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策2010之外交:中国可以有更多国际担当 [打印本页]

作者: Brainteaser    时间: 2009-12-29 18:00     标题: 中国策2010之外交:中国可以有更多国际担当

如何更好地“有所作为”?既是中国外交的挑战,也是中国发展的机遇。图为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本报资料图


外交战略

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自己准备好了在外交上更自信地发声,准备好了让世界分享崛起的成果了吗?与其让外界对中国强大起来后的追求做疑惑与猜想,不如自己积极求解外交大战略的未来该何去何从,以胆识和魄力去承担更大的国际担当。

中国可以有更多的国际担当

中国不仅应该为自身谋取更大的、独立的国际话语权,而且可以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让国际社会分享“崛起”的成果。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间指向2050年;但如今,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只需要等到2027年----这是今年12月初,来自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最新预测。

几乎在同一天,美国一家名为“全球语言监测”的机构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崛起”4个字成为10年来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它超过了包括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等在内的热门事件。

路透社记者说,其实这样的新闻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确实是世界舞台最受关注的“明星”。不过与此同时,这一点也意味着更多的国际义务和国际责任。

中国说“不”很硬气

最新的期待在联合国年底一场最大规模的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展露无遗。与会前,不少外国媒体把气候大会的成败直接归纳为“中国因素的关键作用”,似乎忘记了这本是一场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的较量和谈判。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宋晓军事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等了一年,终于在这场会议中看到了中国外交“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指的是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唇枪舌剑,尤其当中国代表因“技术问题”被拒入场时,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天气司司长苏伟用英语不满地表示:“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的不高兴。”

三个“不高兴”在宋晓军眼里,恰好印证了此前他一直秉持的观点:中国对西方应“有条件地决裂”;中国应勇于在国际社会上除暴安良,在强国道路上扫清颓风……

宋晓军把中国向西方说“不”的态度形容为“素面朝天”的外交方式。他表示,“既然中国崛起已成为既定事实,那就坚持自己的崛起道路,为什么要担心‘中国威胁论’呢?”
作者: Brainteaser    时间: 2009-12-29 18:00

“有些作为”还不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则认为,随着经济实力增大,中国必须争取话语权。“我们不是叫板,但必须把自己的要求讲出来。”

其实早在今年4月初,王逸舟便做出过这样的表态。当时,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刚刚结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的表现令外界印象深刻。

有媒体援引部分学者的评论说,中国在峰会前一系列主动出击举措,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正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出现明显变化,从过往的“决不当头” 转向“有所作为”。其中,去年年底,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回击法国总统萨科齐一意孤行会见达赖的做法,被视为外交政策“有所作为”的典型一例。

香港《文汇报》进一步估算后发现,2009年,仅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就出访10余次,参加多边会议16场,访问国家达20多个,是近几年来最多的出访纪录。而这一年,无论是在朝核、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还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前,世界总能听到中国领导人更加自信与明确的声音。

不过,“现在还只能算得上是‘有些作为’,还不是‘有所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坦言,判断是否“有所作为”的标准主要是看外交与国内经济发展是否能相辅相成。“一个典型事例就是中国今年连续遭遇到的反倾销事件。”他说:“当‘中国制造’走出去时,怎么样更好地保护海外利益?虽然打‘贸易战’一说可能会被很多人不认同,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确应该更强硬一些。”

有观察人士认为,在一些国际性议题上,中国不仅可以代表自己,还可以惠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代表他们发声,甚至让他们分享中国崛起的成果。

中国外交必须表达中国文明

对中国外交大战略的未来走势,王逸舟提出了一系列思考:中国的国防和军事现代化过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与其他大国和周边邻国安全利益产生摩擦碰撞?中国已经和将要承担的国际义务,究竟是对主要大国及其主导的规则负责,还是对国际社会和人类的一般利益负责?这之间的异同又该如何判断?……

郑永年则是明确地建议,“中国首先可以在军事外交上更大胆一些。”“中国和美国、日本、东盟等之间都正开展着防务磋商的活动,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小心翼翼。要知道在军事安全领域,世界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

此外,鉴于西方利用“新殖民主义”损害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郑永年也呼吁中国尽快确立能够解释自己国际行为的、独立的话语。“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努力学习西方的经验。但学习西方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外一个西方国家。中国必须同时吸取西方失败的教训。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中国外交应具有文明的底蕴。中国的外交也必须表达中国文明,这或许也是中国对国际关系所能做出的一个贡献。”(152)# 

中国应保持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专家】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国际先驱导报》:在“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事实的背景下,中国是否需要调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和重心?

