从坏的地方去看,那么你从坏的地方去看的话,你增长的完全是恶业,人家对你有这么大的恩,你只看见坏的那一面,好了,这个法,业感缘起,所以不是佛创造的,而是佛发现的,世间的事情法尔如是,这个因果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从好的一方面去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报,你看不见好的看见坏的,自然而然你自己就去受苦,所以现在这个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你儿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说,你是个凡夫,你不是圣人,那这种人不是颠倒到下地狱!现在这个人增长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诉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应该从这个时候努力净化自己,你怎么能不感激他?这道理很简单,假定你责备他,你以佛法来责备他,你第一个自己就已经错,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你如果懂得一点佛法的话,你只有感激他,绝不可能责备他,如果说你不了解你责备他那你根本谈不到佛法,那是世间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来责备他,这道理很简单,这是理论如此,然后我们看实际呢?对,我们学佛,佛怎么样?在因地当中,不但是对他的善知识用种种方法的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个罗刹跑到去跟他讲,只是讲一四句偈,可是那个罗刹的条件很苛刻,佛法这个东西很珍贵,你这么马马虎虎求不可以,要怎么办呀?用种种苛刻的条件,其中有一个,他说要你身上面点一千盏灯,身上怎么点呢?身上挖一个洞,把油刺在肉里面,然后灯芯插在里边点灯。要我们点一个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紧牙关痛得要命,就这样;比较强一点的,点了三根,不痛已经算蛮好了,实际上呢,点燃那个香已经把那个香烧熟了对吗?那个生的香点了实在受不了,他现在挖了一个洞把油灌在里面要一千个,佛没有说你这个罗刹你自己是个大坏蛋,你还来教我,佛不但是没有,而且无比的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这里,这样他自己彻底圆满解决,他也帮忙我们彻底圆满解决了。现在我想自己,每一个人不妨自己问一下,我干什么?学佛,典型的例子,前面的理论这么清楚,这个例子摆在这里这么明白,所以你是要学佛还是走相反的路子?这个概念清楚,所以我们目前始终抱持这个原则,正知见是第一,那么下面引经上面证明。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先把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经上面说,假定你正确的了解、如理的听闻,了解了依止善知识的真正的好处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呀?不善损减,坏的事情慢慢慢慢的减少,这个坏的事情是指我们无明烦恼,或者是说“惑”,就是说对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见减少以及我们的恶业、染业减少,所以在因地当中我们要晓得,不是说亲近善知识,一下得到快乐的果报,佛法的因果跟世间的概念不一样,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你要因地当中做对了自然有好的果报,所以亲近善知识不是说有吃、有喝、有乐、有玩,不是的,亲近善知识是得到正确的认识、如理的行持,把我们的邪知邪见,自以为是的这种错误的概念净除而得到正知正见,然后进一步我们的行持跟那个正知见相应的净业,善净之业,有了这个一定将来得到圆满的果报。整个来说,是这一点不善损减,你真正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不管那个亲教师,亲教师我们通常说和尚,和尚这个是真正的他能够启发我们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们说这个得戒和尚,一个庙里的住持称他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这叫亲教师,不管这个亲教师是或者多闻,他了解的非常广博,或者了解的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认识很深或者是没有乃至于,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把他看成大师,佛,这地方的大师是佛。就像我们对佛怎么样的一心的信赖他,然后恭敬他,一心的好乐,一心的,没有任何一点点杂染的爱乐恭敬。那么我们对我们的亲教师也应该这样,同时对轨范师也一样的承事恭敬。轨范师就是我们阿阇黎,这个阿阇黎通常一般说起来有五种,比如说我们出家的时候,一个是亲教师一个是阿阇黎。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九卷A面

