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车”难熬(上古衣食住行之四)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3-12 07:54
标题:
“小车”难熬(上古衣食住行之四)
马车古名“小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用于载货“物流”。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驾车的居中,另有一个“骖乘”(“车右”)在右边陪驾。不过兵车情况不同。帅车由主帅居中指挥,御者居左而车右在另一边保护主帅。 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的甲士执弓,右边的甲士持矛,一起冲锋陷阵。
上古贵族出行虽然可以“服牛乘马”,即,用牛马这样的家畜拉车,其实还是挺辛苦的。首先,虽然小车有载人的车厢——“舆”, 舆上方还有活动装置的伞形车盖用来遮雨,在上古也算超长豪华轿车的档次了,可是男性没有座位,必须“立乘”(所以后代的轿子又叫“肩舆”)。 舆有长方形、方形、六角形等各种款式,前面和两旁都用木板遮蔽,后面留有缺口,便于乘者上下。《论语》中说到,孔子登舆一定“立正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让人登车时拉手的。可见贵族出外必须注意形象,最好一派道貌岸然。另外,虽说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前部也有横木“轼”作为扶手,可是碰到讲究礼仪如孔夫子,这个扶手不是用来休息,更多是用来行礼的:古人行车途中用低头扶轼的姿势表示致敬,就叫“式(轼)”。
上古当然没有橡胶轮胎。起初的车轮都是木制的。轮子的边框叫“辋”,轮子中心有孔可以穿轴的圆木叫“毂”(音“谷”),连接两者的一根一根的木条叫“辐”。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还露在外头,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的销子,叫“辖”,不让车轮外脱。正因为这个零件很重要,所以后来 “管辖”一词由此衍生。
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就叫“轨”。古人乘马车跋山涉水,如果水位“不濡轨”,即没有浸到半轮高的轨,那就可以渡河。轨的另一个意思是马车左右两轮之间的距离。车轮在泥地上碾出的痕迹,又叫“辙”。看来北宋文学大家大苏和小苏兄弟的名字都是和马车打笔墨官司的,一个叫“轼”,一个叫“辙”。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车同轨,书同文”的壮举,他规定车轮之间的距离一律为六尺,为的就是皇家“驰道”——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国道”、高速公路之类的一流道路——可以统一尺寸。
最后要说说“轫”。这不是马车的一部分,而是阻止车轮滚动的一个木块。行车时要先把轫移开,所以最初起程就叫“发轫”,后来引申为事情的开端。
总之,上古时代的男性贵族出行,就算拥有类似于今天“宝马”名车的高级交通工具,也是坐立不安,行路颠簸,何况马车还要水陆两用。孔子周游列国为生计奔波时,还未必负担得起那些豪华版的“小车”。风餐露宿之余,偶尔还要遭遇民变,饿肚子不说,生命也受威胁——“厄于陈蔡”,他和弟子们必定很吃了些苦头吧。
作者:
龙颜不老
时间:
2011-3-12 09:40
深有感触,出行不易呀……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