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历法简谈 (ZT) [打印本页]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0:56     标题: 历法简谈 (ZT)

文/蘇明俊、陳輝樺

  我國有許多傳統農曆的節慶,如農曆除夕、端午節、中秋節等,影響我國國民生活至鉅,也均存在重大的意義,例如除夕與中秋節都有團圓的意思。1995年的農曆8月恰逢閏月,有兩個8月15日,但卻只有一個中秋節。除夕是「廿九瞑」 ,有時也有「三十瞑」…。我國的農曆有別於其他各國的陽曆或陰曆,是更科學與偉大的曆法。

太陽曆

太陽曆採用回歸年做為基本週期,是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做為依據的曆法,它和月亮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太陽曆簡稱「陽曆」 ,以地球繞日公轉的週期 (即一回歸年,每年約為365.2422日) 為單位。

儒略曆和格里曆

  陽曆大小月的分布,是人定分配的,與月亮的圓缺無關。西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 在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的參與下改革曆法,稱儒略曆。儒略曆每年有365天,分為12個月,規定單數月31天;雙數月30天,平年時,2月29天,閏年時30天。每4年閏年一次 (該年366天),平均每年長度為365.25天,比回歸年多0.0078天,約每128 年相差一日,每四百年多出3.12日。

  直到西元前8年,羅馬會議議決稱8月為奧古斯都 (August),那是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 之名,同時改為大月31天,以紀念他的功績和凱撒同等偉大。而8月以後的大小月便相反過來,9月和11月改為小月30天;10月和12月則為大月31天;2月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

  為了使曆年的平均長度更接近回歸年,西元1582年,羅馬教皇根據意大利醫生利里奧在1576年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曆做修正,每4年閏年一次 (366天), 逢百 (對世紀年) 不閏,逢四百又閏 (使四百年內少閏三次) ,其餘為平年。因此,比儒略曆又少了三天,一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僅相差0.0003平均太陽日,約3300年差一天。這就是格里曆。也就是現在通用的公曆。我國辛亥革命後,於西元1912年開始採用格里曆為國家曆法,故稱國曆。



太陰曆

  太陰曆採用朔望月做為基本週期,是以月球的運動做為依據的曆法,它和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太陰曆簡稱「陰曆」 ,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曆法,是根據月相圓缺的週期訂出的曆法,也就是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單位,這種單位稱為月(是指「朔望月」 ,等於29.53059日,接近29.5日) ,12個月為一年。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各有6個大小月,並以「朔」為當月初一,合計354日,但12個朔望月的實際長度為354.3671平均太陽日,為使更接近平均曆年的長度,故每30年中置11個閏年 (閏年每年有355天), 平均大約每3年就閏年一次。由於陰曆不能準確反映季節變化的週期,曆年與回歸年相差11天,約33年就循環一次,而17年時則冬夏正好完全相反。不能符合農業作息的需求, 現已多不用了。回教人士採用的回曆,即係此種純陰曆。

陰陽曆

  我國有史以來就採用陰陽曆 (夏曆),它兼具陰曆和陽曆二者的特點。陰陽曆將「回歸年」和「朔望月」並列為基本週期,為同時考慮太陽和月球的運動所訂定的曆法。此為我國固有的曆法,習慣上稱陰曆,又因農民喜歡以此曆進行農事,故稱農曆。陰陽曆以月相變化的週期做為一個月的長度,同時使曆年的長度接近回歸年。如此一來,每個月都符合月亮盈虧的週期,也同時每年都和季節交替的週期相差不多。

  陰陽曆有陰曆的基礎,每月平均有29.53天(朔望月的長度),為了處理整數的問題,定大月為30天,小月29天,並將「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為月首 (農曆初一)。這是人定的,所以大小月沒有固定在哪一個月份當中,端賴月亮繞地運轉的速率而定,如果兩次日月合朔之間有29天,那個月就是小月;若有30天,那個月就是大月囉!

