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妙人”张道藩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2-12-17 19:31
标题:
“妙人”张道藩
朋友评他:“其字不如其画,其画不如其学问事业,其学问事业又不如其人”;赞他:“倜傥诙谐如名士,豪情奔放如狂生,怒气发作如猛士,择善固执如迂儒,守正不阿如严明法曹,经邦论道、犯颜直言又有古大臣风。”这位千面“妙人”就是民国时期在国民党内长期担任高官的张道藩。他受陈果夫的推荐,而立之年就任国民政府中央组织部长蒋介石的秘书,以后出任教育、文化、党务、政务方面的一系列要职,还曾于1952-1961年担任台湾立法院长。
张道藩(1897 -1968)是贵州城关镇张家坡人,出身书香门第。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留英,进伦敦大学美术部就读,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又入巴黎最高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张道藩与法国姑娘苏珊(中文名叫郭淑媛)结婚。
张道藩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也是著名美术家和文艺理论家。 惭愧的是,过去我知道的只限于他在徐悲鸿、蒋碧薇两人的纠葛情事中扮演的角色。不用说,我看的都是负面报道。最近读了赵友培执笔,1975年在台北出版的《文坛先进张道藩》,我才对他性格、人生的其他方面有所了解。
作者自称“执笔”,而非立传,固然出于自谦,但也因参考资料多半来自张氏亲笔撰写的回忆录和他生命最后几年的访谈。本书按序纪年整理资料,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这种布局让读者聆听到张道藩自己的声音,但也决定了该书的视角较主观,内容较简略,不涉及张氏的情感生活和政治纠纷,更多着眼于他在文艺和管理方面的功业。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依旧是这个朋友口中的“妙人”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他的人生颇为传奇,自陈家境贫寒,全靠书包翻身。得到亲友、师长周济,他离开贵州老家去中国的大都市以及海外求学,读的不是当时看重的经济、法政、农学、理工,偏偏是美术。他说,选择美术出于以下考虑:祖国的需要,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张氏始终坚信文艺移风易俗,改变人心的作用,所以一生致力于通过艺术和戏剧教化民众,甚至以此为工具进行政治斗争、政权争夺。
他生性好胜,年轻时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开罪了党内大佬胡汉民。他与当时的学人、才子和名人过从甚密,又时常捉弄好友,比如傅斯年在法国因为争购《新领袖》(New Leader)杂志,摔掉了门牙,张氏偏要引他说这个书名,听他门牙漏风就乐不可支。他巧舌如簧,担任青岛大学教务长期间,说服军阀韩复榘拨款,解决学校财政危机。他又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写作都拿得起。除了有数百幅素描、油画、国画传世,自己还设计过舒适、美观的座椅。晚年更是研究书法、烹调、种花等各种生活的艺术。
可是,他又有真气性。1926年他为了配合国民军北伐去贵州老家宣传革命,被军阀关入大牢,严刑拷打、以死相胁,他仍然拒不交出电报密码。南京被日军占领前夕,他不愿接受蒋介石的命令撤离,去中山陵祭奠孙中山,发誓和首都共存亡。抗战后期,日军逼近贵州,他又临危受命,带领抗战救亡服务团去前线鼓励士气。
张氏作为国民党的文化官僚,在其位,谋其政,虽然一贯反共,但敬业、懂行,曾办戏剧学校,创作剧本,鼓励学生演出。抗战时期他为田汉、洪深、老舍、茅盾等提供津贴,因为深谙文人好面子的秉性,称为“预支稿费”,并不要求他们签发收条。陪同蒋介石出访印度时,蒋介石和尼赫鲁秘密会谈,宋美龄翻译,他担任英文记录员,而且以“鹞子翻身”回应尼赫鲁的“拿大顶”表演,可谓文武双全,能干又机智。
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张道藩当得起风流、趣致的“妙人”之评价。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