  出家的时候,一个是亲教师,一个是阿阇黎,沙弥剃度的时候要两个,如法的是要两个,然后受戒,受戒的时候是羯磨、教授;所以一个是受戒的,一个是教授,还有呢?受经的阿阇黎。古代它要传经很慎重;还有一个依止阿阇黎,一般说有五种,真正出家,在自己没有正式认识通达之前的话一定不能离开;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说不管这亲教师也好;阿阇黎也好,我们就把他当著佛一样,这样的来恭敬承事他,你能够对自己的亲教师以及依止的阿阇黎这样的话;那么不管这个阿阇黎的情况如何,你却是在增长法身慧命;而这个世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它所有的好事当中,孝第一;平常我们流通的最广的,像什么感应篇,什么阴骘文啦,这我们中国千百年来很盛行的这种,找了很多这种印证典型的故事,说某某地方一个孝子,得到天的保佑等等,实际上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间最好的回报,现在我们要增长法身慧命,法身慧命从哪来的?师长。所以这个师长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对世间的父母,这养你的生身,这是一世,你对他的伤害以及对他恭敬报恩,就产生这么大的善恶的效果,现在这个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对他做任何一点善恶所产生的这个善恶之果报,不得了的严重!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不管这个老师多差,我们就会当佛这么看待,所以我们不能做的;还是我们自己愚痴,现在有很多人常常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凭什么恭敬他?他说起来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实际上这是最可怜、最愚痴的人,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点的话,是不管他怎么了不起,乃至于起不了,一点都不行,我还是对他无限的恭敬,你能够这样的恭敬的话,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这个道理前面一再说明,所以我们为什么平常的时候要多思惟观察,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断的脑筋里把这种正知正见摆在脑筋里观察,这个正知见正在现行,遇见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正知见相应的事情,这个业就派上用场了,换句话说你就造了善净之业,反过来你心里面不在这样想,你就想在烦恼上面转,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是比他强,你真的这样想的话,那一碰到那个事情,你一定随顺这个恶法而去;结果我们披了这件衣服,而行持是这样的话,只有一条路─堕落!所以我现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们这种眼光看人,因为我以前一直犯了这个毛病,总觉得走遍天下,没有一个人当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说正眼看他一眼。现在想想看看自己,完全错、完全错,是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一直现在为了这个事情痛悔!这个习惯好难改!所以我在这里特别说明,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这个结果还是我自己好,因为你好了,你回过头来还要还人家,那个就是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把这两件事情彻底圆满做成功的时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况受过法恩的人,乃至于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的师长,这个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诉我;还有这样的好处。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障碍未除、资粮未聚,所以烦恼未除要除掉它,那除掉了以后;我们得到了叫断德;资粮未聚我们要想集聚,那个就是,换句话说智德跟恩德,现在呢?妙极了!你能够承事恭敬你的师长的话,以这个因缘,这个菩提资粮,不圆满的是悉能圆满,这个本论的这个文字,它很多地方一点都不含糊,所以圆满的话,不是说你得到一点点,从这个上面乃至于可以得到圆满的资粮。这个不是本论,本论引那个经,换句话说这个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的,在密教里边这一点说的很清楚,在显教里边大家不大强调这一点,实际上这一本经是我们显教的大乘经,是我们三藏宝云经;你们去看,那么密教里边它说即生成佛;这个即生成佛,平常的时候跟我们的禅宗当中见性成佛不一样;见性成佛是见到佛性,那个是见道的情况,见道就是当你初地见道的时候,那个佛性跟佛圆满的时侯,佛性彻底相同;无二无别,质完全一样是量是有差别的,而密教里所谓即生成佛的话,这个就高了,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们释迦世尊那个圆满佛,自他都圆满,实际上他密教里所成的佛是自圆满。譬如说:法华上面;说释迦世尊无量劫不晓得多少以前,就已经成了佛了,那个时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圆满,换句话他自己的二障己经断尽掉了。可是渡人很多功德,的的确那个时候不一定是为圆满,从此以后他一直不断的在生死当中,佛永不涅槃,永远度生死,当那些人的因缘具足的时候,他又示现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后再来,又示现再成佛。那么这个密教里边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就是从这个承事善知识他们,这个经上面就很明白的给我们说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传上面这一段公案,它就说明这一个,这一种情况在密教里边说得比较详细。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个好处之大不得了,要我自己去做的话,不晓得多辛苦!要舍多少头目脑随等等,当然这个不是那么简单,就是我们听见三两句话以为内涵就在这里了,你真正把本论完全学完了,进一步如果自己觉得力量够,那个时候再向上谈到密,那个时候才真正圆满了解这几句话,不过眼前我们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依止个善知识有这么大的好处,除了这个宝云经以外,华严经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经典上面都有这种类似的说明,可是因为平常我们没有深入经藏去研究,所以这里特别说,然后烦恼呢?没有断除的悉能断除,能够完完全全的断除,这个好处之好是不得了的好!所以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上面这一个你能够了解以后,那好,我们欢喜的不得了,当你心里欢善的不得了,你情不自禁的踊跃,手舞足蹈是这样!情不自禁的无比的欢喜、真实的欢喜。我们现在所以不得欢喜的话,就是内心当中都是烦恼,跟法不相应,因为跟烦恼相应,所以一点的本来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坏事,害了!所以我们都随顺不善之法,他现在了解这个以后,随顺这个善法,不善法是不随顺,现在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随顺不善法,我们都是随顺那个不善法,而这个不善法就实说来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无明,我们还觉得很对,这个家伙莫明奇妙,我凭什么要恭敬他?阿弥陀佛!我要学佛,不恭敬他恭敬谁啊?人人都要恭敬,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说到这里这地方也顺便提一下,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他就有这样的好处,他不是说强迫你,让你做一个很难做到的一个理论,这个很艰深的一个事情要你去做;不是的,他把要你做的这个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诉你,说你这样做你有什么好处;你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坏处,当你道理即了解了,又了解这样做了以后的好处;不这样做的坏处以后,自然而然叫你做起来就轻松容易的多,然后你去做的时候呢?他层次又很分明,不是一口气叫你做最难的,叫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后,你等于体会到一点都没有错,原来千真万确!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确的,现在得到了这个正知见,原来有这样的好处,你是越做是越欢喜,那时候心里产生一个什么现象?自然而然对你以前错误的这个见解,或者不认识的状态改善了,那时候你就觉得真颠倒啊!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样对、那样对,那时原来是我的见惑、思惑在无明当中。第一个你对自己的信赖可以慢慢的净除、减少,而这个我是生死的根本。平常时无缘无故叫它拿,是绝对拿不掉的,可是现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时候去拿时,它逼著你是痛苦的,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话,你很辛苦当中,但是你觉得这个里边有甜头,是越吃越甜。在这种状态障碍渐渐减少,然后你的能力是渐渐增高,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觉当中,你跟佛法就相应了。所以如果得不到这个,什么现象呢?平常我们总是说一个很高的理论,讲起来大家都知道的,“佛”,什么叫佛?自利利他!然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二句话说完了。等到做的时候,总是;阿弥陀佛!我是凡夫,叫我怎么做得到呀?一点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样;推得远远的,所以尽管你讲的头头是道,始终在原地踏步一动不动;原地踏步还算是好的,他还是肯去踏;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念佛,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经;我怎么、怎么,打坐可以打一个不倒单,烦恼是一点都没有动。现在这里不是,还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你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许你并没有不倒单,乃至于佛都没有拜一拜,但是你心里面清楚明白了,到那个时候你发自至诚恭敬对这个佛的无比的敬仰、无比的赞叹,如果你看见佛像,你跑的去啊那个一拜,这个力量不得了的大,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会晓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里就欢喜,然后你住在这个僧团当中,你处处地方感觉得僧团之美,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都在给你机会,净除你的烦恼;增长你的功德,从那里开始?就这个地方─正知见。所以目前我们真正重要的要摸到这个东西。下面继续看。又引经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又引一个经;说现在这个修学菩萨的人要求圣教、要求读颂;读颂就是先要懂得怎么念,然后就这个道理,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从那一个人那一方面听到的;不管他告诉你的是什么内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总括起来这些无非都是集聚菩萨的正道资粮,不管内容是什么?只要跟这个法相应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说一四句偈,他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一个偈子当中,他就能够包含一个完整的内容,他只要是听到一个完整的内容的话,那就对了嘛!那就是让你集聚菩提资粮。所以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说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这个情形。譬如说:我们中国祖师,随便普通的话,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但是他的确有一个真实的内涵,使你能够开窍;把你引导上去,就是这个道理。有的时候乃至于话都不讲,拿起了棒把你大呵一声,一棒打下来,你开了窍了;就对了嘛!最主要的是指这个而言,那么在这种情况,皆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要恭敬尊重,要什么?如法;这是唯一的报答的方法,唯一的报答,你能够如法的去恭敬尊重,妙了!却是增长你自己法身慧命,所以现在处处地方我总是要特别提醒,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虽然目标晓得佛;佛要彻底去掉这我,但是我们学佛的时候,不是说把文字上面的无我两个字盘著个口头,你心里害怕的要命,这个我这么大,叫你拿掉这个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是目标放正了,然后处处地方还是为你著想,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见的话,你会发现真正为你著想,这样做最好,于是你越做越起劲,等到你越做越起劲的话,那个我相对的渐渐在减轻当中,然后你跟法相应的能力,渐渐增长当中,到那个时候拿掉这个我,轻而易举,所以说正确的教授,都有这个特质在里头。所以我们平常讲、听等等;如果说结结缘,那一个都非常好;非常赞叹!如果从这个里边深入的话,这个是抉择的标准。那么下面再看,说: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看那个阿阇黎给你多少开示,假定说以那么多开示,譬如说跟我们讲一段话,那么你就要一劫;假定讲二段话或者时限来看,假定跟你讲这么一点东西的话,你就要拿这么长的劫数,干什么?去供养承事他,而这供养承事要什么?无谄心,一切种,这个无谄心就是心里面,的的确确不是委委曲曲的,而这个谄的真正,表面上面做的恭恭敬敬,心里面不晓得打什么鬼主意,这个就是谄,不!你就从心底正知的觉,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养;这是心里上面。行为上面呢?一切种,在任何情况之下,各式各样的事情去供养他,你这样供养恭敬还不圆满,为什么?跟这个法还不相应,还不足于还报这个阿阇黎对你的真正的好处,何况你非法。现在我们不要说非法的就恭敬,现在恭敬根本谈不到,我们却是如法去毁谤;如法的去损坏我们的师长,那个真是绝大的错误。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自己觉得不理想,没有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恶因,感得现在的恶果,可是我们很幸运!尽管比之正法的时候,像法的时候不如,可是我们在末法当中还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还要自庆自幸;努力啊!趁现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条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够听到这么圆满的教授。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有很多听尽管听的高明,做也总归觉得做不到呀!现在这个地方,好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道理听起来是头头是道,然后做起来的话呢?你可以一步一步的踏上去,然后呢?还有这么多事实的证明,经这么说,祖师这么讲,祖师的行持摆在那里,每一个地方给你一个千稳百当的证据、理路、以及走法;是在这一点上面我感到无比的庆幸,然后努力去走。这个是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什么心理上的认识、心理上准备以及修持这个内心上头的状态─心相,怎么样把以前错误的改正过来,怎么样把错误的习气消除掉,怎么样把正确的认识增长它,使它从现行不断的增长。第二段当中说修信。