  另外,12個月的農曆平均約為354天,每年與回歸年365天相差約11天,3年累積便超過一個月,因此每3年置閏年一次,閏年有13個月,但仍比回歸年少幾天。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春秋時代有「十九年七閏法」 ,也就是在19個陰曆年中加入7個閏月,使曆法更接近回歸年的長度。西方在西元前433年才發現此週期,比我國約晚了一百六十餘年。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的置閏

  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就是一年,隨著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先民將冬至到次年冬至整個回歸年時間平分成12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 ,再將中氣間長均分為二,其分點叫作「節氣」 。這十二中氣和十二節氣的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我國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日常起居作息生活,都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由於歷代領域大都在黃河流域,節氣名稱因此依該地區氣候變換和耕耘、播種等農事來命名。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 ,二十四節氣按它們的含義可分成四類。表示寒暑變遷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徵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降雨量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標示農事活動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因著地球運行快慢不均,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行較快、遠日點附近運行較慢等因素,造成日期常有前後一、二天的差異。

  陰陽曆 (夏曆) 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和季節、氣候有密切關係,歷代以來與農民作息極為相關,因此又稱為農曆。閏月的安置是根據二十四節氣而定,把不含「中氣」的月份或只含一個「節氣」的朔望月定作閏月,並以上一月的名稱為名,稱「閏某月」 。例如1995年農曆8月份之後的一個月內 (9月25日到10月23日) 只有一個節氣,就是10月9日的「寒露」 ,於是本月份就成為「閏八月」 。1998年農曆5月份之後的一個月內 (6月24日到7月22日) 只有「小暑」一個節氣,於是就成為「閏五月」 。2001年是「閏四月」 。經過統計,從1849年起至2031年止,閏五月的次數最多;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則沒有發生過;閏九月則僅2014年發生一次。統計資料顯示:閏月的分布並無規律性。

農曆每個月15日都滿月嗎?

  農曆15日並不一定都滿月,反而16日滿月的機會還大些。根據統計:自1981年到2001年這21年間,「望」發生在14日者有2次(1995年閏8月14日及1984年5月14日),15日者有97次,16日者有123次,17日者有39次。今年(2000)的中秋節就沒有滿月,要8月17日的清晨3:39 才滿月。2001年的中秋節也沒有滿月,必須等到隔天(16日)晚上9:51才滿月。

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會變動?

  清明節的日期是以清明的節氣為準。因為歲差的影響,使春分點逐漸移動,每個節氣的日期逐年往前移。根據統計結果:1901年至1943年間,清明節的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間,清明節是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則為4月4日或5日。2000年以前,閏年的清明節為4月4日;平年就在4月5日。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的自轉軸受到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在空中做錐形運動,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進動 (precession) 現象,造成「歲差」 。陀螺的自轉軸便是典型的進動現象。歲差現象使地軸在黃極轉圓圈,週期大約25800年,春分點平均每年後退50弧秒;現今太陽運行,每月所在的黃道十二星座,與三千多年以前發明的占星術中太陽所在的星座已經不同。北極星也逐漸移動,在公元一萬四千多年以後,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我國的曆法採用陰陽合曆,比起其他國家所採用的純陽曆或純陰曆都要精準,這是一門科學必備的條件與精神。曆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古代用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或用來做為祭祀的依據,表示對大自然的尊敬,對祖先的懷念;現代人用來做為爭取放假的依據。曆法對生活仍帶來很大的影響。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0:57

本帖最后由 何鸿燊 于 2009-10-3 17:59 编辑

中國古天文的思維 (3) : 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成的六十甲子干支紀法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干支 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 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 地支。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這就是俗稱的六十甲子。 古人常用干支紀法來 紀年 、紀月、紀日、紀時。 一般認為從東漢建成三十年(公元 54 年)開始, 我國使用干支 紀年 , 延續至今從未間斷。紀年的方法是: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 、、、至癸亥為止,然後又從甲子開始,如 1984 年是甲子年,而今年(2001年)就是辛巳年。


http://aeea.nmns.edu.tw/aeea/contents.html

图片附件: 60periodtable.gif (2009-10-3 20:59, 9.62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01&k=95858e7fb9a5324f9253e755f8962ade&t=1733054284&sid=ZnIiee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1:01