阎学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是1989年后应对国际孤立状态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成功地使我国摆脱了国际孤立。与20年前比,我国现在的国际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不是缺少外国领导人访华,而是要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太多,接待不过来。既然与时俱进是我们的指导方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对外政策呢?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重心调整一下不过是程度调整,这仍不适合眼前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外交政策应进行原则性调整,即以第十一次使节会议提出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文化亲和力,政治感召力”为外交原则。我将之归纳为“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也可简洁为“运用国力,维护利益”。
作者: Brainteaser    时间: 2009-12-29 18:01

你认为未来中国在哪些领域可以让世界更多地分享“中国崛起”?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性质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权力与责任基本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承担多少责任,才可能获得多少权力。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领导责任,而我们无意提供国际领导。

我们不能提供超过我们自己能力的领导,也不应承担超越我们能力的责任,但是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实力地位的提升而承担相应增加的国际责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国际权力。我国可以在许多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安全领域。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最大需求是安全保障。谁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谁就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我国应从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开始,逐渐为远处的友好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我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安全保障一定要限制在我国军事能力之内,最好是略小于我国的军事能力。要给国际社会提高安全保障,我国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能力。

中国更主动、更积极地有所作为,会引发更多的“中国威胁论”吗?

世界上成为头号强国的事例都是一国主动有所作为的结果,很少有天上掉下来的超级大国地位。在西方一些国家看来,“韬光养晦”一词的字面意思是隐藏实力和目的,一些国家认为我国的战略背后隐藏着一个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被他们理解为是进行报复。

而“运用国力,维护利益”的提法是符合世界普世价值的,容易得到国际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在今年联合国大会上讲,“同各位一样,我的职责是采取符合本国和本国人民利益的行动,我绝不为捍卫这些利益而道歉”。他的讲话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而不是反对。(153)#

希望国家该出手时就出手

【讲述者】周坚 40岁 旅德华侨

去年奥运火炬传递时,我和众多在德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们一起走上街头,为祖国的荣誉摇旗呐喊。途中,很多德国民众对我们的举动感到惊讶而纷纷上前询问。其中,遇到善意的民众,我们耐心讲解真实的西藏是什么样;当然也有碰到不怀好意的反华人士,这时我们便与他们激烈辩论。当海外华人们主动组织起来抗击谣言后,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明白了真相,事态便戏剧性地走向逆转。我觉得,合理的抗争是有用的。

今年7月抗议达赖窜访德国时,现场就有德国的便衣警察约大家谈话,事后还有华人朋友被警察传唤,接受调查。那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希望祖国能保护我们。

当然近几年来,中欧关系、中德关系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中国外交会选择怎样的策略,而当时的策略又是否合适?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当受到西方污蔑时,政府对欧洲、对德国的态度直接能影响到我们海外华人的信心。

在这一点上,今年新上任的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的确表现出硬气。他在不久前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颇有外交风范。一开场被问及对德国的印象时,吴大使说,对德国的印象起初不大好,因为这里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地方。而后,吴大使话锋一转,说后来对德印象不错,因为这里对二战的反思工作很到位。
作者: Brainteaser    时间: 2009-12-29 18:01

这样的外交话语不卑不亢,既指出了不足,又表现了诚意和欣赏。我想,这也是中国和西方所谓的“斗而不破”关系的体现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官方和民间力量可以在策略上相互配合:唱红白脸也好,在节奏上搭配也好,总之我们要“有理、有利、有节、有度”地抗争。我们不要怕妖魔化中国的言论,而是要 “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还记得21年前刚到德国时,听到不绝于耳的“日本威胁论”。当时日本汽车的名声就像现在被妖魔化的“中国制造”一样,但质量到底好不好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的,也就是事实胜于雄辩。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威胁论”烟消云散,真正有思辨能力的人都不会被谎言欺骗。

按我个人的计算,中国在2019年前后的GDP会超过美国。虽然GDP不代表一切,但它是硬实力的一个体现。面对德国这样比较务实的欧洲国家,我相信待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总体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后,“中国威胁论”的市场也会瓦解和消散。

我期盼,小康之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自信。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当我们被反华势力极端污蔑和抹黑时,我们迅速站出来有力回击;二是我们不会纠缠于一些低层次的谎言,而是埋头实干,以中国的强大来解决所有问题。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