【“第三随念恩者。”】

  第三个呢?随念恩,它除了上面说对善知识要修那个信心以外,下面还告诉我们念他的恩,的恩,他一个特别的好处,当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话,你自然而然对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来了。所以世间事情为什么讲那个孝的时候;孝当然有种种的好处,他有两种方式来策励我们,一种呢?就说某父母对我们的恩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想到这么多的好处,你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会对他一心的无比的爱戴敬仰;这是一种;还一种呢?把世间因果告诉你,说你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对你有这么多的好处,总归是这个。所以我们常常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个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钩牵!但是这个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钩牵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见的,现在这个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灵上面的欲钩牵。佛法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对不对?那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听,很清楚很明白,原来这样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不要随便看那欲钩牵这个字,它还有这么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那么下面他讲的这个念他的恩,我们现在这个地方,下面的文不详细讲,总共的从两点上面来说,一点我们眼前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譬如这样;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不妨去看一看,现在要我们自己把一点好东西让给别人,心里面不晓得是多少的一百二十万分的不愿意,不要说自己东西让给别人,看见旁人多拿一点;自己心里还在嘀咕。那个父母怎么样啊?他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省下来给子女吃。哪有一个没有父母的,你想到这里,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吗?然后我们做一点小小的事情,总觉得我已经做得太多了,他在那里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让他玩,什么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还专门,赚了钱赶快买一个玩具来让那个宝宝去玩一下。想想我们呢?这是一种念恩的方法,从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另外一种从因地上面去看,我们看当你能够对自己的父母感恩报恩的时候,你种了这个因,将来得到那个果报,是不得了的大,现在我们人人不是要去赚钱吗?要赚此地方赚的法财,所以你平常做一点事情,积累功德是千辛万苦,但是如果说你能够报父母的恩,然后这样去做的话,那是不得了的果报呀!现
在报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无量无边,这个法身父母谁啊?师长;所以经上面太多地方告诉我们,你供养师长的这个恩、这个福报,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供佛的这个果报不如供师长,尤其大乘经典里面,我们都想它不懂,这个佛是个圆满,那这个师长,他是一个凡夫乃至于,怎么会供养那个师长比供佛还要大呀?比佛还要大,这个要说一下;假定你没有正确的认识,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养的话,那个没有用,当然还是有好处的,不会比佛来得大,如果说你有了正确的认识,你把他看成佛,而这是个你的师长,你这样去供的话,的的确确这个功德比供佛还要大,而且这个话,不是普通的经典;是大乘圆满了义经讲的,后面会引证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九卷B面

  按了义经讲的,后面会印证它。所以我刚才拿世间的标准来说:你普通做一点好事,那个果报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顺或者是损害父母的话,那这个回报不得了的厉害!世间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复如此。关于这个道理,讲后面这个关于业报的时候会特别说。那么所以现在我们看,要帮忙我们,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现在我们把文字念一遍。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

  我们在无明长夜当中,一直在生死当中,谁来寻觅我们啊?善知识。

【“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觉醒我者,”】

  我们一直为这个无明长夜掩盖著,善知识来觉醒我。

【“沉溺有海,拔济我者,”】

  我们在三有苦海当中,头出头没,救我们的。

【“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中,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就是这样想:没有一点例外,所有的好处,都是善知识,这个恩是不得了,是无量无边!善知识用什么方式给你这个恩啊?就是如法的告诉你。因为这样,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听到了照著去做,你就这样的好处;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啊?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也许我们现在说,现在听了这个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这个没有完整的教授,对不起,不是他没有完整的教授,我们没有足够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够如法的净除烦恼、增长功德,到了这种状态,你随便人家跑著去念华严经也好,金刚经也好,一念,你就开悟了,对不对?这是一定应该这样。所以你想到这地方要了解,这为什么平常我们听那个经,不行啊?那还是我们自己的障碍,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是拼命净除都来不及;你现在不去净除,反而增加你的障碍,不是颠倒吗?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后,不管那一个层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个桑朴瓦这样,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个在家人讲经,他也跑到去听,为什么?他就尝到那个法味,就感念这个法的恩。现在我们听来听去,觉得没味道,不是他讲得不好,佛的话那有不好的,是我们的烦恼太重!这是我们应该正确了解的。下面又说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

  看,随念痛哭流涕,他为什么要痛哭流涕?他念了以后;随什么?随善知识的教诫,这个教诫是如理如法的,然后想到了,以前没有听善知识的,错误啊!现在听见了善知识的,高兴啊!所以叫悲、欣、交、集,这必然的现象。下面就,

【“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颢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这个文在这里不解释。但是,当本论讲完了以后,你们回过头来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地方我只是这么说,你只要照现在的次第,能够认真的听,听完了好好的思维,思维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像善财童子一样,随、念,善知识的教诫,痛哭流涕;然后一步一步向上,欢喜啊!会这样。所以它下面说,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

  应该像前面善财童子所说的,我们也如理如法的,随著这个法义,摆在心里面,如法的忆念,不同的呢,

【“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

  哪一句当中都是这样,一切善知识是我的这个,我在生死当中,他来救我;我在长夜的苦恼当中,他来救我;我为烦恼火的烧燃,他作雨云来息灭;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护送我,能够让我进入法界大海,能够让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够让我到众圣出处。下面有一个地方大家不懂,“显示圣众妙曼陀罗。”这个曼陀罗,翻成我们中文叫坛城,显示就是这个佛菩萨所住的地方,换句话说。照著这个法,你能够达到这个就是净土。我们现在希望到净土,善知识就指给我看了。至于,

【“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这个三句话,就是他们真正修行。将来我们慢慢的、慢慢的,如果说能够如理步上去的话,我们每一位都可以修到这个程度,怎么样呢?就是你先观想,说前面是善知识;通常我们观善知识的时候,这样,比如说师长,我们的师长就是释迦世尊;或者,如果说你专修观音法门,说这个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这个师长的相;或者你把师长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弥陀佛想成,他现在示现这个相,在前面;所以说,在前作意善知识的相;然后呢,嘴吧里念;心里面专意的忆念你所念的这个;你能够如理这样去做的话,很容易,不要太艰难的状态,你能够见到要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见到;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见到;只要大家认真的去做,绝对都有这个机会。当代有这种人,你不要看这种人,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却是学的人,年纪也说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几岁也有,四十几岁也是;这都是我亲眼看见的,绝不骗你们;你们好自为之,将来我们都有这一天。这个所以我常常说,往生净土不难。你想嘛,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眼前的话,这不是很容易吗?何至于说我们念了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叫人家来给我助念,还不晓得到底去不去,这个是我们不得已的办法。现在我们续继下去: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仍旧引华严经上面,这么一段;我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来解释,随便的看一看,说:这个知识,告欣我们,如理的正法;这个正法两个字,现在我们渐渐有个概念;不是说我们翻开经典上面,把这个文字这么念一遍;乃至于把这个文字,像我们想像当中,解释一下。不!的的确确要这样如理如法的,乃至于如果说你心里上面有了正确的验证以后,那个时候说出来的话,那就是慢慢的相应了,圆满正确了;这一个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修行,现在修行觉得难;假定说你得到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不难,而且是最容易。因为,我们任何一件事情上头,你面对的不管是有形无形,张眼闭眼,睡觉以及起床,这个,所对的事情叫做法,没有别的,就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无明当中,增长染污;了解了以后,你如法去做的,增长功德,都是靠这个东西来的。因为你能这样,所以你忆念:对啊,我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在烦恼当中,只有靠著善知识,转烦恼做为功德,转过患为功德,美不可言。所以每一个地方,你这么去念,为什么经上面很多地方,在我们看起来,好像重重叠叠?它这个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话,一层一层的深,一层一层的广,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对我们凡夫来说的话,你这么念下去的时候,说不定什么地方,跟你相应的,你能够处处体会;还有,得越长越多的话,不是能够增长你的功德智慧,越长越多,不是越好吗?所以,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就应该像那个善财童子那样;那么这些东西最主要的在什么地方呢?都是在后面那个“入法界品”;这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信解行证,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你信得过,你了解了,告诉你修行的方法,最后实际上验证了,就这个样。这最早的时候,在华严六十七卷上面,在福城东,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来告诉善财童子;然后呢,一个一个善知识,不断的上去,善知识怎么教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学了一些什么;然后呢他怎么样的体验,怎么样的感受。如果我们有机会,可以好好的,去看一下;否则的话呢,就是眼前你能够把本论告诉我们的内容正确的了解,能够一步一步深入的话,已经足够我们受用,而且受用不尽。所以目前平常的时候,记住,把主要的时间应该摆在这个上头;不要单单听,听完了以后书本一合,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听完了以后,过了一下,不是说马上就看,过了十分钟,等过了半个钟头,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够好好的念、看,尽管不懂,可是一听的话,那时候境界又很不一样;听过了再温习一下,那个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那个时候,你会有绝不一样的这个进度。你同样的去念佛,同样的参禅,同样的学教,这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智那时候就变得非常利了。譬如我们现在眼前也是这样,你同样的用汽油,你把那个汽油,摆普通的那个“碰碰”车上面这种开法;摆在你那个摩托车上面,也是一种;摆在那个汽车上面,因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样。现在我们那个引擎是个老爷引擎,坏得不能再坏;所以第一件事情我们这里的心引擎就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相续。你先把这东西净化;净化了以后,然后把这个东西,滑油加进去的话,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们生活当中,为什么要尽量的简化,而精力集中摆在这个上头的原因在此。现在我们休息几分钟。上面是说,关于亲近善知识,我们概念上头,心里上头,应有的认识;照著这个认识,如何去修习、改善。那么,下面进一步呢,就是讲行持,怎么去行持。所以,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亲近这个善知识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他下面引这个