本帖最后由 何鸿燊 于 2009-10-3 18:03 编辑

時間是從哪裡開始數算的 ?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圖取自 The Mystery of Time (National Geographic 出版 )

說明: 「時間是從哪裡開始數算的 ? 」或許你已經聽過一大堆的歷史故事, 描述和數算出它們的興衰年代的始末。 但是到目前為止你是不是尚有「人類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知道數算時間的 ?」、 「時間該如何數算 ?」和「時間是從哪裡開始數算的 ? 」等等的疑問有待解決呢 ? 依據殷墟出土卜辭考證,我國遠從殷商時代 (公元前 1520 - 1030 年) 所使用的圭表 和日晷來測時間已達相當高的精確性。 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約公元前 580 -500 年) 從觀察月相的周期性變化而描述出運用月球繞行地球的規律數算「時間」的特性。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的大自然現象 ? 你認為呢 ? 現在隨著我們繼續來探索時間的特性, 然後再聽一聽現代的科學家們如何地描述「時間的特性」吧 ! 上圖是說明希臘掌管智慧的女神正在指導拖勒密 量測月球的規律運動, 而以日月星辰的規律運動所形成的「周而復始」的現象來定出時間。

图片附件: moon_indirect.jpg (2009-10-3 21:03, 56.11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06&k=fede2a56e641aa2b39afbea896a2cc1d&t=1733054284&sid=ZnIiee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1:05

時間是從哪裡來的呢 ?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時間是從哪裡來的呢 ? 」或許你已經聽過許多族群有關時間的傳說故事, 但是到目前為止你是不是尚有這樣的疑問有待解答呢 ? 你認為時間是從哪裡來的呢 ? 它是一直都存在的嗎 ? 還是人類發明的產物 ? 它是僅存於地球上、或是來自於外太空 ? .... 。 現在建議你不妨暫時拋開傳說和主觀, 隨著我們一齊來探索時間的特性, 然後再聽一聽現代的天文學家如何地描述「時間的起源」吧 ! 上圖是現今科學上許多天文學家所深信時間的起源乃是來自於一次的 「大霹靂 (Big Bang) 」 之想像圖。  

图片附件: big_bang_s.jpg (2009-10-3 21:05, 41.66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08&k=b91b58167b99c9f8fbe719a29ba97046&t=1733054284&sid=ZnIiee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1:09

本帖最后由 何鸿燊 于 2009-10-3 18:12 编辑

… 大霹靂學說(1)…


http://aeea.nmns.edu.tw/aeea/time_exhibit_c.html


  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是怎麼誕生的?它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浩瀚無際呢?這些在你我心目中的疑問,一直到五十多年前,科學家們才有共識地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宇宙是在一次大霹靂後,經過暴漲和相變的過程將超巨大的能量轉變成輻射和粒子,終於形成了目前的宇宙。此大霹靂的理論依據是「從一點爆炸」、「宇宙膨脹」和「宇宙背景輻射」等三個論點。美國於 1990 年4月發射哈伯太空望遠鏡,主要任務就是用來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1930 年,天文學家 喬治‧加墨 (George Gamow) 提出形成宇宙的『 大霹靂 』理論, 它的基本論點是建立在宇宙始於一次難以想像的巨大爆發 ,這次爆發創造了今日圍繞著我們的每件事物。 它從爆發的一點逐漸延伸至現今我們周圍的廣大天空。1949 年,喬治‧加墨進一步解釋大爆發後 的宇宙,如今也逐漸地冷卻,現在,它的溫度約為絕對溫度 2.7 度 (約攝氏零下 270 度)。 1965年, 經由微波的偵測,將微波望遠鏡指向任何方向,影像都是一樣的,微弱的冷輻射均勻地來自各個方向, 這是殘留自宇宙開啟時『大爆發』的結果。這正是微波望遠鏡所偵測到支持 宇宙大霹靂理論 的『餘溫』證據。

