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国知识分子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4-1-1 12:18
标题:
民国知识分子
李书华(1889-1979)生于河北昌黎,是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1913年起留法,获图卢兹大学理学硕士和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又先后创建中法大学、北平研究院、中国物理学会。他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部长,北平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一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代表,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学者,1979年逝世于纽约。
他的回忆录《碣庐集》(1967)收集之前由台湾《传记文学》发表的几篇文章,描述他一生几段重要经历:十年留法、七年北大、两年中法大学、二十年北平研究院、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另在附录中回忆了吴稚晖、胡适、梅月涵(清华大学校长)、朱家骝(北大地质系教授)和袁守和(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几位旧识的事迹。
“碣庐”是作者居所的名号,因为《禹贡》记载“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而他的河北老家就在碣石山以西四十里。可能因为是理科出身,作者文笔简略,极少修饰,读来象编年简史。但书中也不乏有趣的片段。比如,他留法时,欧亚各国之间旅行不用护照,直到一战后有关规定才严格起来。现代中国史上的风流人物如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陈寅恪、傅斯年等都曾驻足法国。汪精卫给留学生讲授诸子百家。李石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开了一家豆腐公司。傅斯年到巴黎是为了追赶俞平伯。俞平伯想家,到英国不到一年就回国,后来留美,也是因为想家很快离开。
不过,作者终究是科学家、教育家。他叙述留法经历时偏重法国的教育制度和研究生活。巴黎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都是开放式授课,随人听讲,只是不能随意参加考试、获取文凭,这就解释了陈寅恪何以留欧十数年,到处听课,却从没拿过文凭。作者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波满教授手下从事科研,实验室每周举办一两次咖啡聚会,大家交流心得,每有创意产生,还见到了居里夫人和她日后也获得诺贝尔奖的长女。
作者叙述北大经历时也强调“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科学运用”。北大文科底子厚,蔡元培兼容并蓄,旧派、新派,保皇派、革命派来者不拒,其中特立独行的有趣人物不少。比如,沈尹默擅长书法,北大第一、第二、第三院门口的牌子都是他写的,作者夸奖他“中国第一”,沈老实不客气地说他是“世界第一”,因为外国人不会中国书法。但理工科的建立则要归功于作者这样一批二十年代回国的留欧教授。他说在教授们精心教育下,北大物理系毕业生的水准高于美国本科毕业生,语气颇为自豪。
书中一个有趣的经济学细节是北大教授的薪酬。那时北大有教授(专任、全职教师)、讲师(从事其他事业的兼职教师)和助教(不讲课,辅助科研、教学)之分。教授待遇最高的每月大洋280元,少则220、240元。讲师按每小时五元计算,助教收入每月五、六十到一百元之间。起初他们每年能拿八九个月工资,后来政府欠薪,只能拿到五六个月薪水。
即便如此,北京当时生活费用低,每月几十元就可维持一个小家庭的费用。每月一百元生活就很宽裕了:二三十元能租个有二十几间房的四合院,另雇一个厨子、一个佣人、一个人力车夫,每日饭钱一元以内就可以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俭用,可以购买几千元的房产,甚至有些买了几处房子出租。鲁迅能在八道湾买房,除了教育部佥事的薪水和稿费,他在北大、女师大兼课想来也收入颇丰。
此书文风平实,有情节枯瘦之嫌。但作者信笔直书,为我们还原了民国知识分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读来别有风味。
作者:
schwimmengool
时间:
2014-1-1 19:46
我一边看一边想 这文的文风有点类似yeyeshengge的
原来真是她写的
作者:
空山居士
时间:
2015-3-7 12:16
民国知识分子薪酬很高日子过的很舒服很有情调,但是那些普通老百姓呢?
作者:
xxxs
时间:
2015-3-7 2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xxs
时间:
2015-3-7 20: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xxs
时间:
2015-3-7 20: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xxs
时间:
2015-3-7 21: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xxs
时间:
2015-3-7 21: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ewflower888
时间:
2015-4-8 15:11
长见识了......
作者:
yahui315
时间:
2020-3-4 19:58
好长,不过那时候军阀混乱,普通人应该过的很惨,真穿越了,想找个安全的地跑都不知道往哪跑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