【“如尊重五十颂云:”】

  这个是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的,怎么样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是大乘的;而密教当中特别重视,应该这样说,就是行持的越高,他这个规则是越严谨。我们看,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说这个还用得多讲吗?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现在既然你们是大乘行者,乃至于知道最高的地方去,这种道理的话,应该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讲。要作些什么呢?就是你努力的,这个“励”不是马马虎虎,你全心全意去观彼及彼。这两个彼,一个就是善知识,一个就是善知识所重视的法,一个是善知识这个人。前面已经告诉我们,我们亲近善知识,舍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养这个善知识;那么,外面的身体上面的供养,这是一个;里边如法供养的,这是一个;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观这个。观了以后,这样去做,应该去做师长所欢喜的,不欢喜的事情应尽遮,完全不要作;那么,这个从前面一路上面下来,我们了解了,必然是什么啊?这个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你才能跟他;而这种有条件的善知识,他圆满的是佛。当然,佛的希望的,希望你成佛,所以你当然会从发自内心的愿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彻底的一点不错的告诉你怎么成佛;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们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凡夫,为了我就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办法,你只有听从善知识的教诫。但是如果是你马马虎虎,一个不小心,这个“我”又冒出来了,所以如果说你不精进的话,不行;这是为什么要告诉我们,“应励”,换句话说,努力的。这个亲近善知识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说我们现在,我把时间省出来一部份,给善知识跑的去,侍候他一点点,不仅仅是如此;刚开始是的,刚开始我们不是一口气就可以达到最圆满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么我们慢慢学习。真正到深的时候,他会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识要什么?善知识希望的什么?就这样,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就对了。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下面告诉我们,“金刚持”自己亲口说的,这个就是报身佛,报身佛亲口说的。化身佛说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三乘与共的,报身佛说的都是最彻底究竟的。说你的成就完全看你这个所跟的依止,规范师;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什么事情“悉敬奉”,没有一点剩余,没有一点例外,百分之百的至诚恭敬,供养这个善知识。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就是这个,要努力呀!这个师长所欢喜的努力,不欢喜的去断除。什么?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份:第一个,财物通通供养善知识,这个外面的;里边呢,身语都侍候他;最后,如教奉行,这三个次第。前面这个“供献财物”,是对自己集聚资粮;“身语承事”,然后是调伏粗猛烦恼;“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这个必然的次第。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你必定认得了这个以后,你了解的越深,你那时候去做的时候才好;要不然我们无缘无故,我自己不享受,供养你为什么?自然而然会别扭的;所以你有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就会很好,高兴的去做,也做得会很好。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这个经论上面怎么告诉我们;怎么亲近这个善知识,是这样的作法:供事、承事。换句话说,就前面说的:外面以财物,什么东西都供养,然后你乃至于亲身,最后如教奉行。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个,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么?“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善知识就欢喜了。真正的善知识欢喜的什么?你成佛嘛;你能够这样去做,你能够坚固,当然善知识会欢喜。所以佛陀,你供养他什么东西,他不一定欢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欢喜,这是佛陀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现在为了救我们示现一个凡夫相,当然他的欢喜也是这个;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修行的。

【“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财物贡献。

【“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恒”这个字,不管是身心两方面,一直不断绝的,一念都不忘失,时间上面一直这样;拿什么,最难布施的东西,自己的外财,这个外财当中,最亲近自已的,妻儿子女都拿来供养;乃至于内财,自己的身命,都拿来供养自己的三昧师,三昧师就是密教当中的老师。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特别指密教的老师呢?因为真正密教的老师,那是佛示现的凡夫相;所以当你真正遇见这种情况之下,就应该这样。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的那些,就是这类善知识,他的的确确,有这样的弟子,有这样的老师,就有这样的成就。这个,就是我们的榜样,何况是动资财,何况其他的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这样的供养布施,成功什么?“供一切佛”;现在供一个佛的功德已经不得了了,你现在只要供养你的自己的老师的话,等于法界一切诸佛通通供养了。所以这个地方的证明,就是:因为你得了这个资粮,有那个资粮就得成就。现在我们要求佛,要福资粮圆满,要智资粮圆满;你能够供养这个你这样的上师的话,福资粮就圆满,真快。平常我们,那不晓得要多少时候,现在如果真正遇见,老师你就这样,就得到这好处。在这里大家会问:对啊,没有错,现在暂时不了解的不谈,了解了信得过了,说一点都没有错,那我想,我赶快去找这么一个老师。一想,说我自己剃头的这个老师可不是这样的,那个不要去供养他。这个概念表面上面看起来好像对,其实完全错。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的层次。真正的佛菩萨在前面,你也不认识,说实在的;实际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萨,一定要有你的;现在剃度你的人,这个是引进门的第一个人,你对他这个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能找得到吗?所以刚才说的,我们世间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还记得很有意思的一个公案,那出在我的家乡,事情离开现在七十年以前大概。那个时候,刚刚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人到国外去留学。现在当然是,那普通的学说,普通人念大学都不稀奇;那个时候,这个念小学都不容易;居然一个民间的一个人,栽培一个子女,去留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那是清华,我想大家还了解,到现在清华北大的声名都始终非常高,然后最后留学。留学回来了以后,这个父母是非常欢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摆在这个儿子身上,回去了以后,那个父母看见儿子回来了,好高兴,招待亲友给他吃饭,他不愿意,说嫌那个父母,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知识也不好,什么也不好,你们想想看,要你们看见这种人怎么说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十卷A面