… 大霹靂學說(2)…
  在大霹靂理論中宇宙過去的密度和溫度比現在高,密度和溫度趨近無限大的那個時間就是宇宙的開始。

大霹靂:宇宙起源於一次大霹靂中,在誕生的那一瞬間,從「無」急速膨 脹,逐漸演化成巨大的宇宙。

時空生成:爆炸使得宇宙開始膨脹,就是所謂的「真空暴漲」,因而生成了時空。

粒子時代:時空生成的初期,溫度高到只有基本粒子、反粒子和輻射的存在,這就是粒子時代。

核子過程:爆炸之後三分鐘左右,溫度降到十億度,質子、中子等開始進行核融合反應,形成了氫、氘(重氫)和氦的原子核。

原子過程:十萬年後熱輻射溫度降到 4000 度,物質與熱輻射之間的作用減弱,使得氫原子核與電子停止游離,組成氫原子。

引力過程:電磁力和接續的重力之引力過程促使原子逐漸由均勻狀態凝聚成團,熱輻射則繼續均勻而無方向性地冷卻到今天所看到的 2.7 度宇宙背景輻射。

星系形成:從數十萬年到數億年間是物質聚合成星系的時代,我們的銀河系和太陽系便是在此時形成的。

現在:在爆炸後的十億年後,我們今日所見的宇宙已大致形成,只不過各星系間隨著宇宙的膨脹而繼續遠離。

… 有另一個時空的世界嗎?…  

除了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之外,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時空存在呢 ? 或是,有沒有可能還有別的時空結構與我們的宇宙並存著 ? 、、、等等的疑問總是令人遐思。雖然已有著許多不同的想法,但仍有待未來解答 !

图片附件: bb_1_1_02.jpg (2009-10-3 21:12, 3.51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12&k=35b1ecdc9b6654967b99103679b4ed8c&t=1733054284&sid=ZnIiee



图片附件: bb_1_1_03.jpg (2009-10-3 21:12, 3.91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13&k=438f6357cebce6f11fd0f627c22605d7&t=1733054284&sid=ZnIiee



图片附件: bb_1_1_04.jpg (2009-10-3 21:12, 3.42 KB) / 下载次数 29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14&k=ee8191b44292a16558564b50e0cc0b99&t=1733054284&sid=ZnIiee



图片附件: bb_1_1_05-1.jpg (2009-10-3 21:12, 4.71 KB) / 下载次数 30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15&k=3e918e34eff4d537eb25c561b0a9281e&t=1733054284&sid=ZnIiee



图片附件: bb_1_2_01.jpg (2009-10-3 21:12, 5.86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63416&k=757300834fcdbcda10c1782c8f82afd4&t=1733054284&sid=ZnIiee


作者: 何鸿燊    时间: 2009-10-3 21:18     标题: 黄帝历  

黄帝历创于公元前2698年,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后人用2698或4609推算黄帝历。4609减去2698,即公元1911年。2009年是黄帝纪元4707年。


  这个计算不对,辛亥年应该是辛是未数8,亥是尾余12也就是整除没余数。所以辛亥年应该是以8结尾的整除12之数。故应该是4608年不应该是4609年。如果用2698直接减是无法对应天干和地支的算法的。而且孙中山发布的改元通电里也有说明以黄帝纪元4609年也就是辛亥11月13日。这句话根本不通。辛亥已经说明尾数肯定是8了。4609年确切的算应该是叫壬子年才对。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如果这段文字的引用的数字没有错误的话,那么2009年应该是4706,而不是4707。这段话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黄帝纪元使用的是“阳历”,不是“阴历”。因此,4609指的是1912年(从1月1日开始),而不是1911(辛亥)年。这里面的误差出在“11月13日”指的是“阴历”的月日,其年份尚在1911,未进入1912,但“阳历”此时已经进入1912了。而“辛亥”或“壬子”却是按“节气”来计算的,只有到了“立春”才转入下 一干支,并非按“阴历”和“阳历”的年月来计算的。因此,“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并未经过“立春”转入“壬子”年,但“阳历”却已经到了“1912”年1月1日了。4609减去1912应该是2697,2697加上2009就是4706了。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