  都嫌那个父母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知识也不好,什么也不好,你们想想看,要你们看到这种人怎么说呀?但是他看见的事实,他留学的眼睛高的不得了,那个父母是个土包子,什么都不认识,开起口来,这个土理土气的样子,就是这副德相。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人好像笑他,实际上我们回过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这里学了一大堆的学问,看看这个也是,对吗?所以在这里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这个。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们想到的话,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师,然后你能够这样想的话,妙了!慢慢慢的什么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于这个人今天瞪你一眼,骂你一言,你就觉得,阿弥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不是吗?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现在这个人来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进,你怎么不感激他呢?同样的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这个地方你了解了这一点,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同时那个时候你就如法了。反过来还妙了!那个时候你发现你的心里的烦恼就没有了。本来你那个慢心是不晓得多大,然后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讲道理,闹得心里边都是那些烦恼,那个时候,你这个烦恼都没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应之心,你福报、智慧,再再增长,你跑到那里,人家也就会欢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一个人看见了就这么欢喜他,为什么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积累的功德,现在我们学了一点点法,那个也看不起,那个也看不起,所以跑到那里人家就把你害怕,越学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么能成佛呢?道理很清楚吗?所以我们在这地方说原来这样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识,我固然要恭敬他,从这地方恭敬起。再说,现在我们的师长是一个凡夫,混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话,那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毛病很小的话,你就不会发现他的毛病,对不对?清楚不清楚?要晓得佛菩萨之不来,他不是不慈悲,正因为他慈悲所以不能来,现在我们混身都是毛病,看看这个也不对,看看那个也不对,佛菩萨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对,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狱,这么长的时间,他怎么忍心,他要来救你结果跑得来没把你救起来,先把你送到地狱里去了。不可以,他只能不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如果是跟著一个凡夫,你能够这样恭敬他,你心调柔了,佛菩萨到你面前的话,你就不会犯那个过失。那时候他才能来呀!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小孩子刚开始玩的时候,玩一个玩具汽车在地上滚一滚,叫你真的在车子里面,不要说你不会开,跑进去跌一个跟斗把你撞的要死,然后你慢慢的大了以后,跑了去看看坐在这个车子里,等到你有能力自己开车就行了。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一碰到这个东西马上出毛病。我们不要说车子,一把刀一样,小孩子拿著木头的刀剑,大家来弄弄,不行,那么最多就是砍的那个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刀枪放下去的话,谁一砍到他谁就一定受伤,谁就出毛病,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这种概念都是很错误、很颠倒的。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不要自己说懂了懂了,我们现在是一窍不通!还自己觉得懂了,这大的毛病就在这里。我刚才说的晚上自习就是这种地方,但愿你们听了觉得不懂,提出问题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步步增上。现在继续下去,由于你集了这个资粮,那个资粮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这样。现在我们修习的确是没有资粮,碰到处处地方,都是障碍。你有了资粮,你要什么东西样样都有,那个时候就行了。所以说为什么先集福资粮,这个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暂时这个按下不谈。继续看下去,

【“复如拉梭瓦云:”】

  这个善知识就告诉我们

【“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

  这个密宗戒,就这么严重,你要供养上师,还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来把坏的东西供养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话,或者他欢喜那个,那不犯。

【“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而是这个尊长他欢喜要下劣的,那你随他的意乐,或者你没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没有犯。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

  说这个善知识讲的跟事师五十颂意思一样的。

【“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如果你要想求这个佛,无尽性就是佛,这个才是无尽的、圆满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这个老师欢喜的话,你就应该拿这个东西去供养,而且以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如如”这个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财,东西虽然是外面的外财,可是你心里上面却是你的内财,但是你心里要跟这个地方相顺,那个供养的话,那就是最好的供养。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

  他告诉我们这样做,这是修学佛法的人最佳、最殊胜集聚资粮,所以应该如此所以刚才说那个小沙弥的故事,一个小沙弥跟著那个老师父在那个庙里面,那小沙弥尽心尽力的供养这个师父,那个师父有的时候跟他很轻松的说,这是为你好,他总归这样,你怎么供,总是觉得为你好,这小沙弥听了,说:“师父所以我这么尽心尽力供养师父,他总觉得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结果他就马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那老和尚说这一下子为我好,你们去参参看,为什么?下面

【“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

  这个是学者,反过来对老师呢?你尽管尽量的供养他,可是老师可不贪你这个,老师完全不顾利养。下面,这个祖师告诉我们:

【“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

  他真正作意给我们作善知识的人,他重视的什么啊?修行!他对于你供养他的财物,身语这种承事,他全无顾著,根本一看都不看,这个才是真正的。他心里上是这个,他之所以接受你是为什么?为了成全你,所以你们好好的看阿底峡尊者传,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真正的大成就都是这样,那个弟子把什么东西都供养他了,结果他那个老师无动于衷。有的时候,你不供养他也不行!密勒日巴尊者传里面有这么段公案,你们记得不记得?那个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师马尔巴尊者,有好几个大弟子,然后有一个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里的所有的东西统统拿来去供养。不得了呀!都把这个值钱的东西都换成金子,然后呢?绸缎、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动的,最后那个西藏人是这个畜牧民族嘛!马牛羊一样统统去了,最后一个老山羊,那个老山羊乖张的不得了,跑到那里,这个羊群就会打架的,所以他想这个老山羊,角嘛又坏,然后脾气又不好,这个就不要去供养。其他的就统统拿去供养他老师,老师就问他你这次拿来供养,还有没有东西留在家里?说有,有一只老山羊,这样的一只老山羊,不行,不行,你还有一点不供养,这个法不能传给你。你要我们看见了这个,这个颠倒,怎么这个样子的?最后拿来供养了,供养给他老师了。其实,我要它干什么?这是为了法的缘起呀!好好,这样。他那个徒弟还很有意思,要我们的话,心里面嘀咕的不得了,这个老师怎么这样,他那个徒弟就说,那我马上去拿,如果说我拿了你传不传我?那个可以,他什么都等不及,他马上回去,西藏那个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话要走几个月,因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来比车子还要快,几个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奔回去,气功,然后把那一只羊自已驮在背上把它驮得来。然后终于供养给老师,老师说这个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这样。所以我们看他,说为什么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现在我们也不必强调这些,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的,这个地方所谓集聚资粮,他们的师弟之间,这个状态是这样,然后他那个老师也是一样,那个老师妙不可言,那马尔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东西统统卖掉了,换成金子去找他的老师,那个老师就是诺那巴尊者,那个诺那巴尊者,就是阿底峡尊者同时代的人,也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之一,那时诺那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师。这种人,这种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么地方去就问你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就像疯掉了一样。他废寝忘食这个样找了多少年,找到了。其实真正成就的人不会死的,就是这个完全的因缘呀!现在我们看很多佛菩萨都是这个样,然后把最后那个大法传给他。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应该把这种传记,记在脑筋里面,作为我们的榜样。那个时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这里,这个才好,我总要看,学佛菩萨,要学佛菩萨的样子,那个好。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了解,师弟之间。那么第二呢?第二是什么?是

【“身语的承事。”】

  怎么去侍候他。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前者是身,帮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于他的身不舒服,样样去做。“语”呢?如实赞师功德,这个赞也不是随便的妄夸,说我的老师就是佛,这个不必要,我老师的功德是不得了,这样。但是你要赞老师,你要懂得,没有智慧的话,老师的功德你看不见,老师的过错你也看不见。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学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这个是集聚资粮。调伏我们身心,那个时候如法修行,然后证得圆满果位。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真正报恩是这个样的,就是“依教奉行”。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下面这句话对我们现在很重要。那么不过这个他是特别在西藏,在我们这里,我们有一个认识,在正法的时候,那些善知识固然是佛,这个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不大会发生。在末法的时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师十全十美的样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别说“样子”,为什么?老师还是由佛菩萨来的。但是这个佛菩萨来的,佛菩萨之所以来,一定跟缘起相顺的。我们平常想像当中,佛菩萨示现,好像他摆一个样子,错了。佛菩萨示现一定要顺著缘起示现。这个我们要懂得的,是佛菩萨示现。但是你是一个混身凡夫相,那个佛菩萨示现那个相的话也是混身凡夫,比你好一点,这我们要懂的。所以那个时候佛菩萨开起口来也是会说错的,做起事情来是做错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就是跟我们这个染污之业相应,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这个概念很重要。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是,除了佛菩萨示现,还有呢?的的确确是比我们高明一点师长,这种人也是有的。那种人他的确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我们的智慧去辨别,他下面就告诉我们这一点。如果这个老师说一切要随顺他,万一他跟我们说不合理的,乃至于告诉我们的违背戒的那你怎么办呀?因为在密教里边,从印度到西藏,这个老师就是佛,他说什么,你总归听他。以前是的,以后不一定是。最近在佛教宝藏里面,有一篇相当好的文章,说这个东西。如果万一这点用的不善巧的话,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在这种状态当中,契这样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换一个机的话,他不一定派的上用场。像密勒日巴尊者那个时代的那种作风,用在现在不一定用的上。同样的在我们中国,我们看见那个盛唐的时候,了不起的大祖师这种作风,用到我们现在这里,我们也不一定用的上。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所以说碰见这种情况,下面告诉我们,说

【“○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如果这个老师告诉你的不合理的话,你不要去做。戒上面这样说,经上面也这样说:

【“宝云亦云:”】

  宝云经上面也说,

【“‘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

  所以对于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的去做,那个时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别说如理非理。好在这个地方次第很清楚,我们已经依照著次第来晓得自己“具相”,“具相”还有“具慧”,你能辨别的出来。否则的话,你糊里糊涂,反正老师教的,你都听著他做,那害了。那个佛世的时候,鸯掘摩罗就是这个公案。他跟著他老师,他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他听著他,就杀了这么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不仅仅是说后来密教,佛世的时候小乘都是这个样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说老师告诉我们不合理的,不作的话,除了上面经上面,论上面也告诉我们,也明白告诉我们,老师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这个话很重要哦!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但是绝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关系,说这个老师说的不合理,你就对著自己的老师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况你毁谤他,何况你批评他,这个是万万不可以。前面说过的,他乃至于跟你说一四句偈,你要这样尽心尽力的尽寿以这样长的劫数去供养,你都没办法报他的恩。现在你还要去毁谤他怎么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证这个事师五十颂当中说

【“‘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话,你说不行。

【“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要很善巧的婉转的说,很婉转的说,师父呀!我实在不行!我请你多多原谅,我作不到呀!他说不定会骂你,骂了就这样让他骂了,实际上,你骂了,你能够欢欢喜喜忍受,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德智慧。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就很欢喜,所以像前面那个画师跟他的师父俩个人一样,跑的去他那个善知识把他痛骂一顿,然后他那个弟子觉得他那个师公怎么老骂我,画师说:你还觉得他骂你呀!我是想得到那个本尊亲自的加持一样。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呀?受法分,佛法,这个是增长我们功德,我们亲近知识,不是为了财,这个财就是指世间的。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我们所以跟他,为什么?增长法身慧命,从这个地方开始。

【“博朵瓦云:”】

  下面这个祖师引一段公案。

【“‘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

  这个佛选那个侍者的时候,大家很多人都愿意给佛陀作侍者,乃至从阿若憍陈如开始,一个一个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为感那个恩嘛,佛就告诉他说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实际上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他们的心目当中,都希望阿难来承事,阿难只是一个初果的圣者,所以阿难始终不开口,后来大家说阿难呀!佛在注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条件的。别人想大家侍候这个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还有条件的。这个不是颠倒吗?然后你看看他的条件,你晓得了他的条件,不由得我们不恭敬的五体投地!是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他说我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话,有几个条件,什么条件呀?大师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师不吃的余食我不要,还要许一切时,可以到大师前,要我们去侍这个善知识的话,大师不穿的衣服当然侍者穿,大师不吃的当然我吃,我一天到晚享受,平常的时候要跟著大家苦苦恼恼的。人家供养佛最好的我来,阿难陀好的都不要,那这是我们的榜样!想到这里我们自己深深惭愧,对我是实在感觉惭愧,我实在做不到。不过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惭愧心,正是我们努力的榜样。那么为什么一切时到大师前?为了法。他之所以来为了法,有疑问有什么情况要来,好的绝对不要,世俗的利养不要,佛法,要!佛说:“好!好!这就对了!”所以

【“如此慎重,”】

  看那个文,

【“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

  为什么这样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们,我们要学就从这个地方。那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看下面

【“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我们现在对佛法不计较,我们计较些什么呀?真可怜!少到一点点茶都要去计较,吃一口茶都要去计较,他有,我没有。老师欢喜他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没有吃!什么?“内心腐烂之相”。不过现在这里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就在这个无明当中,我们现在非常幸运,宿生的努力,了解了这个病根所在之处,正好从现在开始努力上进,所以佛菩萨真了不起,他安慰我们,不是说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懒惰、马马虎虎,不好好的做,这个叫破戒。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很清楚,我们一直在犯戒,然后呢犯戒忏悔,努力拼命求上进,你只要上进,慢慢的改善这就对了。你不要说我反正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依旧如此这般,那就完全破了,这个概念本身就错到底,非下地狱不可。这个一点不能错的,我们要弄的很清楚!不要说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破戒不算犯戒,那我们就破去了,只要我忏悔就好了,那注定你在地狱里面,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翻身。正见是什么?就是正确见到我们的烦恼相,然后我们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个时候当然你再努力向上就对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要尊重我们学习。那么上面告诉我们怎么亲近。下面的说

【“亲近几时者,”】

  亲近的时间也有了,仍旧引博朵瓦的话,说

【“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这个文字本身有一点不大清楚,我就简单的说明。真正的老师跟教弟子之间,不是可以说一大堆。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大堆的话那是不大行。真正师弟之间的话的确是几个人,然后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要自然而然的这个老师真正主要心目当中也没别的,就在这个自己的弟子身上,那个弟子也没别的全部精神在老师身上,时间要很长,不是说临时跟一跟就这样,不是的。不是我们现跑著来就听了几堂课就算了,或者学了三年,这个不够,不够的。如果说目前我们这种情况,种一点善根够了,其实不要说佛法,世间也是如此。我们世间要想念书,念一点随便得一个博士,要念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园不算,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然后大学四年,毕业了以后,然后研究所至少二年,多者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二十多年。世间的一个学问要二十多年,现在修学佛法居然跑著去听了一堂经,然后几个录音我听懂了,然后关起门来修行了,那注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说我在这个佛学院已念了三年了,那个时候是可能有一点样子,如果想真正的这一生得到成就的话,那的的确确需要好好的跟一段时候。所以看我们历代祖师这种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还没有这个真实的开悟之前,跟著老师苦苦的被老师骂呀!挨打呀!什么东西呀!一天到晚给他忙这些事情,不忙别的,就是忙什么?早晨起来的话,洗脸水开始,现在还比较好,都是卫生设备,那个时候还要处理这个,处理什么?大小便你样样都要弄的,从这个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了几年,心里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的,死心踏地的去侍候他,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这样,然后呢?跑著到这地方老师看你机缘成熟了,一下过来了。过来了以后,他不是说,这一下子我大彻大悟了,然后呢?隐姓埋名,还在这个道场中好好的又弄他多少年,那时候才龙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识,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样,所以这个样样都摆在这里,可以够每一位自己选择自己的,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不一定说一定要这样作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们今天懂了,能够跑著去广被宣扬这么如理的正教,他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这是个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们的的确确要了解,这个真实的内容是些什么?这个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地方把这个公案说一下。那么,因为这个完整的教授是从阿底峡尊者传过来的。阿底峡尊者传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亲近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人非常多,从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后来有主要的几个,那个最主要的,西藏有三个,一个敦巴尊者,一个叫大瑜伽师,一个叫阿兰若师,那么这个前俩个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师,阿兰若师是个修行人,他一心一开头跑去求那个老师,然后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兰若,阿兰若就是寂静处,一直在修行,到最后他老师走了以后,他自己很叹息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师兄弟几个,他们二个一天到晚跟在老师面前,从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个地方,忙到脚底,好像一点修行的时间都没有,我呢?这跑到来听老师讲法,讲完了法去修行,结果成就我远远不如他们两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十卷B面

  我远远不如他们俩个。这段公案,你们好好的去看。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觉得,懂得了一点点,自己关起门来去闭关去自修,不要说你没有听懂,你听懂了,这样去修的话,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这个样。善财童子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说跑著去听见一个善知识,听见以后然后他就继续的关起来,跑著就去闭关去了。不是的,他第一个善知识参完了参第二个,第二个参完了,参第三个,到最后一个参,然后参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还没停!最好的例子。所以这一点我们心里上应该有的认识,下面还有很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内容我们还不知道,但是至少这个概念放著,他为什么这样?我应该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对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我还记得自己一个经验,离开现在二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刚出家,因为受这个时下的影响,总觉得现在这个环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头马上闭关,住茅棚我也这样一心一意,师父剃完了头我就住茅棚,那个狮头山,我在狮头山圆光寺,家师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经走了好几年了,那个地方样样东西是坐享现成,我也可以说家师待我仁至义尽,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我居然还要去住茅棚,闹著要去住茅棚,那时候他们十二点钟吃饭,我因为持午一定要十一点半,他专门下面人十一点半把饭送上来,我居然那时候居然还良心发现,还让他们送上来不好,我自己去拿,现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颠倒,越想越懊悔。然后下面我一个人先吃,他们还特别弄好的,就这样我心里还不满意,总觉得他们都不如法,他们都不如理,就这样,所以我还要去住茅棚,结果我师父大概也忍无可忍,他老人家真好,他后来说,那你要住茅棚,你就去住嘛!那天我看到那口气,他也不会像我这样子的糟糕啊,他还是很婉转的,意思就是这样,后来我想对呀!那我真的去茅棚,现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样样都弄好了,我住著茅棚,吃哪来啊?其他东西能不能来?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没讲要离开,他看见我弄了几天,他也没讲,笑了一下,旁边有人告诉我,某人啊!你现在不去住茅棚啦!我想,不行不行,那个时候就旁边有人要去住茅棚,我心里又痒痒的,后来我就想让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结果幸好没有去。过了一二十年以后,我们当然中间也有机会见面,见了面以后,他懊悔了,某人啊,结果我就这样死在这里,自己说当初跑著来好想用功,结果用了半天呀!刚开始好像有一点样子,到后来就这个样。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广论一讲,他本来对我来说是个上座,我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诉我,我也一心一意的听从他,他听了以后觉得闻所未闻,跑著来天天恭恭敬敬的听,我还觉得心里很过意不去。我说这个不是我的,这个是大师佛陀圆满的教法,我就随便自己想起这段公案,给你们提一下,但愿在座的诸位,不要犯我这个错误。至于说刚才弄了半天大家还是这个样,我想这一点在座的我们有几位同修,说不定有这个经验,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还是这个样子,但是你真正亲近了善知识以后,会不一样,你会日日夜夜感觉不一样。我刚才曾经跟你们说过,将来有机会我告诉你们这几个例子,你们会看得见,所以这个有机会的话,要看你们是否努力;不努力你们看不见,一点看不见,真的努力了,相应了,你会看得见,所以我说一直到现在我看见的那些人就是这样,他就是跟在那个老师身边。那个老师怎么骂也骂不走,打也打不走,就这样,结果他有成就,成就了也不出来,这种人将来要嘛不出来,一出来的话,那真是佛门龙象,马上对佛法上面有大贡献。这个是对善知识的,一个怎么样的心里上的认识以及身口上怎样的行持。再下面说道理了解了,他进一步告诉我们说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以及不亲近有什么害处?看,

【“第四亲近胜利者。”】

  亲近善知识的殊胜的好处。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利义。”】

  第一个近诸佛位。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要学佛,我们现在虽然要学佛,是!目的没有错,认识好像也对,是弄了半天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时候总觉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点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还在原地。否则就坐在地上,干脆就是这样。他现在,不!他步步上进,步步上进什么?近诸佛位,这么简单就这样,而且走的是直路。因为你如理的上去了,所以诸佛欢喜!对呀!你这就对了!还有呢?终不缺离大善知识,因为你结的缘就是这样一直在善知识身边,这个业感缘起就是这样,你不会离开他,不管是异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够接近善知识,当然你不会堕落恶趣。坏的,业障慢慢的消除,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烦恼也不会影响你,恶业当然也不会,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在恶业烦恼当中转,你有了善知识,这个就挡住了。你的行为呢?就不会违菩萨所应行的,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戒,做的很正确,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因为你能够亲近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教导,所以你认识也好,起心动念都是跟应该有的这个行为相应的,这个是正念。这点很重要,所以你由于这个正念的关系,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净除烦恼,集聚资粮。所以这个是增长,因为你净除烦恼,集聚资粮,所以你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长当中,样样都成就,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利义。这么多的好处,不是到究竟才行,眼前就好。

【“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你这样一来的话,心里上面以及行为上面都是好的。于是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现在我们做的自利利他是资粮,资粮顺了,将来果自然顺,都圆满,这么大的好处,关于这个好处,要自己细细的去想,你想的越多,你越欢喜,这个效果就越大。那个时候你亲近起来的话,你不会觉得这是负担,觉得这是庄严。那时候你就越做越起劲,那时候你才感觉像,我们常常用的比喻,做生意一样,你觉得在赚钱,虽然你忙了半天,财源滚滚而来,是越做越起劲,就这个。下面我们继续说下去。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这段话现在解释一下。如果说诸菩萨就是修行菩萨的人,我们现在在座的都是因地当中准备走这条路的人。假定说你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摄受的话,那绝不堕落恶趣。不过这地方要晓得不是靠善知识的功德,而是善知识你能够如法受他摄持,如法受善知识摄持的条件,非常重要。善知识仅管可以摄持你,告诉你某人啊!你应该这样做,不要这样做,你眼睛一瞪,心里面嘀咕半天,那一点用场都没有,他下一次他也不会跟你说了,你要去磕头他也不会摄受你,不是他不摄受你,你排拒了,没有用,这我们要了解的。如果说,你能够为善知识所摄受,还有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如果善知识呢?思念你的话,你不会违背,的确的,说善知识思念,他觉得孺子可教,他会处处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见了,他会来告诉你。假定说他告诉你的话,你心里面跟他一瞪,你还给他嘀咕,他还能告诉你吗?所以我们处处要晓得,不是人家不摄受。这样我们也有几个经验,人家常常说,我有错误希望你告诉我,的确有太多这种好心的人,我当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说老师或者某法师啊!请你告诉我,可是人家始终不告诉我。到后来,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诉我,有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说,你的错误,我告诉你,你坐下来我告诉你,他不是这样的。等到你真有错误的话,他来告诉你,然后你就种种理由我没有错呀!这个我对呀!他一听,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实告诉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没话好说了。“你对!你对!”所以上次告诉我们,我们中国历史上“千金赐过”的公案,为什么?就算他说错了,你也至诚恭敬的听他,他觉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诉你。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的,很多看不见的,尤其是修行这个事情。你不比较,绝对看不见,这是我的经验。我刚才告诉你,我当初出家听大家说!出了家马上闭关,一心一意想闭关,可是有经验的,晓得闭关不好,他告诉你不要闭关,那时候我心里想想,不要闭关留在这里侍候他,就是这种想法!但是他真正的状态我就是看不见,所以我现在告诉你的的确确!然后我还觉得蛮好,还不是瞪大了眼睛把这个话直直说还说不出口,我找了种种的理由,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说,你有错误要跟你说吗?真正你有跟你说的时候,你听不进,然后稍微认真一点的话,你生烦恼,然后背后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注定你就完了,这个地方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认识,这一点都不是笑话,所以我现在自己看看自己以前犯的错误,现在大家部份年轻都犯这个错误,我不晓得怎么帮忙他们,不要说佛菩萨,佛菩萨要求的条件更高,不是要求高,他可以让你达到更高的标准!你这么一点点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开,你说我居然一步能够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话。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善知识不思念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识修学的条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说老师什么相,先说弟子应该具足什么条件就在这里。大家不要忙别的,就忙自己先成为一个弟子相。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

  这个时候,世间没有一个能比的,你别看在善知识面前做他一个侍者,或早晨起来要给他清洗厕所等等,那比做大总统还要好,这千真万确的,做百万富豪还要好。“若诸菩萨,承事供养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对了,这是应行的,绝对不怕,你错了。他会时时点醒你,这个环境当中,他会不允许你错。“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业烦恼难以取胜,你就成就了吗?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

  你只要能够听著善知识告诉你的话,那个诸佛世尊心欢喜,佛世尊欢喜的是什么?欢喜你早一点成佛嘛!你能够听著善知识的教诫,你真的做到,当然佛菩萨欢喜。所以我们真正的供养不是说今天煮了几个好菜跑著去,这个敲打念唱很好的,让他吃一餐,我们世间的那些东西,不要说佛菩萨没有这个胃口,到天上面他来闻的话,那个味道是没办法忍受啊!那个天上东西佛菩萨闻起来就像天上闻我们一样。我们真正的供养是什么?如法─照著他的去教诫。所以我们刚才说的,佛菩萨欢喜的,不是欢喜我们炒几个菜,而佛菩萨欢喜的欢喜我们至诚恭敬的去供养他的“心”,这个你要了解的,所以他还是欢喜我们这么认真的去做,我们不要说那既然这样,我们不供养了,那你就错了。这个概念错一点点,这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东西供养,今天没有的最差的你还是至诚恭敬的跑著去敲打念唱板眼一点都不错。对,最好!这个概念分的很清楚。又下面继续下去。

【“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

  把善知识告诉你的话,你能够不违背,安住。安住二个字,不容易哦!先要认识,认识了以后,内心上去操持,一心摆在心里面不跟他相违背,不违背,近一切智,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于善知识,这地方的“一切智”,不是说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当中的“一切智”,而是一切智智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

  下面又说,对善知识的言教没有一点怀疑则能亲近,否则你心里又想,他告诉我这个,他有什么动机啊?你心里一个怀疑完了!真正我们修的,修的心法。你心里一念的疑念的话,你就没办法靠近善知识,这么个严重法。所以我们真正第一件事情为什么要修“信”啊?“信”这东西净化所有一点点疑虑,这个跟烦恼相应的。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对你,你对他的信心,绝不动摇。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像九心,像金刚心、像孝子心、像轮围山心、像犬心、像乘心,为什么原因啊?像除秽人心,不管再做肮脏的事情,你觉得还是谦恭卑下,像狗一样,不管他怎么骂你踢你,心里面绝不动摇,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难,你绝不退却,乃至于心里面没有一念疑念!对了,这时候你才能亲近善知识。还要什么?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不但是不能疑,还要起心动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动念的,主动的心,一直在想,你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平常我们心里面是什么状态呢?在无记当中。那是真正努力的,所以为什么叫“思惟”。就是说心里经常这样想,我要亲近善知识,假定你把那个善知识看成阿弥陀佛,那时候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南无”两个字有特别意义!你如果说心里面的确我一心归投依靠阿弥陀佛,有了这个心意的话,那个“南无”二个字可以不要,如果没有的话,那个“南无”两个字加进去,那就是作意不舍善知识。如果说你能够认真这样去做的话,阿弥陀佛就在这个世间,用不著到极乐世界,要到几十年以后,眼前就有。为什么?没有一个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们释迦世尊一样,毗卢遮那佛遍一切时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说的很清楚嘛!那里不是,我们释迦世尊,眼前,阿弥陀佛;眼前,因为我们的心里面疑念没有净除,所以远离,碰见一点小事情,我们就想这个营养不行哦!到那时候损失了自己。你那个时候不尊重的戒,你起的这个念头,这个疑嘛!他叫你戒当中,戒你什么?戒你贪嗔痴,戒你的见烦恼,思烦恼。可是你那时候在见烦恼当中,对不对?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念佛不难,难是难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够真正的懂得话,那的的确确修行是最容易、最快乐,也最方便的事情。那么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三十八页。那个修学佛法的根本,我们现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识,那么关于这个亲近善知识,我们前面已经大概的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个经常有一些同修,后面慢慢的上来。那么假定说他是偶然来旁听一堂二堂那没关系,如果说是后面来听的同修,前面的还没有听过的,都要从头开始补听,这样他才有价值,才能够得到完整的概念,这个非常重要。那么在座的好像有三位。那个完了以后你们要从头开始,没有听到听一下,今天我们继续说下去,三十八页第三行。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

  到这里。另外引经上面的告诉我们一段话,说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地方“善”字,我们现在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我们平常经上面总是看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随便开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善”字的意义,有它程度深浅的不同。普通我们说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一个口头上面的习惯,也就是给大家一个好的印象。现在我们这里了解,这个善字具有种性的修学佛法的补特伽罗这个人,那么具要什么条件呢?一定是前面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乃至于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个相,这个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这个关键非常重要,平常我们总说修学佛法了,为什么得不到好处呢?就是那个“善”字的定义不知道,或者应该这样说,就是“善”,究竟我们内心上面到了什么程度,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承受听闻佛法,大家都没这个准备,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处。所以说没有听的同修一定要前面听一下,那个时候才晓得我自己的条件如何?假定你条件不具足的话,很明白很清楚,那个甘露下下来对我们一点用场都没有。那么现在这一种具足条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学佛法了,第一个就要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善知识,他应该绝端的恭敬这个善知识,以这样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够这样做到的话,那下面好处就跟著来了,什么呀?“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善知识之所以成为善知识的原因,他必定能够如法的把这个三宝当中的正法能够传递到我们身心上头,这个是善法。因为你听到了这个善法,于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应了,所以“成善意乐”,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平常我们的内心状态是什么的意乐,我们立刻可以检查一下。现在听法的时候,比较好的,那是专心一致的在听闻这个佛法。这个就是所谓善意乐当中的一种,但是你不听佛法的心里是什么状态?我们自己糊里糊涂,那就是一种“痴”相。这个还谈不到深细的无明哦!这是无明的粗显的行相,就痴痴呆呆那个样,自己还觉得蛮好,凭这个你怎么修行?然后当你不痴呆的时候,有外境引动的时候,不是贪就是嗔,看这个境界很欢喜,那贪相应的现象,如果看见这个情况是不欢喜,觉得讨厌,那就是“嗔”相应法。然后心昂的时候贪嗔,心沉下低的时候昏沉、睡眠,这个都是在三毒当中,这都是染污之相。乃至于我们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说这种状态,你就是念佛,嘴巴里面虽然在念,心里面不外还是这种散乱昏沉相,“善”吗?根本谈不到,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还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条件,那个时候说了你才能够听的进,要不然人家说你的话,心里还不服气,这是状态。所以他必须要的条件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错!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因为你有了事先的准备一心恭敬,而这个善知识也的的确确是具足条件的,不要说最完整的善知识一定是佛地,乃至于这种十地以上的权位菩萨,就比较错一点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萨。当然来告诉你的绝对没问题的,所以你必然会有正确的认识,把我们心里面一向杂染的跟三毒相应的这个意乐,改过来了,善意乐,而我们一切的行为,他真正的枢纽引导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意呀!当你那个心意一改变过来,你的行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于这个意乐善了,加行当然善。那平常我们的意乐是什么意乐?痴痴呆呆坐在这个地方,觉得没什么事情嘛想睡觉。。一个人跑过来大家好高兴就聊天。有一样东西引动你,跑著去真高兴这样,否则你感觉得不对劲的话,你心里面就嗔心。就是因为我们的意乐都是在三毒当中,所以我们自然而然那个行为都也是染污的恶加行,所以这个正反之间这么差。由于这样的加行,那么身口意三业造的是什么啊?就善业!造的善业。关于业的详细的内容一直到后面讲到业的时候,那个法相,形相分的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们会清楚明白的晓得我现在造的业。
作者: 美丽狂    时间: 2010-3-2 11:14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棋王    时间: 2010-3-5 23:09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